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中医中药 >> 养生保健 >> 老年保健 >> 正文

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机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16 11:47:30
    空巢综合征困扰众多家庭

    王大爷王大妈老两口几十年来一直与儿子一家生活在哈尔滨。几年前由于工作的原因,儿子一家迁居海南,只留下一个正读大学的孙女与两位老人作伴。虽然与儿子媳妇团聚的时间有限,但孙女常在身边,老两口为她忙忙碌碌,倒也其乐融融。半年前,孙女大学毕业,也去外地工作了,王大爷老两口就像换了个人似的:王大爷喜欢做的木工活不再碰了,大妈每天的晨练秧歌也不再坚持了,以前当作生活点缀的打趣斗嘴没有了,就连做饭吃饭也成了应付差事。短短几个月,王大爷王大妈就显得苍老了许多,终于有一天,70岁的王大爷穿戴整齐地服下了过量安眠药。幸亏王大妈及时发现异常,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被抢救过来的王大爷醒来说的第一句话是:救我干啥?岁数大了,再活着就是累赘了,没意思了。

    当王大爷身体状况稳定之后,儿子媳妇带老两口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告诉他们:王大爷王大妈患的是老年空巢综合征,属于心理疾病,是由于孙女去外地工作,两位老人的生活重心发生变化但他们却不能适应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危机,这种情况在老年人尤其是空巢家庭的老人中相当普遍。

    医生指出,当子女离家之后,父母原来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他们无法很快适应,进而出现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情绪,而这种情绪又会令他们的社会交往更少、更加闭塞。但中国人一直以多子多福为乐,特别是老年人,一旦面对空巢,他们会觉得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和依靠,觉得自己的存在对子女不再有价值,因而陷入无趣、无欲、无助的状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做法。这些不良情绪还会导致失眠、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躯体症状,甚至会导致高血压病、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在全国3.4亿个家庭户中,至少有2340多万名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需要社会照料。现在我国城市中的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80%以上,这意味着大部分老年人家庭都成了空巢。据统计,到2000年,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3亿,并且每年还在以3%的速度增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是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因此,有效干预空巢家庭出现的心理危机,使那些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那么,历史上以大家庭为荣,追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空巢家庭呢?

    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的主要家庭模式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专家指出,我国空巢家庭的增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

    所谓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们的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加速,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家庭成员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

    而近年来城镇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建房热的兴起则为空巢家庭创造了契机。

    据了解,空巢家庭目前在发达国家已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至30%,除了日本,大多数老年人均与子女分居。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有52%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与子女同住的只有百分之十几。在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部家庭户中65岁以上独居者占11%。瑞典独居老年人达到40%,即每10个老年人中就有4人独居。

    专家们强调,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父母将逐渐进入老年,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可以预料,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但专家同时指出,空巢家庭的发展趋势虽然不可逆转,但这并不等于说由此产生的心理危机不可避免。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