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文化 >> 正文

养生谈“善”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9-5 16:57:57

养生文化:养生谈“善”

    养生,古时贤者常称为“养性”,所养何“性”?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指出:“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可见,养性主要是以“善”为特征的道德修养,而“善”也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层面,即《国语》所谓“善,德之建也”。一个人性善好施,以奉献为荣,乐于助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感激之情,从而自身获得内心的舒畅和幸福的感觉,缓解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有利于维持脏腑阴阳的协调与平衡,维护其身心健康。行善还能直接给人带来快乐,因为善行是另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行善可以满足人们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所以明代大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说:“惟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

    为善,首先要存善念。善念发于“仁心”,发于恻隐之心。“仁”者,孔子及孟子均总结为“爱人”。儒家的“仁”即指人的爱心,或完美的道德修养。孟子尚指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重视道德修养,长存仁爱之心,则做事能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对他人的苦恼或困顿感同身受,愿意为之付出,此即为“善”。或有人言,在现代社会,这样会不会很吃亏呢?实则不然!“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长存善念的人,行事磊落,心胸宽广,负面情绪较少,并且,以“善”为特征的个人气质,更加容易融入社会,实现健康的第三层次“社会适应良好”。

    为善,落实于行善事。佛家言“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为善,最终还需落在行动上,发善心可得快乐,而为善行,才能得到最大的快乐。成语有“日行一善”,其典故可资借鉴,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注意的是,提到“行善”,未必要多么辉煌、多么伟大,大善利天下,小善在身边。只有从小善做起,能意识到并乐于行善,才能谈得到在有能力时实现“大善”,所以三国时期刘备言“勿以善小而不为”。日常生活中,垃圾归箱、主动让座、处事谦让、惜老怜贫,等等,都是善行,至于捐资建校,甚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就要量力而为了。

    为善,需注意忘善报。行善不能带有某种功利性,行善时要忘却“回报”二字。行善的目的,就是利他、利世,从而使自己获得快乐,达到“双赢”。只有在不带功利性的善行中,获得对方真诚的言语、表情等认可,人才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如果行善带有功利性,一旦“善行”并未取得预期的回报,反而会使人失落、怨恨,不利于养生,故为养生者不取。所以庄子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总之,《养生余录》曰“人为阳善,正人报知”,大养生家孙思邈也说“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可见,为善得快乐,确实可延年。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