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二貫集雜證謨第 2 页
疏五過論帝曰: 凡未診病者, 必問嘗貴後賤, 雖不中邪, 病從內生, 名曰脫營。 嘗富後貧, 名曰失精。 身體日減, 氣虛無精, 病深無氣, 洒洒然時驚。 病深者, 以其外耗於衛, 內奪於營, 良工所失, 不知病情, 此治之一過也。 凡欲診病者, 必問飲食居處, 暴樂暴苦, 始樂後苦, 皆傷精氣, 精氣竭絕, 形體毀沮, 暴怒傷陰, 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 滿脈去形, 愚醫治之, 不知補瀉, 不知病情, 精華日脫, 邪氣乃并, 此治之二過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 北方生寒, 在志為恐, 恐傷腎, 思勝恐。
宣明五氣篇曰: 精氣并於腎則恐。
調經論曰: 血有餘則怒, 不足則恐。
論證共三條
1.凡男子陽痿不起, 多由命門火衰, 精氣虛冷, 或以七情勞倦, 損傷生陽之氣, 多致此證; 亦有濕熱熾盛, 以致宗筋弛緩, 而為痿弱者, 譬以暑熱之極, 則諸物綿萎。 經云: 壯火食氣, 亦此謂也。 然有火無火, 脈證可別, 但火衰者十居七八, 而火盛者僅有之耳。
2.凡思慮, 焦勞, 憂鬱太過者, 多致陽痿。 蓋陰陽總宗筋之會, 會於氣街, 而陽明為之長, 此宗筋為精血之孔道, 而精血實宗筋之化源, 若以憂思太過, 抑損心脾, 則病及陽明衝脈, 而水穀氣血之海, 必有所虧, 氣血虧而陽道斯不振矣。 經曰: 二陽之病發心脾, 有不得隱曲, 及女子不月者, 即此之謂。
3.凡驚恐不釋者, 亦致陽痿, 經曰: 恐傷腎, 即此謂也。 故凡遇大驚卒恐, 能令人遺失小便, 即傷腎之驗。 又或於陽旺之時, 忽有驚恐, 則陽道立痿, 亦其驗也。 余嘗治一強壯少年, 遭酷吏之恐, 病似脹非脹, 似熱非熱, 絕食而困。 眾謂痰火, 宜清中焦。 余診之曰: 此恐懼內傷, 少陽氣索, 而病及心腎, 大虧證也。 遂峻加溫補, 兼治心脾, 一月而起, 愈後形氣雖健如初, 而陽寂不舉。 余告之曰: 根蒂若斯, 腎傷已甚, 非少壯所宜之兆, 速宜培養心腎, 庶免他虞。 彼反以恐嚇為疑, 全不知信, 未及半載, 竟復病而歿, 可見恐懼之害, 其不小者如此。 新按
論治共三條
1.命門火衰, 精氣虛寒而陽痿者, 宜右歸丸, 贊育丹, 石刻安腎丸之類主之。 若火不甚衰, 而止因血氣薄弱者, 宜左歸丸, 斑龍丸, 全鹿丸之類主之。
2.凡因思慮驚恐, 以致脾腎虧損而陽道痿者, 必須培養心脾, 使胃氣漸充, 則衝任始振, 而元可復也, 宜七福飲, 歸脾湯之類主之。 然必大釋懷抱, 以舒神氣, 庶能奏效, 否則徒資藥力無益也。 其有憂思恐懼太過者, 每多損抑陽氣, 若不益火, 終無生意, 宜七福飲加桂附枸杞之類主之。
3.凡肝腎濕熱, 以致宗筋弛縱者, 亦為陽痿, 治宜清火以堅腎, 然必有火證火脈, 內外相符者, 方是其證。 宜滋陰八味丸, 或丹溪大補陰丸, 虎潛丸飲類主之。 火之甚者, 如滋腎丸, 大補丸之類俱可用。
述古
薛立齋曰: 按陰莖屬肝之經絡。 蓋肝者木也, 如木得湛露則森立, 遇酷暑則萎悴。 若因肝經濕熱而患者, 用龍膽瀉肝湯以清肝火, 導濕熱; 若因肝經燥熱而患者, 用六味丸以滋腎水, 養肝血而自安。 又曰: 瓊玉膏, 固本丸, 坎離丸, 此輩俱是沉寒瀉火之劑, 非腸胃有燥熱者不宜服。 若足三陰經陰虛發熱者, 久而服之, 令人無子, 蓋損其陽氣, 則陰血無所生故也, 屢驗。
簡易方
一方治陽事不起, 用蛇床子, 五味子, 菟絲子等分為末, 蜜丸, 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溫酒下, 日三服。
陽痿論列方
左歸丸新補四。 全鹿丸補一二七。 七福飲新補七。 石刻安腎丸熱一六八。 瓊玉膏補六十。 固本丸補百六。 右歸丸新補五。 贊育丹新因十四。 歸脾湯補三二。 虎潛丸寒一六四。 滋陰八味丸新寒十七。 六味丸補百二十。 龍膽瀉肝湯寒六三。 滋腎丸寒一六三。 斑龍丸補一二八。 坎離丸寒一六五。 丹溪大補陰丸寒一五七。 大補丸寒一五五。
景岳全書卷之三十二終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