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疾病大全 >> 中医内科 >> 正文

积聚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来自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3 15:30:47

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积为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聚为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西医的肝脾肿大、腹腔肿瘤,多属积证范围;肠功能紊乱、肠痉挛、幽门梗阻等,则属聚证范围。

积聚治疗的诊断要点
  • 积证以腹部可扪及大小不等、质地较硬之结块,并有疼痛为特征。大多呈慢性经过;积块出现之前,相应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恶呕、腹胀、纳差、疲乏、消瘦等症状。
  • 聚证以病人自觉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特征。发作时腹部可见局部气聚胀满,但一般扪不到包块,或虽能扪及包块但随之而散,缓解时气聚胀痛现象消失。
  • 作B超、胃镜、肠镜、CT等检查,腹部常可发现病变。
  • 积聚治疗的辨证分析
    积聚发生,多因情志郁结,饮食所伤,寒邪外袭,以及病后体虚,或黄疸、疟疾等经久不愈,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或兼痰湿凝滞,而成积聚。故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而导致血瘀内结。病变主要在肝脾。

    临床当分积与聚。聚证以气机阻滞为主,病在气分、属腑,为时尚暂,病情较轻,治以理气解郁为原则;积证以瘀血凝滞为主,病在血分,属脏,为时较久,病情轻重。治疗应掌握正邪虚实的关系,分初、中、末三个阶段,以化瘀理气、软坚散结为主,辅以扶正之法。
    积聚治疗的辨证论治
    聚证
    【证见】 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或时有条状物聚起腹部,摸之可散,脘胁时有不适。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

    1.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薄荷6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香附10克,青皮9克,延胡索12克,广木香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兼有痰湿者,加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藿香10克。兼食滞者,加山楂15克、鸡内金10克、神曲9克。大便不畅或便秘者,加大黄12克、槟榔15克、枳实12克。

    2.中成药金佛止痛丸,每次1瓶,每日3次。

    积证
    【证见】 腹部积块,疼痛固定不移,纳减,神疲乏力,身体消瘦。舌质暗紫,脉细涩。

    【治法】 活血祛瘀,软坚消积。

    【方药】

    1.主方膈下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五灵脂12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桃仁12克,丹参20克,赤芍12克,延胡索12克,红花10克,鳖甲30克,蒲黄10克,川楝子12克,枳壳12克,鸡内金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积块坚硬痛剧者,加三棱12克、莪术12克,三七末5克(冲服)。气虚者,加党参15克,黄芪20克,茯苓15克。血虚者,加熟地黄、何首乌各15克,鸡血藤30克。阴虚者,加生地黄、沙参、麦冬、石斛各15克。

    2.中成药

    (1)鳖甲煎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大黄廑虫丸每次6克,每日3次。
    积聚治疗的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七叶一枝花根;晒干研粉,每次适量,用醋调敷肿块处。适用于腹部痞块疼痛。

    (2)大黄、朴硝各30克,研为细末,与大蒜同捣成膏,敷贴患处。

    2.气功疗法
    气功可以作为本证辅助治疗。如站桩功、意气功、强壮功、内养功、放松功、八段锦、小周天气功等,可以起到治病,强体作用。

    3、五绝指针疗法(周身多经脉调理加局部选穴刺激治疗)

    4.预防调护

  • 积聚之病,起于情志失和者居多,故避免情志内伤,对伤止积聚发生有重要作用。
  • 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如见胃脘痛、胁痛、泄泻、便血等病证,应早期检查,及时治疗。
  • 饮食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食物宜新鲜、清淡可口而又富于营养。

  • 疾病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种疾病:
  • 下一种疾病: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疾病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