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医学百科 >> 茶疗 >> 正文

名家论茶道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5 18:13:02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名家论茶道"终于得以推出,首先要感谢陈香白先生、丁文先生、蔻丹先生,陈文华先生、阮浩耕先生、何震中先生等茶文化界老师的大力支持,其次要感谢陕西唐名绿茶公司的工作人员帮忙文字录入,再次特致谢忱。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另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可以:“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可见,早在我国唐代就已经饮茶有“道”了。

  古往今来,谈茶论道的人很多,从唐陆羽、皎然、封演、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到宋蔡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赵佶、陆游及明清时的朱权、许次纾、张岱、张源、陆树声、罗禀、袁枚、冒襄以及近代的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都以其人格及文化修养,不断充实和丰富着中国茶道内容。

  当代品茗论道者亦不乏人,如吴觉农、庄晚芳、张天福、陈香白、丁文、寇丹、滕军、梁贵林、余悦、林治等,都结合各自特点对中国茶道作了不同程度的诠释。有的简约,有的翔实;有的质朴,有的华丽;都从不同层面揭示出中国茶道的精神实质。但我个人以为,迄今为止,仍未能就诸如茶道定义、茶道精神、茶道美学等相关问题给出令人十分满意的答案。 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辽举世瞩目的成绩,为倡导“茶为国饮”铺平了道路。人类进入新的世纪,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有来自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方面的矛盾;也有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甚至冲突?有学者以为,古老的东方文明和智慧必将又一次发挥出她经久不衰的魅力和影响。而茶文化,特别是中国茶道精神无疑会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瞩目和重视。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

  但在当今的情形下,必须就一些基本问题探讨清楚,然后才能说“修证”。所以推出“名家论茶道”栏目的初衷和目的,就是要把这些年来茶文化界关于茶道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个初步的汇总总结,呈现给大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中国茶道作准备。 这里所谓的“名家”,不仅包括了历年来在中国茶道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许多专家、学者,也包括一些对中国茶道精神有独特见地和执着追求的中青年学者。囿于个人学识知见,可能会漏掉部分专家、学者,容今后陆续补入。借用佛经的一句话说就:所谓名家者,即非名家,是名名家。

  我个人以为,茶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也是全世界的。道是相通的,不受地域文化及历史传承的局限,大道无形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收录有关茶道方面的论文时,也适当收录了日本、韩国部分专家、学者的有关论述,以资参考。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