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景岳全书 >> 正文

景岳全書-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0:50:11

諸風
. . . . . . . .
經義
. . . . . . 九宮八風篇曰: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 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 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 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 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 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 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 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 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 明日復居葉蟄之宮, 曰冬至矣。 常如是無已, 終而復始。 太一移日, 天必應之以風雨, 以其日風雨則吉, 歲美民安少病矣。 先之則多雨, 後之則多旱。 太一在冬至之日有變, 占在君; 太一在春分之日有變, 占在相; 太一在中宮之日有變, 占在吏; 太一在秋分之日有變, 占在將; 太一在夏至之日有變, 占在百姓。 所謂有變者, 太一居五宮之日, 病風折樹木, 揚砂石, 各以其所主占貴賤。 因視風所從來而占之。 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 主生, 長養萬物。 從其衝後來為虛風, 傷人者也, 主殺主害者。 謹候虛風而避之, 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 如避矢石然, 邪弗能害, 此之謂也。 是故太一入徙立於中宮, 乃朝八風, 以占吉凶也。 風從南方來, 名曰太弱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心, 外在於脈, 氣主熱。 風從西南方來, 名曰謀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脾, 外在於肌, 其氣主為弱。 風從西方來, 名曰剛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肺, 外在於皮膚, 其氣主為燥。 風從西北方來, 名曰折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小腸, 外在於手太陽脈, 脈絕則溢, 脈閉則結不通, 善暴死。 風從北方來, 名曰大剛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腎, 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 其氣主為寒也。 風從東北方來, 名曰凶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大腸, 外在於兩?腋骨下及肢節。 風從東方來, 名曰嬰兒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肝, 外在於筋紐, 其氣主為身濕。 風從東南方來, 名曰弱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胃, 外在肌肉, 其氣主體重。 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 乃能病人。 三虛相搏, 則為暴病卒死。 兩實一虛, 病則為淋露寒熱。 犯其雨濕之地, 則為痿。 故聖人避風, 如避矢石焉。 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 則為擊仆偏枯矣。

歲露論: 黃帝問於少師曰: 余聞四時八風之中人也, 故有寒暑, 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 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 賊風邪氣因得以入乎? 將必須八正虛邪, 乃能傷人乎? 少師答曰: 不然。 賊風邪氣之中人也, 不得以時。 然必因其開也, 其入深, 其內極病, 其病人也卒暴; 因其閉也, 其入淺以留, 其病也徐以遲。 帝曰: 有寒溫和適, 腠理不開, 然有卒病者, 其故何也? 少師曰: 雖平居, 其腠理開閉緩急, 其故常有時也。 人與天地相參也, 與日月相應也。 故月滿則海水西盛, 人血氣積, 肌肉充, 皮膚緻, 毛髮堅, 腠理卻, 煙垢著。 當是之時, 雖遇賊風, 其入淺不深。 至其月郭空, 則海水東盛, 人氣血虛, 其衛氣去, 形獨居, 肌肉減, 皮膚縱, 腠理開, 毛髮殘, 膲理薄, 煙垢落。 當是之時, 遇賊風則其入深, 其病人也卒暴。 帝曰: 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 少師曰: 三虛者, 其死暴疾也; 得三實者, 邪不能傷人也。 帝曰: 願聞三虛。 曰乘年之衰, 逢月之空, 失時之和, 因為賊風所傷, 是謂三虛。 故論不知三虛, 工反為粗。 帝曰: 願聞三實。 少師曰: 逢年之盛, 遇月之滿, 得時之和, 雖有賊風邪氣, 不能危之也。 帝曰: 願聞歲之所以皆同病者, 何因而然? 少師曰: 此八正之候也。 候此者, 常以冬至之日, 太一立於葉蟄之宮, 其至也, 天必應之以風雨者矣。 風雨從南方來者, 為虛風, 賊傷人者也。 其以夜半至也, 萬民皆臥而弗犯也, 故其歲民少病。 其以晝至者, 萬民懈惰而皆中於虛風, 故萬民多病。 虛邪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 至其立春, 陽氣大發, 腠理開, 因立春之日, 風從西方來, 萬民又皆中於虛風, 此兩邪相搏, 經氣結代者矣。 故逢其風而遇其雨者, 命曰遇歲露焉。 因歲之和, 而少賊風者, 民少病而少死; 歲多賊風邪氣, 寒溫不和, 則民多病而死矣。

八正神明論帝曰: 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 星辰者, 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八正者,

所以候八風之虛邪, 以時至者也。 四時者, 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 以時調之也, 八正之虛邪, 而避之勿犯也。 以身之虛, 而逢天之虛, 兩虛相感, 其氣至骨, 入則傷五臟。 工候救之, 弗能傷也。 故曰: 天忌不可不知也。 虛邪者, 八正之虛邪氣也。 正邪者, 身形若用力汗出, 腠理開, 逢虛風, 其中人也微, 故莫知其情, 莫見其形。

陰陽應象大論曰: 風勝則動, 熱勝則腫, 燥勝則乾, 寒勝則浮, 濕勝則濡瀉。 冬傷於寒, 春必溫病; 春傷於風, 夏生飧泄。 天氣通於肺, 地氣通於嗌, 風氣通於肝, 雷氣通於心, 谷氣通於脾, 雨氣通於腎。 陽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 陽之氣, 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邪風之至, 疾如風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膚, 其次治筋脈, 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臟。 治五臟者, 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 感則害人五臟; 水穀之寒熱, 感則害於六腑; 地之濕氣, 感則害皮肉筋脈。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肝生筋, 筋生心。 神在天為風, 在地為木, 在體為筋, 在臟為肝, 在色為蒼, 在音為角, 在聲為呼, 在變動為握, 在竅為目, 在味為酸, 在志為怒。 風傷筋, 燥勝風, 風勝濕。

風論黃帝問曰: 風之傷人也, 或為寒熱, 或為熱中, 或為寒中, 或為癘風, 或為偏枯, 或為風也, 其病各異, 其名不同, 或內至五臟六腑, 不知其解, 願聞其說。 岐伯對曰: 風氣藏於皮膚之間, 內不得通, 外不得泄, 風者善行而數變, 腠理開則洒然寒, 閉則熱而悶, 其寒也則衰食飲, 其熱也則消肌肉, 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 名曰寒熱。 風氣與陽明入胃, 循脈而上至目內眥, 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 則為熱中而目黃; 人瘦則外泄而寒, 則為寒中而泣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 行諸脈俞, 散於分肉之間, 與衛氣相干, 其道不利, 故使肌肉憤?而有瘍, 衛氣有所凝而不行, 故其肉有不仁也。 癘者, 有營氣熱胕, 其氣不清, 故使鼻柱壞而色敗, 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 名曰癘風, 或名曰寒熱。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 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 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 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 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 亦為臟腑之風, 各入其門戶所中, 皆為偏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 則為腦風。 風入係頭, 則為目風, 眼寒。 飲酒中風, 則為漏風。 入房汗出中風, 則為內風。 新沐中風, 則為首風。 久風入中, 則為腸風飧泄。 外在腠理, 則為泄風。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 至其變化, 乃為他病也, 無常方, 然致有風氣也。 帝曰: 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 願聞其診及其病能。 岐伯曰: 肺風之狀, 多汗惡風, 急皏然白, 時欬短氣, 晝日則差, 暮則甚, 診在眉上, 其色白。 心風之狀, 多汗惡風, 焦絕, 善怒嚇, 赤色, 病甚則言不可快, 診在口, 其色赤。 肝風之狀, 多汗惡風, 善悲, 色微蒼, 嗌乾善怒, 時憎女子, 診在目下, 其色青。 脾風之狀, 多汗惡風, 身體怠惰, 四支不欲動, 色薄微黃, 不嗜食, 診在鼻上, 其色黃。 腎風之狀, 多汗惡風, 面龐然浮腫, 脊痛不能正立, 其色炱, 隱曲不利, 診在肌上, 其色黑。 胃風之狀, 頸多汗惡風, 食飲不下, 鬲塞不通, 腹善滿, 失衣則?脹, 食寒則泄, 診形瘦而腹大。 首風之狀, 頭面多汗惡風, 當先風一日則病甚, 頭痛不可以出內, 至其風日, 則病少愈。 漏風之狀或多汗, 常不可單衣, 食則汗出, 甚則身汗, 喘息惡風, 衣常濡, 口乾善渴, 不能勞事。 泄風之狀, 多汗, 汗出泄衣上, 口中乾上漬, 其風不能勞事, 身體盡痛則寒。

玉機真藏論曰: 風者百病之長也, 今風寒客於人, 使人毫毛畢直, 皮膚閉而為熱, 當是之時, 可汗而發也。 或痺不仁腫痛, 當是之時, 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弗治, 病入舍於肺, 名曰肺痺, 發欬上氣。 弗治, 肺即傳而行之肝, 名曰肝痺, 一名曰厥, ?痛出食, 當是之時, 可按若刺耳。 弗治, 肝傳之脾, 病名曰脾風, 發癉, 腹中熱, 煩心出黃, 當此之時, 可按可藥可浴。 弗治, 脾傳之腎, 名曰疝瘕, 少腹冤熱而痛, 出白, 一名曰蠱, 當此之時, 可按可藥。 弗治, 腎傳之心, 病筋脈相引而急, 病名曰瘛, 當此之時, 可灸可藥。 弗治, 滿十日, 法當死。 腎因傳之心, 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 發寒熱, 病當三歲死。 此病之次也。

金匱真言論帝曰: 天有八風, 經有五風, 何謂? 岐伯曰: 八風發邪, 以為經風, 觸五臟, 邪氣發病。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 春勝長夏, 長夏勝冬, 冬勝夏, 夏勝秋, 秋勝春, 所謂四時之勝也。 東風生於春, 病在肝, 俞在頸項; 南風生於夏, 病在心, 俞在胸?, 西風生於秋, 病在肺, 俞在肩背; 北風生於冬, 病在腎, 俞在腰股; 中央為土, 病在脾, 俞在脊。 故春氣者病在頭, 夏氣者病在臟, 秋氣者病在肩背, 冬氣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 仲夏善病胸?, 長夏善病洞泄寒中, 秋善病風瘧, 冬善病痺厥。 夏暑汗不出者, 秋成風瘧。

調經論曰: 風雨之傷人也, 先客於皮膚, 傳入於孫脈, 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 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 血氣與邪并客於分腠之間, 其脈堅大, 故曰實。 實者外堅充滿, 不可按之, 按之則痛。 寒濕之傷人也, 皮膚不收, 肌肉堅緊, 榮血泣, 衛氣去, 故曰虛。 虛者聶辟氣不足, 按之則氣足以溫之, 故快然而不痛。

太陰陽明論曰: 故犯賊風虛邪者, 陽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腑, 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 上為喘呼。 故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 故傷於風者, 上先受之, 傷於濕者, 下先受之。

生氣通天論曰: 風者, 百病之始也, 清靜則肉腠閉拒, 雖有大風苛毒, 弗之能害, 此因時之序也。 因於露風, 乃生寒熱。 是以春傷於風, 邪氣留連, 乃為洞泄。 夏傷於暑, 秋為痎瘧。 秋傷於濕, 上逆而欬, 發為痿厥。 冬傷於寒, 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 更傷五臟。

百病始生篇帝曰: 夫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於風雨寒暑, 清濕喜怒。 三部之氣, 所傷異類, 願聞其會。 岐伯曰: 三部之氣各不同, 或起於陰, 或起於陽, 請言其方。 喜怒不節則傷臟, 傷臟則病起於陰也; 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 風寒襲虛則病起於上, 是謂三部。 至其淫泆, 不可勝數。 岐伯曰: 風雨寒熱, 不得虛, 邪不能獨傷人。 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 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 此必因虛邪之風, 與其身形, 兩虛相得, 乃客其形。 其中於虛邪也, 因與天時, 與其身形, 參以虛實, 大病乃成, 氣有定舍, 因處為名, 上下中外, 分為三員。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 始於皮膚, 皮膚緩則腠理開, 開則邪從毛髮入, 入則抵深, 深則毛髮立, 毛髮立則淅然, 故皮膚痛。 留而不去, 則傳舍於絡脈, 在絡之時, 痛於肌肉, 其痛之時息, 大經乃代。 留而不去, 傳舍於經, 在經之時, 洒淅喜驚。 留而不去, 傳舍於輸, 在輸之時, 六經不通四肢, 則肢節痛, 腰脊乃強。 留而不去, 傳舍於伏衝之脈, 在伏衝之時, 體重身痛。 留而不去, 傳舍於腸胃, 在腸胃之時, 賁響腹脹, 多寒則腸鳴飧泄, 食不化, 多熱則溏出糜。 留而不去, 傳舍於腸胃之外, 募原之間, 留著於脈, 稽留而不去, 息而成積。 邪氣淫泆, 不可勝論。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察其所痛, 以知其應, 有餘不足, 當補則補, 當瀉則瀉, 毋逆天時, 是謂至治。

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諸陽之會, 皆在於面。 中人也方乘虛時, 及新用力, 若飲食汗出, 腠理開, 而中於邪。 中於面則下陽明, 中於項則下太陽, 中於頰則下少陽, 其中於膺背兩?, 亦中其經。 虛邪之中身也, 灑淅動形。 正邪之中人也微, 先見於色, 不知於身, 若有若無, 若亡若存, 有形無形, 莫知其情。

刺節真邪論曰: 虛邪之中於人也, 灑淅動形, 起毫毛而發腠理。 其入深, 內搏於骨, 則為骨痺。 搏於筋, 則為筋攣。 搏於脈中, 血閉不通, 則為癰。 搏於肉, 與衛氣相搏, 陽勝者則為熱, 陰勝者則為寒, 寒則真氣去, 去則虛, 虛則寒。 搏於皮膚之間, 其氣外發, 腠理開, 毫毛搖, 氣往來行, 則為癢。 留而不去則痺。 衛氣不行, 則為不仁。 虛邪偏客於身半, 其入深, 內居營衛, 營衛稍衰, 則真氣去, 邪氣獨留, 發為偏枯。 其邪氣淺者, 脈偏痛。 虛邪之入於身也深, 寒與熱相搏, 久留而內著, 寒勝其熱, 則骨疼肉枯, 熱勝其寒, 則爛肉腐肌為膿, 肉傷骨, 內傷骨為骨蝕。

脈要精微論曰: 風成為寒熱。 久風為飧泄。 脈風成為癘。 來徐去疾, 上虛下實, 為惡風也。 故中惡風者, 陽受氣也。

壽夭剛柔篇曰: 病在陽者命曰風, 病在陰者命曰痺, 陰陽俱病命曰風痺。 風寒傷形, 憂恐忿怒傷氣。

通評虛實論曰: 不從內外中風之病, 故瘦留著也。 蹠跛, 風寒濕之病也。

平人氣象論曰: 面腫曰風。 人一呼脈三動, 一吸脈三動而躁, 尺熱曰病溫, 尺不熱脈滑曰病風, 脈澀曰痺。

刺志論曰: 脈大血少者, 脈有風氣, 水漿不入, 此之謂也。

陰陽別論曰: 二陽之病發心脾, 其傳為風消, 其傳為息賁者, 死不治。 二陽一陰發病, 主驚駭, 背痛, 善噫, 善欠, 名曰風厥。 三陽三陰發病, 為偏枯痿易, 四肢不舉。

五色篇曰: 黃赤為風, 青黑為痛, 白為寒, 黃而膏潤為膿, 赤甚者為血, 痛甚為攣, 寒甚為皮不仁。

評熱病論帝曰: 有病身熱汗出煩滿, 煩滿不為汗解, 此為何病? 岐伯曰: 汗出而身熱者風也, 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 病名曰風厥。 巨陽主氣, 故先受邪; 少陰與其為表裏也, 得熱則上從之, 從之則厥也。 帝曰: 治之奈何? 曰: 表裏刺之, 飲之服湯。 帝曰: 勞風為病何如? 岐伯曰: 勞風法在肺下, 其為病也, 使人強上冥視, 唾出若涕, 惡風而振寒, 此為勞風之病。 帝曰: 治之奈何? 曰: 以救俛仰, 巨陽引精者三日, 中年者五日, 不精者七日, 欬出青黃涕, 其狀如膿, 大如彈丸, 從口中若鼻中出, 不出則傷肺, 傷肺則死矣。

病能論帝曰: 有病身熱解惰, 汗出如浴, 惡風少氣, 此為何病? 岐伯曰: 病名曰酒風。 治之以澤瀉, 朮各十分, 麋銜五分, 合以三指撮, 為後飯。

骨空論曰: 風從外入, 令人振寒, 汗出頭痛, 身重惡寒, 治其風府, 調其陰陽, 不足則補, 有餘則瀉。 大風頸項痛, 刺風府, 風府在上椎。 大風汗出, 灸?譆, ?譆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

四時氣篇曰: 癘風者, 素刺其腫上, 已刺, 以銳鍼鍼其處, 按出其惡氣, 腫盡乃止。 常食方食, 無食他食。

熱病篇曰: 偏枯, 身偏不用而痛, 言不變, 志不亂, 病在分腠之間, 巨鍼取之, 益其不足, 損其有餘, 乃可復也。 痱之為病也, 身無痛者, 四肢不收, 智亂不甚, 其言微知, 可治, 甚則不能言, 不可治也。 病先起於陽, 後起於陰者, 先取其陽, 後取其陰, 浮而取之。 風痙身反折, 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 中有寒, 取三里。

至真要大論曰: 厥陰司天, 其化以風。 風氣大來, 木之勝也, 土濕受邪, 脾病生焉。

諸風掉眩, 皆屬於肝。 諸暴強直, 皆屬於風。

氣交變大論曰: 歲木太過, 風氣流行, 脾土受邪。 民病飧泄, 食減體重, 煩冤, 腸鳴, 腹支滿, 上應歲星。 其則忽忽善怒, 眩冒巔疾。

五常政大論曰: 厥陰司天, 風氣下臨, 脾氣上從, 而土且隆, 黃起水迺眚, 土用革, 體重, 肌肉萎, 食減口爽, 風行太虛, 雲物搖動, 目轉耳鳴。

六元正紀大論曰: 厥陰所至, 為風府, 為璺啟。 厥陰所至, 為風生, 終為肅。 木鬱之發, 太虛埃昏, 雲物以擾, 大風迺起, 發屋折木, 木有變。 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 鬲咽不通, 食飲不下, 甚則耳鳴眩轉, 目不識人, 善暴僵仆。 太虛蒼埃, 天山一色, 或為濁色, 黃黑鬱, 若橫雲不起, 雨而迺發也, 其氣無常。 長川草偃, 柔葉呈陰, 松吟高山, 虎嘯巖岫, 怫之先兆也。

論古今中風之辨共三條
. . . . . .
夫風邪中人, 本皆表證, 考之[內經]所載諸風, 皆指外邪為言。 故并無神魂昏憒, 直視僵仆, 口眼歪斜, 牙關緊急, 語言蹇澀, 失音煩亂, 搖頭吐沫, 痰涎壅盛, 半身不遂, 癱瘓軟弱, 筋脈拘攣, 抽搐瘛瘲, 遺尿失禁等說。 可見此證候, 原非外感風邪, 總由內傷血氣也。 夫風自外入者, 必由淺而深, 由漸而甚, 自有表證。 既有表證, 方可治以蘇散。 而今之所謂中風者則不然, 但見有卒倒昏迷, 神魂失守之類, 無論其有無表邪, 有無寒熱, 及有無筋骨疼痛等證, 便皆謂之中風, 誤亦甚矣。 雖[熱病篇]有偏枯一證, 曰身偏不用而痛, 此以痛痹為言, 非今之所謂中風也。 [陰陽別論]有曰: 三陰三陽發病, 為偏枯痿易, 四肢不舉。 此以經病為言, 亦非所謂風也。 繼自越人, 仲景, 亦皆以外感言風, 初未嘗以非風言風也。 迨至漢末華元化所言五臟之風, 則稍與[內經]不同, 而始有吐沫, 身直, 口噤, 筋急, 舌強不能言, 手足不遂等說, 然猶不甚相遠。 再自隋唐以來, 則巢氏[病源], 孫氏[千金]等方, 以至宋元諸家, 所列風症, 日多日詳, 而是風非風, 始混亂莫辨, 而愈失其真矣。 故余悉採其要, 列證如前。 凡[內經]所不言者, 皆不得謂之風證, 即或稍有相涉, 亦必以四診相參, 必其真有外感實邪, 方可以風論治。 否則誤人不小也。 一, [難經]曰: 傷寒有幾? 其脈有變否? 然: 傷寒有五: 有中風, 有傷寒, 有濕溫, 有熱病, 有溫病, 其所苦各不同。 詳此[難經]之云中風者, 本五種傷寒之一。 又仲景曰: 太陽病, 發熱, 汗出, 惡風, 脈緩者, 名為中風。 由此觀之, 可見[內經]之凡言中風者, 本以外感寒邪為言也, 豈後世以內傷屬風等證, 悉認之為外感中風耶?

仲景[要略]曰: 夫風之為病, 當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 此為痹, 脈微而數, 中風使然。 寸口脈浮而緊, 緊則為寒, 浮則為虛; 寒虛相搏, 邪在皮膚; 浮者血虛, 絡脈空虛, 賊邪不瀉, 或左或右, 邪氣反緩, 正氣即急, 正氣引邪, 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 肌膚不仁, 邪在於經, 即重不勝; 邪入於腑, 即不識人; 邪入於臟, 舌即難言, 口吐涎。

觀仲景之論中風者如此。 其所云半身不遂者, 此為痹, 乃指痛風之屬為言, 謂其由於風寒也。 再如邪在皮膚, 及在絡在經, 入腑入臟者, 此謂由淺而深, 亦皆以外邪傳變為言也。 唯喎僻, 吐涎二症, 在[內經]諸風, 并無言及, 而仲景創言之, 故自唐宋以來, 則漸有中經, 中血脈, 中腑, 中臟之說, 而凡以內傷偏枯, 氣脫卒倒, 厥逆等證。 悉認為中風, 而忘卻真風面目矣。

論中風屬風
風有真風, 類風, 不可不辨。 凡風寒之中於外者, 乃為風邪。 如九宮八風篇之風占病候, 歲露論之虛風實風, 金匱真言論之四時風證, 風論之臟腑中風, 玉機真臟論之風痹風癉, 痺論, 賊風篇之風邪為痹, 瘧論, 歲露論之瘧生於風, 評熱病論之風厥勞風, 骨空論之大風, 熱病篇之風痙, 病能論之酒風, 欬論之感寒欬嗽, 是皆外感風邪之病也。 其有不由外感而亦名為風者, 如病機所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之類, 是皆屬風而實非外中之風也。 何以見之? 蓋有所中者謂之中, 無所中者謂之屬。 夫既無所中, 何謂之屬? 此以五運之氣,

各有所主, 如諸濕腫滿, 皆屬於脾; 諸寒收引, 皆屬於腎。 是皆以所屬為言, 而風之屬於肝者, 即此之謂。 肝為東方之臟, 其藏血, 其主風。 肝病則血病, 而筋失所養, 筋病則掉眩, 強直之類無所不至, 而屬風之證百出。 此所謂皆屬於肝, 亦皆屬於風也。 夫中於風者, 即真風也; 屬於風者, 即木邪也。 真風者, 外感之表證也; 屬風者, 內傷之裏證也, 即厥逆內奪之屬也。 夫曰中曰屬, 此在[內經]固已顯然各有所謂, 即如年辰之屬鼠屬牛, 豈即為牛為鼠乎? 而後世不能明辨, 遂致方論混傳, 表裏誤治, 千古之弊, 莫此為甚。 第在[內經]則原無真中, 類中之分, 而王安道始有此論, 予甚善之。 第惜其辨有未盡, 故復述之, 以詳其說。 凡欲明此義者, 但當於中風, 屬風, 表證, 裏證, 四者之間, 默而思之, 當自見其真矣。

論河間中風說
河間[原病式]曰: 凡人風病, 多因熱甚, 而風燥者為其兼化, 以熱為其主也。 俗云風者, 言末而忘其本也。 所以中風癱瘓者, 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 亦非外中于風耳。 由乎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 腎水虛衰不能制之, 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 心神昏冒, 筋骨不用, 而卒倒無所知也。 多因喜怒思悲恐, 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 皆為熱甚故也。 若病微, 則但僵仆, 氣血流通, 筋脈不攣; 緩者發過如故。 或熱氣太甚, 鬱結壅滯, 氣血不能宣通, 陰氣暴絕, 則陽氣後竭而死。

據河間此論, 謂非肝木之風, 亦非外中之風, 由乎將息失宜。 此獨得之見, 誠然善矣。 然皆謂為熱甚, 則不然也。 凡將息失宜, 五志過極, 本屬勞傷證也, 而勞傷血氣者, 豈皆火證? 又豈無陽虛病乎? 經曰: 喜怒傷氣, 寒暑傷形, 暴怒傷陰, 暴喜傷陽。 夫傷陰者水虧也, 傷陽者火虛也。 以虛作火, 鮮不危矣。

又河間曰: 其中腑者, 面加五色, 有表證, 脈浮而惡寒, 拘急不仁, 皆曰中腑也, 其治多易。 中臟者, 唇吻不收, 舌不轉而失音, 鼻不聞香臭, 耳聾而眼瞀, 大小便閉結, 皆曰中臟也, 其治多難。 大抵中腑者, 多著四肢; 中臟者, 多滯九竅。 若風中腑者, 先以加減續命湯, 隨證發甚表。 若忽中臟者, 則大便多秘澀, 宜以三化湯通其滯。 表裏證已定, 別無他證, 故以大藥和治之。

據此云脈浮惡寒, 拘急不仁等證, 本皆傷寒之類也, 何又名為中腑? 唇不收, 舌不轉, 失音耳聾等證, 本皆厥奪之類也, 何又名為中臟? 自中臟中腑之說并列為言, 而內傷外感之證, 斯無辨而混亂矣。 且續命湯, 三化湯之屬, 但可以散風寒, 攻實熱, 若所云將息失宜者, 豈尚堪治之以此?

論東垣中風說
東垣[發明]曰: 陽之氣, 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此中風者, 非外來風邪, 乃本氣自病也。 凡人年逾四旬, 氣衰之際, 或憂喜忿怒傷其氣者, 多有此疾, 壯歲之時無有也。 若肥盛者則間而有之, 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耳。 治法當和臟腑, 通經絡, 便是治風也。

據東垣年逾四旬氣衰之說, 其發明病機, 切中病情, 諴出諸賢之表者, 余深服之。 然憂喜忿怒傷氣者, 固有此疾, 而酒色勞倦傷陰者, 尤多此疾。 何以言之? 蓋氣生于陽, 形成於陰。 余嘗曰: 察陽者, 察其衰與不衰; 察陰者, 察其壞與不壞。 夫陽衰則氣去, 故神志昏亂; 陰虧則形壞, 故肢體癈馳。 此衰壞之謂也。 所以此病多在四旬之外, 正以其漸傷漸敗, 而至此始見。 其非外感, 而總由內傷可知也。 今以氣脫形壞之病, 顧可謂之風熱, 而散之攻之也否乎?

又東垣曰: 中血脈則口眼歪, 中腑則肢節癈, 中臟則性命危, 三治各不同。 中血脈者, 外有六經之形證, 則從小續命湯加減; 中腑者, 內有便溺之阻格, 宜三化湯等通利之; 外無六經之形證, 內無便溺之阻隔, 宜養血通氣, 大秦艽湯, 羌活愈風湯主之。

據東垣, 河間之說, 若有同者, 若有異者。 如云中腑中臟, 本皆同也, 而東垣又云中血脈, 則稍異矣。 又如續命湯, 在河間則以治腑病, 東垣則以治血脈; 三化湯, 在河間用以治中臟, 而東垣用以治中腑, 則又異矣。 此或因證施治, 各有所宜, 姑無論也。 再如河間曰: 此非肝木之風, 亦非外中於風; 東垣亦曰, 非外來風邪, 乃本氣自病也。 夫皆曰非風, 而又皆曰中腑中臟。 不知所中者為何物? 則分明又指為風矣。 夫既曰將息失宜, 又曰氣衰所致, 本皆言其虛也, 而治法皆用汗, 下, 則分明又作實邪矣。 此等名目混亂, 涇渭不分, 若曰是, 若曰非, 而含糊於可否之間, 因致後學茫然莫知所宗, 正以議論日多, 不得其要, 反滋千古疑竇, 深可慨也! 至若續命, 三化等湯, 恐亦非神衰形壞之人所能堪者。 凡讀書稽古之士, 宜加精究, 勿謂古人之法如此, 便可執而混用。

論丹溪中風說
丹溪曰: 按[內經]以下, 皆謂外中風邪。 然地有南北之殊, 不可一途而論, 惟劉河間作將息失宜, 水不制火者極是。 由今言之, 西北二方, 亦有真為風所中者, 但極少耳; 東南之人, 多是濕土生痰, 痰生熱, 熱生風耳。

據丹溪引[內經]以下, 皆謂外中風邪之說, 不知[內經]之凡言風者, 皆以外感為言, 原非後世之所謂中風也, 觀[難經]五種傷寒之意可知矣。 而丹溪之言, 豈得內經之本意乎? 至若東南之人, 只是濕痰生熱, 熱生風, 此仍述河間熱甚之說。 而非風等證, 豈皆熱病? 即云為痰, 又豈無寒痰? 而何以痰即生熱, 熱即生風也? 且非風則已, 是風則南北俱有。 若云東南寒少, 未必殺人則可, 而云風少則不可也。 非痰則已, 是痰亦南北俱有。 若水土之外濕, 東南雖多, 而乳酪之內濕, 則西北尤多也。 雖痰之為物, 本為濕動, 然脾健則無, 脾弱則有, 而脾敗則甚。 是可見因病所以生痰, 非因痰所以生病也。 凡治失其本, 而欲望病愈者, 未之有也。

又丹溪曰: 半身不遂, 大率多痰。 在左屬死血與無血, 宜四物湯加桃仁, 紅花, 竹瀝, 薑汁; 在右屬痰屬氣虛, 宜二陳湯, 四君子湯加竹瀝, 薑汁。

據丹溪此說, 若乎近理, 故人多信之, 而不知其有不然也。 夫人身血氣, 本不相離, 焉得以左為血病, 右為痰氣耶? 蓋丹溪之意, 以為肝屬木而位左, 肝主血也; 肺屬金而位右, 肺主氣也; 脾屬土而寄位西南, 故亦在右, 而脾主濕與痰也。 然此以五行方位之序, 言其理耳。 豈曰西無木, 東無金乎? 且各經皆有左右, 五臟皆有血氣, 即如胃之大絡, 乃出於左乳之下, 則脾胃之氣亦出於左, 又豈左非脾右非肝, 左必血病右必痰氣乎? 然則何以辨之? 此惟[內經]以陰陽分血氣, 以左右言輕重, 則至當也。 經曰: 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也。 又曰: 陰勝則陽病, 陽勝則陰病。 又曰: 女子右為逆, 左為從; 男子左為逆, 右為從。 夫陽病者, 即氣病也, 氣本乎陽, 而陰邪勝之則病也; 陰病者, 即血病也, 血本乎陰, 而陽邪勝之則病也。 從者病輕, 男病宜右, 女病宜左也; 逆者病重, 男病畏左, 女病畏右也。 以此辨之, 而再參以脈色, 察其病因, 則在氣在血, 或重或輕, 斯得其真矣。 若謂左必血病, 右必痰氣, 則未免非痰治痰, 非血治血, 而誅伐無過, 鮮不誤矣。

論真中風
觀劉宗厚[玉機微義]云: 余嘗居涼州, 其地高阜, 四時多風少雨, 天氣常寒, 每見中風或暴死者有之。 蓋折風燥烈之甚也。 時洪武乙亥秋八月, 大風起自西北。 時甘州城外, 路死者數人。 余亦始悟[經]謂西北之折風, 傷人至病暴死之旨不誣, 丹溪之言有所本也。 吁! 醫之不明運氣地理, 造化病機之微, 而欲行通變之法者, 難矣哉! 據此一說, 是誠風之殺人也。 然風氣兼溫, 雖烈未必能殺人; 惟帶寒威, 則殺人耳。 矧以西北地寒, 而塞風起於八月, 則寒隨風至, 寒必徹骨, 凡暴露之人, 雖曰中風, 而不知實中陰寒之毒也。 此在強者固能支持, 弱者焉得不死? 然亦以所遇之異, 故特紀。 若此, 方是真中風邪, 則亦百十年間始或僅遭一二, 而此證之不多見者, 從可知矣。 此外, 如賊風虛邪之傷人, 則歲歲有之, 處處有之, 是無非外感之病, 未聞有因外感而卒然昏憒致死也, 矧今人之所謂中風者, 或於寂然無風之時, 或於食飲嚴密之處, 素無外感而忽然運仆, 忽然偏廢。 此其是風非風, 又可知矣, 而盡以風治, 其能堪哉?

論續命等湯
按歷代相傳治中風之方, 皆以續命等湯為主。 考其所自, 則始於[金匱要略]附方中, 有[古今錄驗]續命湯。 然此必宋時校正之所增, 而非仲景本方也。 此自隋唐以來, 則孫氏[千金方], 乃有小續命, 大續命,

西川續命, 排風等湯。 故後世宗之, 無不以此為中風主治矣。 夫續命湯以麻黃為君, 而以薑, 桂并用, 本發散外邪之佳方也。 至小續命, 大續命, 西川續命等湯, 則復加黃芩以兼桂附。 雖曰相制, 而水火冰炭, 道本不同。 即有神妙, 終非余之心服者。 其他無論。 獨怪乎河間, 東垣, 丹溪三子者, 既於中風門, 皆言此病非風矣, 而何於本門皆首列小續命湯; 而附以加減之法曰: 無汗惡寒, 麻黃續命湯; 有汗惡風無熱, 桂枝續命湯; 有汗身熱不惡寒, 白虎續命湯; 有汗身熱不惡風, 葛根續命湯; 無汗身涼, 附子續命湯。 若此諸法, 但用治外感則可, 用治內傷則不可。 而三子之卷卷不舍者, 皆此數方。 又何前後之言不相應耶? 再如大秦艽等湯, 在[機要][發明]俱云: 治中風, 外無六經之形證, 內無便溺之阻隔, 如是血弱不能養筋, 宜養血而筋自榮, 以大秦艽湯, 羌活愈風湯主之。 夫秦艽湯雖有補血之藥, 而寒散之劑居其半。 夫既無六經之外邪, 而用散何為也? 既無阻隔之火邪, 而用寒何為也? 寒散既多, 又果能養血氣而壯筋骨乎? 秦艽湯且不可, 愈風湯則尤其不可者也。 吾不知用此法者, 果出何意?

論治中風共三條
凡治風之法, 宜察淺深虛實, 及中經中臟之辨。 蓋中經者, 邪在三陽, 其病猶淺; 中臟者, 邪入三陰, 其病則甚。 若在淺不治, 則漸入於深; 在經不治, 則漸入於臟。 此淺深之謂也。 又若正勝邪者, 乃可直攻其邪; 正不勝邪者, 則必先顧其本。 此虛實之謂也。 倘不知此, 則未有不致敗者。

大風大寒直中三陰致危者, 必用[金匱]續命湯去石膏治之。 若風寒在經, 而頭痛惡寒, 拘急身痛者, 宜麻黃湯, 麻桂飲隨證加減主之; 甚者亦宜續命湯。 若頭痛, 有汗, 惡風者, 宜桂枝湯或五積散。 若風邪在經, 熱多寒少, 而為偏枯, 疼痛, 發熱者, 宜大秦艽湯主之; 甚者愈風湯亦可。

風寒諸病, 無非外感證也。 如輕淺在肺者, 則為傷風; 稍深在表裏之間者, 則為瘧疾; 留連經絡者, 則為寒熱往來; 偏傳六經, 徹內徹外者, 則為傷寒, 瘟疫; 久留筋骨者, 則為風痹, 痛風, 或為偏風; 風熱上壅者, 則為大頭時毒; 風濕相搏者, 則為大風癘風; 浮在肌膚者, 則為斑疹瘡毒; 感在嶺南者, 則為瘴氣。 凡此者, 皆外感風寒之病, 俱有門類, 方論具載各條。 舍此之外, 但無表證者, 均不得指為風也。

述古治權變
許胤宗治唐柳太后病風, 脈沉欲脫, 云服湯藥無及矣, 即以黃耆, 防風煮湯數十斛, 置床下熏薄之, 是夕果語, 更藥之而愈。

王克明治蘆州王守道風噤不能語, 以熾炭燒地, 熱洒以藥湯, 置病者於上, 須臾小蘇。 若此二者, 以病至垂危, 藥不能及, 亦治風之權變也。

諸風論列方

麻黃湯散一。 麻桂飲新散七。 排風湯散百五。 續命湯散五一。 大續命湯散五三。 桂枝湯散九。 愈風湯散五六。 五積散散三九。 小續命湯散五二。 大秦艽湯和二四五。

論外備用方
二丹丸補一五六。 養陰血八風散和二百四十風邪上盛。 清心散和二四九風痰。 滌痰湯和二四八風痰。 順風勻氣散和二四二行氣疏風。 虎骨散和二百五十半身不遂。 三化湯攻二九邪實中焦。 秦艽升麻湯散五五陽明中風。 續命煮散散五四補虛散風。 養正丹熱一八九痰涎上壅。 黃耆丸補一五五虛風。 省風湯和二三九風痰。 琥珀壽星丸和百十三風痰。 四白丹和二五四清氣消風。 薏苡仁湯和二四七中風流注。 防風通聖散攻十六風熱便結。 胃風湯散五七虛風面腫。 地黃散散五八陰虛中風。 十味剉散熱四九血弱身痛。 養血當歸地黃湯和二四六血少拘攣。

景岳全書卷之十終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