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景岳全书 >> 正文

景岳全書-卷之二十五心集雜證謨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3:37:29

心腹痛
經義
舉痛論帝曰: 願聞人之五臟卒痛, 何氣使然? 岐伯對曰: 經脈流行不止, 環周不休, 寒氣入經而稽遲, 泣而不行, 客於脈外則血少, 客於脈中則氣不通, 故卒然而痛。 帝曰: 其痛或卒然而止者, 或痛甚不休者, 或痛甚不可按者, 或按之而痛止者, 或按之無益者, 或喘動應手者, 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 或?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 或腹痛引陰股者, 或痛宿昔而成積者, 或卒然痛死不知人, 少間復生者, 或痛而嘔者, 或腹痛而後泄者, 或痛而閉不通者, 凡此諸痛, 各不同形, 別之奈何? 岐伯曰: 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 脈寒則縮踡, 縮踡則脈絀急, 絀急則外引小絡, 故卒然而痛, 得炅則立止, 因重中於寒, 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 與炅氣相薄則脈滿, 滿則痛而不可按也, 寒氣稽留, 炅氣從上, 則脈充大而血氣亂, 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 小絡急引故痛, 按之則血氣散, 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 則深按之不能及, 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衝脈, 衝脈起於關元, 隨腹直上, 寒氣客則脈不通, 脈不通則氣因之, 故喘動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 則脈泣, 脈泣則血虛, 血虛則痛, 其俞注於心, 故相引而痛, 按之則熱氣至, 熱氣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 厥陰之脈者, 絡陰器繫於肝, 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 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寒氣客於陰股, 寒氣上及少腹, 血泣在下相引, 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 絡血之中, 血泣不得注於大經, 血氣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於五臟, 厥逆上泄, 陰氣竭, 陽氣未入, 故卒然痛死不知人, 氣復反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於小腸, 小腸不得成聚, 故後泄腹痛矣。 熱氣留於小腸, 腸中痛, 癉熱焦渴則堅乾不得出, 故痛而閉不通矣。 帝曰: 所謂言而可知者也, 視而可見奈何? 岐伯曰: 五臟六腑固盡有部, 視其五色, 黃赤為熱, 白為寒, 青黑為痛, 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帝曰: 捫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 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反陷下者, 皆可捫而得也。

賓按: 本篇論痛, 總計一十三條, 所言寒氣與炅氣相薄, 及熱氣留於小腸閉而不通者, 止二條為熱證, 而其他皆屬於寒, 則此證之概可知, 學者當思所辨矣。

終始篇曰: 病痛者陰也, 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 深刺之。

痺論帝曰: 內舍五臟六腑, 何氣使然? 岐伯曰: 五臟皆有合, 病久而不去者, 內舍於其合也。 胞痺者, 少腹膀胱按之內痛, 若沃以湯, 澀於小便, 上為清涕。 痛者, 寒氣多也, 有寒故痛也。

骨空論曰: ?絡季?引少腹而痛脹, 刺?譆。

調經論曰: 實者外堅充滿, 不可按之, 按之則痛。 虛者聶辟氣不足, 按之則氣足以溫之, 故快然而不痛。

平人氣象論曰: 寸口脈沉而弱, 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脈沉而橫, 曰?下有積, 腹中有橫積痛。 脈急者, 曰疝瘕少腹痛。

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心脈微急為心痛引背, 食不下。

衛氣篇曰: 新積痛可移者, 易已也; 積不痛, 難已也。

厥病篇曰: 厥心痛, 與背相控, 善瘈, 如從後觸其心, 傴僂者, 腎心痛也。 厥心痛, 腹脹胸滿, 心尤痛甚, 胃心痛也。 厥心痛, 痛如以錐鍼刺其心, 心痛甚者, 脾心痛也。 厥心痛, 色蒼蒼如死狀, 終日不得太息, 肝心痛也。 厥心痛, 臥若徒居, 心痛間, 動則痛益甚, 色不變, 肺心痛也。 真心痛, 手足清至節, 心痛甚, 旦發夕死, 夕發旦死。 腸中有蟲瘕及蛟?, 心腸痛, ?作痛腫聚, 往來上下行, 痛有休止, 腹熱喜渴涎出者, 是蛟?也。 以上皆有刺法, 詳在本經。

雜病篇曰: 心痛引腰脊, 欲嘔, 取足少陰。 心痛, 腹脹嗇嗇然, 大便不利, 取足太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 刺足少陰, 不已, 取手少陽。 心痛引小腹滿, 上下無常處, 便溲難, 刺足厥陰。 心痛, 但短氣不足以息, 刺手太陰。 心痛, 當九節刺之, 按已刺按之, 立已。 不已, 上下求之, 得之立已。

六元正紀大論曰: 不遠熱則熱至, 不遠寒則寒至, 寒至則堅否腹滿, 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土鬱之發, 甚則心痛??, 嘔吐霍亂, 飲發注下。 金鬱之發, 心?滿引小腹, 善暴痛, 不可反側。 水鬱之發, 民病寒客心痛。 木鬱之發, 民病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 膈咽不通, 食飲不下。 火鬱之發, 民病骨痛, 腹中暴痛。

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大腸病者, 腸中切痛而鳴濯濯, 冬日重感於寒即泄, 當臍而痛, 不能久立, 與胃同候, 取巨虛上廉。 胃病者, 腹?脹, 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 膈咽不通, 食飲不下, 取之三里也。 小腸病者, 小腹痛, 腰脊控睪而痛, 時窘之後, 取之巨虛下廉。 膀胱病者, 小腹偏腫而痛, 以手按之, 即欲小便而不得, 取委中央。

五邪篇曰: 邪在肝, 則兩?中痛, 寒中, 惡血在內, 行善掣節時腳腫。 邪在脾胃, 則病肌肉痛。 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 則寒中腸鳴腹痛。 邪在心, 則病心痛喜悲, 時眩仆。 以上俱有刺法在本經。

經脈篇曰: 脾足太陰之脈, 入腹屬脾絡胃, 其支者, 復從胃, 別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 食則嘔, 胃脘痛, 腹脹善噫, 心下急痛, 得後與氣, 則快然如衰。 心手少陰之脈, 起於心中, 出屬心系, 是動則病嗌乾心痛, 渴而欲飲。 腎足少陰之脈, 其支者, 從肺出絡心。 是動則心如懸若饑狀, 舌乾, 咽腫, 煩心, 心痛。 心主手厥陰之脈, 起於胸中, 出屬心包絡。 是動則胸?支滿, 煩心心痛。 膽足少陽之脈, 其直者, 從缺盆下腋, 循胸循?裏。 是動則病口苦, 善太息, 心?痛不能轉側。

論證共四條
*凡病心腹痛者, 有上中下三焦之別。 上焦者, 痛在膈上, 此即胃脘痛也, [內經]曰胃脘當心而痛者即此。 時人以此為心痛, 不知心不可痛也, 若病真心痛者, 必手足冷至節, 爪甲青, 旦發夕死, 夕發旦死, 不可治也。 中焦痛者, 在中脘, 脾胃間病也。 下焦痛者, 在臍下, 肝腎大小腸膀胱病也。 凡此三者, 皆有虛實寒熱之不同, 宜詳察而治之。
*痛有虛實, 凡三焦痛證, 惟食滯, 寒滯, 氣滯者最多, 其有因蟲, 因火, 因痰, 因血者, 皆能作痛。 大都暴痛者多有前三證, 漸痛者多由後四證。 但蟲痛, 痰痛多在中焦, 火痛則三焦俱有之, 血痛則多在下焦, 然惟婦人則常有血證, 而男子則少也。 諸如此類, 但察其多滯多逆者方是實證, 如無滯逆, 則不得以實論也。 辨之之法, 但當察其可按者為虛, 拒按者為實。 久痛者多虛, 暴痛者多實。 得食稍可者為虛, 脹滿畏食者為實。 痛徐而緩, 莫得其處者多虛, 痛劇而堅, 一定不移者為實。 痛在腸臟中, 有物有滯者多實, 痛在腔?經絡, 不干中臟, 而牽連腰背, 無脹無滯者多虛。 脈與證參, 虛實自辨。 微實者, 宜調不宜攻; 大實者, 或上或下, 非攻不可; 純虛者, 或氣或血, 非大補不可。
*痛證有寒熱, 誤認之則為害不小。 蓋三焦痛證, 因寒者常居八九, 因熱者十惟一二, 觀[內經?舉痛]等論, 義可知矣。 蓋寒則凝滯, 凝滯則氣逆, 氣逆則痛脹由生, 而熱則流通, 多不然也。 雖熱證亦常有痛, 然熱者必有明辨, 如[內經]所言腸中痛而癉熱焦渴, 則堅乾不得出, 閉而不通者, 此因燥結熱閉, 故能作痛, 然必有煩熱等證, 乃因於火, 最易見也。 今之醫家, 但見心腹痛證, 無問有無寒熱, 便云諸痛皆屬於火, 多用寒涼, 不知此說出自何典? 而彼此訛傳, 無墨無根, 妄亦甚矣。 又見丹溪治法云: 凡心腹痛者, 必用溫散, 此是鬱結不行, 但氣不運, 故痛也。 此說誠是也, 然又引原病式云: 若欲行溫散, 寧無助火添病也。 由是古方多以山梔為主, 加熱藥為向導, 或用二陳湯加川芎, 蒼朮, 倍加梔子煎服, 痛甚者, 加炒乾薑反佐之, 若此議論治法, 余則大有不服。 夫致病之由, 熱者自熱, 寒者自寒, 病因火邪, 清利自愈, 固不必反佐也; 病因寒滯, 溫散自愈, 又何為反助火耶? 蓋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此自正治之正理, 豈可不論經權, 不分從逆, 既宜梔子, 又宜乾薑, 概用反佐而治寒犯寒, 治熱犯熱乎? 因致後代醫流, 凡有見不真者, 每每借此為成法, 而藉口反佐, 誤人於疑似之中者不少矣。 故余特為反佐論在前二卷中, 以盡其義, 宜均察也。
*痛證當辨有形無形。 無形者痛在氣分, 凡氣病而為脹為痛者, 必或脹或止而痛無常處, 氣聚則痛而見形, 氣散則平而無跡, 此無形之痛也, 但宜順氣, 氣順則痛自愈矣。 有形者痛在血分, 或為食積。 凡血癥食積而為脹痛者, 必痛有常所, 而脹無休息, 不往不來, 不離其處者, 是有形之痛也。 然或食或血, 察得所因, 乃可攻而去之, 此二者之當辨也。
論痛脈
凡諸病之虛實, 辨之於脈者皆易, 惟心腹痛證, 則有大有小, 其脈多有難辨, 雖滑實有力者, 固多實邪, 虛弱無神者, 固多虛邪, 此其常也。 然暴痛之極者, 每多沉伏, 細澀, 最似極虛之候。 不知氣為邪逆, 氣逆則脈道不行而沉伏異常, 此正邪實之脈, 然於沉伏之中細察之, 必有梗梗然弦緊之意, 此必寒邪阻遏陽氣者, 多有是脈, 若火邪作痛, 則不然也。 凡見此者, 不得因其細極, 微極便認為虛脫, 妄用補劑, 必大誤矣。 辨此之法, 但當察其形氣, 以見平素之強弱, 問其病因, 以知新病久病, 及何所因而起。 大都暴病痛急, 而脈忽細伏者多實邪, 久病痛緩, 而脈本微弱者為虛邪, 再以前論虛實之法酌之, 以理參而診之, 則萬無一失矣。

論治共十五條
1.凡心腹痛證, 必須先辨寒熱, 如無熱證熱脈, 則定非火邪, 不得妄用涼藥。
2.凡治心腹痛證, 古云: 痛隨利減, 又曰: 通則不痛, 此以閉結堅實者為言。 若腹無堅滿, 痛無結聚, 則此說不可用也。 其有因虛而作痛者, 則此說更如冰炭。
3.凡痛在上焦者, 如因停滯, 既痛兼脹, 不易行散, 而痛極難忍者, 欲其滯去速效, 無如吐之之妙, 宜於新方吐法中擇而用之。 若無停積脹急, 而或寒或氣, 微有凝滯而作痛者, 但順其氣, 無有不愈。
4.胃脘痛證, 多有因食, 因寒, 因氣不順者, 然因食因寒, 亦無不皆關於氣, 蓋食停則氣滯, 寒留則氣凝, 所以治痛之要, 但察其果屬實邪, 皆當以理氣為主, 宜排氣飲加減主之; 食滯者兼乎消導, 寒滯者兼乎溫中, 若止因氣逆, 則但理其氣, 病自愈矣。 其有諸藥不效, 氣結難解者, 惟神香散為妙。 若氣有滯逆, 隨觸隨發者, 宜用後簡易二方最妙。
5.下焦小腹痛者, 或寒, 或熱, 或食, 或蟲, 或血, 或氣逆, 皆有之。 凡閉結者, 利之下之, 當各求其類而治之。
6.寒滯之痛, 有因內寒者, 如食寒飲冷之類是也, 必兼寒兼食, 隨其宜而治之, 如上法可也。 有因外寒者, 或觸冒不時之寒邪, 或犯客令之寒氣, 或受暴雨沙氣之陰毒, 以致心腹攪痛, 或吐或瀉, 或上不能吐, 下不能瀉, 而為乾霍亂危劇等證, 總由寒氣犯臟, 或在上焦, 或在中下二焦。 凡痛急在上者, 用吐最妙; 在中在下者, 俱宜解寒行滯, 以排氣飲為主加減治之, 或不換金正氣散, 或和胃飲, 平胃散, 十香丸之類, 皆可擇用。 其有寒逆之甚者, 宜四逆湯, 理中湯之類主之。 又神香散可解三焦之滯, 當隨證作引以送之。
7.血積之有腹痛者, 是即畜血證也, 而血證之屬有四。 一, 傷寒有畜血證。 成無己曰: 邪氣聚於下焦, 則津液不得通, 血氣不得行, 或溺或血, 留滯於下, 是生脹滿而硬痛也。 若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 小便利者, 則是畜血之證, 此當分而治之。 其他證治詳義, 並見傷寒門。 一, 婦人有血痛證, 詳見婦人門。 一, 跌打損傷有瘀血腹痛證, 但去其瘀而痛自愈。 凡氣血和平者, 宜通瘀煎加減治之。 其有血滯便結, 邪實不通者, 宜桃仁承氣湯, 百順丸主之; 或血虛燥結, 便閉不通者, 宜玉燭散主之。 一, 食鬱既久, 而胃脘有瘀血作痛者, 生韭飲。
8.氣血虛寒, 不能營養心脾者, 最多心腹痛證, 然必以積勞積損及憂思不遂者, 乃有此病; 或心, 脾, 肝, 腎氣血本虛而偶犯勞傷, 或偶犯寒氣及飲食不調者, 亦有此證。 凡虛痛之候, 每多連綿不止, 而亦無急暴之勢, 或按之, 揉之, 溫之, 熨之痛必稍緩, 其在心脾胸?之間者, 則或為戚戚, 或為慌慌, 或似?非?, 或饑勞更甚, 或得食稍可, 或懊?無跡, 莫可名狀, 或形色青黃, 或脈微氣弱, 是皆虛寒之證, 此非甘溫養血, 補胃和中不可也, 宜大小營煎, 理陰煎之類加減主之。 若氣虛者, 必大加人參, 陽衰者, 必佐以桂, 附, 乾薑。 丹溪曰: 諸痛不可補氣。 此惟邪實氣滯者當避之, 而曰諸痛皆然則謬矣, 不可執以為辭也。 一, 下虛腹痛, 必因虛挾寒, 或陽虛中寒者乃有之, 察無形跡而喜按喜暖者是也, 治宜補陰逐寒, 必宜理陰煎主之。 然男子則間或有之, 惟女人則因虛而痛者更多。 蓋女人有月經帶濁之病, 所以為異, 亦宜理陰煎大劑主之, 余用此以活人多矣。 若虛中挾滯而血有不行者, 惟決津煎為最妙。 諸末盡者, 詳婦人門。 凡治心腹痛證, 已經攻擊滌蕩, 愈而復作, 或再三用之而愈作愈甚, 或脈反浮弦虛大者, 皆為中虛之候, 此當酌其虛實而或兼治邪氣, 或專補正氣。 若用補無礙, 則當漸進, 切不可雜亂妄投, 以自掣其肘, 但當純用補藥, 使脾胃氣強, 得以運行, 則邪氣自不能犯, 又何疼痛之有?
9.火邪熱鬱者, 皆有心腹痛證。 如火在上焦, 痛而兼脹者, 宜於行氣導滯藥中倍加山梔, 黃芩之屬以治之; 若有痛無脹者, 或宜加芍藥, 生地, 麥冬以佐之。 若火在下焦者, 宜大分清飲, 或茵陳飲之類主之。 然火在上者, 必有煩熱, 焦渴, 喜冷等證, 火在下者, 必有脹熱, 秘結, 淋澀等證, 務兼脈證, 察其真有火邪, 方可治以寒涼, 如無火證火脈, 則不得妄稱為火以誤治也。
10.蟲痛證治, 詳見諸蟲門。
11.痰飲停滯胸膈, 亦能作痛。 凡胸?膨悶, 漉漉有聲, 或作醋酸心嘔惡, 或痛連?背者, 皆其證也。 宜清膈煎, 二陳湯, 橘皮半夏湯, [局方]四七湯, 及括痰丸, 潤下丸之類並皆治之。 又若東垣草豆蔻丸, 丹溪白螺丸, 亦皆治痰之劑。 若鬱痰凝結, 消之不去者, 非用吐法不能除也。
12.陰寒腹痛者, 凡男婦有因房室之後中寒而痛極者, 此陰寒也。 宜先用?, 薑搗爛炒熱, 或熱磚之屬熨其臍腹, 以解其寒極凝滯之氣, 然後用理陰煎, 或理中湯, 四逆湯之類加減治之。 其有痛極至危者, 須速灸神闕, 氣海等穴。
13.凡胸腹之痛, 有無關於內, 而在筋骨, 皮肉之間者, 此邪之在經, 不可混作裏證。 必須詳問的確, 但當分其或火, 或寒, 或氣, 或勞傷, 或血滯, 或血虛, 或有淫瘡邪毒留蓄在經, 辨其所因, 庶不致謬, 而治之亦易也。
14.大人小兒, 或素因口腹不節, 致傷脾胃, 以後或寒或食, 凡有所觸即為腹痛, 屢發不已, 或為脹滿, 食減等證者, 惟芍藥枳朮丸為最妙, 宜加減用之。
15.凡胸膈大痛, 連及?背, 藥不能納, 到口即吐者, 此則無論諸藥, 皆可發吐, 因就其勢探而吐之, 則最易最捷, 吐出邪滯積痰, 痛可立止。 若邪猶未盡, 痛猶未止, 則再以前藥與之, 務盡其邪, 無不愈者。
述古共二條
陳無擇云: 十二經絡, 外感六淫, 則其氣閉塞, 鬱於中焦, 氣與邪爭, 發為疼痛。 足厥陰心痛, 兩?急, 引小腹連陰股相引痛。 手心主心痛, 徹背, 心煩, 掌中熱, 咽乾, 目黃赤, ?滿。 足太陰心痛, 腹脹滿, 澀澀然大便不利, 膈悶咽塞。 手太陰心痛, 短氣不足以息, 季?空痛, 遺矢無度, 胸滿煩心。 足少陰心痛, 煩極, 面黑, 心懸若饑, 胸滿, 腰脊痛。 背輸諸經心痛, 心與背相引, 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諸腑心痛, 難以俛仰, 小腹上衝, 卒不知人, 嘔吐泄瀉。 此皆諸經, 諸俞, 諸腑涉邪所致, 病屬外所因。 若五臟內動, 汨以七情, 則其氣痞結, 聚於中脘, 氣與血搏, 發為疼痛。 肝心痛者, 色蒼蒼如死狀, 終日不得太息。 真心痛者, 如前經義。 脾心痛者, 如錐鍼刺其心腹, 蘊蘊然氣滿。 肺心痛者, 若從心間起, 動作痛益甚, 色不變。 腎心痛者, 與背相控, 善瘈, 如物從後觸其心, 身傴僂。 胃心痛者, 腹痛胸滿, 不下食, 食則不消。 皆臟氣不平, 喜怒憂鬱所致, 此屬內因。 飲食勞逸, 觸忤非類, 使臟氣不平, 痞膈於中, 食飲遁注, 變亂腸胃, 發為疼痛。 或飲啖生冷果實, 中冷不能消散, 結而為積, 還食還發, 名積心痛。 及有臟寒生蚘致心痛者。 所謂九種心痛, 曰飲, 曰食, 曰風, 曰冷, 曰熱, 曰悸, 曰蟲, 曰注, 曰去來痛者, 除風熱寒屬外所因, 餘皆不內外因。 更有婦人惡血入心脾經, 發作疼痛, 尤甚於諸痛。 更有卒中, 客忤, 鬼擊, 屍疰, 使人心痛, 亦屬不內外因。

丹溪曰: 心痛即胃脘痛, 雖日數多, 不喫食不死, 若痛方止便喫物, 還痛。 必須三五服藥後, 方可漸漸喫物。 痛甚者, 脈必伏, 用溫藥附子之類, 不可用參朮。 脈弦者是食, 宜溫散。 蓋食得寒則凝, 得熱則化, 更用行氣, 或利藥助之, 無不愈。 脈滑者是痰, 痰因氣滯而聚, 阻礙道路, 氣不得通而痛, 宜導痰解鬱。 凡痛必用溫散, 以其鬱結不行, 阻氣不運故也。 腹痛以手可重按者屬虛, 宜參, 朮, 薑, 桂之類; 手不可按者是實, 宜用硝黃下之。 肥白人腹痛, 多是氣虛兼濕痰, 宜半夏, 人參, 二朮之類。 飲食過傷而腹痛, 宜木香檳榔丸下之。 如氣虛之人傷飲食而腹痛, 宜調補胃氣并消導藥, 參, 朮, 山楂, 枳實, 麥芽, 木香, 神?之類。 如腹中常有熱而痛, 此為積熱, 宜調胃承氣湯下之。 小腹實痛, 用青皮以行其氣; 小腹因寒而痛, 宜桂枝, 吳茱萸。 臍下忽大痛, 人中黑者, 多死。 心痛, 用山梔并劫藥止之, 若又復發, 前藥必不效, 可用玄明粉一服立止。 脈堅實, 不大便者, 下之。

食停小腹新按
凡腹痛因食者, 或因滯物, 或因冷物, 皆能停積中脘, 須用前治食法加減治之, 此正法也, 然又有食停小腹者。 余嘗治一上舍, 年及三旬, 因午刻食水煮?角, 將至初更, 食及小腹, 下至右角間, 遂停積不行, 而堅突如拳, 大如鵝卵, 其痛之劇, 莫可名狀。 余為治之, 察其明係?積, 顯而無疑, 然計其已入大腸, 此正通則不痛之證也, 乃與木香檳榔丸, 連下二三次, 其痛如故。 因疑藥力之緩, 猶未及病, 乃更投神祐丸以瀉之, 又不效。 余謂此必藥性皆寒, 故滯有不行也, 因再投備急丸, 雖連得大瀉, 而堅痛毫不為減。 斯時也, 余計窮矣。 因潛測其由, 不過因?, 豈無所以制之? 今既逐之不及, 使非借氣以行之不可也。 且計?毒非大蒜不殺, 氣滯非木香不行, 又其滯深道遠, 非精銳之響導不能達, 乃用火酒磨木香, 令其嚼生蒜一瓣, 而以香酒送之。 一服後, 覺痛稍減, 三四服後, 痛漸止而食漸進, 方得全愈。 然雖痛止食進, 而小腹之塊仍在, 後至半年許始得消盡。 由是知欲消食滯, 即大黃, 巴豆猶有所不能及, 而推宜行氣為先也。 且知飲食下行之道, 乃必由小腹下右角間, 而後出於廣腸, 此自古無人言及者, 故并筆之, 用以廣人之聞見。

括沙新按
向予荊人, 年及四旬, 於八月終初寒之時, 偶因暴雨後中陰寒沙毒之氣, 忽於二鼓時, 上為嘔惡, 下為胸腹攪痛, 勢不可當。 時值暮夜, 藥餌不及, 因以鹽湯探吐之, 痛不為減, 遂連吐數次, 其氣愈升, 則其痛愈劇, 因而上塞喉嗌, 甚至聲不能出, 水藥毫不可入, 危在頃刻間矣。 余忽憶先年曾得秘傳括沙法, 乃擇一光滑細口磁碗, 別用熱湯一鐘, 入香油一二匙, 卻將碗口蘸油湯內, 令其暖而且滑, 乃兩手覆執其碗, 於病者背心輕輕向下刮之, 以漸加重, 碗乾而寒, 則再浸再刮, 良久, 覺胸中脹滯漸有下行之意, 稍見寬舒, 始能出聲。 頃之, 忽腹中大響, 遂大瀉如傾, 其痛遂減, 幸而得活。 瀉後得睡, 一飯頃, 復通身搔癢之極, 隨發出疙瘩風餅如錢大者, 不計其數, 至四鼓而退。 愈後細窮其義, 蓋以五臟之繫, 咸附於背, 故向下刮之, 邪氣亦隨而降。 凡毒氣上行則逆, 下行則順, 改逆為順, 所以得愈。 雖近有兩臂刮沙之法, 亦能治痛, 然毒深病急者, 非治背不可也。 至若風餅疙瘩之由, 正以寒毒之氣充塞表裏, 經臟俱閉, 故致危劇, 今其臟毒既解, 然後經氣得行, 而表裏俱散也。 可見寒邪外感之毒, 凡臟氣未調, 則表亦不解, 表邪未散, 則臟必不和, 此其表裏相關, 義自如此, 故治分緩急, 權衡在人矣。 繼後數日, 一魏姓者, 亦於二鼓忽患此證, 治不得法, 竟至五鼓痛極而斃。 遇與不遇, 此其所以為命也。

附按
徐東皋云: 匡掌科夫人, 年三十餘, 病胃脘連胸?痛, 日輕夜甚, 兩寸關脈弦滑有力。 諸醫以積滯凝寒, 用發散及攻下藥, 繼用鐵刷散, 四磨飲等方, 俱不效。 後用湯水, 皆吐而不納, 經月不食, 痛且益甚。 予謂其為痰鬱明矣, 但痛久弱甚, 不敢行吐法, 奈何? 偶一醫謂五靈脂, 沒藥素用有效, 眾皆哂之曰: 此藥用之多矣。 予謂: 再用亦無妨, 何哂之有? 彼用酒調, 病者到口便吐, 隨吐綠痰兩碗許, 痛即止, 遂納飲食。 此蓋痰在膈上, 攻下之亦不去, 必得吐法而後愈, 經曰: 有故無殞, 此之謂歟。

簡易方
*胃脘當心而痛, 或氣或寒, 觸而屢發者, 用荔枝核燒微焦, 每荔枝核一錢, 加木香七分, 共為末, 以清湯下一錢許, 數服可以除根, 屢試神效者。
*胸膈胃脘大痛, 察有邪滯, 連用排氣飲及諸藥全不見效者, 但用牙皂角, 以微火燒, 煙甫盡即取起, 為末, 用燒酒調送七八分或一錢許, 其效如神, 亦余試效者。
*[兵部手集]方: 治久心痛十年五年者, 隨手效。 用小蒜以釅醋煮熟頓服, 此後再不發。
*治脾痛三方歌: 腹脹脾疼怎抵當, 椒薑之外有丁香, 三般等分羅為末, 調入白鹽與白湯。 水磨烏藥治脾疼, 每服須教一盞濃, 一片陳皮一蘇葉, 再煎濃服有神功。 心與脾疼有妙方, 良薑切碎等檳榔, 兩般同炒研為末, 米飲同調服亦良。
*食療方: 治五臟冷痛, 心腹痛, 以胡椒二十一粒, 擂碎, 熱酒服之。
*[肘後]方: 治心腹俱脹痛, 短氣欲死, 或已絕者, 用官桂三兩, 切碎, 以水一升二合, 煮八合, 去渣, 頓服。 無桂用薑亦可。
腹痛灸法
內關, 中脘, 氣海, 神闕填椒鹽灸之。 水分, 膈俞, 脾俞, 胃俞。

心腹痛論列方
吐法新攻一。 大分清飲新寒五。 排氣飲新和六。 大營煎新補十四。 木香檳榔丸攻四九。 神香散新和二十。 潤下丸和百十七。 調胃承氣湯攻三。 茵陳飲新寒八。 橘皮半夏湯和十三。 十香丸新和十五。 平胃散和十七。 備急丸攻五二。 四逆湯熱十四。 [局方]四七湯和九七。 小營煎新補十五。 通瘀煎新因五。 桃仁承氣湯攻四。 二陳湯和一。

清膈煎新寒九。 括痰丸新和十九。 玉燭散攻二四。 芍藥枳朮丸新和十六。 生韭飲和一五一。 白螺丸和百十五。 和胃飲新和五。 神祐丸攻四八。 決津煎新因二。 理中湯熱一。 東垣草豆蔻丸和一六七。 理陰煎新熱三。 不換金正氣散和二一。 百順丸新攻六。

論外備用方
荔枝散新因二八氣痛。 木香順氣散和四三氣滯。 遊山散和七六心脾痛。 參附湯補三七。 附子茴香散熱一四八煖胃和中。 牙皂散新因二七結氣。 四磨飲和五二行氣。 茱萸四逆湯熱十八小腹痛。 鐵刷散熱百九寒濕積。 烏藥散和七四血氣壅滯。 指迷七氣湯和五一積痛。 七氣湯和四七鬱。 八味湯熱一四一虛寒氣滯。 赤金豆新攻二堅積。 歸脾湯補三二。 調氣平胃散和十八。 神祐丸攻五三寒積痛。 人參散和一六二虛寒。 藿香安胃散熱七一寒嘔。 強中湯熱九一生冷傷脾。 蘇合丸和三七一氣逆心痛。 八味建中湯補二五。 益黃散和十九寒滯。 平拈散和七五氣痛。 木香調氣散和四四氣滯。 調痛散和七二氣逆。 丁香止痛散和七三心痛甚。 祛痛散和七一心氣滯。 胃愛散熱七十虛寒。 厚朴溫中湯熱九十逐寒滯。 舒筋散和七七跌閃腹痛。 大沉香丸熱百十三冷氣。 附子理中湯熱三虛寒。 木香導氣丸因二七八小腹氣痛。 大已寒丸熱百七十寒病。 事後中寒腹痛四二七八。 溫胃湯熱十三寒傷脾。 蟠?散熱百十寒滯。 胡椒理中湯熱六肺胃虛寒。 玄桂丸和七八瘀血痛。 勝金散熱百八氣逆。 丁香茯苓湯熱六十三溫行滯。 沉香桂附丸熱百十一寒氣。 吳茱萸散熱一三九寒濕。 金匱大建中湯補二三寒痛。 小建中湯補二二。 椒附丸熱百十二小腹痛。 冷香丸熱八二生冷。


--------------------------------------------------------------------------------


經義
藏氣法時論曰: 肝病者, 兩?下痛引少腹, 令人善怒。 心病者, 胸中痛, ?支滿,?下痛。

大奇論曰: 肝雍兩胠滿, 臥則驚, 不得小便。

邪客篇曰: 肝有邪, 其氣流於兩?。

熱論篇曰: 傷寒三日, 少陽受之, 少陽主膽, 其脈循?絡於耳, 故胸?痛而耳聾。

刺熱篇曰: 肝熱病者, 熱爭則狂言及驚, ?滿痛, 手足躁, 不得安臥, 刺足厥陰少陽。 熱病先胸?痛, 手足躁, 刺足少陽, 補足太陰。

舉痛論曰: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 則血泣脈急, 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玉機真藏論曰: 風寒客於人, 弗治, 則病入舍肺。 弗治, 肺即傳而行之肝, 名曰肝痺, ?痛出食。 春脈不及, 則令人胸痛引背, 下則兩?胠滿。

五藏生成篇曰: 青脈之至也, 長而左右彈, 有積氣在心下支胠, 名曰肝痺。

脈要精微論曰: 肝脈搏堅而長, 色不青, 當病墜若搏, 因血在?下, 令人喘逆。

五邪篇曰: 邪在肝, 則兩?中痛, 寒中, 惡血在內, 行善掣, 節時腳腫, 取之行間以引?下, 補三里以溫胃中, 取血脈以散惡血, 取耳間青脈, 以去其掣。

欬論曰: 肝欬之狀, 欬則兩?下痛, 甚則不可以轉, 轉則兩胠下滿。

繆刺論曰: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 令人卒心痛暴脹, 胸?支滿, 無積者, 刺然骨之前出血, 如食頃而已。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 令人?痛不得息, 欬而汗出, 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 各一痏。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 令人拘攣背急, 引?而痛, 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 疾按之應手如痛, 刺之傍三痏, 立已。

骨空論曰: ?絡季?引小腹而痛脹, 刺?譆。

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肝脈微急為肥氣, 在?下若覆杯。 胃病者, 腹?脹, 胃脘當心而 痛, 上支兩?, 膈咽不通, 食飲不下, 取之三里也。

奇病論曰: 病?下滿氣逆, 二三歲不已, 病名曰息積, 此不妨於食, 不可灸刺, 積為導引服藥, 藥不能獨治也。

四時刺逆從論曰: 少陽有餘, 病筋痺?滿。

厥論曰: 少陽之厥, 暴聾頰腫而熱, ?痛, 胻不可以運。

腹中論曰: 有病胸?支滿者, 妨於食, 病至則先聞腥臊臭, 出清液, 先唾血, 四支清, 目眩, 時時前後血, 病名曰血枯。 此得之年少時, 有所大脫血, 若醉入房中, 氣竭肝傷, 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治以烏賊魚骨丸。

脈解篇曰: 少陽所謂心?痛者, 言少陽盛也, 盛者心之所表也, 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 故心?痛也。 五藏生成篇曰: 腹滿?脹, 支膈胠?, 下厥上冒, 過在足太陰, 陽明。

經脈篇曰: 心所生病者, 目黃?痛。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也, 是動則病手心熱, 甚則胸?支滿, 心中憺憺大動。 膽足少陽也, 是動則病口苦, 善太息, 心?痛不能轉側。

本藏篇曰: 肝小則臟安, 無?下之病; 肝大則逼胃迫咽, 迫咽則苦隔中, 且?下痛。 肝高則上支賁, 切?悗, 為息賁; 肝下則逼胃, ?下空, ?下空則易受邪。 肝堅則臟安難傷; 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 肝端正則和利難傷; 肝偏傾則?下痛也。 脾小則臟安。 脾大則苦湊肋而痛, 不能疾行。 脾高則?引季?而痛。 胸?好者肝堅, ?骨弱者肝脆, ?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標本病傳論曰: 夫病傳者, 心病先心痛, 一日而欬, 三日?支痛, 五日閉塞不通, 身痛體重, 三日不已死。 肺病喘欬, 三日而?支滿痛, 一日身重體痛, 五日而脹, 十日不已死。 肝病頭目眩, ?支滿, 三日體重身痛, 五日而脹, 三日腰脊少腹痛, 脛痠, 三日不已死。 腎病少腹腰脊痛, 胻痠, 三日背膂筋痛, 小便閉, 三日腹脹,

三日兩?支痛, 三日不已死。 諸病以次是相傳, 如是者, 皆有死期, 不可刺。

氣交變大論曰: 歲木太過, 風氣流行, 民病反?痛而吐甚。 歲火太過, 炎暑流行, 甚則胸中痛, ?支滿, ?痛。 歲金太過, 燥氣流行, 肝木受邪, 民病兩?下少腹痛, 胠?不可轉側。 歲木不及, 燥乃大行, 民病中清, 胠?痛。 歲火不及, 寒乃大行, 民病胸中痛, ?支滿, 兩?痛。 歲土不及, 復則收政嚴峻, 名木蒼凋, 胸?暴痛, 下引少腹。 木不及, 其?東, 其臟肝, 其病內舍胠?, 外在關節。 火不及, 其?南, 其臟心, 其病內舍膺?, 外在經絡。 金不及, 其?西, 其臟肺, 其病內舍膺?肩背, 外在皮毛。

六元正紀大論曰: 厥陰所至, 為?痛, 嘔泄。 金鬱之發, 民病欬逆, 心?滿, 引少腹, 善暴痛, 不可反側。 木鬱之發, 民病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

至真要大論曰: 歲厥陰在泉, 風淫所勝, 民病心病支滿, 兩?裏急, 飲食不下。 歲陽明在泉, 燥淫所勝, 民病心?痛不能反側。 厥陰司天, 民病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 膈咽不通, 飲食不下。 少陰司天, 熱淫所勝, 民病胸中煩熱, 右胠滿。 陽明司天, 民病左胠?痛, 心?暴痛, 不可反側。 厥陰之勝, 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 太陰之勝, 病在胠?。 陽明之勝, 清發於中, 左胠?痛。 陽明之復, 清氣大來, 病生胠?, 氣歸於左。

論證共三條
1.痛之病, 本屬肝膽二經, 以二經之脈皆循?肋故也。 然而心肺脾胃腎與膀胱亦皆有?痛之病, 此非諸經皆有此證, 但以邪在諸經, 氣逆不解, 必以次相傳, 延及少陽, 厥陰, 乃致?肋疼痛。 故凡以焦勞憂慮而致?痛者, 此心肺之所傳也; 以飲食勞倦而致?痛者, 此脾胃之所傳也; 以色慾內傷, 水道壅閉而致?痛者, 此腎與膀胱之所傳也, 傳至本經, 則無非肝膽之病矣。 至於忿怒疲勞, 傷血, 傷氣, 傷筋, 或寒邪在半表半裏之間, 此自本經之病。 病在本經者, 直取本經, 傳自他經者, 必拔其所病之本, 辨得其真, 自無不愈矣。
2.痛有內傷外感之辨, 凡寒邪在少陽經, 乃病為?痛耳聾而嘔, 然必有寒熱表證者, 方是外感, 如無表證, 悉屬內傷。 但內傷?痛者十居八九, 外感?痛則間有之耳。
3.痛有左右血氣之辨, 其在諸家之說, 有謂肝位於左而藏血, 肺位於右而藏氣, 故病在左者為血積, 病在右者為氣鬱, 脾氣亦係於右, 故濕痰流注者, 亦在右。 若執此說, 則左豈無氣, 右豈無血, 食積痰飲, 豈必無涉於左乎? 古無是說, 此實後世之謬談, 不足憑也。 然則, 在氣在血, 何以辨之? 但察其有形無形可知之矣。 蓋血積有形而不移, 或堅硬而拒按, 氣痛流行而無跡, 或倏聚而倏散。 若食積痰飲, 皆屬有形之證, 第詳察所因, 自可辨識。 且凡屬有形之證, 亦無非由氣之滯, 但得氣行, 則何聚不散? 是以凡治此者, 無論是血是痰, 必皆兼氣為主, 而後隨宜佐使以治之, 庶得肯棨之法, 無不善矣。
論治共三條
1.外感證, 邪在少陽, 身發寒熱而?痛不止者, 宜小柴胡湯, 三柴胡飲, 或河間葛根湯之類酌宜用之。 若外邪未解而兼氣逆?痛者, 宜柴胡疏肝散主之。 若元氣本虛, 陰寒外閉, 邪不能解而?痛畏寒者, 非大溫中飲不可。
2.內傷肝膽, 氣逆不順而?痛者, 宜排氣飲, 推氣散, 沉香降氣散, 木香調氣散之類主之。 若鬱結傷肝, 中脘不快, 痛連兩?, 或多痰者宜香橘湯。 若暴怒傷肝, 氣逆脹滿, 胸?疼痛者, 宜解肝煎。 若怒氣傷肝, 因而動火, ?痛, 脹滿, 煩熱, 或動血者, 宜化肝煎。 若氣滯胸?, 痛而兼喘者, 宜分氣紫蘇飲。 若男子憂鬱傷肝, 兩?疼痛者, 宜枳實散。 若男婦肝腎氣滯, 自下而上, 痛連兩?者, 宜木通散。 若悲哀煩惱, 肝氣受傷, 脈緊?痛者, 枳殼煮散。 若因驚氣逆, ?痛不已者, 桂枝散。 若食積作痛, 但痛有一條杠起者是也, 大和中飲, 或用保和丸。 若痰飲停伏胸?疼痛者, 導痰湯加白芥子。 若肝火內鬱, 二便不利, 兩?痛甚者, 當歸龍薈丸, 或左金丸。 若從高跌墜, 血流?下作痛者, 復元活血湯。 若婦人血滯, ?腹連痛者, 芍藥散, 決津煎。 若肝脾血虛, 或鬱怒傷肝, 寒熱?痛者, 逍遙散。 若肝腎虧損, ?肋作痛, 頭眩心跳身痛, 或婦人經水不調, 經後作痛者, 補肝散。
3.內傷虛損, ?肋疼痛者, 凡房勞過度, 腎虛羸弱之人, 多有胸?間隱隱作痛, 此肝腎精虛, 不能化氣, 氣虛不能生血而然。 凡人之氣血, 猶源泉也, 盛則流暢, 少則壅滯, 故氣血不虛則不滯, 虛則無有不滯者。 倘於此證, 不知培氣血, 而但知行滯通經, 則愈行愈虛, 鮮不殆矣。 惟宜左歸飲, 小營煎及大補元煎之類主之。 或有微滯者, 用補肝散亦可。 若憂思過度, 耗傷心脾氣血, 病有如前者, 宜逍遙飲, 三陰煎, 七福飲之類主之, 或歸脾湯亦可。 若以勞倦, 過傷肝脾氣血而病如前者, 宜大營煎, 大補元煎之類主之。
灸法
治卒?痛不可忍者, 用蠟繩橫度兩乳中, 半屈繩, 從乳斜趨痛?下, 繩盡處灸三十壯, 更灸章門七壯, 丘墟三壯, 可鍼入五分。

痛論列方
三陰煎新補十一。 小柴胡湯散十九。 歸脾湯補三二。 逍遙飲新因一。 大溫中飲新散八。 導痰湯和九一。 香橘湯和三七四。 當歸龍薈丸寒一六七。 化肝煎新寒十。 小營煎新補十五。 左歸飲新補二。 大營煎新補十四。 補肝散婦九二。 七福飲新補七。 逍遙散補九二。 三柴胡飲新散三。 推氣散和三七七。 枳實散和三七六。 柴胡疏肝散散百十。 解肝煎新和十一。 桂枝散散百十一。 復元活血湯外二百四十。 決津煎新因二。 河間葛根湯散百十二。 芍藥散婦百三十。 沉香降氣散和四十。 排氣飲新和六。 大補元煎新補一。 左金丸寒一五四。 分氣紫蘇飲和三七五。 枳殼煮散散百九。 木通散攻百十一。 木香調氣散和四四。 大和中飲新和七。 保和丸小三五。

論外備用方
柴胡清肝散寒五九肝火。 桃仁承氣湯攻四瘀血。 神保丸攻五三寒氣食積。 控涎丹攻八二痰。 加味小柴胡湯散二一傷寒。 梔子清肝散寒六十風熱。 神芎丸攻七三風痰。 大黃附子湯攻百十二寒積。 白朮丸和三七八息積。 木香順氣散和四三肝氣。


--------------------------------------------------------------------------------

腰痛
經義
脈要精微論曰: 腰者腎之府, 轉搖不能, 腎將憊矣。 腎脈搏堅而長, 其色黃而赤者, 當病折腰。

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腎脈緩甚為折脊。

五癃津液別篇曰: 五穀之精液和合而為膏者, 內滲入於骨空, 補益腦髓, 而下流於陰股。 陰陽不和, 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 髓液皆減而下, 下過度則虛, 虛故腰背痛而脛痠。

本神篇曰: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 志傷則喜忘其前言, 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

經脈篇曰: 足少陰之別, 名曰大鐘, 當踝後繞跟, 別走太陽。 實則閉癃, 虛則腰痛, 取之所別也。 膀胱足太陽也, 是動則病衝頭痛, 目似脫, 項如拔, 脊痛腰似折。 肝足厥陰也,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俛仰。

脈解篇曰: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 正月太陽寅, 寅太陽也, 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 陽未得自次也, 故腫腰脽痛也。 少陰所謂腰痛者, 少陰者腎也, 十月萬物陽氣皆傷, 故腰痛也。 厥陰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俛仰者, 三月一振榮華, 萬物一俯而不仰也。

骨空論曰: 督脈為病, 脊強反折。 腰痛不可以轉搖, 急引陰卵, 刺八?與痛上, 八?在腰尻分間。

刺腰痛篇曰: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 以下共十七證, 各有刺法, 具詳本篇。

雜病篇曰: 腰痛, 痛上寒, 取足太陽陽明; 痛上熱, 取足厥陰; 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陽。

終始篇曰: 刺諸痛者, 其脈皆實。 故曰: 從腰以上者, 手太陰陽明皆主之; 從腰以下者, 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病在頭者取之足, 病在腰者取之膕。 病痛者陰也, 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 深刺之。 病在上者陽也, 病在下者陰也。 癢者陽也, 淺刺之。

熱論篇曰: 傷寒一日, 巨陽受之, 故頭項痛, 腰脊強。

刺瘧篇曰: 足太陽之瘧, 令人腰痛。 足厥陰之瘧, 令人腰痛。 腎瘧者, 令人洒洒然腰脊痛。 先腰脊痛者, 先刺郤中出血。

論證共三條
1.腰痛證, 舊有五辨: 一曰陽虛不足, 少陰腎衰。 二曰風痺, 風寒, 濕著腰痛。 三曰勞役傷腎。 四曰墜墮損傷。 五曰寢臥濕地。 雖其大約如此, 然而猶未悉也。 蓋此證有表裏虛實寒熱之異, 知斯六者庶乎盡矣, 而治之亦無難也。
2.腰痛證, 凡悠悠戚戚, 屢發不已者, 腎之虛也。 遇陰雨或久坐, 痛而重者, 濕也。 遇諸寒而痛, 或喜暖而惡寒者, 寒也。 遇諸熱而痛, 及喜寒而惡熱者, 熱也。 鬱怒而痛者, 氣之滯也。 憂愁思慮而痛者, 氣之虛也。 勞動即痛者, 肝腎之衰也。 當辨其所因而治之。
3.腰為腎之府, 腎與膀胱為表裏, 故在經則屬太陽, 在臟則屬腎氣, 而又為衝任督帶之要會。 所以凡病腰痛者, 多由真陰之不足, 最宜以培補腎氣為主。 其有實邪而為腰痛者, 亦不過十中之二三耳。
論治共七條
腰痛之虛證, 十居八九, 但察其既無表邪, 又無濕熱, 而或以年衰, 或以勞苦, 或以酒色斲喪, 或七情憂鬱所致者, 則悉屬真陰虛證。 凡虛證之候, 形色必清白而或見黎黑, 脈息必和緩而或見細微, 或以行立不支而臥息少可, 或以疲倦無力而勞動益甚。 凡積而漸至者皆不足, 暴而痛甚者多有餘, 內傷稟賦者皆不足, 外感邪實者多有餘, 故治者當辨其所因。

1.凡腎水真陰虧損, 精血衰少而痛者, 宜當歸地黃飲, 及左歸丸, 右歸丸為最。 若病稍輕, 或痛不甚, 虛不甚者, 如青娥丸, 煨腎散, 補髓丹, 二至丸, 通氣散之類, 俱可擇用。
2.腰痛之表證, 凡風寒濕滯之邪, 傷於太陽, 少陰之經者皆是也。 若風寒在經, 其證必有寒熱, 其脈必見緊數, 其來必驟, 其痛必拘急兼痠, 而多連脊背, 此當辨其陰陽, 治從解散。 凡陽證多熱者, 宜一柴胡飲, 或正柴胡飲之類主之; 若陰證多寒者, 宜二柴胡飲, 五積散之類主之。 其有未盡, 當於傷寒門辨治。
3.濕滯在經而腰痛者, 或以雨水, 或以濕衣, 或以坐臥濕地。 凡濕氣自外而入者, 總皆表證之屬, 宜不換金正氣散, 平胃散之類主之。 若濕而兼虛者, 宜獨活寄生湯主之。 若濕滯腰痛而小水不利者, 宜胃苓湯, 或五苓散加蒼朮主之。 若風濕相兼, 一身盡痛者, 宜羌活勝濕湯主之。 若濕而兼熱者, 宜當歸拈痛湯, 蒼朮湯之類主之。 若濕而兼寒者, 宜[濟生]朮附湯, 五積散之類主之。
4.腰痛有寒熱證, 寒證有二, 熱證亦有二。 凡外感之寒, 治宜溫散如前, 或用熱物熨之亦可。 若內傷陽虛之寒, 治宜溫補如前。 熱有二證。 若肝腎陰虛, 水虧火盛者, 治當滋陰降火, 宜滋陰八味煎, 或用四物湯加黃檗, 知母, 黃芩, 梔子之屬主之。 若邪火蓄結腰腎, 而本無虛損者, 必痛極, 必煩熱, 或大渴引飲, 或二便熱澀不通, 當直攻其火, 宜大分清飲加減主之。
5.跌蹼傷而腰痛者, 此傷在筋骨, 而血脈凝滯也, 宜四物湯加桃仁, 紅花, 牛膝, 肉桂, 玄胡, 乳香, 沒藥之類主之。 若血逆之甚而大便閉結不通者, 宜[元戎]四物湯主之, 或外以酒糟, ?, 薑搗爛罨之, 其效尤速。
6.丹溪云: 諸腰痛不可用參補氣, 補氣則疼愈甚; 亦不可峻用寒涼, 得寒則閉遏而痛甚。 此言皆未當也。 蓋凡勞傷虛損而陽不足者, 多有氣虛之證, 何為參不可用? 又如火聚下焦, 痛極而不可忍者, 速宜清火, 何為寒涼不可用? 但虛中挾實不宜用參者有之, 雖有火而熱不甚, 不宜過用寒涼者亦有之, 若謂概不可用, 豈其然乎? 余嘗治一董翁者, 年逾六旬, 資稟素壯, 因好飲火酒, 以致濕熱聚於太陽, 忽病腰痛不可忍, 至求自盡, 其甚可知。 余為診之, 則六脈洪滑之甚, 且小水不通而膀胱脹急, 遂以大分清飲倍加黃檗, 龍膽草, 一劑而小水頓通, 小水通而腰痛如失。 若用丹溪之言, 鮮不誤矣, 是以不可執也。 ( 新按)
7.婦人以胎氣, 經水損陰為甚, 故尤多腰痛腳痠之病, 宜當歸地黃飲主之。
述古共三條
陳無擇曰: 腎著之候, 其體重, 腰冷如水, 食飲如故, 小便自利, 腰已下冷重如帶五千錢, 治宜流濕, 兼用溫散藥, 腎著湯主之。 又滲濕湯亦治腎著。

丹溪治法曰: 腎虛腰痛, 用杜仲, 龜板, 黃檗, 知母, 枸杞, 五味之類, 豬脊髓丸服。 瘀血用補陰丸加桃仁, 紅花。 濕熱, 蒼朮, 杜仲, 黃檗, 川芎之類。 痰積作痛, 二陳加南星, 加快氣藥佐之, 使痰隨氣運。 腰曲不能伸者, 鍼人中立愈。

徐東皋曰: 腰者腎之外候, 一身所恃以轉移闔闢者也。 蓋諸脈皆貫於腎而絡於腰脊, 腎氣一虛, 腰必痛矣。 除墜傷之外, 不涉於虛。 其於風寒濕熱, 雖有外邪, 多有乘虛相犯, 而驅邪之中, 又當有以究其本也。 舉世之人, 每每醉以入房, 欲竭其精, 耗散其真, 務快其心, 恬不知養, 其不虛者幾希。 予見房室勞傷腎氣, 腰脊兼痛, 久則髓減骨枯, 發為骨痿者有矣, 豈直腰痛已哉, 養生君子不可以不慎於斯也。 甫年少時, 常有腰痛及閃挫之病, 每服補腎湯丸, 僅得不甚而易愈, 尚不知房室之害也。 予稟性淡於慾事, 自壬子以來, 多遊江湖間, 欲漸稀而腰痛亦稀。 至辛酉之後, 集此書兼視病家, 無暇而欲益寡, 腰覺強健, 而絕無痛作之因。 可見寡欲之功, 優於補劑多矣, 併書於此, 為君子告焉。

簡易方
[太平聖惠方] 治風冷寒痺腰痛。 用川烏頭三個, 生搗為末, 少加鹽水調, 攤於紙帛上, 貼痛處, 須臾止。
又方 治卒患腰腳疼痛。 用杜仲一兩, 製, 水二鍾, 煎一鐘; 再用羊腎四枚, 細切去脂膜, 入藥湯, 煮熟; 次入韭白, 鹽, 花椒, 薑, 醬, 醋作羹, 空腹食之, 二三次即腰腳倍健。

鍼灸法

灸腰痛不可俯仰, 令患人正立, 以竹杖柱地, 平臍點記, 乃以度背, 於脊中點記, 隨年壯灸之。 腎俞二壯或七壯, 崑崙三壯, 委中刺出血, 治腳腰腫痛。

腰痛論列方
青娥丸補一四三。 大分青飲新寒五。 補髓丹補一四一。 補陰丸寒百六十。 當歸拈痛湯寒百三十。 右歸丸新補五。 二陳湯和一。 滋陰八味煎新寒十七。 胃苓湯和百九十。 五苓散和一八二。 羌活勝濕湯和一七八。 一柴胡飲新散一。 蒼朮湯寒一三三。 不換金正氣散和二一。 正柴胡飲新散六。 煨腎散和二八二。 四物湯補八。 當歸地黃飲新補二十。 二至丸熱一二八。 左歸丸新補四。 [元戎]四物湯攻二六。 五積散散三九。 平胃散和十七。 [濟生]朮附湯補四二。 腎著湯熱一二九。 滲濕湯和一七四。 獨活寄生湯和二百七十。 二柴胡飲新散二。 通氣散婦一三一。

論外備用方
麋茸丸補一三四。 加味青娥丸補一四四。 滋陰大補丸補一二六。 胡桃湯和二八四腎虛。 芍藥散婦一三一婦人血滯。 沉香桂附丸熱百十一陽虛。 舒筋湯和七七跌閃。 調營活絡飲和二八二損傷瘀血。 生附湯熱二四寒濕。

景岳全書卷之二十五終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