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中医中药 >> 养生保健 >> 中医养生 >> 正文

邱保国谈传统养生文化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6 9:03:23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原院长、全国著名老中医专家邱保国研究员,长期从事老年病学和养生学研究,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文化养生有独特的见解,并提出养生文化六观念。他认为,养生之道,要效法自然,只有使自身、自然、社会、文化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

  1.平衡阴阳

  人体阴阳二气处在平衡协调状态,不仅可以使人体维持正常的机体功能,而且可以保持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协调。“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身体防护或防治疾病,就要从阴阳变化这个根本上去认识和处理。要保持身体健康,度其天年,就必须注意把握阴阳的相对动态变化和平衡。

  2.天人合一

  人生天地间,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应”是重要的养生文化思想。顺应自然以养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顺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即所谓“法于阴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顺乎自然界的四季阴阳变化,人才能健康无病。二是指顺乎自然之理。必须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界间的自然规律,按其规律养生,才能有益于健康。

  3.适应社会

  “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内经》上说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就是强调养神的重要。清静养神始于老庄,“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说明清静养神以使机体生理功能正常,抗病能力增强,不易患病的道理。养生一定要养神,这是养生文化的一条基本原则。我国传统养生文化观认为,人的健康寿限除了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外,还强调自身心理的健康,强调人的自身“精、气、神”与社会的统一。善养生者要善于适应社会环境,达到人的心神与社会相统一的境界。

  4.动静结合

  大至宇宙,小到个体生命,运动是绝对的,动中的恒静是相对的。形体是生命活动的宇宙,运动是维系生命生长、繁殖的动力。在运动中求得平衡,这一论点一直贯穿在中国传统医学及养生文化领域。“衡动说”养生文化理论的另一面强调了“动”中的“静”,只有在动中把握“静”,动静结合才能达到衡动。生命需要动,“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衡动是生命赖以存在的规律。养生文化主张衡动不止,生命不息。

  5.后天善养

  “后天慎养,人能胜天”,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五脏六腑功能的维持。传统养生文化观强调后天水谷精微的补养、滋养、调养,用后天水谷精气滋养先天之不足。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得胃气的充养,才能发挥藏精气、润肌肤、养血脉、壮筋骨的功能。

  6.护肾保精

  在中医的养生抗衰老理论中,护肾保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精和肾的充实与否,是决定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基础。“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盛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强调了护阴精在人体生命活动及养生中的重要性。

  在谈到现代文化养生时,邱保国研究员强调,现代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除注重上述几种养生文化观念外,还应注意三点,即良好的精神状态、道德文化修养和敬业济世。

  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调节神经,改善和加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就会破坏正常的神经功能,降低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从而增加患病的机会。

  道德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一个缺少德行修养的人,为私利而迫害他人、有害社会,那么,他的精神必然紧张,甚至惶惶不可终日,这必然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降低身体对疾病的免疫能力。

  现代养生文化注重生命的质量和品位,敬业济世,正直善良,心胸坦荡,荣辱不惊,达到处逆境而自强不息、受挫折而志不沮丧、乐善施而不求回报的境界。建立这样的养生文化意识,才能达到身心健康,永葆青春。

中医五绝网收集整理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