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中医中药 >> 中医历史 >> 中医典故 >> 正文

“橘井杏林”的中医典故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医养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4-30 12:50:41
“橘井杏林”的中医典故

  杏,与“医”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书中的“医林”即指医学界,人们常以“杏林”作为“医林”的代称。在病人为感谢医生而赠的匾额上,常可见到“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样一类题辞。杏与医学的这种关联,出自我国医学史上一个著名典故。

  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名医董奉,隐居在庐山。他与华佗、张仲景一起,被并称为“建安(东汉献帝年号)三神医”。据史书记载,有一个病人已“死”去三天,董奉向“死者”口中塞进几颗药丸,再灌进一些开水,并轻轻摇动其头部,将药丸慢慢送进“死者”肚中。过了一顿饭的功夫,“死者”睁开眼睛,手足开始活动;半天后,能坐起;四天后,开口讲话;再过几天,就完全恢复了健康。这个“死者”当然原来就没有真“死”,可能只是深度休克,但可看出董奉医术的高明。

  被后世引为美谈的,还在于董奉给人看病不收钱,只要求重病人痊愈后种5株杏树,轻病痊愈后种1株杏树。多年之后,就栽成了有10万多株杏树的郁郁葱葱的杏林。杏子熟时,红果累累,结满枝头。他又在杏林间盖了一个简陋的杏仓,有人向他买杏,他不收钱,而让人用谷子来换。他把以杏换来的谷子全部用来救济贫民,每年可救济2万多人。这就是“杏林”典故的来历。

  董奉的事迹,对我国后世的医学家影响极大,他们有的取杏为自己的名号,有的取杏为自己著作的书名,连医学团体、医学刊物的名称也常取用“杏”字,例如“杏林医学社”、《杏林医学》等等。对杏和杏林的偏爱和推崇,反映了我国医学家历来鄙薄以医谋利、崇尚全心全意“救助贫病”的“杏林精神”。

  除了“杏林”,还有“橘井”的典故,在医学史上同样有名。

  相传,汉文帝时候(约公元前2世纪),在今湖南彬州地方,有一个叫苏耽的人,幼年死了父亲,与母亲一起住在城郊,相依为命。苏耽对母亲极为孝顺,得到邻里的赞誉。在他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心里仍念念不忘老母亲,对她说:“明年天下将流行大疫。我家庭院里有一口井,旁边有一棵桔树。只要取井水一升,桔叶一片,煎汤饮服,疫病就会痊愈。”第二年,果真如苏耽所说,发生了严重的瘟疫。苏母不但用儿子所告的方法,使自己幸免死于瘟疫,而且把井水和桔叶广施给疫病患者,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据医史学者考证,苏耽确有其人,他的故居在原彬州城东门外,后来曾被改建成“橘井观”;现在橘井遗迹还在,井口的圆形,直径约0.5米,井内还有水,但井旁的桔树却已不见了,能见到的只有一棵柚树。“橘井”的典故,就是出于这样一则传说故事,并由此产生的“橘井流香”之类的成语。杜甫在一首送给一位到彬州去的亲戚的诗中,有两句是“彬州颇凉冷,橘井尚凄清”,就是用了这个典故。

  这两则医林典故,被合称为“橘井杏林”,而且,在流传中添加了不少神话色彩。传说中都说苏耽、董奉是成了神仙的,还说有神虎替董奉看守杏林,这样就有了“虎守杏林”的说法。苏耽之死也不是一般的死,而是说回归了“仙籍”,并把苏耽称为“苏仙公”。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中就写了有关“苏仙”的故事;现在彬州还有苏仙岭,岭上有苏仙观、升仙台等。成仙之类的说法当然都是不可信的;但在人们心目中,杏林既然有虎来守,橘井当然也就不能弃之不管,龙、虎历来是相对的,因此,就把看管橘井的任务交给了龙。这样一来,从“橘井杏林”,就又衍化成了“龙蟠橘井,虎守杏林”这样两句相对的成语,甚至有人把它进一步写成一幅对联:“董氏杏林凭虎守,苏家橘井有龙蟠。”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