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二十八必集雜證謨第 2 页
邪客篇曰: 天有列星, 人有牙齒。
五味論帝曰: 苦走骨, 多食之, 令人變嘔, 何也? 少俞曰: 苦入於胃, 五穀之氣, 皆不能勝苦, 苦入下脘, 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 故變嘔。 齒者, 骨之所終也, 故苦入而走骨, 故入而復出, 知其走骨也。
經脈篇曰: 手陽明之脈,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 入下齒中。 足陽明之脈, 下循鼻外, 入上齒中, 還出挾口環唇, 下交承漿。
寒熱病篇曰: 臂陽明有入頄遍齒者, 名曰大迎, 下齒齲取之。 臂惡寒補之, 不惡寒瀉之。 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 名曰角孫, 上齒齲取之, 在鼻與頄前。 方病之時, 其脈盛,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骨寒熱者, 病無所安, 汗注不休。 齒未槁, 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 齒已槁, 死不治。 骨厥亦然。
雜病篇曰: 齒痛, 不惡清飲, 取足陽明。 惡清飲, 取手陽明。
論證共四條
1.齒牙之病有三證: 一曰火, 二曰蟲, 三曰腎虛。 凡此三者, 病治各有不同, 辨得其真, 自無難治之齒病矣。 凡火病者, 必病在牙床肌肉間, 或為腫痛, 或為糜爛, 或為臭穢脫落, 或牙縫出血不止, 是皆病在經絡。 而上牙所屬, 足陽明也, 止而不動; 下牙所屬, 手陽明也, 嚼物則動而不休。 此之為病, 必美酒厚味, 膏粱甘膩過多, 以致濕熱蓄於腸胃, 而上壅於經, 乃有此證。 治宜戒厚味, 清火邪為主。 蟲痛者, 其病不在經而在牙, 亦由肥甘濕熱, 化生牙蟲以致蝕損蛀空, 牙敗而痛, 治宜殺蟲為主。 濕熱勝者, 亦宜兼清胃火。 腎虛而牙病者, 其病不在經而在臟, 蓋齒為骨之所終, 而骨則主於腎也, 故曰: 腎衰則齒豁, 精固則齒堅。 至其為病, 則凡齒脆不堅, 或易於搖動, 或疏豁, 或突而不實。 凡不由蟲, 不由火而齒為病者, 必腎氣之不足。 此則或由先天之稟虧, 或由後天之斲喪, 皆能致之, 是當以專補腎氣為主。
2.齒有傷於外因者, 或以擊損, 或以跌撲, 或勉強咬嚼堅硬等物, 久之無不損齒, 此豈藥之可療, 知者自當慎也。
3.種齒法: 古有晨昏叩齒之說, 雖亦可行, 然而谷谷震動, 終非盡善之道。 余每因勞因酒, 亦嘗覺齒有浮突之意, 則但輕輕咬實, 務令漸咬漸齊, 或一二次, 或日行二三次, 而根自固矣。 又凡於小解時, 必先咬定牙根而後解, 則腎氣亦賴以攝, 非但固精, 亦能堅齒。 故余年逾古稀, 而齒無一損, 亦大得此二方之力。
4.<金丹全書>云: 今人漱齒, 每以早晨, 是倒置也。 凡一日飲食之毒, 積於齒縫, 當於夜晚刷洗, 則垢穢盡去, 齒自不壞, 故云: 晨漱不如夜漱, 此善於養齒者。 今觀智者每於飯後必漱, 則齒至老堅白不壞, 斯存養之功可見矣。
論治共六條
1.陽明熱壅牙痛, 宜清胃散, 清胃飲之類主之。 若火之甚者, 宜抽薪飲, 太清飲之類主之, 皆所以清其源也。 若腎陰本虛, 胃火復盛, 上實下虛, 而為熱渴腫痛者, 玉女煎為最妙。
2.牙痛外敷之藥, 惟辛溫可以散熱, 宜細辛煎, 丁香散, 薑黃散, 赴筵散之類主之, 然惟二辛煎, 三香散為尤妙。
3.蟲牙蛀空疼痛, 宜<瑞竹堂方>韭子湯, 巴豆丸, 藜蘆散, 皆可擇而用之。
4.牙縫出血不止, 無非胃火所致, 宜以前清胃等藥主之。 亦有陰虛於下, 格陽於上, 則六脈微細, 全非實熱火證。 牙縫之血, 大出不能止, 而手足厥冷者, 速宜以鎮陰煎主之, 若誤用寒涼, 必致不救。
5.腎虛牙齒不固, 或搖動, 或脆弱浮突者, 雖宜以補腎為主, 然亦當辨其寒熱。 凡左歸丸, 六味丸, 可壯腎中之陰; 右歸丸, 八味丸, 可補腎中之陽, 須通加骨碎補丸服尤妙。 若齒牙浮動脫落, 或牙縫出血, 而口不臭, 亦無痛者, 總屬陰中之陽虛, 宜安腎丸之類主之。
6.走馬牙疳, 牙床腐爛, 齒牙脫落。 謂之走馬者, 言其急也, 此蓋熱毒蘊蓄而然。 凡病此者, 大為凶候。 初見此證, 速宜內瀉陽明之火, 兼以綠豆飲常服之; 外用冰白散, 三仙散, 麝礬散, 北棗丹之類敷之。 丹溪法曰: 用乾北棗燒存性, 同枯白礬為末敷之, 神效。
述古共二條
<聖惠方>云: 熱者怕冷水, 宜用牙硝, 薑黃, 雄黃, 荊芥等治之。 冷者怕熱湯, 宜用乾薑, 蓽茇等治之。 不怕冷熱乃風牙, 以豬牙皂角, 殭蠶, 蜂房, 草烏治之。 有孔者為蟲牙, 宜雄黃, 石灰, 沙糖等治之。 用藥了, 皆以溫水漱之。
薛立齋曰: 齒痛, 若因手足陽明經濕熱, 用東垣清胃散。 若因風寒入腦, 腦痛齒亦痛, 用羌活附子湯。 若因思慮傷脾, 用歸脾湯。 若因鬱火所致, 用越鞠丸。 若因酒?炙?而發, 用清胃散。 若因飲食傷脾, 用六君子湯。 若因勞傷元氣, 用補中益氣湯。 若因脾胃素弱, 用六君子, 當歸, 升麻。 若因腎經陰虛, 用六味丸。 若因腎經陽虛, 用八味丸。 若陰陽俱虛, 用十補丸。 若脾腎虛寒, 用安腎丸。 徐用誠先生云: 凡齒痛惡寒熱等證, 屬足, 手陽明經。 齒搖斷脫。 屬足少陰經。 齒蝕腫痛出血, 皆胃火所致也, 亦有諸經錯雜之邪與外因為患者。
附按
<醫統>云: 宋?汪承相之寵, 好食厚味, 一日, 熱大作, 齒間壅出有肉, 漸大脹滿, 口不能閉, 水漿不入。 一醫用生地黃汁一碗, 牙皂角數挺, 火上炙熱, 蘸汁令盡, 為末, 敷壅肉上, 隨即消縮, 不日而愈。
鍼灸法
1.足內踝二尖治上牙痛, 灸之。 足三里治上齒痛, 灸四十九壯。 手三間治下齒痛, 灸七壯。 列缺灸七壯, 永不發。 合谷齒齲灸之。 內庭下牙痛, 鍼灸皆可。 陽谷治上牙痛, 在手外踝骨尖, 左灸右, 右灸左, 十一壯, 屢驗神效。 太淵治風牙。 肩?七壯, 隨左右灸之。 耳垂下盡骨上穴灸三壯, 痛即止, 如神。
2.一法治一切牙痛: 以草量手中指, 至掌後橫紋止, 將草折作四分, 去三留一, 於橫紋後量臂中, 隨痛左右灸三壯, 即愈。
3.經驗法: 於耳前鬢髮尖內有動脈處, 隨痛左右用小艾炷灸五七壯, 神效。 亦不必貼膏藥。 如再發, 再灸, 即可斷根。
齒牙論列方
清胃飲寒五六。 清胃散寒五四。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冰玉散新因四六, 四七。 太清飲新寒十三。 六君子湯補五。 藜蘆散因一五一。 歸脾湯補三二。 韭子湯因一四八。 六味丸補百二十。 丁香散因一四二。 鎮陰煎新熱十三。 左歸丸新補四。 赴筵散因一四五。 二辛煎新因四五。 十補丸熱一七三。 巴豆丸因百五十。 抽薪飲新寒三。 羌活附子湯散五九。 三仙散因一五四。 綠豆飲新寒十四。 瑞竹堂方因一四九。 三香散新因四九。 麝礬散因一五五。 玉女煎新寒十二。 八味丸補一二一。 薑黃散因一六四。 細辛煎因百四十。 左歸丸新補五。 越鞠丸和一五四。 北棗丹因一五二。 安腎丸因一三八。
論外備用方
<良方>蘆薈丸寒一六八疳蟲。 齒牙諸方詳因陣一三五至一七四止。
景岳全書卷之二十八終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