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酒的历史第 2 页
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的一部医方专书,后来被称为《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药方不下于35个,其中至少有5方可认为是酒剂配方,用以治疗蛇伤,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内服药酒,也有供外用的。
《养生方》是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帛书之一,其中共有六种药酒的酿造方法,但可惜这些药方文字大都残断,只有"醪利中"较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但值得强调的是远古时代的药酒大多数是药物是加入到酿酒原料中一块发酵的。而不是象后世常用的浸渍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远古时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渍法容易导致酒的酸败。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变质了。采用药物与酿酒原料同时发酵,由于发酵时间较长,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素问·汤液醪醴论》专篇曾指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这就说古人之所以酿造醪酒,是专为药而备用的。
《黄帝内经》中有"左角发酒",治尸厥,"醪酒"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鸡矢酒"治臌胀。
三、汉代至唐代之前的药酒
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渍法起码始于汉代。约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 中有如下一段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用酒浸渍,一方面可使药材中的一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药势,疗效也可提高。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有多例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鳖甲煎丸方",以鳖甲等二十多味药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还有一例"红蓝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药物后供饮用。《金匮要略》中还记载了一些有关饮酒忌宜事项,如"龟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饮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着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后勿饱食,发寒冷"。这些实用知识对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医药粥]治疗闭经的中医药粥 08-08 [中医外治]心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肠病治未病特色疗法 07-18 [中医外治]中药外用防痱子 07-17 [中医外治]小儿脾气虚泄泻外治法 07-14 [中医外治]脾阳虚泄泻中医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图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贴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内涵与优势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与中药穴位贴敷 07-03 [中医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疖痈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