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综合频道 >> 健康杂谈 >> 正文

治疗耳疾 用对药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7 15:26:33

  有些患者为图方便,自己购买药物或找偏方治疗耳疾,不仅贻误诊治,还引发了严重并发症。在全国爱耳日到来之前,本版特约请专家为您讲解耳科用药常识。

  耳科药也有滴鼻剂

  治疗耳科疾病的方法有很多,药物治疗作为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正确合理使用药物,对疾病的恢复至关重要。耳科用药根据给药途径不同,大体可分为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局部用药又可分为局部外用药和中耳内鼓室注射药。局部外用药,如滴耳剂可分为水剂和油剂两种,此类药物对鼓膜外伤穿孔者禁用。全身用药可分为口服药、静脉输液滴注药、静脉推注药和肌肉注射药。

  耳科用药范围较广,按照药物种类,可以分为:

  ●5%碳酸氢钠滴耳剂,常用于软化大而硬的外耳道耵聍栓塞,但外耳道有炎症时不宜用。

  ●3%双氧水,由于具有清洁作用,因此常用于清洁外耳道和中耳,但胆脂瘤性中耳炎的患者禁用。

  ●抗生素,具有耳毒性的抗生素不可用。

  ●糖皮质激素类,地塞米松、强的松等,有激素禁忌症者不能用,如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溃疡或出血性疾病患者。

  此外,还有改善微循环药物、营养神经药、神经生长因子生物制剂、抗眩晕类药、镇痛剂、抗过敏药等。

  值得强调的是,有时治疗耳科疾病还需要使用滴鼻剂,患者不要以为医生开错了药。例如0.5%~1%氯麻滴鼻液滴鼻,可使血管收缩,减轻黏膜肿胀,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但不能长期应用,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

  用对滴耳药才有效

  向外耳道内滴药,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患处,药效发挥更充分,因此是治疗外耳道及中耳疾病的重要方法。但是很多患者由于不能掌握正确的滴药方法,难以获得预期疗效。下面简单介绍正确的滴耳药使用方法。

  滴药前,患者可侧卧床上,也可坐在椅子上,头向一侧偏斜,患耳朝上。如果患者是婴儿,可由家长抱在怀中,左手扶住头部,右手及臂部抱住患儿的躯干及双手,两腿夹住患儿双腿。滴药液之前应先用消毒的棉棒将耳道清理干净,或用3%双氧水清洗后再滴药液。

  由于耳道有一定的斜度,周岁以内的婴儿用药时,家长可轻拉患儿耳垂向下,然后再滴药液。对于稍大的患儿,家长应轻拉耳郭向后上方,这样即可将外耳道拉直,然后把药液缓缓滴入,每次滴药以3~5滴为宜。药液滴入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使药液受压均匀分布于中耳各部,充分发挥药效。

  如果咽鼓管未阻塞,患者用药后会感到咽部有药液流入。药液经过咽鼓管,也能起到消炎、杀菌、消肿的作用,并使之通畅,同时有利于中耳及乳突的分泌物排出。滴药后,患者应该保持患耳向上侧卧一会儿,不要马上站立,待药液慢慢分布渗入组织后再活动。如果双侧耳均需用药,那么滴完一侧耳后要稍等片刻,再滴对侧。

  患者用药时还需注意,药液的温度必须与体温相近,以免因药液冷滴药后引起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可先用手掌握药瓶数分钟,以使其与体温相近。滴药时,滴药管不可接触外耳道壁,以免污染药液。

  耳疾不可乱用药

  临床中,我们经常遇到有些患者为了图方便,自己购买药物或找偏方治疗,不仅贻误诊治,还引发了严重并发症,有的甚至酿成耳聋,遗憾终生。

  笔者曾经接诊的一些患者为治疗耳鸣,自己找来偏方,或往耳道内放许多小粒中药丸,或吹入粉剂中药。这些异物贴到鼓膜上,不仅造成了耳内不适,耳闷、耳堵塞,有的还使原有耳鸣加重。此外,也给医生检查和治疗增加了困难。还有些患者,因耳外伤或爆震伤使外耳道、鼓膜破裂出血,盲目使用滴耳剂,结果造成感染,听力下降,鼓膜长时间不能愈合,必须通过手术来治疗。

  还有的患者突然出现耳鸣或听力下降,自认为是上火所致,口服消炎药或其他中药,一个月仍然不好,才到医院就诊。诊断结果却是突发感音神经聋,由于未能及时就诊,已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笔者还曾遇到有些患者因中耳炎长期流脓,久治不愈,后来按照偏方使用“砒霜液”滴耳。本药有剧毒,滴药后,耳部立即出现烧灼刺痛感,不久耳流黄水或血性渗出液。数日内,患者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及自发性眼震等迷路受累症状,耳鸣,听力下降,重者听力和前庭功能完全丧失。

  为防治耳病,保护听力,建议大家患耳疾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不能听信偏方乱用药。


文章录入:中医五绝网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