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神针疗法
(头痛、卒头痛、咳嗽、哮喘、乳蛾、梅核气、咽喉痛、腹胀、泄泻、痢疾、臌胀、胁痛、痹证、霍乱、五劳、脱肛、肠风、便血、痔疾、鼻渊、鼻息肉、鼻塞、水肿、偏瘫、疝气、带下证、白浊、月经不调、脏躁、白内障、小儿消化不良)太乙神针属于药卷灸法的一种。太乙,是尊贵的意思。清代高士宗日:“太乙者,无上至尊,犹之众职环会而为贵人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帝日:天符岁会何如?歧伯日:太乙,天符之会也。”此疗法对于某些顽固疾病取效甚捷,故名之为“神针”。
太乙神针是与“雷火针”同类而药物不同的一种疗法。是在“雷火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者为一元二歧,是传统灸法的发展。它最早见于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该书中载有“太乙神针”方药的组成、主治、功能、用法等。可见“太乙神针”疗法定名于唐代。但是,自唐而后,文献记载很少,到清代雍正时,才有人撰编私刻,而印册极少,流传不广。即有获者,亦秘而不传,故几乎趋于绝迹。《中国医学大辞典》载:“雍正间,潮州镇军范培兰,留心寿世,遍阅方书,有道人踵署,传以此法,其制与雷火针同,而药皆纯正,且用法,隔布七层,不伤肌肉,非若铁针与金石艾灸,令人傍徨畏惧。末有秀水杜文澜跋,谓同治甲子春,得是书于旧好王省三司马,以原刻穴图病原,间有舛误,因略加考正,重授梓人”云云。因为文中有“道人踵署”句,故有人臆说此针出于“异人”、“神人”之手等等,此乃故神其说,无大意义。 由于此法来源于民间,简便易行,效果较好,故清以后流传的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编本,如《太乙针方》、《太乙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内容大致相同。唯咸丰六年,沧州人叶圭对此有了改进,指出“不如以针为灸,较为妥当,取效亦速”。并开始使用“面碗隔姜灸之”的方法,在“太乙神针”灸术的基础上,又有了改进。
【太乙神针疗法操作方法】
一、方药组成
关于太乙神针的方药组成,社会上流行版本和杂志所载不完全相同,现介绍几种供参考选用。
1.人参120g、参三七240g、山羊90g、千年健500g、钻地风500g、肉桂500g、川椒500g、乳香500g、没药500g、穿山甲240g、小茴香500g、苍术500g、祁艾2 000g、甘草1 000g、麝香120g、防风1 200g,共为细末备用。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药常识]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0-08 [中药常识]服中药时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药常识][图文]正确熬制中药注意事项 09-21 [中医文化]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09-16 [蒙古族]蒙古族医药的特色 09-15 [中药常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09-15 [中医文化]叶天士学说何以广泛流传 09-11 [中医典故]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09-11 [传承发展]第三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发展大会将… 09-10 [中药常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