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腧穴知识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输穴介绍

时间:2021-07-29 15:03:35  来源:中医网

    一、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
    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
    小肠腕骨心神门, 膀胱京骨肾太溪;
    三焦阳池包大陵, 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
    俗话说:“久病入络”。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4、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十五络脉是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络穴口诀:
    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
    三焦外关包内关,膀胱飞扬肾大钟;
    胃经丰隆脾公孙, 胆经光明肝蠡沟;
    任脉鸠尾督长强, 最后再有一大络;
    脾经大包不可忘。

    三、原络配穴: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口诀:
    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
    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
    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
    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
    大陵配穴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配)
    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肝胆相表里)

    四、郄穴: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
    1、阴经郄穴口诀:
    太阴肺经找孔最,太阴脾经寻地机;
    少阴心经点阴郄,少阴肾经为水泉;
    厥阴心包是郄门,厥阴肝经按中都;
    阴维之脉揉筑宾,阴跷之脉在交信。
    2、阳经郄穴口诀:
    阳明大肠寻温溜,阳明胃经是梁丘;
    太阳小肠找养老,太阳膀胱得金门;
    少阳三焦点会宗,少阳胆经按外丘;
    阳维之脉在阳交,阳跷之脉揉附阳。
    (注:1、会宗在支沟穴旁2、阳交、附阳均在小腿胆经上)

    五、募穴: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口诀:
    肝募期门,心巨厥;
    脾募章门,肺中府;
    肾募京门,胃中脘;
    大肠天枢,胆日月;
    小肠关元,膀中极;
    三焦石门,包膻中。

    六、俞穴:
    俞穴均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募穴的分布,有的在本经,有的在其它经络,其名称顺序如下:
    肺经的肺俞,心经的心俞,心包的阙阴俞,脾经的脾俞,肾经的肾俞,肝经的肝俞,大肠经的大肠俞,小肠经的小肠俞,三焦经的三焦俞,胃经的胃俞,膀胱经的膀胱俞,胆经的胆俞。
    因为比较好记所以就不作口诀了,只对俞穴和募穴的关系作一些介绍:
    俞募穴均为脏腑经脉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皆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但二者的主治作用又各具特点。有书云:“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经气可以由阳行阴,由阴行阳,阴阳互通,腹背前后相应,从而达到阴阳相对平衡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总称。当机体发生病变,还有“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说。阴证,含有“脏病、寒证,虚证”之义;阳证,则含有“腑证、热证、实证”之上义。
    在临床上,“背俞穴”偏于主治阴性病症,“腹募穴”偏于主治阳性病症。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相应的俞、募穴上可以表现出某些异常的变化,如皮肤变色,凹陷,突起,按压有结节、条索状,半球状的异物。在治疗之上,“俞募穴”不仅对脏腑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对各脏腑络属的器官及皮肉筋骨病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肝俞,为肝脏之气直接输注之处,有疏肝养血之功,主治肝脏病变,因肝“开窍于目”,故取肝俞可以养肝明目,又因“肝在体为筋”,还可以治筋脉挛急病。
    1.俞募相配:又称腹背配穴。募穴在胸腹,与背俞相对,二者一前二后,一阴一阳,相互协同,对治疗脏腑病症疗效颇著,在临床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尤其是症状比较错综复杂的患者用配穴的疗效最佳。
    2.募合、俞原配合: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募穴与本脏腑合穴相配,本脏腑的背俞穴与本脏腑原穴相配,属于远近配穴法。由于募穴主治偏重阳性病症(包括腑病、实证、热证),背俞穴主治偏重于阴性病症
    (包括脏证,虚证,寒证);合穴主治内腑,偏于通降;原穴主治内脏偏于扶正祛邪,故募穴与合穴相配对于治疗腑证,实证,热证效果较好,而俞穴与原穴相配则对脏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此外,临床取用俞、募穴时,还可视不同病情,根据经络理论结合各种配穴方法,灵活加以运用。

    七、八脉交会穴:
    八脉指的是: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八脉交会穴分别为:
    1、阴维脉:内关。
    2、阳维脉:外关。
    3、阴跷脉:照海。
    4、阳跷脉:申脉。
    5、任 脉:列缺。
    6、督 脉:后溪。
    7、冲 脉:公孙。
    8、带 脉:足临泣。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时常将八穴分为四对,上下配穴以治疗疾病:
    1、内关、公孙(治疗胃、心胸病变为主)。
    2、后溪、申脉(治疗目内眦、颈项及耳肩等处疾患)。
    3、外关、足临泣(治疗目外眦、颊、颈、耳后、肩的病变)。
    4、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八、五输穴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统称。
    五输穴简称“五腧”。《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腧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同穴同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出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五输穴配以五行,阳经以金水木火土为序,阴经则以木火土金水为序。故有“五行输”之称。
    《难经》详论五输穴,井穴专主心下满,荥穴泻火主身热,俞治体重与节痛,经主喘咳并寒热,合当逆气而下泄。
    井穴,五输穴之一。位于四肢末端。《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意指此处脉气浅小,犹如泉水初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藏者,取之井。”《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临床多用于发热、昏迷、胸中烦闷和急救。经络测定亦多用之。井穴又是十二经之“根”
    荥穴,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输穴,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注为输。”意指脉气至此已较强盛,如水流能注输于深处。输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阴经的输穴是本经的原穴,阳经的则不是。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难经.六十八难》曰:“俞主体重节痛。”说明输穴适用病情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和肢体重着,骨节酸痛者。
    经穴,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经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变于音者,取之经。”《难经.六十八难》:“经主喘咳寒热。”
    合穴,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经.六十八难》又曰:“合主逆气而泄。”指合穴主要用于六腑病症。

    五输穴(井荥输经合)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足阳明胃经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手少阴心经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足太阳膀胱经 至阴 足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足少阳胆经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足厥阴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上一篇:十四经穴歌(助于记忆) 下一篇:井荥输(原)经合歌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随机推荐 更多推荐
  • 中医常用骨度分寸表
  • 十四经穴歌(助于记忆)
  • 什么是中医腧穴?
  •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
  • 中医腧穴的分类
  • 八脉交会穴歌诀
  • 中医腧穴的作用
  • 井荥输(原)经合歌
  • 腧穴的四种定位方法
  • 中医针刺治面瘫的方法
  • 拔罐疗法的基本内容
  • 增强性功能的养生小动作
  • 胆结石的发作症状有哪些?
  • 腰椎牵引疗法操作规程
  • 11月25日全国市场黄芪价格
  • 吃螃蟹最好配着喝点酒
  • 撞伤致昏迷
  • 鸡眼中医外治方
  • 常用经外奇穴及其功效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传承中医文化 走近“五绝指针”
    传承中医文化 走近“五
    五绝指针技术服务进驻中铁建工集团医院
    五绝指针技术服务进驻
    五绝指针入围央视品牌特别关注行动授牌仪式
    五绝指针入围央视品牌
    五绝指针中医研究院入围央视品牌特别关注行动
    五绝指针中医研究院入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