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景岳全书 >> 正文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8:11:27

痘瘡下
總論吐瀉四十一
凡痘疹吐瀉, 有不必治者, 有當速治者。 如初熱時即見吐瀉, 但欲其不甚而隨止者吉, 蓋吐利中自有疏通之意, 邪氣賴以宣泄, 不必治也。 其有吐利之甚者則不得不治。 又有元氣本弱而見此證者, 使不速為調補, 必致脾氣困憊則痘出之後, 虛證疊見而救無及矣。 此痘前之吐利, 其當治不必治, 自有輕重之分也。 若見點之後, 則吐瀉大非所宜, 速當察其寒熱虛實而調治之。

痘瘡吐瀉, 雖曰多屬脾經, 然亦有三焦五臟之辨。 蓋病在上焦, 但吐而不利; 病在下焦, 但利而不吐; 病在中焦, 則上吐下利。 故在上焦者, 當辨心肺之脾氣; 在下焦者, 當察肝腎之脾氣。 此五臟之氣, 各有相滋相制之機, 設不明此, 鮮不誤矣。

痘瘡吐瀉, 大都中氣虛寒者, 十居七八, 然亦有邪實毒盛, 及飲食過傷而為吐瀉者, 此宜詳審脈證, 自有可辨。 若果有熱毒實邪, 則不可誤認虛寒, 輕用溫補, 恐反助邪以致餘毒癰腫, 或為潰爛難收等證。

嘔吐四十二
痘瘡嘔吐, 大都虛寒者多, 實熱者少, 但當以溫養脾胃為主。 即或兼雜證者, 亦必有實邪可據, 方可因病而兼治之, 故不得輕用寒涼及消耗等藥。

凡嘔吐之病, 病在上中二焦也, 切不可妄用下藥, 致犯下焦元氣, 則必反甚而危矣。 即或有大便不通者, 亦當調補胃氣, 從緩利導, 但得脾胃氣和, 則升降調而便自達, 此不可不知也。

痘瘡別無風寒食滯, 脹滿疼痛等證, 而為嘔吐或乾嘔惡心者, 必脾胃虛寒也, 宜六味異功煎, 五君子煎, 參薑今之類主之, 或溫胃飲, 理中湯皆可酌用。

脾氣微寒微嘔而中焦不寒者, 宜五味異功散。

胃口虛寒, 嘔吐而兼有痛滯者, 六味異功煎送神香散, 或調中湯亦佳。

脾胃虛寒吐瀉并行者, 溫胃飲, 甚者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脾腎虛寒, 命門不煖而為吐瀉者, 必飲食不化, 水穀不分而下腹多痛, 非胃關煎或理陰煎不可。

凡寒氣犯胃, 腹脹腹痛而為嘔吐者, 神香散, 益黃散, 或加炮薑。 若因飲水或食生冷瓜果而作嘔吐者, 五苓散加炮薑。

飲食過傷, 停滯胃口, 胸膈脹滿而嘔吐者, 宜和胃飲, 或大和中飲, 或神香散。

痰飲停蓄胸膈而脹滿嘔吐者, 宜二陳湯, 或橘皮湯加炮薑。

三焦火閉, 煩熱壅滯胃口而為嘔吐者, 此必陽明火證也, 宜橘皮湯加黃連, 甚者再加石膏, 或用竹葉石膏湯。 但此證甚少, 勿以虛火作實火也。

程氏曰: 凡痘瘡嘔吐之證, 須辨冷熱。 熱吐者, 宜六君子湯加薑汁炒芩, 連; 冷吐者, 宜六君子湯加丁香, 藿香, 白豆蔻。

痘瘡嘔吐不已, 聲濁而長, 或乾噦者, 最是瘡家惡候。

泄瀉四十三
痘瘡首尾皆忌泄瀉, 而後為尤甚, 惟初熱時, 有隨泄而隨止者為吉。 若自見黑點之後, 以致收靨, 毒氣俱已在表, 俱要元氣內充, 大便堅實, 庶能托載收成, 若略泄瀉, 則中氣虛弱, 變患百出矣。 若初出之後而見泄瀉, 則必難起難灌; 既起之後而見泄瀉, 一瀉則漿停, 瀉止則漿滿; 既灌之後而見泄瀉, 則倒陷倒靨, 內潰內敗等證, 無所不至, 此實性命所關, 最可畏也。 今多見妄藥誤治, 敗人脾氣以致莫救者, 猶云欲去其毒, 瀉瀉無害, 欺耶昧耶, 庸莫甚矣。

凡治痘疹泄瀉, 只在辨其寒熱, 熱者必濕滯之有餘, 寒者必元陽之不足。 但十瀉九虛而實熱者極少, 故凡見泄瀉, 嘔吐, 腹痛而別無實熱等證者, 無論痘前痘後, 俱速宜溫救脾腎。 此大要也。 當詳察之, 若失其真, 誤治則死。

虛寒泄瀉, 凡證無大熱, 口不喜冷, 脈不洪數, 腹無熱脹, 胸無煩躁, 飲食減少而忽然自利者, 則悉屬虛寒, 切不可妄用寒涼之劑, 再傷脾土, 必致不救, 宜溫胃飲, 養中煎, 五君子煎, 或理中湯, 四君子湯之類, 隨宜用之。 若腹有微滯微脹而為泄瀉者, 宜六味異功煎, 或五味異功散加砂仁。 若泄瀉兼嘔兼痛而氣有不順者, 宜養中煎加丁香, 木香, 或四君子湯合二仙散。 若泄瀉而山根, 唇口微見青色, 或口鼻微寒, 手足不熱, 指尖微冷, 瀉色淡黃, 或兼青白, 睡或露睛, 此皆脾腎虛寒之證, 非速救命門, 終不見效, 宜胃關煎, 理陰煎主之, 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亦可。 若泄瀉勢甚, 用溫脾之藥不效者, 則必用胃關煎, 或理陰煎之類主之。 若久瀉滑脫不能止者, 宜胃關煎, 溫胃飲, 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送五德丸或肉豆蔻丸。 若胃本不虛, 但以寒濕傷脾, 或飲水而為泄瀉者, 宜佐關煎, 抑扶煎, 或益黃散加豬苓, 澤泄, 或五苓散俱佳。

蓄熱泄瀉, 本不多見而間亦有之, 然必有熱證可據, 方可用清利之藥。 如脈見洪數, 身有大熱, 口有大渴, 喜冷惡熱, 煩躁多汗, 或中滿氣粗, 或痘色焮腫紅紫, 或口鼻熱赤, 小水澀痛之類, 皆熱證也。 且熱瀉者必暴而甚, 寒泄者必徐而緩, 皆可辨之。 然治熱之法, 當察火之微甚, 勿使藥過於病, 恐致傷脾, 則必反為害。 凡濕熱內蓄, 小水不利, 微熱不甚而為泄瀉者, 宜五苓散, 四苓散, 或小分清飲之類, 加木通主之。 若濕熱稍甚, 清濁不分而泄瀉者, 宜四苓散加薑炒黃連, 或合黃芩湯治之。 若食多脈盛氣壯而泄瀉者, 當從熱治, 宜黃芩湯加黃連。 若熱在下焦, 小水赤澀而泄瀉者, 宜大分青飲, 或合益元散。 若濕熱在脾, 泄瀉內熱而兼腹痛者, 宜香連丸。 若頰赤身熱, 頭痛咽疼, 口瘡煩躁而泄瀉者, 陽明火邆也, 宜燙黃散。 若濕熱在脾, 瀉而兼嘔者, 黃芩湯加半夏, 生薑, 或<御藥>大半夏湯加黃芩。 若內熱泄瀉而兼氣虛者, 四君子湯加芍藥, 黃連, 木香。

發渴乃泄瀉之常候, 蓋水泄於下, 則津涸於上, 故凡患泄瀉者, 必多口乾口渴。 但乾與渴不同, 渴者欲飲, 乾者不欲飲, 渴屬陽而乾屬陰, 此其辨也。 然有渴欲飲水者, 此火證也。 有渴欲飲湯者, 此非火也。 有雖欲飲水而不能多者, 有口雖欲涼而胸腹畏寒者, 此皆非火證也。 然則病渴者尚有陰陽之辨, 而矧年但乾而不渴者, 此實以水虧而然, 若作火治, 鮮不為害。 故凡有久瀉津亡而作渴者, 當審其非熱而不可不壯其水也。

程氏曰: 泄瀉須分寒熱, 寒者小便清, 宜理中湯, 或參苓白朮散。 然白朮, 茯苓非泄瀉發泡者不宜用, 以其滲邾故也。 按此說可見治痘者, 即滲利亦忌, 顧可妄為消伐以殘其氣血津液乎?

陳氏曰: 凡瀉頻津耗則血氣不榮瘡雖起發亦難收靨。 如身溫腹脹, 氣促咬牙, 煩躁譫妄者皆難治, 緣穀食去多, 津液枯竭, 故多死也, 速宜與十一味木香散, 或十二味異功散。

萬氏曰: 瘡未出而利者, 邪併於裏, 實也, 宜從清毒。 瘡已出而利者, 邪達於表, 裏虛也, 宜治其虛。 凡痘瘡所忌, 惟內虛泄瀉, 若溫之固之而不愈者, 此不治之證。

寒戰咬牙四十四
寒戰者, 陽中之氣虛也, 陽氣虛則陰乘之, 陽不勝陰, 故寒慄而戰也。 咬牙者陰中之氣虛也, 陰氣虛者腎元憊, 骨氣消索, 故切齒而鳴也。 總之, 虛在氣分, 則無非陰盛陽虛之病耳, 非大加溫補不可也。

<心鑑>云: 七日前見寒戰者, 表虛也; 咬牙者, 內虛也。 七日後見寒戰者, 氣虛極也; 咬牙者, 血虛極也。 氣虛者, 保元湯倍加肉桂以溫陽分。 血虛者, 保元湯加芎, 歸以益陰分。 余常用六氣煎, 或六物煎加桂附治之, 無不應手而止。 其有獨寒戰, 獨咬牙者, 亦一體治之, 或合二仙散用之亦妙。

有寒邪在表, 身體大熱, 脈緊數無汗, 邪正相爭而為戰慄者, 此即似瘧之類, 但散其邪而戰自止, 宜柴葛桂枝湯之類主之。

痘瘡灰白潰爛, 泄瀉而寒戰洨牙者, 此純陰無陽之證, 宜九味異功煎, 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亦可。

痘色乾紫黑陷, 大小便不通, 煩躁大渴而寒戰咬牙者, 此純陽無陰, 火極似水之證也, 宜雙解散。

養漿結靨之時, 有紅紫焮腫, 大小便秘, 煩渴喜水者, 乃表裏俱熱之證, 以瘡痛而振搖忍痛而咬牙也。 此非寒戰咬牙之屬。 如熱甚而便秘者, 宜四順清涼飲加連翹, 木通, 金銀花之類主之。

筋惕肉?似戰者, 以經絡血氣為瘡所耗, 不能榮養肌肉, 主持筋脈, 故惕惕然肌肉自跳, ??然肌肉自動, 本非寒戰之證也, 宜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陳氏曰: 咬牙者, 齒槁也, 乃血氣不榮, 不可妄作熱治。

寒戰咬牙而氣喘譫妄, 悶亂足冷者, 非倒陷即倒靨也, 不治。

煩躁四十五
煩者, 擾擾而煩, 躁者, 煩劇而躁, 合言之, 則煩躁皆熱也, 分言之則煩在陽分, 躁在陰分, 煩淺而躁深也。 <難知集>曰: 火入於肺, 煩也。 火入於腎, 躁也。 痘疹煩躁, 大非所宜, 若吐利厥逆, 腹脹喘促, 譫妄狂亂, 昏不知人而煩躁者, 謂之悶亂, 乃不治之證。

痘瘡以安靜為貴, 若忽然煩躁多哭, 切須詳審其故。 如別無逆證而忽然若此, 是必瘡有痛而然, 待膿成則痛止而煩亦止矣, 不必治之。 其或飲食寒熱偶有所因而致然者, 但當隨證調理之, 則無不即安者。

痘瘡煩躁兼喘者, 火毒在肺也, 宜人參白虎湯加梔子仁。

煩躁多驚者, 火在心經也, 宜導赤散加梔子, 麥門冬, 或七味安神丸。

痘毒未透, 熱伏於內而煩躁者, 宜六味消毒飲, 或兼萬氏奪命丹。

熱甚於內而煩渴熱躁者, 宜導赤散, 或玄參地黃湯加木通, 麥門冬, 或萬氏牛黃清心丸, 或四味消毒飲。

邪毒未解, 熱甚於表而煩躁者, 宜柴胡麥門冬散, 或羌活湯。

痘瘡紅紫乾燥, 壯熱口渴, 譫妄者, 退火丹, 或萬氏牛萬清心丸, 或用<良方>犀角地黃湯。

陰虛假熱, 自利煩躁者, 肝腎水虧也, 輕則五陰煎, 甚則九味異功煎, 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吐利不食而煩躁者, 脾氣虛也, 輕則保元湯, 溫胃飲, 甚則九味異功煎, 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瘡密膿成, 營血虧耗, 心煩不得眼者, 宜三陰煎加麥門冬。 如有微火者, 宜酸棗仁湯。

晝則煩躁, 夜則安靜。 此陽邪盛於陽分也, 宜人參白虎湯, 或加梔子。 如晝則安靜, 夜則煩躁者, 此陰中之陽虛也, 宜三陰煎。 如有火邪, 亦可加梔子仁。

大便乾結不通而煩躁腹脹者, 四順清涼飲, 當歸丸, 甚則承氣湯。 若大便秘結, 痘瘡陷伏而煩躁者, 百祥丸或承氣湯。

喘急四十六
喘與氣促不同, 喘者氣粗而壅, 壅而急, 喘為肺邪有餘也; 促者氣促而短, 上下不相接續, 促為肺腎不足也。 此二者一實一虛, 反如冰炭, 若或誤治, 無不死也, 當詳辨之。

寒邪在肺作喘者, 此外感之證, 必欬嗽多痰, 或鼻塞, 或身有微熱, 或胸滿不清, 治當疏散肺邪, 宜六安煎, 或二陳湯加蘇葉主之。 若寒邪外閉之甚者, 仍宜加麻黃, 北細辛之類。 若兼氣血不足, 而風寒在肺作喘者, 惟金水六君煎為最。

痰因火動而為喘急者, 當以清痰降火為主。 若痰涎上壅者, 先治其痰, 宜抱龍丸, 清膈煎之類主之。 若火上刑肺, 肺熱葉舉, 大熱大喘者, 宜人參石膏湯。 若微熱作渴, 肺燥液衰而喘者, 宜人參麥門冬散。 若夏月熱甚, 火犯肺金而喘者, 仲景竹葉石膏湯, 或六味竹葉石膏湯。 若火伏三焦, 肺胃大腸俱熱, 胸腹脹, 大便秘結而喘者, 前胡枳殼湯。

喘以氣虛者, 人多不能知之。 凡下瀉而上喘者, 必虛喘也。 凡小兒喘息, 覺在鼻尖而氣不長者, 必虛喘也, 此實氣促, 原非氣喘。 若見此證, 急須速補脾肺, 或救腎陰, 輕則參薑飲, 六氣煎, 甚則六味回陽飲。 若下為泄瀉而上為喘促者, 急用六味回陽飲, 或九味異功煎, 不可疑也。 若大便不瀉, 而或為多汗, 或為腹膨, 或見痰飲, 狂躁, 但以陰虛水虧, 氣短似喘, 而脈氣無神者, 急宜貞元飲加人參煨薑之類主之。 若治喘促用清痰降火等劑而愈甚者, 此必虛證也, 速宜改用溫補如前諸法, 猶有可救, 遲則恐無及矣。

痘疹發喘, 乃惡候也, 若利止喘定者生, 其有瀉利不止, 或加脹滿, 或為狂躁, 或痘毒入肺, 口張息肩, 目閉足冷而喘甚者, 皆不治之證。

聲音四十七
痘瘡最要聲音清亮, 若卒有失音者, 凶兆也。 先哲云: 瘡已出而聲不變者, 形病也, 其病輕。 瘡未出而聲先變者, 氣病也, 其病甚。 瘡出而聲不出者, 形氣俱病也。 凡此失音之證, 大為痘瘡所忌, 然亦有吉有凶, 須當詳辨治之。

風寒外襲皮毛, 壅閉肺竅, 或致欬嗽而偶為失音者, 此惟外感之證, 宜解散之, 以加減參蘇飲, 或六安煎加薄荷, 桔梗主之。 或待風寒解散, 其聲自出, 此固無足慮也。

火邪上炎, 肺金受制, 氣道壅閉而聲不出者, 宜導赤散合甘桔湯加炒牛蒡子主之, 或用甘桔清金散。

上焦陽虛而聲音低小不出者, 此心肺不足之病。 蓋心主血, 肺主氣, 痘瘡稠密則血氣俱損, 故聲不能出, 宜六物煎加麥門冬, 或導赤通氣散主之。

下焦陰虛而聲不出者, 其病在肝腎。 蓋腎為聲音之根, 若證由肝腎而痘瘡稠密, 則精血俱為耗竭, 水虧則肺涸, 故聲不能出, 速當滋陰益水以救其本, 宜大補元煎, 五福飲, 或十全大補湯之類, 酌宜用之。

凡啼哭無聲而但見淚出, 語言無聲而但見口動者, 此皆毒氣歸腎而內敗也。 或聲啞如破如梗者, 此咽喉潰爛也, 皆難治之證。

痘後餘毒失音, 其證有二: 一以咽痛不能言者, 此毒氣不淨也, 宜甘桔清金散加天花粉。 一以腎氣虛不能上達而聲不出者, 宜治如前, 或用四物湯加麥門冬, 白茯苓。

驚搐四十八
驚者, 忽然驚惕而手足搐搦, 口眼歪斜, 每多忽作忽止, 其證多由風熱。 蓋心主火而惡熱, 肝主風而善動, 驚痘之火, 內生於心, 心移熱於肝, 風火相搏, 故發驚搐。 然未出之先發驚搐者多吉, 既出之後發驚搐者多凶。 何也? 蓋痘毒將散而谿谷開張, 竅理疏解, 因致牽引伸縮, 得疏散達之氣, 痘出而驚自止, 則其內毒無留於此可見, 故俗名驚痘, 最為吉也。 若既出之後, 則中之伏火亦宜散矣, 倘仍見驚搐, 則是外毒已出而內毒猶然未盡, 其毒盛莫測, 乃可畏也。 故凡發驚搐者, 必隨發隨止者為吉, 不必治也。 若連發不已, 此毒伏於心肝二臟, 速宜隨證治之, 不得誤以為吉證。

治驚搐之法, 最當察其虛實, 酌其微甚。 如果有風熱實邪, 庶可解毒清火, 但得稍見清楚, 便當培養心脾以防虛敗之患。 若止見微邪, 則但當以調和氣血為主。

驚搐證由風熱相搏, 故治宜平肝利小便。 蓋平肝則風去, 利小便則熱除, 風熱既平, 驚自愈矣。 若過用寒涼, 則氣斂而毒反陷伏, 痘出不透, 多致不救。

心脾陽氣虛寒則神怯而易為驚搐, 六氣煎加棗仁, 硃砂。

心脾血虛而驚搐者, 七福飲, 養心湯。

肝膽氣虛, 多恐畏而驚搐者, 茯神湯。

心血虛, 睡中驚搐, 或兼微痰者, <秘旨>安神丸。

心虛火盛, 多熱躁而驚搐者, 寧神湯, 酸棗仁湯。

痘既出, 其色紅紫而煩渴驚搐者, <良方>犀角地黃湯。 若煩熱之甚而大便乾澀者, 多由陽明之火, 人參石膏湯加硃砂。

心火獨盛而煩熱驚搐者, 硃安神丸, 或七味安神丸。

心火盛, 小水不利而驚搐者, 導赤散加黃連, 硃砂, 或合硃砂益元散。

痰涎壅盛, 氣急胸滿而驚搐者, 抱龍丸, 清膈煎, 或梅花飲, 琥珀散。 此宜暫用以開痰涎, 但得痰氣稍清, 即當酌虛實以調理血氣。

肝膽實熱, 大便秘結而煩躁驚搐者, 瀉青丸, 或七味龍膽瀉肝湯。

血熱見血而驚搐者, <局方>犀角地黃湯。 若熱甚而大便秘結者, <拔萃>犀角地黃湯。

風寒外感, 心脾陽虛而微熱不退, 或欬嗽惡寒而驚搐者, 惺惺散。 若虛在陰分, 汗不能出, 身熱不退而驚搐者, 柴歸飲。 若外有風邪, 內有熱邪, 表裏俱熱而驚搐者, 生犀散。

風寒外感, 身熱無汗, 但有表邪, 別無虛證而驚搐者, 敗毒散或蘇葛湯。 寒邪閉甚者, 紅棉散。 然此皆表散之劑, 若兼虛邪, 不得單用此類。

昏睡四十九
凡痘瘡將出未出而猝然昏睡者, 其痘必重, 當察其脈證虛實, 預為治之。 若痘後喜睡, 此毒氣已解, 元氣將復, 故邪退而神安, 乃否極泰來之象, 不須服藥妄治。 如見寂然氣虛, 但以調元湯, 保元湯, 六物煎之類, 察其寒熱, 漸以調之, 自然平復, 不可妄行消耗, 致傷其神, 反必害矣。

腰痛五十
經曰: 腰者腎之府。 又曰: 太陽所至為腰痛。 蓋足太陽之脈, 夾脊絡腎, 而痘瘡之毒, 多出於腎, 循足太陽膀胱散行諸經, 乃邪之由裏傳表也。

如初見熱而腰即痛, 或日以漸甚者, 此邪由膀胱直入於腎, 而毒有不能達也, 急宜解毒, 以泄少陰之邪, 以通太陽之經, 務令邪氣不得深入, 則痘雖稠密, 亦可愈也。 若不速治, 則邪必日陷而表裏俱甚, 營衛之脈不行, 臟腑之氣皆絕, 或為癢?, 或為黑陷, 終莫能救矣。

凡痘毒自陰傳陽, 自裏傳外者為順, 自上傳下, 自外傳裏者為逆。 若毒由太陽傳入少陰, 則毒陷而不升, 伏於骨髓之中, 不能外達, 所以腰痛。 大凡瘡疹之毒, 歸腎則死。 故但見腰痛, 急宜治療, 若毒陷不起, 即宜發散解毒, 令其復出太陽而達乎陽道, 斯無害也, 宜人參敗毒散, 或五積散主之。 若腎氣虛陷, 不能傳送外達者, 必用理陰煎加細辛, 官桂, 杜仲, 獨活之類主之。

治發熱便見腰痛者, 以熱麻油按痛處揉之可止, 仍急服前藥之類。 如小水不利者, 宜五苓散; 如火毒內盛而小水不利者, 宜四苓散加梔子, 木通。

腹痛五十一
治腹痛證當以可按拒按, 及宜飽宜饑, 辨其虛實, 不得謂痛無補法, 而悉行消伐也。 又當因脈因證, 辨其寒熱, 不得妄用寒涼也。 大都寒滯者十居八九, 熱鬱者間或有之, 若虛不知補而寒因寒用, 則害莫甚矣。

初見發熱, 痘瘡未出, 別無寒滯食滯而腹滿腹痛者, 此必起發不達, 痘毒內攻而然, 宜解表疏裏, 以化毒湯加紫蘇, 厚朴之類主之, 或五積散加木香亦可。 若大便不通, 腹脹而作痛者, 桂枝大黃湯酌宜用之。

寒氣犯胃, 或食生冷而嘔惡吐瀉, 腹無脹滿而但有疼痛者, 溫胃飲, 理中湯加肉桂, 木香, 或小建中湯, 隨宜用之。 若胃氣虛寒作痛而喜按者, 黃耆建中湯。

寒犯中焦, 氣滯作脹, 而腹痛或泄瀉者, 和胃飲, 或抑扶煎加丁香, 木香, 或陳氏十一味木香散。

脾腎虛寒, 下腹作痛, 瀉利不止者, 胃關煎。

誤飲冷水涼茶, 寒濕留中, 小水不利而腹痛者, 五苓散或加木香, 或用小建中湯。

飲食停滯, 中滿作痛者, 大, 小和中飲, 或保和丸加木香, 砂仁。 若大便不通而痛甚者, 赤金豆或承氣湯利之。

發熱二, 三日後, 大便不通, 燥糞留滯而腹痛者, 當歸丸, 或用豬膽導法。

濕熱下利, 煩熱大渴, 小水熱澀而腹痛者, 大小分清飲, 或黃芩湯加木香, 青皮, 砂仁。

火毒內攻, 譫妄狂亂而煩熱腹痛者, 退火丹, 或硃砂益元散。

腹脹五十二
痘瘡腹脹之證, 其要有二: 一以脾胃受傷, 一以邪氣陷伏。 蓋痘瘡將發, 毒由內生, 其證無不發熱或見微渴, 此其常也。 當此之時, 只宜溫平和解, 或兼托散, 無抑遏, 無窮追, 無殘及元氣, 惟貴輕揚善導, 但令毒透肌表, 則苗秀而實, 無不善矣。 設不知此, 而見熱即退熱, 見毒即攻毒, 則未有妄用寒涼而不傷胃氣者, 未有但知攻毒而不傷元氣者。 胃氣傷則運行無力而脾寒, 所以作脹, 元氣傷則托送無力而毒陷, 所以作脹。 雖作脹之由, 猶不止此, 然惟此最多, 而人多不能察也。 諸未盡者, 俱詳如左。

誤服涼藥或過食生冷而作脹者, 其人必不能食, 或大小便利, 或腹中雷鳴, 此皆脾胃中寒之證, 速宜溫中以疏逐冷氣, 冷氣散則脹自消矣, 宜益黃散加薑製厚朴, 或人參胃愛散加乾薑。 若胃寒兼虛, 瘡白神倦, 或氣促發厥者, 惟溫胃飲及陳氏十一味木香散俱為要藥。 若寒在脾腎, 下焦不化而作脹者, 非理陰煎不可。

中氣本虛, 或過用消伐, 以致元氣無力, 不能托送痘毒而陷伏作脹者, 宜十宣散, 或合二妙散或神香散。

痘毒陷伏於裏者, 必有熱證相雜, 如煩躁乾渴, 大小便秘而作脹者, 此只宜溫平快氣兼托之劑, 當用紫草飲子。

寒邪外閉肌腠, 身熱無汗, 或氣喘鼻塞, 則痘毒不能外達而陷伏腹脹者, 宜五積散, 或加減參蘇飲。

飲食過傷, 偶為停滯而腹脹者, 此不過一時之滯, 食去則脹消, 宜大和中飲, 或合二妙散, 神香散。

腹脹而目閉, 口中如爛肉臭, 或大便泄瀉, 或利膿血者, 皆不治。

厥逆五十三
厥逆者, 四肢不溫, 或甚至於冷也。 四肢為諸陽之本, 故常宜和煖, 若至厥逆, 則其陽虛可知。 如指尖微寒者, 亦陽氣衰也。 足心冷者, 乃陰邪勝也。 其有瘡頭焦黑, 煩渴悶頓, 大便熱結而厥逆者, 此陽毒內陷, 火極似水, 所謂熱深厥亦深也。 又有瘡本灰白, 大便不結而厥逆者, 此元氣虛憊, 陽衰而寒也。 凡痘疹之候, 頭常欲涼, 足常欲溫, 若頭溫足冷者多不治, 故厥逆為瘡家惡候。

痘疹十指微寒者, 即宜五君子煎, 六氣煎, 或六物煎加薑, 桂溫之, 以防虛寒之變。

痘疹瀉利, 氣虛而逆者, 胃關煎, 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痘瘡始出, 手足便冷, 或其人先有吐利, 致傷脾胃, 脾胃氣虛則為厥逆, 宜六氣煎, 六物煎加薑, 桂主之, 甚者人參附子理陰煎。

痘瘡起脹之時, 手足厥逆, 此陽氣欲絕之候, 必其自利或嘔吐, 脈見沉細微弱, 或浮大而虛, 速宜溫補元陽, 輕則六氣煎加肉桂, 甚則六味回陽飲, 或九味異功煎。 服藥後手足和煖者生, 厥不止者死。

熱毒內甚而厥者, 必有煩熱便秘, 脹滿脈滑等證, 宜四順清飲, 或承氣湯。

痘後厥逆者, 此其氣血已虛, 脾胃已困, 無怪其有厥也, 宜保元湯或六氣煎, 六物煎加附, 桂之類主之。

發渴五十四
痘疹發渴者, 裏熱也。 以火起於內, 銷爍真陰, 所以發渴。 又其津液外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