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景岳全书 >> 正文

卷之四道集脈神章上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0:33:09

<內經>脈義
部位一 部位解見後章
脈要精微論曰: 尺內兩傍, 則季?也, 尺外以候腎, 尺裏以候腹。中附上, 左外以候肝, 內以候膈; 右外以候胃, 內以候脾。上附上, 右外以候肺, 內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 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 後以候後。上竟上者, 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 少腹腰股膝脛中事也。

脈度二
五十營篇曰: 天周二十八宿, 人經二十八脈, 周身十六丈二尺, 以應二十八宿。 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 脈再動, 氣行三寸, 一吸, 脈亦再動, 氣行三寸, 呼吸定息, 氣行六寸, 十息, 氣行六尺; 二百七十息, 氣行十六丈二尺, 一周於身; 五百四十息, 氣行再周於身; 二千七百息, 氣行十周於身; 一萬三千五百息, 氣行五十周於身, 水下百刻, 日行二十八宿, 漏水皆盡, 脈終矣。故五十營備, 得盡天地之壽, 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三部九候三
三部九候論帝曰: 願聞天地之至數, 合於人形血氣, 通決死生, 為之奈何? 岐伯曰: 天地之至數, 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 二者地, 三者人, 因而三之, 三三為九, 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 部有三候, 以決死生, 以處百病, 以調虛實, 而除邪疾。帝曰: 何謂三部? 曰: 有下部, 有中部, 有上部。部各有三候, 三候者, 有天, 有地, 有人也。上部天, 兩額之動脈; 上部地, 兩頰之動脈; 上部人, 耳前之動脈。中部天, 手太陰也; 中部地, 手陽明也; 中部人, 手少陰也。下部天, 足厥陰也; 下部地, 足少陰也; 下部人, 足太陰也。故下部之候, 天以候肝, 地以候腎, 人以候脾胃之氣。中部之候, 天以候肺, 地以候胸中之氣, 人以候心。上部之候, 天以候頭角之氣, 地以候口齒之氣, 人以候耳目之氣。帝曰: 以候奈何? 岐伯曰: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 以調其氣之虛實, 實則瀉之, 虛則補之。按: 寸口脈亦有三部九候。三部者, 寸關尺也; 九候者, 三部中各有浮中沉也。察三部可知病之高下, 如寸為陽, 為上部, 主頭項以至心胸之分也; 關為陰陽之中, 為中部, 主臍腹胠?之分也; 尺為陰, 為下部, 主腰足脛股之分也。三部中各有三候, 三而三之, 是為九候。

如浮主皮膚, 候表及府; 中主肌肉, 以候胃氣; 沉主筋骨, 候裏及臟。 此皆診家之樞要, 當與本篇互相求察也。

七診四
三部九候論帝曰: 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 察九候獨小者病, 獨大者病, 獨疾者病, 獨遲者病, 獨熱者病, 獨寒者病, 獨陷下者病。

詳此獨字, 即醫中精一之義, 診家綱領, 莫切於此。今見諸家言脈, 悉以六部浮沉, 鑿分虛實, 顧不知病本何在, 既無獨見, 焉得確真? 故寶命全形論曰: 眾脈不見, 眾凶弗聞, 外內相得, 無以形先。是誠察病之秘旨, 必知此義, 方可言診。 外有獨論在後中卷, 當參閱之。

六經脈體五
平人氣象論曰: 太陽脈至, 洪大以長。少陽脈至, 乍疏乍數, 乍短乍長。陽明脈至, 浮大而短。
至真要大論曰: 厥陰之至, 其脈弦。少陰之至, 其脈鉤。太陰之至, 其脈沉。 少陽之至, 大而浮。陽明之至, 短而澀。太陽之至, 大而長。

按此二篇之論, 蓋前言陰陽之盛衰, 後分六氣之專主, 土辭若稍異, 義實相符。 詳具<類經?脈色類第十四>篇, 所當兼閱。

四時脈體六
玉機真藏論岐伯曰: 春脈如弦。春脈者, 肝也, 東方木也, 萬物之所以始生也, 故其氣來, 軟弱輕虛而滑, 端直以長, 故曰弦, 反此者病。帝曰: 何如而反? 岐伯曰: 其氣來實而強,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其氣來不實而微, 此謂不及, 病在中。 夏脈如鉤。夏脈者, 心也, 南方火也, 萬物之所以盛長也, 故其氣來盛去衰, 故曰鉤, 反此者病。何如而反? 曰: 其氣來盛去亦盛,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其氣來不盛, 去反盛, 此謂不及, 病在中。秋脈如浮。秋脈者, 肺也, 西方金也, 萬物之所以收成也, 故其氣來, 輕虛以浮, 來急去散, 故曰浮, 反此者病。 何如而反? 曰: 其氣來毛而中央堅, 兩傍虛,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其氣來毛而微, 此謂不及, 病在中。冬脈如營。冬脈者, 腎也, 北方水也, 萬物之所以合藏也, 故其氣來沉以搏, 故曰營, 反此者病。何如而反? 曰: 其氣來如彈石者, 此謂太過, 病在外; 此謂不及, 病在中。帝曰: 四時之序, 脾脈獨何主? 岐伯曰: 脾脈者土也, 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 脾之善惡可得見乎? 曰: 善者不可得見, 惡者可見, 其來如水之流者,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如鳥之喙者, 此謂不及, 病在中。
按: 本篇中外二字, 乃指邪正為言也。蓋邪氣來於外, 元氣見於中, 邪氣之來皆有餘, 故太過, 則病在外; 元氣之傷惟不足, 故不及, 則病在中也。 又凡脾家有病, 必有形見, 故惡者可見。若其無病。則陰行灌濡, 五臟攸賴, 而莫知其然, 故善者不可得見, 是即所謂胃氣也。

玉機真藏論曰: 所謂逆四時者, 春得肺脈, 夏得腎脈, 秋得心脈, 冬得脾脈, 其至皆懸絕沉澀者, 命曰逆四時。未有藏形, 於春夏而脈沉澀, 秋冬而脈浮大, 名曰逆四時也。

宣明五氣篇曰: 春得秋脈, 夏得冬脈, 長夏得春脈, 秋得夏脈, 冬得長夏脈, 是謂五邪, 皆同命, 死不治。

胃氣七
又胃氣解見後章玉機真藏論曰: 脈弱以滑, 是有胃氣, 命曰易治。終始篇曰: 邪氣來也緊而疾, 穀氣來也徐而和。
平人氣象論曰: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 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 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 弦多胃少曰肝病, 但弦無胃曰死; 胃而有毛曰秋病, 毛甚曰今病, 臟真散於肝, 肝藏筋膜之氣也。夏胃微鉤曰平, 鉤多胃少曰心病, 但鉤無胃曰死; 胃而有石曰冬病, 石甚曰今病, 臟真通於心, 心藏血脈之氣也。長夏胃微軟弱曰平, 弱多胃少曰脾病, 但代無胃曰死; 軟弱有石曰冬病, 弱甚曰今病, 臟真濡於脾, 脾藏肌肉之氣也。秋胃微毛日平, 毛多胃少曰肺病, 但毛無胃曰死; 毛而有弦曰春病, 弦甚曰今病, 臟真高於肺, 以行營衛陰陽也。冬胃微石曰平, 石多胃少曰腎病, 但石無胃曰死; 石而有鉤曰夏病, 鉤甚曰今病, 臟真下於腎, 腎藏骨髓之氣也。胃之大絡, 名曰虛里, 貫膈絡肺, 出於左乳下, 其動應衣, 脈宗氣也。盛喘數絕者, 則病在中; 結而橫, 有積矣; 絕不至曰死。乳之下, 其動應衣, 宗氣泄也。

詳代脈之義, 本以更代為言, 如宣明五氣篇曰: 脾脈代者, 謂胃氣隨時而更, 此四時之代也。根結篇曰: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 謂五臟受氣之盛衰, 此至數之代也。 本篇曰: 但代無胃曰死者, 謂代無真臟不死也。由此觀之, 則凡見忽大忽小, 乍遲乍數, 倏而更變不常者, 均謂之化。自王叔和云: 代脈來數中止, 不能自還, 脈代者死。自後以此相傳, 遂失代之真義。 平人氣象論曰: 人以水穀為本, 故人絕水穀則死, 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 但得真臟脈, 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 肝不弦, 腎不石也。

凡肝脈但弦, 腎脈但石, 名為真臟者, 以其無胃氣也。若肝當弦而不弦, 腎當石而不石, 總由穀氣不至, 亦以其無胃氣也。此舉肝腎而言, 則五臟皆然。

六變八
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諸急者多寒, 緩者多熱, 大者多氣少血, 小者氣血皆少, 滑者陽氣盛, 微有熱, 澀者少血少氣, 微有寒。諸小者, 陰陽形氣俱不足, 勿取以鍼, 而調以甘藥也。
按: 本篇正文曰: 澀者多血少氣, 微有寒。多血二字, 乃傳寫之誤也。 觀本篇下文曰: 刺澀者, 無令其血出。其為少血可知。仲景曰: 澀者, 營氣不足, 是亦少血之謂。

內外上下九
脈要精微論曰: 推而外之, 內而不外, 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 外而不內, 身有熱也。惟而上之, 上而不下, 腰足清也。推而下之, 下而不上, 頭項痛也。

脈色十
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見其色, 知其病, 命曰明; 按其脈, 知其病, 命曰神; 問其病, 知其處, 命曰工。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 如桴鼓影響之不得相失也, 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 根死則葉枯矣。故知一則為工, 知二則為神, 知三則神且明矣。色青者, 其脈弦也; 赤者, 其脈鉤也; 黃者, 其脈代也; 白者, 其脈毛; 黑者, 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 反得其相勝之脈, 則死矣。 得其相生之脈, 則病已矣。

人迎氣口十一
五色篇雷公曰: 病之益甚, 與其方衰如何? 黃帝曰: 外內皆在焉。切其脈口, 滑小緊以沉者, 病益甚, 在中; 人迎氣大緊以浮者, 甚病益甚, 在外。 甚脈口浮滑者, 病日進; 人迎沉而滑者, 病日損。其脈口滑以沉者, 病日進, 在內; 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 其病日進, 在外。人迎盛堅者, 傷於寒; 氣口盛堅者, 傷於食。詳人迎本足陽明之經脈, 在結喉兩傍; 氣口乃手太陰之經脈, 在兩手寸口。 人迎為腑脈, 所以候表; 氣口為臟脈, 所以候裏。故曰: 氣口獨為五臟主,此<內經>之旨也, 所以後世但診氣口, 不診人迎。蓋以脈氣流經, 經氣歸於肺, 而肺朝百脈, 故寸口為脈之大會, 可決死生, 而凡在表在裏之病, 但於寸口諸部皆可察也。自王叔和誤以左手為人迎, 右手為氣口, 且云左以候表, 右以候裏, 豈左無裏而右無表乎? 訛傳至今, 其誤甚矣。 詳義見後十六卷勞倦內傷門, 及<類經?臟象類第十一>篇。

脈從病反十二
至真要大論帝曰: 脈從而病反者, 其診何如? 岐伯曰: 脈至而從, 按之不鼓, 諸陽皆然。帝曰: 諸陰之反, 其脈何如? 曰: 脈至而從, 按之鼓甚而盛也。

脈至而從者, 如陽證見陽脈, 陰證見陰脈, 是皆謂之從也。若陽證見陽脈, 但按之不鼓, 而指下無力, 則脈雖浮大, 便非真陽之候, 不可誤認為陽證, 凡諸脈之似陽非陽者皆然也。或陰證雖見陰脈, 但按之鼓甚而盛者, 亦不得認為陰證。

搏堅軟散十三
脈要精微論曰: 心脈搏堅而長, 當病舌卷不能言; 其軟而散者, 當消環自已。 肺脈搏堅而長, 色不青, 當病墜若搏, 因血在?下, 令人喘逆; 其軟而散, 色澤者, 當病溢飲。溢飲者, 渴暴多飲, 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胃脈搏堅而長, 其色赤, 當病折髀; 其軟而散者, 當病食痺。脾脈搏堅而長, 其色黃, 當病少氣; 其軟而散, 色不澤者, 當病足胻腫, 若水狀也。腎脈搏堅而長, 其色黃而赤者, 當病折腰; 其軟而散者, 當病少血, 至令不復也。帝曰: 診得心脈而急, 此為何病? 岐伯曰: 病名心疝, 心為牡臟, 小腸為之使, 故少腹當有形也。帝曰: 診得胃脈何如? 曰: 胃脈實則脹, 虛則泄。

寸口諸脈十四
平人氣象論曰: 寸口之脈中手短者, 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 曰足脛痛。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 曰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者, 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 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 曰寒熱及疝瘕, 少腹痛。寸口脈沉而橫, 曰?下有積, 腹中有橫積痛。寸口脈沉而喘, 曰寒熱。脈盛滑堅者, 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 病在內。脈小弱以澀, 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 謂之新病。脈急者, 曰疝瘕少腹痛。脈滑曰風。脈澀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 臂多青脈曰脫血。尺脈緩澀, 謂之解?。安臥脈盛, 謂之脫血。尺澀脈滑, 謂之多汗。尺寒脈細, 謂之後泄。脈尺麤常熱者, 謂之熱中。

諸脈證十五
脈要精微論曰: 夫脈者, 血之府也。長則氣治, 短則氣病, 數則煩心, 大則病進, 上盛則氣高, 下盛則氣脹, 代則氣衰, 細則氣少, 澀則心痛, 渾渾革至如涌泉, 病進而色弊, 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麤大者, 陰不足, 陽有餘, 為熱中也。 來疾去徐, 上實下虛, 為厥巔疾; 來徐去病, 上虛下實, 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 陽受氣也。有脈俱沉細數者, 少陰厥也。沉細數散者, 寒熱也。浮而散者, 為眴仆。 諸浮不躁者, 皆在陽, 則為熱; 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沉者, 皆在陰, 則為骨痛; 其有靜者在足。數動一代者, 病在陽之脈也, 泄及便膿血。澀者, 陽氣有餘也; 滑者, 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 為身熱無汗; 陰氣有餘, 為多汗身寒; 陰陽有餘, 則無汗而寒。按之至骨, 脈氣少者, 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陰陽別論曰: 陰陽虛, 腸辟死。陽加於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

病治易難十六
平人氣象論曰: 風熱而脈靜, 泄而脫血脈實, 病在中脈虛, 病在外脈澀堅者, 皆難治, 命曰反四時也。

玉機真藏論曰: 凡治病, 察其形氣色澤, 脈之盛衰, 病之新故, 乃治之, 無後其時。 形氣相得, 謂之可治; 色澤以浮, 謂之易已; 脈從四時, 謂之可治; 脈弱以滑, 是有胃氣, 命曰易治; 形氣相失, 謂之難治。色夭不澤, 謂之難已; 脈實以堅, 謂之益甚; 脈逆四時, 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病熱脈靜, 泄而脈大, 脫血而脈實, 病在中脈實堅, 病在外脈不實堅者, 皆難治。

按: 此二篇之義, 如前篇言病在中脈虛者為難治, 後篇言病在中脈實堅者為難治; 前言病在外脈澀堅者為難治, 後言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為難治, 前後若乎相反, 何也? 蓋實邪在中者, 脈不宜虛; 虛邪在中者, 脈不宜實也。陽邪在表者, 宜滑而軟, 不宜澀而堅; 外邪方盛者, 宜實而大, 不宜虛而小也。此中各有精義, 或者以其為誤, 是不達耳。

真臟脈十七
陰陽別論曰: 脈有陰陽, 知陽者知陰, 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 五五二十五陽。 所謂陰者, 真藏也, 見則為敗, 敗必死也。所謂陽者, 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 知病處也; 別於陰者, 知死生之期。

玉機真藏論曰: 真肝脈至, 中外堅, 如循刀刃責責然, 如按琴瑟弦, 色青白不澤, 毛折乃死。真心脈至, 堅而搏, 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色赤黑不澤, 毛折乃死。 真肺脈至, 大而虛, 如以毛羽中人膚, 色白赤不澤, 毛折乃死。真腎脈至, 搏而絕, 如指彈石辟辟然, 色黑黃不澤, 毛折乃死。真脾脈至, 弱而乍數乍疏, 色黃青不澤, 毛折乃死。諸真臟脈見者, 皆死不治也。黃帝問曰: 見真臟者死, 何也? 岐伯曰: 五臟者, 皆稟氣於胃, 胃者, 五臟之本也; 藏氣者, 不能自致於手太陰, 必因於胃氣, 乃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 精氣衰也; 病甚者, 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 故真臟之氣獨見, 獨見者, 病勝臟也, 故曰死。按: 此胃氣即人之陽氣, 陽氣衰則胃氣弱, 陽氣敗則胃氣絕矣, 此即死生之大本也。 所謂凡陽有五者, 即五臟之陽也, 凡五臟之氣, 必互相灌濡, 故五臟之中, 必各兼五氣, 此所謂二十五陽也。是可見無往而非陽氣, 亦無往而非胃氣, 無胃氣即真臟獨見也, 故曰死。

關格十八
六節藏象論曰: 人迎一盛, 病在少陽, 二盛病在太陽, 三盛病在陽明, 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一盛, 病在厥陰, 二盛病在少陰, 三盛病在太陰, 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 關格之脈羸, 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本篇脈證具載關格門, 當詳察之。
孕脈十九
平人氣象論曰: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 任子也。
陰陽別論曰: 陰搏陽別, 謂之有子。
腹中論帝曰: 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 身有病而無邪脈也。本篇諸義, 具詳婦人門胎孕條中。

乳子脈二十
通評虛實論帝曰: 乳子而病熱, 脈懸小者何如? 岐伯曰: 手足溫則生, 寒則死。 帝曰: 乳子中風熱, 喘鳴肩息者, 脈何如? 曰: 喘鳴肩息者, 脈實大也, 緩則生, 急則死。此條詳義, 具載小兒本門。
景岳全書卷之四終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