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景岳全书 >> 正文

景岳全書-卷之二十九必集雜證謨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6:52:12

遺精
經義
上古天真論曰: 上古有真人者, 提挈天地, 把握陰陽, 呼吸精氣, 獨立守神, 肌肉若一, 故能壽敝天地, 無有終時。 中古有至人者, 淳德全道, 和於陰陽, 調於四時, 去世離俗, 積精全神, 游行天地之間, 視聽八達之外, 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 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 處天地之和, 從八風之理, 適嗜慾於世俗之間, 無恚嗔之心, 行不欲離於世, 舉不欲觀於俗, 外不勞形於事, 內無思想之患, 以恬愉為務, 以自得為功, 形體不敝, 精神不散, 亦可以百數。 今時之人不然也, 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 不時御神, 務快其心, 逆於生樂, 起居無節, 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 皆謂之虛邪賊風, 避之有時, 恬憺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 腎者主水, 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臟盛, 乃能寫。

生氣通天論曰: 蒼天之氣, 清淨則志意治, 順之則陽氣固, 雖有賊邪, 弗能害也, 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傳精神, 服天氣, 而通神明。 失之則內閉九竅, 外壅肌肉, 衛氣解散, 此謂自傷, 氣之削也。 陰者, 藏精而起亟也; 陽者, 衛外而為固也。 凡陰陽之要, 陽密乃固, 兩者不和, 若春無秋, 若冬無夏, 因而和之, 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 陰氣乃絕, 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 精氣乃絕。 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 陰之五宮, 傷在五味。 味過於辛, 筋脈阻弛, 精神乃央。

金匱真言論曰: 夫精者, 身之本也, 故藏於精者, 春不病溫。

本神篇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氣也,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來謂之精, 兩精相搏謂之神, 隨神往來謂之魂, 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 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 精傷則骨痠痿厥, 精時自下, 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 不可傷, 傷則失守而陰虛, 陰虛則無氣, 無氣則死矣。

本藏篇曰: 人之血氣精神者, 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志意者, 所以御精神, 收魂魄, 適寒溫, 和喜怒者也。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 魂魄不散, 悔怒不起, 五臟不受邪矣。

經脈篇曰: 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腦髓生。

邪客篇曰: 心者, 五臟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其臟堅固, 邪弗能容也; 容之則心傷, 心傷則神去, 神去則死矣。

平人絕穀篇曰: 血脈和則精神乃居。 故神者, 水穀之精氣也。

調經, 本神等論曰: 心藏神, 肺藏氣, 肝藏血, 脾藏肉, 腎藏經, 而成此形, 志意通, 內連骨髓, 而成身形五臟。

六節藏象論曰: 心者, 生之本, 神之變也。 腎者主蟄, 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

痿論曰: 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脈, 肝主身之筋膜, 脾主身之肌肉, 腎主身之骨髓。

衛氣篇曰: 五臟者, 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六腑者, 所以受水穀而行化物者也, 其氣內干五臟, 而外絡肢節, 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 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陰陽相隨, 外內相貫, 如環之無端。

疏五過論曰: 常貴後賤, 雖不中邪, 病從內生, 名曰脫營。 嘗富後貧, 名曰失精, 五氣流連, 病有所並。 暴樂暴苦, 始樂後苦, 皆傷精神, 精氣竭絕, 形體毀沮。 故貴脫勢, 雖不中邪, 精神內傷, 身必敗亡。

論證共三條
1.夢遺精滑, 總皆失精之病, 雖其證有不同, 而所致之本則一。 蓋遺精之始, 無不病由乎心, 正以心為君火, 腎為相火, 心有所動, 腎必應之, 故凡以少年多慾之人, 或心有妄思, 或外有妄遇, 以致君火搖於上, 相火熾於下, 則水不能藏, 而精隨以泄。 初泄者不以為意, 至再至三, 漸至不已, 及其久而精道滑, 則隨觸皆遺, 欲遏不能矣。 斯時也, 精竭則陰虛, 陰虛則無氣, 以致為勞為損, 去死不遠, 可無畏乎。 蓋精之藏制雖在腎, 而精之主宰則在心, 故精之蓄泄, 無非聽命於心。 凡少年初省人事, 精道未實者, 苟知惜命, 先須惜精, 苟欲惜精, 先宜淨心。 但見伶俐乖巧之人, 多有此病, 而田野愚魯之夫, 多無此病, 其故何也? 亦總由心之動靜而已, 此少年未病之前, 所當知也。 及其既病而求治, 則尤當以持心為先, 然後隨證調理, 自無不愈。 使不知求本之道, 全恃藥餌, 而欲望成功者, 蓋亦幾希矣。
2.遺精之證有九: 凡有所注戀而夢者, 此精為神動也, 其因在心。 有慾事不遂而夢者, 此精失其位也, 其因在腎。 有值勞倦即遺者, 此筋力有不勝, 肝脾之氣弱也。 有因用心思索過度輒遺者, 此中氣有不足, 心脾之虛陷也。 有因濕熱下流, 或相火妄動而遺者, 此脾腎之火不清也。 有無故滑而不禁者, 此下元之虛, 肺腎之不固也。 有素稟不足而精易滑者, 此先天元氣之單薄也。 有久服冷利等劑, 以致元陽失守而滑泄者, 此誤藥之所致也。 有壯年氣盛, 久節房慾而遺者, 此滿而溢者也。 凡此之類, 是皆遺精之病。 然心主神, 肺主氣, 脾主濕, 肝主疏泄, 腎主閉藏, 則凡此諸病, 五臟皆有所主, 故治此者, 亦當各求所因也。 至若盛滿而溢者, 則去者自去, 生者自生, 勢出自然, 固無足為意也。
3.因夢而出精者, 謂之夢遺, 不因夢而精自出者, 謂之滑精。 夢遺者, 有情, 有火, 有虛, 有溢, 有因情動而夢者, 有因精動而夢者, 情動者當清其心, 精動者當固其腎。 滑精者, 無非腎氣不守而然, 若暴滑而兼痛者, 則當從赤白濁門論治。
論治共八條
1.精道滑而常夢常遺者, 此必始於慾念, 成於不謹, 積漸日深, 以致腎氣不固而然, 惟苓朮菟絲丸為最佳, 其次則小菟絲子丸, 金鎖思仙丹之類, 皆可擇用。
2.君火不清, 神搖於上, 則精遺於下。 火甚者, 宜先以二陰煎之類清去心火; 火不甚者, 宜先以柏子養心丸, 天王補心丹, 或人參丸, 遠志丸之類收養心氣, 然後用苓朮菟絲丸之類固之。
3.相火易動, 肝腎多熱, 而易於疏泄者, 宜<經驗>豬肚丸為最, 或固精丸之類主之。 然須察其火之微甚, 宜清者亦當先清其火。
4.凡思慮勞倦, 每觸即遺者, 但當培補心脾, 勿得誤為清利, 惟壽脾煎, 或歸脾湯減去木香, 或用秘元煎主之, 皆其宜也。 其有氣分稍滯, 不堪耆, 朮者, 宜菟絲煎主之, 或以人參湯吞苓朮菟絲丸亦妙。
5.先天素稟不足, 元陽不固, 每多遺滑者, 當以命門元氣為主, 如左歸, 右歸, 六味, 八味等丸, 或五福飲, 固陰煎, 菟絲煎之類隨宜用之, 或<經驗>秘真丹亦可酌用。
6.濕熱下流, 火伏陰中而遺者, 宜四苓散, 或大小分清飲之類主之。
7.過服寒涼冷利等藥, 以致陽氣不固, 精道滑而遺泄不止者, 遺當溫補脾腎, 宜五君子煎, 壽脾煎, 或右歸丸, 八味地黃丸, 家韭子丸之類主之。
8.治遺精之法, 凡心火盛者, 當清心降火, 相火盛者, 當壯水滋陰, 氣陷者當升舉, 滑泄者當固澀, 濕熱相乘者當分利, 虛寒冷利者當溫補, 下元元陽不足, 精氣兩虛者, 當專培根本。 今人之治遺泄, 動以黃檗, 知母為君, 或專用固本丸, 坎離丸之類, 不知苦寒之性, 極能沉降瀉水, 腎虛者尤非所宜。 腎有補而無瀉, 此輩亦何裨於腎, 而凡用治於非火滑泄者, 適足為腎之害耳。
述古五條
1.丹溪曰: 夢遺精滑, 專主乎熱, 熱則流通, 宜滋陰降火。 勞神思者, 安神養心。 久而虛脫者, 須兼補藥及收澀之藥, 無有不愈。
2.薛立齋曰: 按前證若腎氣不足, 用益志湯, 金鎖正元丹; 肝腎虛熱者, 用六味丸, 加味逍遙散; 脾虛熱者, 用六味丸, 補中益氣湯。 凡此悉屬不足之證, 宜用十全大補湯, 或用萆薢分清飲送八味丸。 又曰: 按前證屬足三陰虧損所致。 若肝腎虛熱者, 用四物加柴胡, 山梔, 山茱萸, 山藥。 脾胃氣虛者, 用補中益氣加山茱萸, 山藥。 思慮傷脾者, 兼用歸脾湯加山茱萸, 山藥。 肝腎虧損者, 六味丸。 真陽虛敗者, 八味丸。 心腎不交, 用萆薢分清飲。 心氣虛熱者, 清心蓮子飲。
3.樓全善<綱目>云: 一壯年夢遺白濁, 與澀精藥益甚, 知其鬱滯, 改用導赤散, 大劑服之, 遺濁皆止。 又一中年夢遺, 與澀藥勿效, 改與神芎丸下之, 下後與豬苓丸, 遂愈。
4.徐東皋云: 夢遺因心經有火, 神思不寧, 所以夢與人交而精泄, 治當用清心, 安神, 溫膽等劑, 加黃連, 生地, 人參, 遠志, 茯神, 棗仁, 羚羊角之類。 有自遺者, 乃氣血虛而下脫, 有因熱而流通者, 當分虛實, 須用八物湯加龍骨, 牡蠣, 樗根皮之類。 有小便後精出不可禁者, 或不小便而自出者, 或莖中出而癢痛, 常如欲小便者, 並宜先服辰砂妙香散, 或威喜丸, 或分清飲, 別以綿裹龍骨同煎, 或加五倍子, 牡蠣, 白茯苓, 五味子之屬煎服。
5.王宇泰曰: 凡病精泄不禁, 自汗頭眩, 虛極, 或寒或熱, 用補澀之藥不效, 其脈浮軟而散, 蓋非虛也, 亦非房室過度, 此無他, 心有所睹, 因有所慕, 意有所樂, 慾想方興, 不遂所欲, 而致斯疾, 既以藥補且固, 不效, 將何以治之? 緣心有愛則神不歸, 意有想則志不寧, 當先和營衛, 營衛和則心安; 次調其脾, 脾氣和則志舍定, 心腎交媾, 精神內守, 其病自愈。 其法用人參三錢, 當歸一錢, 洗焙為末, 作三服, 糯米飲調下, 服畢自汗出而寒熱退。 若頭眩未除, 用川芎三錢, 人參一錢, 焙為末, 作三服, 沸湯調下。 頭眩瘥而精不禁者, 用芍藥半兩, 丁香三錢, 木香三錢, 剉散, 每服用生薑五片, 棗二枚, 以水同煎, 空心服, 即心安神定, 精固神悅。
遺精論列方
小菟絲丸固三五。 五君子煎新熱六。 歸脾湯補三二。 菟絲煎新固三。 小分清飲新和十。 固精丸固三十。 秘元煎新固一。 金鎖思仙丹固十九。 二陰煎新補十。 左歸丸新補四。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八物湯補十九。 六味丸補百二十。 家韭子丸固三四。 人參丸補百五。 大分清飲新寒五。 壽脾煎新熱十六。 遠志丸補百十三。 苓朮菟絲丸新固五。 秘真丹固二五。 固陰煎新固二。 金鎖正元丹固十八。 右歸丸新補五。 五福飲新補六。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八味丸補一二一。 天王補心丹補百八。 <經驗>豬肚丸固四十。 四物湯補八。 安神丸寒一四二。 柏子養心丸補百十一。 導赤散寒一二二。 豬苓丸因四八。 萆薢分清飲熱一六四。 益志湯熱一六五。 逍遙散補九二。 辰砂妙香散固十五。 溫膽湯和一五三。 威喜丸固四五。 清心蓮子飲寒三二。 四苓散和一八七。 神芎丸攻七二。
論外備用方
還少丹補一三五。 枸杞子丸補一四二。 安腎丸熱一六六精寒不禁。 玉鎖丹固二一不禁。 金鎖匙丹固二十鬼交夢遺。 三仙丸固四一遺滑。 固真丸固二七久滑。 水陸二仙丹固二三。 茯菟丸固三八思慮傷精。 心腎丸補百十二。 金櫻膏補百。 小安腎丸熱一六七陰虛夢遺。 金鎖丹固十七。 固真散固二八煖下元。 金櫻丸固二四。 九龍丸固四二。 韭子丸固三三虛寒漏精。 王荊公妙香散固十六安神固精。

--------------------------------------------------------------------------------

淋濁
經義
至真要大論曰: 諸轉反戾, 水液渾濁, 皆屬於熱。 太陽之勝, 陰中乃瘍, 隱曲不利, 互引陰股。

痿論曰: 思想無窮, 所願不得, 意淫於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縱, 發為筋痿, 及為白淫。

口問篇曰: 中氣不足, 溲便為之變。

五癃津液別篇曰: 陰陽不和, 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 髓液皆減而下, 下過度則虛, 虛故腰背痛而脛痠。

氣厥論曰: 胞移熱於膀胱, 則癃溺血。

評熱病論曰: 小便黃者, 少腹中有熱也。

玉機真藏論曰: 冬脈不及, 則令人少腹滿, 小便變。

經脈別論曰: 飲入於胃, 遊溢精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五經並行, 合於四時五臟陰陽, 揆度以為常也。

論證共四條
1.便濁證有赤白之分, 有精溺之辨。 凡赤者多由於火。 白者寒熱俱有之。 由精而為濁者, 其動在心腎。 由溺而為濁者, 其病在膀胱, 肝, 脾。
2.赤濁之證, 有溺之赤色者, 有帶血而赤者。 若見鮮血, 則當從血證門溺血條下治之。 若溺之黃赤者, 此固多有火證, 然必赤而痛澀, 及別有火脈火證, 方可以火證赤濁論治。 若或以勞倦過傷, 或以久病, 或以酒色耗傷真陰, 或以素服清涼等藥, 愈服愈赤, 愈見短少, 而且無痛澀等證者, 此係水虧液涸, 全非赤濁之比。 經曰: 中氣不足, 溲便為之變, 即此類也。 但當溫補下元, 使之氣化, 水必自清, 切不可因小便黃赤, 一概皆從火治。
3.白濁證, 有濁在溺者, 其色白如泔漿, 凡肥甘酒醴, 辛熱炙?之物, 用之過當, 皆能致濁, 此濕熱之由內生者也。 又有炎熱濕蒸, 主客時令之氣, 侵及臟腑者, 亦能致濁, 此濕熱之由外入者也。 然自外而入者少, 自內而生者多, 總之必有熱證熱脈, 方是火證, 清去其火, 則濁無不愈矣。 有濁在精者, 必由相火妄動, 淫慾逆精, 以致精離其位, 不能閉藏, 則源流相繼, 淫溢而下, 移熱膀胱, 則溺孔澀痛, 清濁並至, 此皆白濁之因熱證也。 及其久也, 則有脾氣下陷, 土不制濕, 而水道不清者, 有相火已殺, 心腎不交, 精滑不固, 而遺濁不止者, 此皆白濁之無熱證也。 有熱者, 當辨心腎而清之, 無熱者, 當求脾腎而固之, 舉之, 治濁之法無出此矣。
4.淋之為病, 小便痛澀滴瀝, 欲去不去, 欲止不止者是也, 是亦便濁之類, 而實濁之甚者, 但濁出於暫, 而久而不已, 則為淋證。 其證則或有流如膏液者, 或出如砂石而痛不可當者, 或有如筋條者, 或時為溺血, 血條者, 此淋之與濁誠有不同, 故嚴氏有五淋之辨, 曰氣, 石, 血, 膏, 勞也。 氣淋為病, 小便澀, 常有餘瀝。 石淋, 莖中痛, 溺如砂石, 不得卒出。 膏淋, 溺如膏出。 勞淋勞倦即發, 痛引氣衝。 血淋, 遇熱即發, 其則溺血, 候其鼻頭色黃者, 小便難也。 大抵此證, 多由心腎不交, 積蘊熱毒, 或酒後房勞, 服食燥熱, 七情鬱結所致。 此嚴氏之說, 固已盡之, 然淋之初病, 則無不由乎熱劇, 無容辨矣。 但有久服寒涼而不愈者, 又有淋久不止, 及痛澀皆去, 而膏液不已, 淋如白濁者, 此惟中氣下陷, 及命門不固之證也。 故必以脈以證, 而察其為寒, 為熱, 為虛, 庶乎治不致誤。
論治共六條
1.熱蓄膀胱, 溺赤熱甚, 而或痛或澀者, 必當專去其火, 宜先用抽薪飲, 大分清飲, 七正散之類主之。 若小水不利, 而煩熱難解者, 惟綠豆飲為最妙。 若兼大便燥結者, 宜八正散主之。 若微熱不甚, 或熱勢稍退者, 宜加減一陰煎, 或導赤散, 火府丹, 清心蓮子飲之類主之。 若小水不利者, 宜清肺飲子主之。
2.溺白證, 凡如泔如漿者, 亦多屬膀胱水道之熱, 宜導赤散, 徙薪飲之類以清之。 若無內熱而溺白者, 多由飲食濕滯, 宜小分清飲, 或苓朮二陳湯減去乾薑以燥之利之。 大都濕在腸胃, 或在膀胱者, 宜二陳湯, 或半夏丸, 或固元丹之類, 皆可擇用。 若胞氣不固, 而液濁不清者, 此亦敗精之屬也, 宜秘元煎或水陸二仙丹以固之。
3.濁在精分者, 必因相火妄動, 或逆精而然, 以致精溺並至。 若兼澀痛之甚者, 亦宜抽薪飲, 大分清飲之類, 先去其火, 然後再安精氣。 及其稍久, 痛澀俱去, 而惟精濁不止者, 當用寧心固腎等劑, 宜秘元煎, 菟絲煎, 或人參丸, 定志丸, 心虛白濁歌之類主之。
4.命門虛寒, 陽氣不固, 則精濁時見, 而久不能愈者, 但當培補命門, 宜右歸丸, 益志湯, 石刻安腎丸, 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若虛本不甚, 而胞氣微寒不攝者, 宜萆薢分清飲主之。
5.治淋之法, 大都與治濁相同, 凡熱者宜清, 澀者宜利, 下陷者宜升提, 虛者宜補, 陽氣不固者宜溫補命門, 但當以前法通用, 無他技也。
6.血淋證, 若在男子, 則凡便血不痛者, 即為溺血; 血來而痛者, 即曰血淋, 然無非逆血證耳。 治法具詳血證門。 惟婦人之血淋, 則多由衝任經脈之病, 大與男子者不同, 婦人門另有正條。
述古共六條
1.河間曰: 小便渾濁, 皆屬於熱, 如夏月天氣熱則水液渾濁, 冬月天氣寒則水清潔, 水體清而火體濁故也, 如清水火煎自濁。
2.東垣曰: 淋證當分在氣在血而治之, 以渴與不渴為辨。 如渴而小便不利, 熱在上焦氣分, 肺金主之, 宜用淡滲之藥, 以茯苓, 澤瀉, 琥珀, 燈心, 通草, 車前, 瞿麥, 扁蓄之類, 而清肺金之氣, 瀉其火, 以滋水之上源也。 不渴而小便不利者, 熱在下焦血分, 腎與膀胱主之。 宜用氣味俱陰之藥, 如知母, 黃檗, 滋腎丸是也。 除其熱, 泄其閉塞, 以滋膀胱腎水之下元也。
3.丹溪曰: 淋雖有五, 皆屬於熱, 治宜解熱利水, 以山梔子之類。 不可發汗, 汗之必便血。 又曰: 濁主濕熱。 有痰, 有虛, 赤屬血, 白屬氣。 大率皆是濕痰流注, 宜燥中宮之濕, 用二陳加蒼朮, 白朮, 燥去其濕。 去熱宜黃檗, 青黛, 滑石, 山梔。 痰盛者, 以二陳加南星, 蛤粉, 神?糊丸, 青黛為衣。 虛勞者, 不宜峻用寒涼, 當用補陰滋腎氣。 胃弱者, 兼用人參, 以柴胡, 升麻升其胃中之氣。 附錄云: 人之五臟六腑俱各有精, 然腎為藏精之府, 而聽命乎心, 貴乎水火升降, 精氣內持。 若調攝失宜, 思慮不節, 嗜慾過度, 水火不交, 精元失守, 由是而為赤白濁之患。 赤濁是心虛有熱, 因思慮得之。 白濁腎虛有寒, 過於淫慾而得之。 其狀漩白如油, 光彩不定, 漩腳澄下, 凝如膏糊。 治法: 赤者當清心調氣, 白者溫補下元, 又須清上, 使水火既濟, 陰陽協和, 精氣自固矣。
4.薛立齋曰: 按前證脾肺虛熱者, 用補中益氣湯送六味丸。 肺腎虛熱者, 用黃芩清肺飲送六味丸。 肝腎虛熱者, 用加味逍遙散送六味丸。 勞傷心腎者, 清心蓮子飲。 鬱結傷脾者, 歸脾湯。 若鬱怒傷肝脾者, 加味逍遙散。 若心腎虛弱者, 小溫金散。 若思慮傷心腎者, 茯菟丸。 夢遺, 精滑, 赤白二濁, 治法當互參用之。
5.徐東皋曰: 淋證初作者, 主於實熱, 當利之, 八正散之屬是也。 既利之而不愈, 久久而氣下陷者, 虛也, 宜升其氣, 氣升而水自下。 升而不愈, 必用吐法, 吐之而氣自升也。 痰多者, 用二陳湯, 先服後吐。 痰閉塞者, 用二陳湯加木通, 香附探吐。
6.趙氏曰: 肝主小便, 若肝經血虛, 用四物, 山梔。 若小便澀滯, 或莖中作痛, 屬肝經濕熱, 用龍膽瀉肝湯。 若小便頻數, 或勞而益甚, 屬脾氣虛弱, 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 五味。 若小便無度, 或淋瀝不禁, 乃陰挺痿痺也, 用六味地黃丸。 若小便澀滯, 或補而益甚, 乃膀胱結熱也, 用五淋散。 若脾肺燥熱, 不能化生者, 黃芩清肺湯。 膀胱陰虛, 陽無所生者, 滋腎丸。 膀胱陽虛, 陰無所化者, 六味丸。 若陰痿思色, 精不出, 莖道澀痛如淋, 用加減八味丸料加車前, 牛膝。 若老人精竭復耗, 大小便牽痛如淋, 亦用前法溫之; 如不應, 急加附子, 多有生者。
淋濁論列方
大分清飲新寒五。 小溫金散固四三。 徙薪飲新寒四。 七正散寒百十六。 清心蓮子飲寒三二。 火府丹寒百二十。 綠豆飲新寒十四。 水陸二仙丹固二三。 清肺飲子和一五三。 二陳湯和一。 心虛白濁歌補百一。 小分清飲新和十。 抽薪飲新寒三。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八正散寒百十五。 導赤散寒一二二。 苓朮二陳煎新和四。 五淋散寒百十七。 四物湯補八。 萆薢分清飲熱一六四。 滋腎丸寒一六三。 六味丸補百二十。 八味丸補一二一。 右歸丸新補五。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益智湯熱一六五。 人參丸補百五。 加味逍遙散補九三。 茯菟丸固三八。 秘元煎新固一。 龍膽瀉肝湯寒六三。 黃芩清肺飲寒三八。 半夏丸和三五二。 歸脾湯補三二。 加減八味丸補一二二。 菟絲煎新固三。 定志丸補百十六。 石刻安腎丸熱一六八。 固元丹固三一。
論外備用方
還少丹補一三五。 人參固本丸補百六。 地髓湯和三四。 五淋痛五淋散寒百十七熱淋。 <直指>黃芩湯寒百七心肺熱。 五子丸固四六濁。 鎖精丸固四六帶濁。 家韭子丸固三四陽虛久濁。 金櫻膏補百虛帶濁。 琥珀散和三四七氣虛淋濁。 海金砂散寒一七二膏淋。 牛膝湯寒一二五砂淋。 秘真丹固二五。 蓮子六一散固四四赤濁。 威喜丸固四五。 固精丸固二九虛滑帶濁。

--------------------------------------------------------------------------------

遺溺
經義
宣明五氣篇曰: 膀胱不利為癃, 不約為遺溺。

五癃津液別篇曰: 天寒則腠理閉, 氣濕不行, 水下留於膀胱, 則為溺與氣。 陰陽不和, 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 髓液皆減而下, 下過度則虛, 虛故腰背痛而脛痠。

骨空論曰: 督脈為病, 癃, 痔, 遺溺。

經脈篇曰: 肝所生病者, 遺溺, 閉癃。

痺論曰: 淫氣遺溺, 痺聚在腎。

氣厥論曰: 心移寒於肺, 肺消。 肺消者, 飲一溲二, 死不治。

脈要精微論曰: 倉廩不藏者, 是門戶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 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 失守者死。

本輸篇曰: 三焦者, 足少陰太陽之所將, 實則閉癃, 虛則潰溺。

論證共二條
1.遺溺一證, 有自遺者, 以睡中而遺失也; 有不禁者, 以氣門不固, 而頻數不能禁也。 又有氣脫於上, 則下焦不約, 而遺失不覺者, 此虛極之候也。 總之, 三者皆屬虛證, 但有輕重之辨耳。 若夢中自遺者, 惟幼稚多有之, 俟其氣壯而固, 或少加調理可愈, 無足疑也。 惟是水泉不止, 膀胱不藏者, 必以氣虛而然。 蓋氣為水母, 水不能蓄, 以氣不能固也, 此失守之兆, 大非所宜, 甚至氣脫而遺, 無所知覺, 則尤其甚者也。 此惟非風證及年衰氣弱之人, 或大病之後多有之。 仲景曰: 下焦竭則遺溺失禁, 此之謂也。
2.古方書論小便不禁者, 有屬熱屬虛之辨, 不知不禁之謂, 乃以小水太利者為言, 皆屬虛寒, 何有熱證。 若因熱而小水頻數, 其證則淋瀝點滴, 不能禁止, 而小水必不利, 且或多痛澀, 方是熱證。 若然, 則自有淋濁門正治之法, 蓋此非遺失之謂也。 倘以虛寒誤認為熱, 而妄投瀉火之藥, 無不殆矣。
論治共六條
1.凡治小便不禁者, 古方多用固澀, 此固宜然; 然固澀之劑, 不過固其門戶, 此亦治標之意, 而非塞源之道也。 蓋小水雖利於腎, 而腎上連肺, 若肺氣無權, 則腎水終不能攝, 故治水者必須治氣, 治腎者必須治肺, 宜以參, 耆, 歸, 尤, 桂, 附, 乾薑之屬為之主, 然後相機加以固澀之劑為之佐, 庶得治本之道, 而源流如度, 否則, 徒障狂瀾, 終無益也。 余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