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第二章 中医饮食营养学发展史第 3 页
调味品的应用
除了夏禹时已可制酒外,酒变酸即成醋,古时叫苦酒,为《周礼》五味之一。酒和醋除作为饮料和调味外,也广泛用于医药中。酱也是一种发酵制品。在《周礼》中也有记载。当时已能制造多种酱,故称为“百酱”。由于酱和豆酱、豆豉、酱油等制品的使用,也发现了它的治疗作用,如用豆豉作健胃解毒剂等。公元前二世纪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已有制造豆腐的记载。酱、酒、糖、豆腐等食品的制造,说明当时已从简单直接食用动植物食品,发展到能够制造出多种经过化学变化的食品,食品营养成分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人类饮食物的品种更加丰富,这是营养学上一个很大的发展和飞跃。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饮食保健也从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发展成为一门纳入正规医疗保健行政制度的学科,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营养学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包括食疗食物在内的本草学的发展,辨证论治医疗原则的确立等。
《山海经》食物记载
在当时成书的《山海经》中记载药品116种,其中植物52种,动物61种,矿物3种,其中不少是食疗性质的。书中更有许多关于食物治病的记载,如“何罗之鱼……食之已痈”、“有鸟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等。
《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做了较系统论述
《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确定了明确的原则和实施的方法。[例如]如:“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是说饮食的五味必须调和,不能偏胜,偏胜则能引起种种疾患。若能五味调和,饮食合宜,则健康能获保证,寿命就长。主张常人应全面膳食,如《素问》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这就是药治要与食治结合起来。尤其在应用猛药时,要注意饮食成分的全面完整。这和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是完全吻合的。书中并指出一些饮食调理、饮食宜忌、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具体方法。《黄帝内经》中所载方剂,一半以上含食物成分。所以说《黄帝内经》一书,为后世饮食疗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