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医学百科 >> 茶疗 >> 正文

我国传统茶业的由盛转衰:(一)炒青绿茶的独步于时第 2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5 18:10:29

  
  上面,我们肯定了明初罢贡龙凤团茶对后来散茶特别是炒青绿茶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但是,明清散茶的全面蓬勃发展,废止采造团饼以进,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其实对发展具有决定推动和促进意义的,主要的还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尤其是茶叶经济变化和发展的结果。具体来说,明清散茶和炒青绿茶的显著发展,是这一时期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或者是茶叶适应商品生产需要的一种反映。前面我们讲到的团饼一类的紧压茶在边茶贸易中找到了它们的出路是这样;明清花茶生产出现“百花尽窨”的发展局面,清朝咸同以后红茶、乌龙茶的崛起等等,也无不是这样。总之,所有这些发展,都是受社会商品生产的演变和发展所决定的。下面,我们不妨以咸同以后红茶的急剧兴起为例。
  
  我国红茶的崛起,始于道光末年,在咸同时形成高潮,至光绪中期起,由极盛又突然转入了中衰。这一点,同治湖南《平江县志》的记载说得很清楚。其称:“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①平江一县每年出口的红茶就达“数十万金”,这不能说是一个小数字。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接受增设口岸和外国人可以在我国内地“自由经商”的条件,茶叶主要是红茶在这一时期的出口,急剧发展了起来。茶叶大多种植和生长在山区,要发展种茶,首先要解决山区的劳力和粮食问题。这一点,同治《平江县志》的编纂在按语中指出,平江山多田少,入清以后人口滋繁,虽丰年粮食犹不敷民食,至乾隆初,该邑引种番薯以后,才稍稍解决了粮食问题。这一点,不只是平江,也是其时我国南方各山区得以有较大开发和能够风起竞相发展种茶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关于引种山芋对清中期茶园畸型发展的支撑作用,这在解放前甚至五六十年代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温州人的老茶园中,还能看到这种遗存。他们的茶园和当地土著种茶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茶树和山芋间作。宜兴、长兴一带,只要也只有温州人居住的村落,才有这种茶薯间作的茶园。他们的先民,不少就是乾嘉以后从温州来的棚户,起初是摇小船春来秋去,后来部分定居了下来,他们开始从浙江东南沿海举家来浙西北山区垦荒,与掌握适于山区栽种的高产作物山芋,就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的。再回到平江说,同治《平江县志》对当时茶业发展的情况记称:“近岁红茶盛行,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茶市方殷。贫家妇女相率入市拣茶,上自长寿、下至西乡之晋坑、浯口,茶庄数十所,拣茶者不下二万人,塞巷填衢,寅集酉散。”①这里“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一句,很可玩味。为什么过去山谷里种植山芋的地方“悉以种茶”?因为这一带由山芋解决了粮食问题,开垦有基础,人口也较多。“悉以种茶”,不等于就不种山芋只种茶,但无疑也会压缩一部分山芋面积,粮食何来?售茶后从外地输入粮食。所以,咸同年间我国茶业的大发展,不但其本上是一种商品性发展,而且其发展起来后,进一步对山区和附近平原城镇的商品生产及商品经济,也有较大的促进。
  
  关于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茶业因红茶出口的剧增急剧发展起来的记载,不只《平江县志》,在其他产茶各省特别是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的有关方志,的确是随处可见。举例来说,如同治五年《崇阳县志》载:“道光季年,粤商买茶,其制采细叶暴日中揉之,不用火炒,雨天用炭烘干,收者碎成末,贮以枫柳木作箱,内包锡皮,往外洋卖之,名红茶。”①同治六年《鹤峰州志》载:茶叶“现生产更饶,咸丰甲寅(1854)年,高炳之同众公议,遂创首请示设栈,多方经营,由是远客鳞集,城乡悉食其利,而财源渐开矣。”②是州光绪续志也载:“红茶,邑自丙子(1876)年广商林紫宸来州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号设庄本城五里坪,办运红茶,载至汉口兑易,洋人称为高品,州中瘠土,赖此为生计焉。”③再如同治《安化县志》也载:入清以后,茶业日兴,西北茶商远至,咸丰间,因太平天国革命军兴影响,“阛客裹足,茶中滞者数年”,茶商转至湖北通山,后来战火波及通山,“通山茶亦梗,缘此估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红茶,收买畅行西洋等处,称曰广庄,盖东粤商也。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封箱,客有冒称武夷以求售者;孰知清香厚味,安化固十倍武夷,以致西洋等处无安化字号不买。”④同治初,战争平息以后,西北茶商亦踵至,黑茶也和红茶一样又较快发展起来。类似的记载还很多。所有这些史料都一致说明,在咸同和光绪初年,我国南方不少山区,因茶的出口贸易的迫需,各地茶叶生产,或由茶商设庄收买,或由制造红茶的技工交叉相传,如福建、广东的茶农至江西,江西的茶工至湖南、湖北教制红茶,结果在这一时期,确实出现了一个茶叶特别是红茶生产的飞跃发展阶段。说形象一些,这也许是我国传统茶业在国外近代茶业兴起之前的一段回光返照吧。

上一页  [1] [2]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