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医药的历史
彝族医药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近代的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民族医药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彝族先民最初住在树上,过着吃草籽树果和狩猎的生活,在对植物口尝身试,辩其甘苦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起关于各种植物的知识。彝族语言中(凉山)称医药为“补此”,意为草药、草木,很好得证明了彝族医药与植物的密切联系[1]。同时,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彝民对动物的知识也随之发生和积累,有相当一部分的动物,都被彝族先民作为药物使用,彝族民间验方中也喜用善用动物药。彝族医药中使用矿物药较少,最早使用的有天然的硫黄、火硝和天然盐块,比如他们用硫黄和火硝的混合物来治疗某些皮肤病有很好的效果。进入母系社会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彝族先民对植物和动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医药活动也开始出现。比如这一时期,有用猪蹄和南瓜根炖服治疗牙痛,用瓦都(黄连)煎服治疗腹泻等。进入父系社会时期,偶婚代替群婚,是社会的发展,也是遗传学上的一个进步,此时,对动植物的认识进一步积累,出现了治疗蛇、密蜂蛰伤的动、植物药,并知道了在迁徙中可躲避疟疾和毒草,发明了酒,并能酿造有毒的药酒。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巫医开始出现并活跃起来。原始的医药开始蒙上巫术迷信的唯心色彩。
奴隶制时期 公元初年到南诏彝族奴隶制建立前,战争频繁,使得治疗刀伤和骨伤的药物有了很大发展,在今天的彝族民间仍然流传着大量治疗刀伤和骨伤的药物及方法。这一时期,由于彝族同其他各民族,如汉族、羌族、藏族、苗族、傣族等的交往,彝族医药的传统经验有不少被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所吸收。当时的一些汉籍如《名医别录》、《华阳国志》等收载了不少彝药,比如:麝香、牛黄、土蜂、堂螂附子、芸香草等。汉籍还收载了彝族先民“刺肉取血”的原始治疗疾病的方法。七世纪末,彝族乌蛮贵族建立六诏,不久,六诏统一,南诏政权成为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建立的彝族奴隶制政权,全盛时期辖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等地。南诏时代,彝汉交流十分频繁,这一时期,彝医和汉医有了更深交流,一些彝族药物载入唐时的汉医书,比如:当时的汉族本草学家陈藏器编撰的《本草拾遗》就收录了当时的彝族先民制作箭毒的植物“独自草”,同时在这一时期,汉医也流入彝医区,为彝族所接受。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药常识]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0-08 [中药常识]服中药时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药常识][图文]正确熬制中药注意事项 09-21 [中医文化]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09-16 [蒙古族]蒙古族医药的特色 09-15 [中药常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09-15 [中医文化]叶天士学说何以广泛流传 09-11 [中医典故]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09-11 [传承发展]第三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发展大会将… 09-10 [中药常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