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外延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关于生命和疾病的知识以及与这些知识相关实践、技能等的表现形式。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中医药项目的传承人数量比项目数少,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不足,中医药类传承人认定工作相对滞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方面,中医药项目仅“中医针灸”入选,范围再广一点充其量加上刚刚“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养生部分。
对此,为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中医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印发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医药文化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要从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承体系等几个方面入手,实现到“十三五”末,在全社会形成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代表的普遍共识,以及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较“十三五”初期提升10%。
《规划》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着力推进多项工程,包括:建设中医药文化素材库,实现中医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选择300家二级以上开展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推动20个~30个中医药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推动1个~2个中医药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或“世界记忆名录”;联合相关部委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组织义诊咨询、知识大赛、科普巡讲等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每年不少于300场;创作并推出2部~3部全面展现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大型精品纪录片,3部~5部体现中医药文化元素的动漫影视优秀作品,1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医药形象宣传片;遴选推出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体验场馆,建设70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遴选30个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转化传播示范基地,推动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设;遴选造就中医药文化传播高层次领军人才30名,培育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2000名,建立起一支符合中医药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其中,在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承体系方面,《规划》指出,要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濒危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中医药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实施整体性保护。
通常来讲,中医药项目纳入“非遗”名录的包括中医对生命疾病认知观念、中医诊法、中药知识与炮制技艺、中医组方理论与制剂技艺、中医疗法、中医养生方法、医药卫生民俗等内容,因为涉及到传承,广誉远、同仁堂、胡庆余堂、东阿阿胶等中医药老字号在“申遗”方面更具优势。以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为例,目前国家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龟龄集、定坤丹、东阿阿胶、六神丸、安宫牛黄丸、枇杷露、雷允上六神丸等药品的制作技艺都榜上有名。
比如养生至宝龟龄集,其制作过程中精选人参、鹿茸、海马等28味地道珍贵药材,以独特的传统升炼技术炼制而成,99道炮制工序完整地保留了我国传统的中药复方升炼独门技术和独特的传统剂型。妇科圣药定坤丹组方中“熟地”,原始的生地黄必须经过“九蒸九炙九晒”,即将生地黄用特制黄酒拌匀上笼蒸熟,然后晒干,再拌黄酒再蒸再晒,如此反复九次,最后加牛奶炮制,最终达到“黑如漆、亮如油、甜如密、香如饴”的状态,折断后断面呈黑透光亮,表里色泽完全一致,从而使其氨基酸肉质达到最佳状,成为能够入药定坤丹的熟地黄。
当前国家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按照专业分类,分为中医生命疾病认知、中医诊疗方法、中药炮制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医针灸、中医养生、老字号传统中医药文化、民族医药八大类。虽然种类涵盖较为全面,但在当前保护名录的整体框架下,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如何深入落实保护措施,是当前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相信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等政策的陆续出台,“非遗”认证、保护等将得到更多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