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中医中药 >> 养生保健 >> 老年保健 >> 正文

人老了为什么会长骨刺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16 11:51:18
    骨刺是中老年人多发的疾病之一,许多人由于不了解骨刺是怎么回事,往往忧心忡忡,产生许多顾虑。骨刺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老年人容易长骨刺?骨刺的治疗方法如何?这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骨刺是怎么回事呢?在人类生命过程中,历经胚胎→生长→成熟→衰老等一系列变化过程。在成熟期以后,人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都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细胞、组织器官逐步发生退行性改变。这种退行性改变表现在脊椎上,就是椎体边缘有唇形的骨质增生,即椎体骨刺形成。

    根据椎体骨刺的发生位置,可分为椎体前缘骨刺和椎体后缘骨刺。椎体骨刺按其生长情况可分为以下4度:

    1度骨刺:骨刺细小,仅在与椎体分离之处出现。

    2度骨刺:骨刺有些向水平方面伸出。

    3度骨刺:骨刺呈典型的鸟嘴状,尖端稍向椎间盘方向弯曲。相邻二椎体的骨刺,有互相接触的趋势。

    4度骨刺:相邻二椎体的骨刺互相融合,形成骨桥。

    不同的骨刺在中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不同:椎体前缘骨刺,在40岁以上者皆有骨刺形成;80岁以上者皆为34度骨刺。推体后缘骨刺,在40~49岁的发生率为74%;80岁以上者发生率为90%。椎体后缘骨刺较前缘者少面小,且无4度骨刺。由此可见,年龄愈大,发生率愈高,大多数人在40岁左右开始长骨刺,40岁以上的发病率几乎为100%,不过有的人程度较轻没有症状罢了。骨刺的主要症状是腰部僵硬和长期慢性腰痛。

    人老了为什么会长骨刺呢?一般认为骨刺的形成与压力失衡有密切的关系。骨刺的形成是对脊柱一种急救性的加强,即当人体逐渐衰老,正常骨组织变弱时,所发生的一种支持组织的反应。

    人们在脊椎活动时,往往会过分牵拉附着在椎体骨边缘上的韧带和小关节突上的关节囊,经常不断地牵拉,反复刺激那里的骨膜,就会引起椎体边缘及小关节的骨质增生。这种增生是椎骨在韧带、关节囊附着的地方形成一个突起,在x线照片上看起来外形尖锐,有点象刺。这种骨刺的形状又有点象翘起的嘴唇一样,比原来的椎体肥大,所以也叫唇形增生或脊椎肥大。脊椎性关节炎、肥大性脊椎炎、增生性脊椎炎等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

    骨刺是一种密质骨,比脊椎本身还坚硬。年龄越大,椎体变得越稀疏、萎缩,而骨刺却变得既多又大。中老年人的骨刺与椎体的关系很象年久失修房屋旁边的支柱,椎体可因周围发生了骨刺而使上下面的接触面积增大,这样使椎体中央的压力,分担在较强、较大的骨刺上。如果长时间受力,骨刺发展严重,相邻两椎体的骨刺愈长愈大,就会互相连接起来,从而加固了原来不稳定的脊柱。

    老年人椎间盘变性和骨质疏松,是引起骨刺的重要原因。椎间盘变性后,椎间隙变窄,并失去其水垫或水力学性能,椎体间的压力不能均匀地四向传导,椎体两端就不断受到震荡、冲击和磨损,更趋促进骨刺的形成。在青年期,由于椎间盘完整无损,循环尚未融合,有较强的生骨能力,一般可以保护椎体缘,使之不受损伤。

    长了骨刺怎么办呢?骨刺并不可怕,一般只有轻度的腰部疼痛和不适,经过适当休息或对症治疗后,往往缓解或消失。除极少数骨刺压迫神经、血管或重要脏器需行手术切除外,一般可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首先要保持日常活动,适当进行身体锻炼,经常进行缓慢而柔和的伸屈肌肉的锻炼,可使紧张的肌肉被拉长、放松,从而加大了肌肉的弹性与伸展性,酸痛和僵硬感觉就会大大减轻或消失,这就是松则不痛的道理。当然在进行锻炼时不宜过于疲劳。

    其次,在症状发作时,要适当休息。同时可以进行热疗、按摩或痛点注射等,以减轻疼痛。许多活血舒筋的中草药也有较好的疗效。对于脊椎骨刺引起的神经痛,往往经充分休息与适当地处理多能自行消退。采用牵引疗法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看来,骨刺虽然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但只要采取适当处理方法,对人体并无严重影响,骨刺并不可怕。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