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三消
计四十 能食善饥渴饮,日加瘪瘦,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郁火
生地 知母 石膏 麦冬 生甘草 生白芍
王五八 肌肉瘦减,善饥渴饮,此久久烦劳,壮盛不觉,体衰病发,皆内因之症,自心营肺卫之伤,渐损及乎中下,按脉偏于左搏,营络虚热,故苦寒莫制其烈,甘补无济其虚,是中上消之病。烦劳心营热
犀角三钱 鲜生地一两 玄参心二钱 鲜白沙参二钱 麦冬二钱 柿霜一钱 生甘草四分 鲜地骨皮三钱
又 固本加甜沙参。
杨二八 肝风厥阳,上冲眩晕,犯胃为消。肝阳犯胃
石膏 知母 阿胶 细生地 生甘草 生白芍
某 液涸消渴,是脏阴为病,但胃口不醒,生气曷振,阳明阳土,非甘凉不复,肝病治胃,是仲景法。
人参 麦冬 粳米 佩兰叶 川斛 陈皮
胡五七 元阳变动为消,与河间甘露饮方。阳动烁津
河间甘露饮。
钱十五 阳动消烁,甘缓和阳生津。
生地 炙黑甘草 知母 麦冬 枣仁 生白芍
杨二六 渴饮频饥,溲溺混浊,此属肾消,阴精内耗,阳气上燔,舌碎绛赤,乃阴不上承,非客热宜此,乃脏液无存,岂是平常小恙。肾消
熟地 萸肉 山药 茯神 牛膝 车前
某 脉左数,能食。肾阴虚胃火旺
六味加二冬、龟版、女贞、旱莲、川斛。
王四五 形瘦脉搏,渴饮善食,乃三消症也,古人谓入水无物不长,入火无物不消,河间每以益肾水制心火,除肠胃激烈之燥,济身中津液之枯,是真治法。肾阴虚心火亢
玉女煎。
姜五三 经营无有不劳心,心阳过动,而肾阴暗耗,液枯,阳愈燔灼,凡入火之物,必消烁干枯,是能食而肌肉消瘪,用景岳玉女煎。
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考古治法,唯仲景之肾气丸,助真火蒸化,上升津液,本事方之神效散,取水中咸寒之物,遂其性而治之,二者可谓具通天手眼,万世准绳矣,他如易简之地黄引子,朱丹溪之消渴方,以及茯苓丸,黄汤,生津甘露饮,皆错杂不一,毫无成法可遵,至先生则范于法,而不囿于法,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场,即用景岳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龟甲旱莲,一以清阳明之热,以滋少阴,一以救心肺之阴,而下顾真液,如元阳变动而为消烁者,即用河间之甘露饮,生津清热,润燥养阴,甘缓和阳是也,至于壮水以制阳光,则有六味之补三阴,而加车前牛膝,导引肝肾,斟酌变通,斯诚善矣。邹滋九
徐评 消渴之症有数种,案中俱未备,宜详考之。
生地 知母 石膏 麦冬 生甘草 生白芍
王五八 肌肉瘦减,善饥渴饮,此久久烦劳,壮盛不觉,体衰病发,皆内因之症,自心营肺卫之伤,渐损及乎中下,按脉偏于左搏,营络虚热,故苦寒莫制其烈,甘补无济其虚,是中上消之病。烦劳心营热
犀角三钱 鲜生地一两 玄参心二钱 鲜白沙参二钱 麦冬二钱 柿霜一钱 生甘草四分 鲜地骨皮三钱
又 固本加甜沙参。
杨二八 肝风厥阳,上冲眩晕,犯胃为消。肝阳犯胃
石膏 知母 阿胶 细生地 生甘草 生白芍
某 液涸消渴,是脏阴为病,但胃口不醒,生气曷振,阳明阳土,非甘凉不复,肝病治胃,是仲景法。
人参 麦冬 粳米 佩兰叶 川斛 陈皮
胡五七 元阳变动为消,与河间甘露饮方。阳动烁津
河间甘露饮。
钱十五 阳动消烁,甘缓和阳生津。
生地 炙黑甘草 知母 麦冬 枣仁 生白芍
杨二六 渴饮频饥,溲溺混浊,此属肾消,阴精内耗,阳气上燔,舌碎绛赤,乃阴不上承,非客热宜此,乃脏液无存,岂是平常小恙。肾消
熟地 萸肉 山药 茯神 牛膝 车前
某 脉左数,能食。肾阴虚胃火旺
六味加二冬、龟版、女贞、旱莲、川斛。
王四五 形瘦脉搏,渴饮善食,乃三消症也,古人谓入水无物不长,入火无物不消,河间每以益肾水制心火,除肠胃激烈之燥,济身中津液之枯,是真治法。肾阴虚心火亢
玉女煎。
姜五三 经营无有不劳心,心阳过动,而肾阴暗耗,液枯,阳愈燔灼,凡入火之物,必消烁干枯,是能食而肌肉消瘪,用景岳玉女煎。
徐评 消渴之症有数种,案中俱未备,宜详考之。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