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治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系发生于头、面、眉、耳及胸背等皮脂分泌活跃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暗红色或黄红色斑片上覆以鳞屑或痂皮。多与遗传、激素、神经和环境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肺胃内热蕴蒸,或脾虚运化失调、水湿内停或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头面、鼻旁沟、耳后、腋窝、上胸部、肩胛部、脐窝及腹股沟等皮脂溢出部位。皮损处多为淡红色或黄红色如钱币状斑片,上附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干性皮脂溢出多见于干燥脱屑斑片,自觉瘙痒。可有精神易兴奋、皮脂分泌异常或有偏食习惯。病情严重或处理不当可发展为脂溢性湿疹甚至红皮病。中医多按以下3种证型论治。
血虚风燥型
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有糠粃状鳞屑,瘙痒,头发干燥无光,常伴有脱发。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处方:白蒺藜30克,何首乌20克,丹皮、地骨皮、生地各15克,黄芪、当归、生山楂各12克,荆芥、白芷、白芍、麦冬、僵蚕各10克。
肺胃热盛型
临床表现为起病突然,皮损红色,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痒剧,伴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处方:地肤子20克,生地、黄芩、桑白皮、薏苡仁、生山楂各15克,槐花、枇杷叶各10克,甘草、土大黄、黄连各6克。
脾虚湿困型
临床表现为发病较缓,皮损淡红或黄色,有灰白色麟屑,伴有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处方:茯苓12克,苍术、厚朴、滑石、炒白术、猪苓、炒黄柏、炒枳壳、泽泻各10克,甘草、陈皮各6克。
以上3型处方均为内服,每日1剂,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早、中、晚3次服用。提示:以上处方须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药常识]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0-08 [中药常识]服中药时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药常识][图文]正确熬制中药注意事项 09-21 [中医文化]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09-16 [蒙古族]蒙古族医药的特色 09-15 [中药常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09-15 [中医文化]叶天士学说何以广泛流传 09-11 [中医典故]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09-11 [传承发展]第三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发展大会将… 09-10 [中药常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