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言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第 2 页
五、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
唐代继隋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医事制度,设立了“太医署”,这是唐朝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专门培养医药人才。自晋至唐临床医学日益兴盛,发展特点是逐渐趋向专科化。
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兼长内、妇、儿各科,所著《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年,全书凡30卷,有妇人方上、中、下3卷,而且将妇人胎产列于卷首。
此时,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昝殷著的《产宝》,成书于公元852~-856年,全书3卷41门,260余方,每门前有短论,后有附方,对后来产科发展有一定指导作用。
六、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年)
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专科,在国家医学教育规定设置的九科之中有产科。这一时期出现一些重要妇产科专著。杨子建著《十产论》,成书于公元1098年,“十产”包括正产、伤产、横产、倒产、偏产等,并对各种异常胎位和助产方法作了叙述,对产科的贡献较大。
朱端章著《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成书于公元1184年,集宋以前产科的各家沦著,明标出处,并附有新生儿护理和治疗。齐仲甫著《女科百问》,成书于公元1220年,全书凡2卷,将妇产科病归纳为100个问题,逐一解答,并附理法方药。
此期,在妇产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陈自明和他的著作《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于公元1237年著成该书,全书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8门,《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著,是当时一部杰出的作品,一直风行300多年,对后世医家也有巨大影响。此外,还有数部妇产科专著。总之,中医妇产科学在宋代得到了迅速发展。
七、金元时代(公元1115—公元1234年;公元1271—公元1368年)
金元时代是医学百家争鸣时期,医学流派开始兴起,刘、张、李、朱四大家对妇产科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贡献。元代医学设13科,有产科一门。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发展,开阔了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思路。刘完素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成书于公元1184年,集中反映了其学术思想。同时该书《妇人胎产论》说:“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对妇女生理作了规律性阐述。张子和著《儒门事亲》,成书于公元1228年,善用汗、吐、下三法以驱病,这种观点也常用于妇科。李呆认为“内伤脾胃,百病始生”,治病着重应用补脾升阳除湿之法,此法也广泛用于妇科而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李呆著《兰室秘藏》,成书于公元1276年,该书所论:“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对今天月经病(主要是“功血”)的治疗是有指导意义的。朱震亨在理论上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疗上重视保存阴精,另外,朱震亨著《格致余论》,成书于公元1347年,该书《受胎论》说:“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日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第一次明确描写了子宫的形态。
八、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
明代的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设13科,据《明史·百官志》记载有妇人科。此期妇科专著较多。薛己著《薛氏医案》,成书于公元1528-1544年,即医案16种,凡28卷,大旨以命门真阴真阳立论,对妇科理论也有重要影响。万全著《广嗣纪要}、《妇人秘科》,成书于公元1549-1615年。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女科》,成书于公元1602-1607年,其中对妇科疾病的治疗论述甚详。武之望著《济阴纲目》,成书于公元1620年,书中广集别说,细列纲目,资料较全,但少有己见。李明珍著《本草纲目》,成书于公元1578年,并著《奇经八脉考》和《濒湖脉学》,其对月经理论和奇经八脉的论述,对中医月经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明·赵养葵著《邯郸遗稿》,为其晚年作品,赵氏独重命门学说,在《邯郸遗稿》中又有发挥。张介宾著《景岳全书》,成书于公元1624年,全书凡64卷,有《妇人规》3卷,强调阳气阴精互为生化,形成了全面温补的一派,这对妇科理论发展有重要意义。楼英著的《医学纲目》、李梃著的《医学入门》、龚信著的《古今医鉴》等,对妇科疾病也有精辟论述。
此期,中医学对肾及命门学说的研究和阐发,从理论上给妇产科以重大影响,但未能引起妇产科临床的广泛重视。妇产科著述虽多,而大多数著述局限于对前人论述的整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