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1 14:56:40
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生命力在于实践。然而任何科学实践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无疑是盲目的。所以,我们对以往临床心理学的理论观点的回顾是完全必要的。
一、人性主义心理学观点
1、人性是人的三种基本属性的统一体
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关于人的本质属性发表了许多看法,有些甚至是十分对立的。然而,不管各种观点导致什么结论,人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种属性已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知道,人是包含着多种矛盾的复杂事物。这一复杂事物包含着三组矛盾:第一组矛盾是人作为生物个体与外界生存条件之间的对立统一;第二组矛盾是人作为组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同社会群体的矛盾;第三组矛盾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矛盾。第一组矛盾体现着人的生物属性,是个体生存的根本;第二组矛盾体现着人的社会属性,它保证了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进化、发展;第三组矛盾体现了人的精神属性,它决定了人所具有的认识外部世界并改造外部世界的心理和意识特性。人性主义心理学对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分析就是建立在对人的这三种本质属性的认识之上,干预措施也与之相关联。从这一观点出发,人性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结构由三个要素构成: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经验系统。
2、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动力是“力必多”(Libido),这一概念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力必多这个概念包括身心两方面的含义,它既表示生理上的性冲动,又表示心理上的对性关系的渴求。弗洛伊德对这个概念更强调其心理含义,力必多这一概念进一步泛化而涉及生理性冲动以外的许多心理活动,如自爱、母爱、宗教情感以及人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他都将其说成是力必多的满足。在他的后期,弗洛伊德进一步抽象概括,把一切生命的自我保存,种族繁衍和相应的心理生活都概括到力必多概念中去,提出了“生命本能”或“生本能”这一概念,表示潜存于生物体中具有创造力的一种本能。与此对立的是“死本能”。这种无意识的生、死本能的对立并存就是人们行为的驱动力。
显然,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在生物性范畴内探讨人的,其积极意义是把人从神的手中解放出来,但也难免失之偏颇。他的支持者荣格1911年与弗洛伊德分裂时提出,人的行为动机是幼儿自身的软弱和对这种软弱无力的意识之间的冲突;人的内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对自身现状的不满。阿德勒认为,力必多是一种生命冲动,但不都是性冲动。性本能对人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饥饿比性要求更强烈。新弗洛伊德主义对弗洛伊德学中的力必多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代表人物霍尼认为,心理发生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她还认为精神疾病完全是由于社会的不合理因素造成的。弗洛伊德学派这些观点与相关学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有一定的联系。
3、格式塔学派的观点
格式塔学派又称完形心理学,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觉的完整性和整体性,代表人物是勒温。30年代,他们的研究转向人的个性和行为问题。勒温认为,行为的发生与人的自身和环境都有关系。行为是个体状态和当时环境的函数。人的生理条件可以引起动机状态,称之为需要。与需要相伴还有情绪特点,这表现为紧张。人们总要通过行为从这种紧张状态和不平衡感中摆脱出来,达到需要的满足和紧张的消除,行为就是这样的产生的。由于心理场中存在不同方向和不同大小的条件,人们精神上往往有冲突。当出现方向不同而力量相近的条件时,人必须做出选择,这就会发生冲突。基本的冲突有三种:趋向-趋向冲突,逃避-逃避冲突,最严重的分裂性冲突是趋近-逃避性冲突。
二、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动力的观点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行为的原因就是外界刺激。对他们来说,不可能使用“精神动力”一词。他们的行为公式是S-R,只承认外在可见的活动和行为。可是,事实上他们又不得不回答“为什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便提出了“驱力”这一概念。但他们对此的理解却是生理学的,而不是心理学的。他们认为,驱力只是一种生理生化变化,这种变化由刺激引起,并与指向目标的行为有关。50年代哈洛对驱力作了归纳,分为二类:一类是内驱力;饥、渴、性、母性行为;一类是派生驱力,如合群、安全等行为的驱力,是后天习得的。
三、人本主义关于心理动力的看法
人本主义是发源于欧洲的一种哲学思潮。由于这种哲学理想把人看成是活生生的、独立存在的生物体,所以它力求去挖掘所谓“人性”,提倡在“人性”中去寻找人的行为动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是马斯洛。他提出了“动机层次论”、“潜能”、“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等观点。在他的动机层次论中,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受某种“需要”的驱使。如一个饥饿的人,他的一切心理和行为的动力就是满足食欲。同时,马斯洛提出,当低级的需要满足之后,就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一种内在需要,使自己尽其所能。他的“动机层次论”注意到人的高级的、社会的和精神的需要,这一点具有积极意义。但把这一层次论加以机械理解和僵化套用于现实,往往与现实不符,应加以注意。关于动力问题,马斯洛用“潜能”这一概念来回答,认为潜能是一个人达到“自我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动力。
一、人性主义心理学观点
1、人性是人的三种基本属性的统一体
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关于人的本质属性发表了许多看法,有些甚至是十分对立的。然而,不管各种观点导致什么结论,人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种属性已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知道,人是包含着多种矛盾的复杂事物。这一复杂事物包含着三组矛盾:第一组矛盾是人作为生物个体与外界生存条件之间的对立统一;第二组矛盾是人作为组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同社会群体的矛盾;第三组矛盾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矛盾。第一组矛盾体现着人的生物属性,是个体生存的根本;第二组矛盾体现着人的社会属性,它保证了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进化、发展;第三组矛盾体现了人的精神属性,它决定了人所具有的认识外部世界并改造外部世界的心理和意识特性。人性主义心理学对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分析就是建立在对人的这三种本质属性的认识之上,干预措施也与之相关联。从这一观点出发,人性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结构由三个要素构成: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经验系统。
2、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动力是“力必多”(Libido),这一概念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力必多这个概念包括身心两方面的含义,它既表示生理上的性冲动,又表示心理上的对性关系的渴求。弗洛伊德对这个概念更强调其心理含义,力必多这一概念进一步泛化而涉及生理性冲动以外的许多心理活动,如自爱、母爱、宗教情感以及人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他都将其说成是力必多的满足。在他的后期,弗洛伊德进一步抽象概括,把一切生命的自我保存,种族繁衍和相应的心理生活都概括到力必多概念中去,提出了“生命本能”或“生本能”这一概念,表示潜存于生物体中具有创造力的一种本能。与此对立的是“死本能”。这种无意识的生、死本能的对立并存就是人们行为的驱动力。
显然,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在生物性范畴内探讨人的,其积极意义是把人从神的手中解放出来,但也难免失之偏颇。他的支持者荣格1911年与弗洛伊德分裂时提出,人的行为动机是幼儿自身的软弱和对这种软弱无力的意识之间的冲突;人的内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对自身现状的不满。阿德勒认为,力必多是一种生命冲动,但不都是性冲动。性本能对人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饥饿比性要求更强烈。新弗洛伊德主义对弗洛伊德学中的力必多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代表人物霍尼认为,心理发生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她还认为精神疾病完全是由于社会的不合理因素造成的。弗洛伊德学派这些观点与相关学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有一定的联系。
3、格式塔学派的观点
格式塔学派又称完形心理学,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觉的完整性和整体性,代表人物是勒温。30年代,他们的研究转向人的个性和行为问题。勒温认为,行为的发生与人的自身和环境都有关系。行为是个体状态和当时环境的函数。人的生理条件可以引起动机状态,称之为需要。与需要相伴还有情绪特点,这表现为紧张。人们总要通过行为从这种紧张状态和不平衡感中摆脱出来,达到需要的满足和紧张的消除,行为就是这样的产生的。由于心理场中存在不同方向和不同大小的条件,人们精神上往往有冲突。当出现方向不同而力量相近的条件时,人必须做出选择,这就会发生冲突。基本的冲突有三种:趋向-趋向冲突,逃避-逃避冲突,最严重的分裂性冲突是趋近-逃避性冲突。
二、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动力的观点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行为的原因就是外界刺激。对他们来说,不可能使用“精神动力”一词。他们的行为公式是S-R,只承认外在可见的活动和行为。可是,事实上他们又不得不回答“为什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便提出了“驱力”这一概念。但他们对此的理解却是生理学的,而不是心理学的。他们认为,驱力只是一种生理生化变化,这种变化由刺激引起,并与指向目标的行为有关。50年代哈洛对驱力作了归纳,分为二类:一类是内驱力;饥、渴、性、母性行为;一类是派生驱力,如合群、安全等行为的驱力,是后天习得的。
三、人本主义关于心理动力的看法
人本主义是发源于欧洲的一种哲学思潮。由于这种哲学理想把人看成是活生生的、独立存在的生物体,所以它力求去挖掘所谓“人性”,提倡在“人性”中去寻找人的行为动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是马斯洛。他提出了“动机层次论”、“潜能”、“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等观点。在他的动机层次论中,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受某种“需要”的驱使。如一个饥饿的人,他的一切心理和行为的动力就是满足食欲。同时,马斯洛提出,当低级的需要满足之后,就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一种内在需要,使自己尽其所能。他的“动机层次论”注意到人的高级的、社会的和精神的需要,这一点具有积极意义。但把这一层次论加以机械理解和僵化套用于现实,往往与现实不符,应加以注意。关于动力问题,马斯洛用“潜能”这一概念来回答,认为潜能是一个人达到“自我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动力。
文章录入:中医五绝网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饮食]吃螃蟹要喝两种酒 10-11 [药品]中医择时用药有讲究 10-08 [饮食]玉米的功效与作用 09-28 [饮食]助人长寿的四种食物 09-28 [婴幼]宝宝接种后如何护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虑症如何自我调节? 09-21 [饮食]吃螃蟹的四个健康吃法 09-21 [婴幼]小儿哮喘治疗应注意的五大误区 09-20 [急救]宝宝吞食异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发性功能障碍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