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的治疗方法
耳穴的治疗方法较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毫针法 是利用毫针针刺耳穴,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其操作程序如下:
(1)定穴和消毒:以选定耳穴作为针刺点(包括用探棒或耳穴探测仪所测得的敏感点)。针刺前耳穴必须严格消毒,先用2.5%碘酒消毒,再用75%的乙醇脱碘,待乙醇干后施术。
(2)体位和进针:一般采用坐位,如年老体弱、病重或精神紧张者宜采用卧位,针具选用26~30号粗细的0.3~0.5寸长的不锈钢针。进针时,医者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郭,中指托着针刺部的耳背,既可以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以减轻针刺疼痛。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用快速插入的速刺法或慢慢捻入的慢刺法进针均可。刺入深度应视患者耳郭局部的厚薄灵活掌握,一般刺入皮肤2~3分,达软骨后毫针站立不摇晃为准。刺入耳穴后,如局部感应强烈,患者症状往往有即刻减轻感;如局部无针感,应调整针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刺激强度和手法依病情、体质、证型、耐受度等综合考虑。
(3)留针和出针:留针时间一般约15~30分钟,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留针时间适当延长。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运针1次。出针是一次治疗的结束动作,医者左手托住耳郭,右手迅速将毫针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眼,以免出血。
2.电针法 针刺获得针感后,接上电针机两个极,具体操作参照电针法。通电时间一般以10~20分钟为宜。适应于神经系统疾患、内脏痉挛、哮喘等。
3.埋针法 是将皮内针埋入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起到持续刺激,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的目的。
使用时,左手固定常规消毒后的耳部,右手用镊子挟住皮内针柄,轻轻刺入所选耳穴,再用胶布固定。一般埋患侧耳郭,必要时埋双耳,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留针3~5日,5次为一疗程。
4.耳穴贴压法 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的一种简易疗法。此法既能持续刺激穴位,又安全无痛,无副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压丸所选材料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籽、油菜籽、小米、绿豆、白芥子等。临床现多用王不留行籽,因其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应用前用沸水烫洗2分钟,晒干装瓶备用。
应用时,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厘米×0.6厘米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挟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刺激强度以患者情况而定,一般儿童、孕妇、年老体弱、神经衰弱者用轻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证宜用强刺激法。
1.毫针法 是利用毫针针刺耳穴,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其操作程序如下:
(1)定穴和消毒:以选定耳穴作为针刺点(包括用探棒或耳穴探测仪所测得的敏感点)。针刺前耳穴必须严格消毒,先用2.5%碘酒消毒,再用75%的乙醇脱碘,待乙醇干后施术。
(2)体位和进针:一般采用坐位,如年老体弱、病重或精神紧张者宜采用卧位,针具选用26~30号粗细的0.3~0.5寸长的不锈钢针。进针时,医者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郭,中指托着针刺部的耳背,既可以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以减轻针刺疼痛。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用快速插入的速刺法或慢慢捻入的慢刺法进针均可。刺入深度应视患者耳郭局部的厚薄灵活掌握,一般刺入皮肤2~3分,达软骨后毫针站立不摇晃为准。刺入耳穴后,如局部感应强烈,患者症状往往有即刻减轻感;如局部无针感,应调整针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刺激强度和手法依病情、体质、证型、耐受度等综合考虑。
(3)留针和出针:留针时间一般约15~30分钟,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留针时间适当延长。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运针1次。出针是一次治疗的结束动作,医者左手托住耳郭,右手迅速将毫针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眼,以免出血。
2.电针法 针刺获得针感后,接上电针机两个极,具体操作参照电针法。通电时间一般以10~20分钟为宜。适应于神经系统疾患、内脏痉挛、哮喘等。
3.埋针法 是将皮内针埋入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起到持续刺激,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的目的。
使用时,左手固定常规消毒后的耳部,右手用镊子挟住皮内针柄,轻轻刺入所选耳穴,再用胶布固定。一般埋患侧耳郭,必要时埋双耳,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留针3~5日,5次为一疗程。
4.耳穴贴压法 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的一种简易疗法。此法既能持续刺激穴位,又安全无痛,无副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压丸所选材料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籽、油菜籽、小米、绿豆、白芥子等。临床现多用王不留行籽,因其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应用前用沸水烫洗2分钟,晒干装瓶备用。
应用时,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厘米×0.6厘米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挟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刺激强度以患者情况而定,一般儿童、孕妇、年老体弱、神经衰弱者用轻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证宜用强刺激法。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药常识]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0-08 [中药常识]服中药时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药常识][图文]正确熬制中药注意事项 09-21 [中医文化]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09-16 [蒙古族]蒙古族医药的特色 09-15 [中药常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09-15 [中医文化]叶天士学说何以广泛流传 09-11 [中医典故]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09-11 [传承发展]第三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发展大会将… 09-10 [中药常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