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泻
暑泻
病名。见《丹溪心法·泄泻》。又名暑泄。《证治要诀》卷八:“暑泻,由胃感暑气,或饮啖日中之所晒物,坐日中热处,症状与热泻略同,宜胃苓饮,或五苓散加车前子少许。”沈金鳌论述暑泻“其原有新有久。新者,暑毒入于口齿,伤于肠胃,数日间其邪即发,或挟食,或挟湿,以致烦渴尿赤,自汗,面垢,腹痛,所泻如水直注,日夜无度。宜以炒黄连为君,葛根、升麻佐之,或桂苓甘露饮。久者,暑邪留于三焦肠胃之间,以致久而成泄,所泻亦是水,但不如新者之暴迫如注,其兼症亦相同,宜玉龙丸。此新久之别也。而其症之所现,虽同属暑泻,其为治又有当分辨者。如暑伤心脾,呕吐泄泻,或霍乱转筋,及浮肿疟痢,宜六和汤;如暑热引饮过多,脾胃停积冷湿,致成吐泻,宜大顺散;……若不过受暑而泻,别无他故,则惟清暑足矣,宜清暑十全饮、香薷汤……”(《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参见热泻、暑泄条。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药常识]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0-08 [中药常识]服中药时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药常识][图文]正确熬制中药注意事项 09-21 [中医文化]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09-16 [蒙古族]蒙古族医药的特色 09-15 [中药常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09-15 [中医文化]叶天士学说何以广泛流传 09-11 [中医典故]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09-11 [传承发展]第三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发展大会将… 09-10 [中药常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