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医学百科 >> 婴幼 >> 正文

非常顽童,非常问题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16 11:24:18

  论顽皮,现在的小孩子和我们当年比起来绝对无法同日而语,他们惹出的麻烦自然也是不同凡响。说起来,我女儿也算不上是个很调皮的孩子了,但是小孩子的事总是很难说得清,有时候仅仅几分钟没在身边,等她再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就能带回来一堆你做梦也想不到的稀奇古怪的麻烦……

  非常问题1:面对在外打架归来的宝宝

  假如你有一个淘气的贝贝,他热情、好交际,不过也有点爱挑衅。有一天,他惹恼了别的孩子,结果交战之下,你的贝贝落败。他伤心地哭着回家,告诉你别的孩子欺负他。这时你会怎么做呢?我听过一些妈妈的做法:
 
  有些妈妈说,她会教导孩子不该打架,打架总是不对的,没有理由可讲。 

  有些妈妈说,她会先问清原因,如果确实是自己孩子错了,就应该让他承认错误,人应该敢作敢当。 

  有些妈妈说,她会先听听孩子的叙述,然后再指出他自己的问题。 

  还有些妈妈说,她会先安慰自己的孩子,把他抱在怀里,帮他擦干眼泪,如果需要,还会替他弄些吃的,等孩子情绪过去,并且恢复平时的镇静之后,再慢慢听他讲,帮助他讲出事情的真相。 

  我同意最后的那种做法。 

  孩子受了挫折,心里会有一种自动的防卫机制,让他忘记事情的前因后果,忘记自己的错误,陷入委屈、伤心和无助的强烈情绪之中。这时,他很脆弱。此刻如果打破他的心理防卫,他会变得更情绪化,更没有勇气。如果妈妈接纳他的忘记,接纳他的情绪,孩子便能从妈妈那儿找到心理上的支持,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妈妈都爱他,都会帮助他,这样慢慢的他便平静下来,并且渐渐恢复往日面对现实的勇气。这时候,妈妈便有条件和孩子交谈了,才有可能将妈妈的期望和主张传达给孩子,孩子也能有勇气去做一个诚实而有正义感的人。 

  母亲的这种做法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支持性技巧,这样的母亲可称做支持型母亲。在支持型家庭中,不能没有支持型母亲。

  非常问题2:取出孩子塞进鼻孔里的豆子、弹珠或者其它异物

  小孩子总是对什么都好奇。超凡的想象力加上无知者无畏的勇气,无论抓到什么东西,这些小家伙们都有身体力行的胆识。只可惜父母们无福消受宝贝们的英雄壮举,惟有处处小心、时时留意。玩耍时将豆子、弹珠等小东西塞进鼻孔是最常见的幼儿事故。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慌张。在确定孩子必须就医之前,你应该首先尝试以下三个步骤,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第一步:以自己的嘴对准孩子的嘴,基本动作和嘴对嘴的人工呼吸一样。

  第二步:用手指紧紧按住孩子未被异物堵塞的鼻孔。

  第三步:迅速且用力地向孩子嘴里吹一口气。一般情况下,鼻腔中的异物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被走投无路的气流弹出。如果反复尝试几次后仍没有效果,为防止其它意外发生,应该立刻送孩子上医院请医生进行专业处理。

  非常问题3:对电源插孔有兴趣了……

  宝宝快1岁了,他已经学会爬,并逐渐学会站立和行走,他对身边的任何东西都有着极大的兴趣。你会发现宝宝的好奇心非常强。有的宝宝对电话里的声音感兴趣,常常牵拉电话线;有的宝宝对墙上的电源插孔感兴趣,常用小手指去捅,父母越是阻拦,他越要去试,小宝宝变得调皮、不听话了。

  宝宝喜欢探索的精神应该受到鼓励,他不停地触摸各种东西,不断地尝试新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宝宝懂得了事物的因果关系,也促进了记忆的发展。但宝宝的好奇心也可能给他们带来一些伤害。因此父母应正确对待宝宝的好奇心,注意以下几点:

  ·正面教宝宝认知事物,多鼓励,少说不。过份限制宝宝的行为,会使他失去许多学习的机会。

  ·可给予适当的负面刺激,当小儿不知深浅去拧动热水龙头时,父母可溅一点点热水在他手上,给他一些感性认识,或用略加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告诫宝宝。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安全因素,将刀剪、热水瓶、药品等物放在小儿不容易触摸到的地方。把容易引起宝宝误解的东西锁起来,如:象糖果的蟑脑丸,装在饮料瓶里的洗涤液等。。

  非常问题4:去掉沾在头发上的口香糖

  口香糖是最受父母和孩子喜爱的糖果之一,不但味道香甜还能够清新口气。但惟一的缺点是,嚼过的口香糖一旦沾在了不恰当的地方总是很难清洁。地面和桌面也就罢了,如果这个不恰当的地方是孩子的头发,你知道该怎么做吗?记得第一次发现女儿把口香糖粘在头发上的时候,我又惊又怒、不知所措,一气之下险些给她换个发型。幸好邻居家的阿姨及时赶到教了我两招。

  方法一:冰冻

  用塑料袋或者薄毛巾包裹一些冰块,将口扎紧。然后将冰袋敷于口香糖的黏着部位。通常,15至30分钟后,原本黏糊糊的口香糖就会在低温作用下完全凝成硬梆梆的固体。完全冻结的口香糖,只需用手指轻轻一捏便会立即土崩瓦解。最后只需将残留在发间的碎屑小心地摘除即可。有时候,手指的温度可能会使冻结的口香糖恢复黏性。这时候可以再用冰敷,重复以上过程。

  方法二:涂植物油

  植物油或者含植物油成分的清洁剂可以有效降低口香糖的黏性。将植物油直接涂在口香糖上,同时用梳子试着轻轻梳理头发,直至被黏在一起的头发可以在毫无痛感的情况下完全梳通。然后,用洗发水或肥皂将残留在头发上的油洗净。

  非常问题5: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宠物的死亡

  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小动物死了,该怎样让孩子了解并接受死亡这个事实呢?

  教会孩子确认小动物的死亡

  对于猫、狗、啮齿类动物和爬行动物,我们可以在它们的鼻子前放一面镜子,如果镜子上出现雾气,则说明它们还一息尚存。触摸它们的脉搏或者轻轻摇动它们的身体,如果躯体出现硬化和变冷的现象,说明小动物已经死亡。最后,我们还可以轻轻触摸小动物的角膜,因为任何活着的生物体被触动角膜时都会做出反射性的眨眼动作。

  确认一条鱼是否死亡,关键在于观察它的鳃的动作。正常情况下,鱼鳃应该是有规律的一张一合的。如果鱼鳃停止不动,且鱼身侧浮于水面或已经沉下缸底,那么这条鱼多半是快死或者已经死了。这时候你可以用渔网或者其他能够探入鱼缸的物体轻轻触碰鱼身,如果鱼身几经试探后仍然一动不动,则说明这条鱼肯定已经死亡。

  用适当的方式将小动物死去的消息传达给孩子

  3至5岁的儿童:3至5岁的学龄前儿童尚无法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告诉他们:小猫咪走了,以后不会再回来。听到这样的消息,孩子可能会因为小动物的不辞而别感到生气、难过,或者担心家里其它的小动物,甚至身边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会不会有一天也会一声不响地离开。为了消除孩子的顾虑,你一定要主动告诉他,虽然咪咪离开了家,但是它现在仍然生活得幸福快乐,而且爸爸妈妈绝对不会离开你,只要宝宝需要,爸爸妈妈就会一直和宝宝生活在一起。

  5岁以上的儿童:一般来说,5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可以大致理解死亡和存在的含义,但是其理解力还非常有限。不少8岁以下的孩子都认为死去的小动物仍然能够看、听、吃甚至呼吸。基于这种理解,他们往往会为死去的小动物的命运而担心。比如,很多孩子都担心,若将死去的小动物单独放置在纸盒子里然后埋入地下,它们会怕黑。这时候,不必再编故事,你应该相信孩子的理解能力,可以坦率地告诉他小动物死去以后就不会有任何感觉,也不会有任何痛苦。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这种做法对小孩子来说太过残忍。但事实上,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只要引导适当,5岁以上的孩子完全能够接受家长对小动物死亡的客观解释。而且,这个过程能让孩子了解到死亡是客观世界的自然现象,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适当处理小动物的遗体

  在孩子见到小动物的遗体前,一定要将其眼睑阖上,以免吓到孩子。然后将其平整地置于纸盒内,并用布或毛巾盖好。举行一个小小的葬礼:对孩子来说,宠物也是家里的一员,因此孩子们都希望小动物在死后能够被好好安葬。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小动物的遗体安置在院子里或者附近的空地上,也可以将其送到设有此类专门服务的宠物医院或者相关公共服务部门。千万不要将死掉的小动物一弃了之,那会让孩子非常伤心。给孩子一些调整情绪的时间。

  不要因为担心孩子伤心难过,就立刻弄回一只新的宠物企图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孩子的情商没有半点好处。难过是情感恢复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明智的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自己从难过的情绪中走出来。

  非常问题6:解决孩子临时要小便的问题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们永远不会像大人那样计划和预测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因此他们总是有特权在不恰当的时间提出不恰当的要求——比如当车子开到方圆5公里内没有厕所的地方,孩子突然拖着哭腔大声宣布我要尿尿!所以我建议年轻父母们预先学点变通之道,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首先,在路边找一个有遮蔽条件的合适地点,最好是与公路保持安全距离的灌木丛或是大树后面。然后将车门打开,以便更好地遮挡旁人的视线。切记随身带好卫生纸以备不时之需。在灌木丛或树后让孩子背对过往车辆,为避免弄脏鞋子,男孩子最好向下坡方向小便,女孩子则相反。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