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成了流行病
自恋成了流行病
最近,网络上关于芙蓉姐姐的话题炒得异常火爆。针对“芙蓉姐姐”现象的大讨论,也勾起了人们对自恋这一话题的兴趣。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衣新发认为,人有自恋的天性,自恋是一种普遍现象。法国心理学家拉康早在30多年前就说过,人生本身就是一个自恋的过程,对自己的爱贯穿始终。
北师大心理学硕士李雪说,自恋(narcissism)一词泛见于文学作品中,用以描绘人爱上自己的现象。1914年,弗洛伊德首次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他在《论自恋》一文中,认为自恋是一种未区分的精神能量,来源于生命能量(Libido),最初是用在自我及养育自己的人身上。这被他称为原始的自恋。这首次的爱是被当作一种活命的功能来体验的,其目的在于自我保护。
几天前,无意浏览到一个名为当今网络你不可不知的五大女子的帖子,分为木子美,竹影青,流氓燕,芙蓉姐姐,红衣姐姐,这与不久前所谓的十大美女写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卖点皆是女子,附加写作,写真条件不等,闲来无事,俺也来聊聊自己熟知的网络几大奇女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自恋的情形。很多人在橱窗、车窗、电梯里,甚至在写字楼的玻璃门前,认真端详自己,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的自恋。
近些年,随着对个性的尊崇和追求,以及出现更多表现自我的空间,为自恋提供了土壤。比如说,写网络日记(也叫BLOG)成了一种新的时尚,衣新发认为,写网络日记的人,对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入是以关注自我为中心的,都应属于自恋行为。有些人喜欢购买高档消费品,则是希望通过物质的提升来提升自我价值,也属于自恋行为。
男人的自恋和女人的自恋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男性自恋者常表现为习惯自恋和思维自恋,如喜欢我行我素,固执己见。而女性自恋者更多的表现为情感自恋和仪表自恋。
李雪说,一般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机制,但是,过分自我维护和关注就有可能是一种精神障碍,临床上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对自恋型人格的诊断目前尚无一致的标准。其常见的表现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表现出来);二是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三是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别人的关注;四是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他人所了解;五是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六是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七是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八是缺乏同情心;九是有很强的嫉妒心。一般认为只要具备以上5项,便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也有时会表现为情感戏剧化,喜欢性挑逗等。他们对人、对己的基本看法是“我是卓越的,才华出众的,别人比不上我,所以都嫉妒我。”他们认为别人对他们的关注、赞美、关心和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极端情况下,他们没有责任感,没有愧疚感,做错了事总会找借口。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承认错误,会威胁到他们的自我评价。
人不能没有自信,自信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向上的动力,而自恋,却是那种过于自信的表现,如芙蓉姐姐,她觉得别人看她一眼,就是喜欢她,别人不看她,是因为暗恋她,所以不敢看,因此自恋的人多多少少有些臆想症,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美人,天下第一能人。
李雪说,在现实生活中,适当的自我保护和关注能维护个体的自尊,使个体获得自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心的和谐和健康。衣新发也认为,自恋会让自己觉得很重要,有能力,对自身的价值充满期待,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恋会让人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认真地思考一些事情。
但是,如果过度自恋便会使人总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解释世界,并盲目坚持自己的意见。
衣新发说,过度的自恋有两种情形需要注意。一是过于自我陶醉。二是导致心理不够理性。应该理性看待自己,既不盲目自信,也不盲目悲观。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饮食]吃螃蟹要喝两种酒 10-11 [药品]中医择时用药有讲究 10-08 [饮食]玉米的功效与作用 09-28 [饮食]助人长寿的四种食物 09-28 [婴幼]宝宝接种后如何护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虑症如何自我调节? 09-21 [饮食]吃螃蟹的四个健康吃法 09-21 [婴幼]小儿哮喘治疗应注意的五大误区 09-20 [急救]宝宝吞食异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发性功能障碍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