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饮食养生文化
从马王堆出土竹笥看古代饮食养生文化:竹笥是由竹篾编织而成的盛物箱子,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48个竹笥,里边装满了五花八门的随葬物品。根据竹笥外边拴着的竹简标注统计,48个竹笥中装有食品类30笥,中草药及其植物茎类8笥,衣物及丝织品6笥,模型明器类4笥。由此可见,所有随葬品中食品类占到了62.5%,真正体现和突出了“民以食为天”这一特点。从30个食品竹笥所装食物来判断,西汉时期的主副食品异常丰富,主食有稻、麦、黍、栗、大豆、赤豆、麻子等谷物;副食有梨、梅、杨梅等果品,有东葵、芥菜、竹笋、姜、藕等蔬菜,还有牛、羊、猪、狗、兔等肉食品,可谓五谷杂粮一应俱全。出土的食品竹笥反映出了古代人民高超的饮食智慧,这无疑为我们今天的摄食养生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医一直重视摄食养生,《黄帝内经》中总结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膳食配制原则。我们日常生活中应当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合理搭配,才能充分补充人体气血精微,保障人体健康长寿。这种饮食搭配从马王堆出土的竹笥所盛放的食品中亦能窥见一斑。有人生三宝之称的“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而饮食所形成的水谷精微正是人体精微物质的重要来源,亦是人体宗气的化生之本。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合理膳食,从而起到聚精养气的作用呢?概括起来有四句话,即“五谷为养长寿命,五果为助健脾胃,五畜为益丰肌肉,五菜为充足营养”。
五谷即粳米、小豆、小麦、大豆、黄黍等,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而对于惯食精制或加工食品的现代人来说,五谷杂粮已然成为一种食材的调剂和点缀。中医认为“五谷最养脾,天生万物,独厚五谷”,事实上人体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几乎都存在于五谷杂粮之中,如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尤其纤维素不但可以预防便秘、肠癌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生,还因其热量低、饱腹感强、可延缓肠胃排空而成为防治肥胖的天然屏障。五谷不光作为食物,还可以入药用来防治疾病。譬如,粳米入药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而小豆则可清热解毒、消暑除烦、利水消肿;小麦更有“五谷之贵”的美誉,被《黄帝内经》称为“心之谷”,其养心安神、滋阴生津,对于女性更年期调养大有裨益。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名人养生][图文]黄永玉的养生之道 12-19 [饮食养生]秋季养生汤的做法 09-25 [饮食养生][图文]中医推荐中秋养生食物 09-25 [养生小常识]女性中秋养生三则 09-25 [四季养生]秋季养生谈食补与药补 09-15 [四季养生][图文]秋季养生谈“枣” 09-09 [养生小常识]秋季养生小常识——泡脚 09-08 [饮食养生]适合秋季煲汤的四种蔬菜 09-08 [养生文化]养生谈“善” 09-05 [饮食养生]秋季饮食养生——扁豆烧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