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16 13:11:46
学名:Boehmeria nivea (Linn.)Gaudich.
英文名:Ramie
科名:荨麻科 Urticaceae
[b]形态特征:半灌木,高1—2米;茎、花序和叶柄密生短或长柔毛。叶互生,宽卵形或近圆形,表面粗糙,背面密生交织的白色柔毛。花雌雄同株,团伞花序集成圆锥状,雌花序位于雄花序之上;雄花花被片4,雄蕊4;雌花花被管状,被细毛。瘦果椭圆形,长约1.5毫米。花果期7-10月。
[b]苎麻历史:苎麻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种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苎麻布和细麻绳,距今已有4700余年。秦汉以前,苎麻已进入北方,故《诗经》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苎”。但长期以来,苎麻的主要产区在南方。故王祯《农书》说:“南人不解刈麻(大麻),北人不知治苎”。不过在元代苎麻又有向北方扩展的趋势。当时的农书也开始积极致力于苎麻栽培技术的总结。元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中就专门新添有“栽种苎麻法”,代表了当时苎麻栽培技术的最高水平。后来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还专为苎麻设立一门,备载治苎纺织工具。
苎麻栽培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各有其利。《农政全书》说:“无种子者,亦如压条栽桑,取易成速效而已。然无根处取远致为难,即宜用种子之法。”元时农书,如《农桑辑要》,讲种苎由于旨在扩大推广苎麻种植,故对种子繁殖讲得较多。种苎从苗床整地开始,要求土壤松细湿润,俾幼芽易于萌发;要用蚕沙作为种肥;选种要用水选,取其沉者,播种采用和细土拌匀撒播。这些跟《齐民要术》中的大麻种植方法大体相同。最大的不同在于苗床管理方面,为了防止幼苗遭干旱、大雨冲散或冲乱,《农桑辑要》提出了搭棚覆盖的方法:即“可畦搭二三尺高棚,上用细箔遮盖。五六月内炎热时,箔上加苫重盖,惟要阴密,不致晒死。但地皮稍干,用炊帚细洒水于棚上,常令其下湿润。遇天阴及早、夜,撒去覆箔。到十日蝗,苗出,有草即拔。苗高三拔,不须用棚。如地稍干,用微水轻浇。”
种子繁殖的苎麻在正式移栽前,要经过一次假植。《农桑辑要》指出:“约高三寸,却择比前稍高壮地,别作畦移栽。临移时,隔宿先将有苗畦浇过,明旦也将做下空畦浇过,将苎麻苗用刃器带土掘出,转移在内,相隔四五寸一栽。”假植以后,“务要频锄,三五日一浇。如此将护二十日后,十日半月一浇。到十月后,用牛驴马生粪厚盖一尺”,以后再在“来年春首移栽”。移栽时宜,以“地气动为上时,芽动为中时,苗长为下时”。
《农桑辑要》中也提到了分根、分枝和压条等多种繁殖方法。“分根,连土于侧近地内分栽”;分枝“第三年根科交胤稠密,不移必渐不旺,即将本科周围稠密新科,再依前法分栽。”“压条滋胤,如桑法移栽亦可。”在实际使用中,中国古代常把多种繁殖方法综合运用于老苎园的更新和苎地的繁殖。《群芳谱》载:“苎已盛时,宜于周围掘取新科,如法移栽,则本科长茂,新栽又多。或如代园种竹法,于四五年后,将根科最盛者间一畦,移栽一畦,截根分栽,或压条滋生。此畦既盛,又掘彼畦,如此更代.滋植无穷。”
在苎田管理方面,古人主要抓了中耕、施肥、灌溉和保护麻兜越冬几个方面。其中防冻,使苎麻安全越冬是个关键环节。多年生苎麻喜暖畏寒,冬季必须保护。《农桑辑要》指出:“至十月,即将割过根茬,用牛、马粪厚盖一尺,不致冻死。”《农政全书》还对这段话作注说“如此厚盖,则栽得过冬,所以中土得种。若北方未知可否?吾乡三十度上下地方,盖厚一二寸即得矣”。认为河南能种苎麻是由于厚盖粪肥而能安全越冬,更北的地区如厚盖一尺是否可行则不能肯定,而长江流域可以盖得薄一些,也能越冬。冬季盖粪壅培,既是防冻,也是施肥。《群芳谱》指出“十月后用牛马粪盖,厚一尺,庶不冻死。二月后,耙去粪,令苗出,以后岁岁如此。若北土,春月亦不必去粪,即以作壅可也”。
古人认识到苎麻的适时收割很重要。明代《菽园杂记》指出:“若过时而生旁枝,则苎皮不长。生花则老,而皮粘于骨不可剥。”清末《抚郡农产考略》也说:“早则太嫩,迟则浆干。”古人主要是依据苎麻自身生长情况,如根旁小芽高度、根部颜色和麻皮色泽等来确定收割的时间。《士农必用》:“割时须根旁小芽高五六分,大麻即可割。大麻即割,其小芽荣长,即二次麻也。若小芽过高,大麻不割,芽既不旺,又损大麻。”这是看根旁小芽高度的方法。《农桑衣食撮要》提出“看根赤获刈”,根据的根部颜色。《种苎麻法》和《抚郡农产考略》等说:“视麻之皮转灰黑至梢,则可剥。尽半月内须剥尽。”这一方法依据皮色,比前两种更易掌握。
用途:
茎皮纤维长,柔韧色白,不皱不缩,拉力强,富弹性,耐水湿,耐热力大,富绝缘性,为优良纺织原料,用途较广;根供药用,为利尿解热药,有安胎作用,治腹痛、下血等症;茎、叶可提苎麻浸膏,止血效果较好。 全草含丁二酸(琥珀酸)、原儿茶酸及酚类物质。
【别名】家苎麻、白麻、圆麻
【来源】荨麻科苎麻属植物苎麻Boehmeria nivea(L.)Gaud.,以根、叶入药。冬初挖根、秋季采叶,洗净、切碎晒干或鲜用。
【性味归经】
根:甘,寒。
叶:甘,凉。
【功能主治】
根:清热利尿,凉血安胎。用于感冒发热,麻疹高烧,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孕妇腹痛,胎动不安,先兆流产;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疮疡肿毒。
叶:止血,解毒。外用治创伤出血,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根3~5钱,根、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研粉撒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补充
荨麻科苎麻属的一个种,学名Boehmeria mvea (L.)Gaud,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也称白叶苎麻。其单纤维长、强度最大,吸湿和散湿快,热传导性能好,脱胶后洁白有丝光,可以纯纺,也可和棉、丝、毛、化纤等混纺,闻名于世的浏阳夏布就是苎麻纤维的手工制品。
起源和传播:原产中国。中国是苎麻品种变异类型和苎麻属野生种较多的国家,中国苎麻栽培历史最悠久,距今已4700年以上。苎麻较适应温带和亚热带气候。
由地下茎和根系形成强大的根蔸。一般用营养体繁殖的苎麻没有主根,从地下茎上发生许多细根,其中一部分具有副形成层,膨大成萝卜状,表面光滑,它们的次生木质部薄壁细胞中含大量淀粉,有贮藏养分的功能,故称贮藏根。根群大部分分布在30-50cm深的土层中,少数支根可入土深达1m以下。地下茎各分枝的顶芽生长,伸出地面,成为地上茎。地上茎丛生,直立,圆柱形,表面有毛,高1.5-2m左右,基部直径0.8-1.2cm,一般不分枝,绿色或带红色,成熟时皮层木栓化,变褐色。初生纤维在韧皮部中的外侧,经济价值较高,由初生分生组织产生分化而成;一般鲜茎出麻率为4-6%,鲜皮出麻率为10-15%,茎的木质部疏松或空心,容易折断。
苎麻单纤维长度为60-250mm,是麻类作物中最长的。直径17-64um,横断面呈多角形、椭圆形。叶互生,叶片卵圆形、椭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叶片表面粗糙或有皱纹,绿色或黄绿色,背面有银白色毡毛,叶柄、叶身或托叶的主脉绿色或黄绿色,有时带红、紫色。雌雄同株异花。雄花花序在茎的中下部,雌花花序在上部,二者交界处往往同一花序上着生雌雄两种花。雄花花被4片,黄绿色,雄蕊4枚,子房退化,花药黄白色,肾形,2室。雌花花被壶状,有密毛,先端2-4裂、蕾期呈红、黄或绿色。瘦果很小,扁球形或卵球形,长1-1.3mm,宽约1mm,厚约0.8mm,褐色,千粒重0.05-0.15g,含油量15-34%。
苎麻的宿根年限为10-30年,多至百年以上。生育期头麻约80-90天,二麻50-60天,三麻70-80天,全年生育期230天左右。
苎麻为短日照植物。昼夜长短不仅影响苎麻开花的迟早,也影响雌雄花的比率。日长8-9小时能促进开花,但多生雌花;日长为14小时时则多生雄花。苎麻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25-30℃。地上茎生长的适温为15-32℃。早春气温低于3℃则幼苗受寒害。冬季土温低于零下3-5℃的持续时间长,则地下茎受冻害。叶面积系数可达4-7。由于蒸腾量大,同时营养生长快,需要充足的水分。一般年雨量宜在800-1000mm以上,且分布合理。适宜的相对湿度为80%左右。土壤含水量为20-25%。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光照强度和每天日照时数对纤维产量有很大影响。日照不足,则光合作用减弱,茎秆软弱,麻皮薄,纤维细胞壁薄,工艺成熟延迟,产量降低。但阳光太强,高温干旱,也会使麻茎生长受到抑制,纤维细胞壁木质化,降低纤维品质和产量。茎叶茂盛,根蔸发达,要求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排水良限。土壤pH值以5.5-6.5为宜,低于4.5或高于7.6的,应加以改良。在中国,苎麻一般都种在山区平地、缓坡地、丘陵地或平原冲击土上。土质最好是砂壤到粘壤。但地下水位在1m以内或易淹水的土地不宜种植。
湖南、湖北、四川、安徽、江西、广西、浙江、贵州、河南、陕西、江苏、云南、福建、广东和台湾等省(自治区)均有种植。以湖南、湖北和四川省为最多。1985年世界第三大苎麻主产国的产量为中国8.84万吨,巴西约1万吨,菲律宾约0.4万吨。
主要病害有:根腐线虫病Pratylenchus penetrans、白纹羽病Rosellinia necatrix、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此外,还有炭疽病、角斑病、褐斑病、苎麻疫霉病、苎麻茎腐病。
虫害有:夜蛾Cocytodes coerulea、赤蛱蝶Pyrameis indica、黄蛱蝶Pareba uesta、天牛Paraglenea fortunei。为害苎麻的金龟子,主要有铜绿多龟子、大黑金龟子、黑绒金龟子,此外,还有丑蛱蝶、银纹夜蛾、卷叶虫等。
英文名:Ramie
科名:荨麻科 Urticaceae
[b]形态特征:半灌木,高1—2米;茎、花序和叶柄密生短或长柔毛。叶互生,宽卵形或近圆形,表面粗糙,背面密生交织的白色柔毛。花雌雄同株,团伞花序集成圆锥状,雌花序位于雄花序之上;雄花花被片4,雄蕊4;雌花花被管状,被细毛。瘦果椭圆形,长约1.5毫米。花果期7-10月。
[b]苎麻历史:苎麻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种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苎麻布和细麻绳,距今已有4700余年。秦汉以前,苎麻已进入北方,故《诗经》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苎”。但长期以来,苎麻的主要产区在南方。故王祯《农书》说:“南人不解刈麻(大麻),北人不知治苎”。不过在元代苎麻又有向北方扩展的趋势。当时的农书也开始积极致力于苎麻栽培技术的总结。元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中就专门新添有“栽种苎麻法”,代表了当时苎麻栽培技术的最高水平。后来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还专为苎麻设立一门,备载治苎纺织工具。
苎麻栽培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各有其利。《农政全书》说:“无种子者,亦如压条栽桑,取易成速效而已。然无根处取远致为难,即宜用种子之法。”元时农书,如《农桑辑要》,讲种苎由于旨在扩大推广苎麻种植,故对种子繁殖讲得较多。种苎从苗床整地开始,要求土壤松细湿润,俾幼芽易于萌发;要用蚕沙作为种肥;选种要用水选,取其沉者,播种采用和细土拌匀撒播。这些跟《齐民要术》中的大麻种植方法大体相同。最大的不同在于苗床管理方面,为了防止幼苗遭干旱、大雨冲散或冲乱,《农桑辑要》提出了搭棚覆盖的方法:即“可畦搭二三尺高棚,上用细箔遮盖。五六月内炎热时,箔上加苫重盖,惟要阴密,不致晒死。但地皮稍干,用炊帚细洒水于棚上,常令其下湿润。遇天阴及早、夜,撒去覆箔。到十日蝗,苗出,有草即拔。苗高三拔,不须用棚。如地稍干,用微水轻浇。”
种子繁殖的苎麻在正式移栽前,要经过一次假植。《农桑辑要》指出:“约高三寸,却择比前稍高壮地,别作畦移栽。临移时,隔宿先将有苗畦浇过,明旦也将做下空畦浇过,将苎麻苗用刃器带土掘出,转移在内,相隔四五寸一栽。”假植以后,“务要频锄,三五日一浇。如此将护二十日后,十日半月一浇。到十月后,用牛驴马生粪厚盖一尺”,以后再在“来年春首移栽”。移栽时宜,以“地气动为上时,芽动为中时,苗长为下时”。
《农桑辑要》中也提到了分根、分枝和压条等多种繁殖方法。“分根,连土于侧近地内分栽”;分枝“第三年根科交胤稠密,不移必渐不旺,即将本科周围稠密新科,再依前法分栽。”“压条滋胤,如桑法移栽亦可。”在实际使用中,中国古代常把多种繁殖方法综合运用于老苎园的更新和苎地的繁殖。《群芳谱》载:“苎已盛时,宜于周围掘取新科,如法移栽,则本科长茂,新栽又多。或如代园种竹法,于四五年后,将根科最盛者间一畦,移栽一畦,截根分栽,或压条滋生。此畦既盛,又掘彼畦,如此更代.滋植无穷。”
在苎田管理方面,古人主要抓了中耕、施肥、灌溉和保护麻兜越冬几个方面。其中防冻,使苎麻安全越冬是个关键环节。多年生苎麻喜暖畏寒,冬季必须保护。《农桑辑要》指出:“至十月,即将割过根茬,用牛、马粪厚盖一尺,不致冻死。”《农政全书》还对这段话作注说“如此厚盖,则栽得过冬,所以中土得种。若北方未知可否?吾乡三十度上下地方,盖厚一二寸即得矣”。认为河南能种苎麻是由于厚盖粪肥而能安全越冬,更北的地区如厚盖一尺是否可行则不能肯定,而长江流域可以盖得薄一些,也能越冬。冬季盖粪壅培,既是防冻,也是施肥。《群芳谱》指出“十月后用牛马粪盖,厚一尺,庶不冻死。二月后,耙去粪,令苗出,以后岁岁如此。若北土,春月亦不必去粪,即以作壅可也”。
古人认识到苎麻的适时收割很重要。明代《菽园杂记》指出:“若过时而生旁枝,则苎皮不长。生花则老,而皮粘于骨不可剥。”清末《抚郡农产考略》也说:“早则太嫩,迟则浆干。”古人主要是依据苎麻自身生长情况,如根旁小芽高度、根部颜色和麻皮色泽等来确定收割的时间。《士农必用》:“割时须根旁小芽高五六分,大麻即可割。大麻即割,其小芽荣长,即二次麻也。若小芽过高,大麻不割,芽既不旺,又损大麻。”这是看根旁小芽高度的方法。《农桑衣食撮要》提出“看根赤获刈”,根据的根部颜色。《种苎麻法》和《抚郡农产考略》等说:“视麻之皮转灰黑至梢,则可剥。尽半月内须剥尽。”这一方法依据皮色,比前两种更易掌握。
用途:
茎皮纤维长,柔韧色白,不皱不缩,拉力强,富弹性,耐水湿,耐热力大,富绝缘性,为优良纺织原料,用途较广;根供药用,为利尿解热药,有安胎作用,治腹痛、下血等症;茎、叶可提苎麻浸膏,止血效果较好。 全草含丁二酸(琥珀酸)、原儿茶酸及酚类物质。
【别名】家苎麻、白麻、圆麻
【来源】荨麻科苎麻属植物苎麻Boehmeria nivea(L.)Gaud.,以根、叶入药。冬初挖根、秋季采叶,洗净、切碎晒干或鲜用。
【性味归经】
根:甘,寒。
叶:甘,凉。
【功能主治】
根:清热利尿,凉血安胎。用于感冒发热,麻疹高烧,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孕妇腹痛,胎动不安,先兆流产;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疮疡肿毒。
叶:止血,解毒。外用治创伤出血,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根3~5钱,根、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研粉撒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补充
荨麻科苎麻属的一个种,学名Boehmeria mvea (L.)Gaud,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也称白叶苎麻。其单纤维长、强度最大,吸湿和散湿快,热传导性能好,脱胶后洁白有丝光,可以纯纺,也可和棉、丝、毛、化纤等混纺,闻名于世的浏阳夏布就是苎麻纤维的手工制品。
起源和传播:原产中国。中国是苎麻品种变异类型和苎麻属野生种较多的国家,中国苎麻栽培历史最悠久,距今已4700年以上。苎麻较适应温带和亚热带气候。
由地下茎和根系形成强大的根蔸。一般用营养体繁殖的苎麻没有主根,从地下茎上发生许多细根,其中一部分具有副形成层,膨大成萝卜状,表面光滑,它们的次生木质部薄壁细胞中含大量淀粉,有贮藏养分的功能,故称贮藏根。根群大部分分布在30-50cm深的土层中,少数支根可入土深达1m以下。地下茎各分枝的顶芽生长,伸出地面,成为地上茎。地上茎丛生,直立,圆柱形,表面有毛,高1.5-2m左右,基部直径0.8-1.2cm,一般不分枝,绿色或带红色,成熟时皮层木栓化,变褐色。初生纤维在韧皮部中的外侧,经济价值较高,由初生分生组织产生分化而成;一般鲜茎出麻率为4-6%,鲜皮出麻率为10-15%,茎的木质部疏松或空心,容易折断。
苎麻单纤维长度为60-250mm,是麻类作物中最长的。直径17-64um,横断面呈多角形、椭圆形。叶互生,叶片卵圆形、椭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叶片表面粗糙或有皱纹,绿色或黄绿色,背面有银白色毡毛,叶柄、叶身或托叶的主脉绿色或黄绿色,有时带红、紫色。雌雄同株异花。雄花花序在茎的中下部,雌花花序在上部,二者交界处往往同一花序上着生雌雄两种花。雄花花被4片,黄绿色,雄蕊4枚,子房退化,花药黄白色,肾形,2室。雌花花被壶状,有密毛,先端2-4裂、蕾期呈红、黄或绿色。瘦果很小,扁球形或卵球形,长1-1.3mm,宽约1mm,厚约0.8mm,褐色,千粒重0.05-0.15g,含油量15-34%。
苎麻的宿根年限为10-30年,多至百年以上。生育期头麻约80-90天,二麻50-60天,三麻70-80天,全年生育期230天左右。
苎麻为短日照植物。昼夜长短不仅影响苎麻开花的迟早,也影响雌雄花的比率。日长8-9小时能促进开花,但多生雌花;日长为14小时时则多生雄花。苎麻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25-30℃。地上茎生长的适温为15-32℃。早春气温低于3℃则幼苗受寒害。冬季土温低于零下3-5℃的持续时间长,则地下茎受冻害。叶面积系数可达4-7。由于蒸腾量大,同时营养生长快,需要充足的水分。一般年雨量宜在800-1000mm以上,且分布合理。适宜的相对湿度为80%左右。土壤含水量为20-25%。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光照强度和每天日照时数对纤维产量有很大影响。日照不足,则光合作用减弱,茎秆软弱,麻皮薄,纤维细胞壁薄,工艺成熟延迟,产量降低。但阳光太强,高温干旱,也会使麻茎生长受到抑制,纤维细胞壁木质化,降低纤维品质和产量。茎叶茂盛,根蔸发达,要求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排水良限。土壤pH值以5.5-6.5为宜,低于4.5或高于7.6的,应加以改良。在中国,苎麻一般都种在山区平地、缓坡地、丘陵地或平原冲击土上。土质最好是砂壤到粘壤。但地下水位在1m以内或易淹水的土地不宜种植。
湖南、湖北、四川、安徽、江西、广西、浙江、贵州、河南、陕西、江苏、云南、福建、广东和台湾等省(自治区)均有种植。以湖南、湖北和四川省为最多。1985年世界第三大苎麻主产国的产量为中国8.84万吨,巴西约1万吨,菲律宾约0.4万吨。
主要病害有:根腐线虫病Pratylenchus penetrans、白纹羽病Rosellinia necatrix、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此外,还有炭疽病、角斑病、褐斑病、苎麻疫霉病、苎麻茎腐病。
虫害有:夜蛾Cocytodes coerulea、赤蛱蝶Pyrameis indica、黄蛱蝶Pareba uesta、天牛Paraglenea fortunei。为害苎麻的金龟子,主要有铜绿多龟子、大黑金龟子、黑绒金龟子,此外,还有丑蛱蝶、银纹夜蛾、卷叶虫等。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药常识]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0-08 [中药常识]服中药时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药常识][图文]正确熬制中药注意事项 09-21 [中医文化]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09-16 [蒙古族]蒙古族医药的特色 09-15 [中药常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09-15 [中医文化]叶天士学说何以广泛流传 09-11 [中医典故]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09-11 [传承发展]第三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发展大会将… 09-10 [中药常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