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景岳全书 >> 正文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第 3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8:16:21
若真氣壯實, 邪氣焉能為患也? 故附骨癰疽及鶴膝風證, 惟腎虛者多患之。 前人用附子者, 以溫補腎氣, 而又能行藥勢, 散寒邪也。 亦有體虛之人, 秋夏露臥, 為冷氣所襲, 寒邪伏結, 多成此證, 不能轉動, 乍寒乍熱而無汗, 按之痛應骨者是也。 若經久不消, 極陰生陽, 寒化為熱而潰也。 若被賊風所傷, 患處不甚熱而洒淅惡寒, 不時汗出, 熨之痛止少者, 須大防風湯及火龍膏治之。 若失治, 則為彎曲偏枯, 有堅硬如石者, 謂之石疽。 若熱緩, 積日不潰, 肉色赤紫, 皮肉俱爛, 名緩疽, 其始末皆宜服前湯, 欲其驅散寒邪以補虛托裏也。 又曰: 此證亦有產後惡血未盡, 臍腹刺痛, 或流於四肢, 或注於股內, 疼痛如錐, 或兩股腫痛。 此由冷熱不調, 或思慮動作, 氣所壅遏, 血蓄經絡而然, 宜沒藥丸治之。 亦有經血不行, 流注四肢或股內, 疼痛如錐, 或因水濕所觸, 經水不行而腫痛者, 宜當歸丸治之。 凡惡血停滯, 為患匪輕, 治之稍緩, 則流注為骨疽, 多致不救。

一婦人膝腫痛, 遇寒痛益甚, 月餘不愈, 諸藥不應, 脈弦緊, 此寒邪深伏於內也, 用大防風湯及火龍膏治之而消。 一男子腿根近環跳穴患痛徹骨, 外皮如故, 脈數而帶滑, 此附骨疽膿將成也。 用托裏藥六劑, 腫起作痛, 脈滑數, 其膿已成, 鍼之, 出碗許, 更加補劑, 月餘而瘳。 一男子患附骨疽, 腫硬發熱, 骨痛筋攣, 脈數而沉, 用當歸拈痛湯而愈。 一男子腿內患癰, 漫腫作痛, 四肢厥逆, 咽喉閉塞, 發寒熱, 諸治不效, 乃邪鬱經絡而然也。 用五香連翹湯一劑, 諸證少退, 又服之, 大便行二次, 諸證悉退而愈。 一男子先腿痛, 後四肢皆痛, 游走不定, 至夜益甚, 服除濕敗毒之劑不應, 其脈滑而澀。 此濕痰濁血為患, 以二陳湯加蒼朮, 羌活, 桃仁, 紅花, 牛膝, 草烏治之而愈。 凡濕痰濕熱, 或死血流注關節, 非辛溫之劑開發腠理, 流通隧道, 使氣行血和, 焉能得愈。 王時亨室, 產後腰間腫痛, 兩腿尤甚, 此由瘀血滯於經絡而然也, 不早治必作骨疽, 遂與桃仁湯, 二劑稍愈, 更以沒藥丸, 數服而痊。 薛按

魏生者, 年三十餘, 素多勞碌, 忽患環跳酸痛, 數月後, 大股漸腫, 延予視之。 曰: 此附骨疽也, 速當治之。 與以活命飲二劑, 未及奏效而腫益甚, 因慌張亂投, 或清火, 或解毒, 遂致嘔惡發熱, 飲食不進, 其勢甚危, 然後懇求相救。 遂以參耆內托散大加炮薑, 數劑而嘔止食進, 其腫軟熟, 知其膿成, 速令鍼之, 鍼處出膿不多, 復以九味異功煎與之, 遂得大潰, 且瓣瓣出膿, 潰者五六處, 而腿肉盡去, 止剩皮骨矣。 潰後復嘔惡發熱不食, 遂以十全大補湯及九味異功煎相間與之, 然後熱漸退, 食漸進, 稍有生色。 然足筋短縮, 但可豎膝仰臥, 左右挨緊, 毫不能動, 動則痛極, 自分已成癈物。 此後凡用十全大補湯八十餘劑, 人參三斤, 而腿肉漸生, 筋舒如故, 復成一精壯男子, 此全得救本之功也。 一男子陳姓者, 年近三旬, 素不節慾, 忽見環跳酸痛, 月餘不愈。 予曰: 此最可畏, 恐生癰毒之患。 彼不信, 又謀之一庸醫, 反被其詬, 曰: 此等胡說, 真可笑也。 筋骨之痛亦常事耳, 不過風熱使然, 何言癰毒? 遂用散風清火等藥, 至半年後, 果見微腫, 復來求治。 予曰: 速用托補以救根本, 尚不遲也。 彼又不信而謀之瘍醫, 曰: 豈有腫瘍未潰而遽可溫補耶? 復用清火消毒之劑。 及其大潰而危, 再延余視, 則脈證俱敗, 方信予言而痛悔前失, 已無及矣。 一膏梁子茅姓者, 年未三旬, 素以酒色為事, 亦患此證。 早令服藥, 執拗不從, 及其腫而膿成, 令速鍼之, 亦畏痛不從, 而偏聽庸流, 敷以苦寒解毒之藥。 不知膿既已成, 尤不可解, 但有愈久愈深, 直待自潰而元氣盡去, 不可收拾矣。 新按

臀癰五十六
馬益卿曰: 臀癰證, 臀居小腹之下, 此陰中之陰也, 道遠位僻, 雖曰多血, 然氣運不到, 血亦罕來, 中年之後, 尤慮患此, 纔有腫痛, 參之脈證, 但見虛弱, 便與滋補, 氣血無虧, 可保終吉。
立齋曰: 凡治此者, 毋傷脾胃, 毋損脾氣, 但當以固根本為主。 若焮痛, 尺脈緊而無力者托之。 腫硬痛甚者, 隔蒜灸之, 更以解毒, 不作膿者, 托裏為主。 不作膿而痛者, 解毒為主。 不潰或潰而不斂者, 托裏為主。

又, 治法曰: 若腫硬作痛者, 形氣虛而邪氣實也, 用托裏消毒散。 微腫微痛者, 形氣病氣俱虛也, 用托裏散補之。 欲作膿者, 用內托羌活湯。 若痛甚者, 用仙方活命飲。 大勢既退, 亦用托裏消毒散。 若脾虛不能消散, 或不潰不斂者, 六君子加芎, 歸, 黃耆。 若陰虛不能消散, 或作渴便淋者, 六味丸加五味子。 若陽虛不能潰, 或膿清不能斂者, 用補中益氣湯。 氣血俱虛者, 十全大補湯。 若腫硬未成膿者, 用隔蒜灸及活命飲。 潰後宜豆豉餅及補中益氣, 十全大補二湯。 若灸後大勢已退, 餘毒未消, 頻用?熨以補其氣, 以消餘毒為善。

又曰: 凡毒氣已退, 不起者, 但可補其血氣, 使膿速成而鍼去之, 不可用內消之論。 若腫高而軟者, 發於血脈。 腫下而堅者, 發於筋骨。 肉色不變者, 發於骨髓也。 膿血大泄之後, 當大補氣血為先, 雖有他證, 以末治之。

巡按陳和峰, 脾胃不健, 常服消導之劑, 左腿股及臀患腫。 余曰: 此脾氣虛而下注, 非瘡毒也, 當用補中益氣倍加白朮。 彼惑於眾人云白朮能潰膿, 乃專以散腫消毒為主, 而腫益甚, 體益倦。 余用白朮一味煎飲而消。 儒者楊啟元, 左臀患此, 敷貼涼藥, 腫徹內股, 服連翹消毒散, 左體皆痛。 余以為足三陰虧損, 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肺, 用六味丸加五味子以補肝腎, 股內消而臀間潰, 又用十全大補湯而瘡口斂。 一儒者焮腫痛甚, 此邪毒壅滯, 用活命飲, 隔蒜灸而消。 後因飲食勞倦, 腫痛復作, 寒熱頭痛, 此元氣虛而未能復也, 與補中益氣湯, 頻用?熨法, 兩月而愈。 一男子患臀癰, 作膿而痛, 以仙方活命飲二劑痛止, 更以托裏消毒散, 膿潰而瘥。 一弱人臀癰膿成不潰, 以十全大補湯數劑始托起, 乃鍼之, 又二十餘劑而愈。 薛按

流注五十七
立齋曰: 流注之證, 多因鬱結, 或暴怒, 或脾氣虛, 濕氣逆於肉理, 或腠理不密, 寒邪客於經絡, 或濕痰, 或閃撲, 或產後瘀血流注關節, 或傷寒餘邪未盡為患, 皆因真氣不足, 邪得乘之, 故氣凝血聚為患也。 然此證或生於四肢關節, 或生於胸腹腰臀, 或結塊, 或漫腫, 或痛或不痛, 悉宜用?熨法, 及益氣養營湯固其元氣, 則未成者自消, 已成者自潰, 可全愈也。 若不補氣血及節飲食, 慎起居, 戒七情, 而專用寒涼剋伐者, 俱不治。 又治法曰: 常治此證, 凡暴怒所致, 胸膈不利者, 調氣為主。 抑鬱所致而不痛者, 宜調經脈, 補氣血。 腫硬作痛者, 行氣和血。 潰而不斂者, 補氣血為主。 傷寒餘邪未盡者, 和而解之。 脾氣虛, 濕熱凝滯肉理者, 健脾除濕為主。 閃跌瘀血凝滯為患者, 和血氣, 調經絡。 寒邪所襲, 筋攣骨痛, 或遍身痛, 宜溫經絡, 養血氣。 若久而不斂, 瘡口無陽者, 宜豆豉餅或附子餅灸之, 以袪散寒邪, 接補陽氣, 或外用琥珀膏貼之。 若內有膿管, 或生瘀肉而不斂者, 用鍼頭散腐之自愈, 錠子尤效。
<醫林集要>云: 骨疽乃流注之敗證也, 如用涼藥, 則內傷其脾, 外冰其血。 脾主肌肉, 脾氣受傷, 飲食必減, 肌肉不生; 血為脈絡, 血受冰, 則氣血不旺而愈滯。 宜用理脾, 脾健則血自生而氣自運行矣。 又有白虎飛尸, 留連周期, 或展轉數歲, 冷毒朽骨出盡自愈。 若附骨腐者可痊, 正骨腐則為終身廢疾矣。 有毒自手足或頭面腫起, 或兼疼痛, 上至頸項骨節去處, 如瘍?貫珠, 此風濕流氣之證也, 宜以加減小續命湯及獨活寄生湯治之。 有兩膝腫痛起, 或至遍身骨節疼痛者, 此風濕痺, 又名歷節風, 宜附子八物湯治之。 又有結核在項腋, 或兩乳傍, 或兩胯軟肉處, 名曰??癰, 屬冷證也。 又有小兒癐痰失道, 致結核於項項臀膊胸背之處, 亦冷證也。 俱宜熱藥敷貼。 已上諸證, 皆緣於腎, 腎主骨, 腎虛則骨冷而為患也。 所謂骨疽皆起於腎, 亦以其根於此也, 故用大附子以補腎氣, 腎實則骨有生氣, 而疽不附骨矣。

一男子臀腫一塊微痛, 脈弦緊, 以瘡科流氣飲四劑而消。 一婦人暴怒, 腰腫一塊, 胸膈不利, 時或氣走作痛, 用方脈流氣飲數劑而止, 更以小柴胡湯對四物加香附, 貝母, 月餘而愈。 一婦人稟弱性躁, ?臂腫痛, 胸膈痞悶, 服流氣敗毒藥反發熱, 以四七湯數劑, 胸寬氣利, 以小柴胡湯對四物加陳皮, 香附, 腫痛亦退。

大抵婦人情性執著, 不能寬解, 多被七情所傷, 遂至遍身作痛, 或肢節腫痛, 或氣填胸滿, 或如梅核塞喉, 嚥吐不出, 或痰涎壅盛, 上氣喘急, 或區逆惡心, 甚者渴悶欲絕, 產婦多有此證, 宜服四七湯先調滯氣, 更以養血之藥。 若因憂思, 致小便白濁者, 用此湯吞青州白丸子, 屢效。 一老人傷寒, 表邪未盡, 股內患腫發熱, 以人參敗毒散二劑熱止, 灸以香附餅, 又小柴胡湯加二陳, 羌活, 川芎, 歸, 朮, 枳殼, 數劑而散。 一男子腿患潰而不斂, 用人參養營湯及附子餅, 更以補劑煎膏貼之, 兩月餘而愈。 一男子腿患腫, 肉色不變, 不痛, 脈浮而滑, 以補中益氣湯加半夏, 茯苓, 枳殼, 木柏飲之, 以香附餅熨之。 彼謂氣無補法, 乃服方脈流氣飲, 虛愈甚, 復求治。 以六君子湯加芎, 歸, 數劑, 飲食少進, 再用補劑, 月餘而消。 夫氣無補法, 俗論也, 以其為病痞塞, 似難於補, 殊不知正氣虛而不能運行, 則邪氣滯而為病。 經云: 壯者氣行則愈, 怯者弱者則著而為病。 苟不用補法, 元氣何由而行乎? 一婦人腿患筋攣骨痛, 諸藥不應, 脈遲緊, 用大防風湯二劑頓退, 又二劑而安。 又一婦人亦然, 先用前湯二服, 更服黑丸子而痊。 此二患若失治, 必潰成敗證。 一男子肩胛患之, 微腫, 形勞氣弱, 以益氣養營湯服黑丸子, 及木香, 生地黃作餅, 覆患處熨之, 月餘膿成, 鍼之, 仍服前藥而愈。 一男子臂腫, 筋攣骨痛, 年餘方潰不斂, 診其脈更虛, 以內塞散一料, 少愈, 以十全大補湯, 及附子餅灸之而愈。 <精要>云: 留積經久, 極陰生陽, 寒化為熱, 以此潰多成?, 宜早服內塞散排之。 一男子臂患, 出腐骨三塊尚不斂, 發熱作渴, 脈浮大而澀, 乃氣血俱損, 須多服生血氣之藥, 庶可保全。 彼惑於火尚未盡, 仍用涼藥, 內服外敷, 幾危, 始求治。 其形甚瘁, 其脈愈虛, 先以六君子湯加芎, 歸, 月餘飲食漸進, 以八珍湯加肉桂三十餘劑, 瘡色乃赤, 更以十全大補湯, 外以附子餅灸之, 僅年而瘥。 薛按

鶴膝風五十八
凡肘膝腫痛, 臂胻細小者, 名為鶴膝風, 以其象鶴膝之形而名之也。 或止以兩膝腫大, 胻腿枯細, 不能屈伸, 俗又謂之鼓槌風, 總不過風寒濕三氣流注之為病也。 然腫痛者必有邪滯, 枯細者必因血虛。 凡治此者, 必宜以養氣滋血為主, 有風者兼散其風, 有寒濕者兼去其寒濕, 若果由邪鬱成熱者, 必宜滋陰清火, 自無不愈。 其有痢後而成者, 又名痢後風, 此以瀉痢亡陰, 尤宜壯腎。 凡寒勝者, 宜三氣飲, 五積散, 或大防風湯之類主之。 濕勝者, 宜五苓散, 理中湯之類主之。 熱勝者, 宜保陰煎, 大秦艽湯之類主之。 若以陽氣不足而敗及四肢者, 非右歸丸, 理陰煎, 及八味地黃丸之類不可。
立齋曰: 鶴膝風乃調攝失宜, 虧損足三陰經, 風邪乘虛而入, 以致肌肉日瘦, 內熱減食, 肢體攣痛, 久則膝大而腿細, 如鶴之膝, 故爾名之。 若傷於脾胃者, 用補中益氣湯為主。 若傷於肝腎者, 六味地黃丸為主。 若欲其作膿, 或潰後者, 十全大補湯為主, 皆佐以大防風湯。 初起者, 須用?熨法, 可以內消。 若津涸口乾, 中氣不足也, 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 頭暈頭痛, 陽氣不升也, 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 發熱晡熱, 陰血虛弱也, 用四物, 參, 耆, 白朮。 畏寒憎寒, 陽氣虛弱也, 用十全大補湯。 飲食少思, 胸膈膨脹, 脾胃虛痞也, 用四君子湯。 面色痿黃, 飲食少思, 脾胃虛弱也, 用六君子湯。 膿水清稀, 肌肉不生, 氣血俱虛也, 用八珍湯。 熱來復去, 有時而動, 無根虛火也, 用十全大補湯。 形瘦嗜臥, 寢息發熱, 痰盛作渴, 小便頻數, 五臟虛損也, 用六味丸。 臍腹疼痛, 夜多漩溺, 腳膝無力, 頭暈吐痰, 腎氣冷敗也, 用八味丸。 發熱大渴, 不欲近衣, 面目赤色, 脈大而虛, 血虛發躁, 用當歸補血湯。 或有痢後而患者, 亦治以前法。 餘當臨證制宜。

又曰: 夫立方之義, 各有所宜。 凡體氣虛弱, 邪入骨界, 遏絕隧道, 若非用附, 桂辛溫之藥, 開散關節腠理之寒邪, 通暢隧道經絡之氣血, 決不能愈。 且本草云: 附子治寒濕痿躄, 拘攣膝痛, 不能行步, 以白朮佐之, 為寒濕之聖藥。 又云: 桂通血脈, 消瘀血, 堅骨節, 治風痺骨攣腳軟, 宣導諸藥。 及十全大補湯以治前證, 不但不可去桂, 亦不可不加附子, 無此二味, 何以行參, 耆之功, 健芎, 歸之性, 而補助血氣, 使之宣通經絡, 扶大虛之證, 以收必效之功哉! 況前證在骨節之間, 關鍵之地, 治之不速, 使血氣循環至此, 鬱而為膿, 從此而泄, 氣血瀝盡, 無可生之理矣。 亦有秋夏露臥, 為寒所襲, ?熱內作, 遂成附骨疽。 亦有賊風搏於肢節, 痛徹於骨, 遇寒尤甚, 以熱熨之則少減, 尤當以大防風湯治之, 裀以蒜搗爛攤患處, 用艾鋪蒜上燒之, 蒜壞再易, 皮膚倘破無妨。 若經久不消, 則極陰生陽, 潰而出水, 必致偏枯, 或為漏證, 宜服內塞散, 及附子餅灸之。 或脈大, 或發渴者, 俱不治, 以其真氣虛而邪氣實也。

張上舍患前證, 伏枕半載, 流膿三月。 彼云: 初服大防風湯去附子, 將潰, 服十宣散, 今用十全大補湯而去肉桂, 俱不應。 視其脈證甚弱, 予以十全大補湯, 每貼加熟附子一錢, 服三十餘劑少愈; 乃去附子五分, 又服三十餘劑, 將愈, 卻全去附子, 更三十餘劑而痊。 一男子左膝腫大, 三月不潰。 予謂體虛之人, 風邪襲於骨節, 使氣滯而不行, 故膝愈大而腿愈細, 名曰鶴膝風, 遂以大防風湯, 三十餘劑而消。 州守張天澤左膝腫痛, 胸膈痞悶, 飲食少思, 時欲作嘔, 頭暈痰壅, 日晡益倦, 此脾肺氣虛也。 用?熨及六君加炮薑, 諸證頓退, 飲食少進, 用補中益氣加蔓荊子, 頭目清爽, 間與大防風湯十餘劑, 又用補中益氣湯三十餘劑而消。 薛按

多骨疽五十九
立齋曰: 多骨疽者由瘡瘍久潰, 氣血不能營於患處, 邪氣陷襲, 久則爛筋腐骨而脫出, 屬足三陰虧損之證也, 用補中益氣湯以固根本。 若陰火發熱者, 佐以六味丸, 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陽氣虛寒者, 佐以八味丸,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外以附子餅, ?熨法祛散寒邪, 補接營氣, 則骨自脫, 瘡自斂也。 夫腎主骨, 若腎氣虧損, 其骨漸腫, 荏苒歲月, 潰而出骨, 亦用前法。 若投以剋伐之劑, 復傷真氣, 鮮有不誤者。
下疳瘡六十
下疳一證, 本肝腎濕熱證也, 若無外因而病者, 不過去其濕熱, 或滋鑋陰, 濕熱既清, 其瘡自愈, 無足慮也。 惟感觸淫毒而患者, 毒有淺深, 則病有微甚, 皆宜用百草煎熏洗, 外以螵蛸散敷之, 則輕者自愈。 若濕熱甚而為腫為痛者, 宜用芍藥蒺藜煎兼而治之。 如毒甚者, 必用萆薢湯方可。 若感觸淫邪, 毒自少陰直入精宮者, 不易愈。 即治如前法, 然必見便毒廣瘡發出, 而後下疳始愈。 既見瘡毒, 即當於本證條下求法治之。 余嘗治一少年, 因偶觸穢毒, 遽患下疳, 始潰龜頸, 敷治不效, 隨從馬口延入尿管, 以漸而深, 直至肛門, 逐節腫痛, 形如魚骨。 每過夜, 則膿結馬口, 脹不得出, 潤而通之, 則先膿後尿, 敷洗皆不能及, 甚為危懼。 余嘗遇一山叟, 傳得槐花蕊方, 因以治之。 不十日而莖根漸愈, 半月後, 即自內達外, 退至馬口而全愈。 疳愈後, 即見些微廣佁, 復與五加皮飲十餘劑而全愈。 向彼傳方者曰: 此方善治淫瘡, 熱毒悉從小便泄去, 所以能治此疳。 但服此者, 可免終身瘡毒後患。 然猶有解毒奇驗, 則在瘡發之時, 但見通身忽有雲片紅斑, 數日而沒者, 即皆瘡毒應發之處, 瘡毒已解而瘡形猶見, 是其驗也。 予初未之信, 及此人瘡發之時, 瘡固不多, 而通身紅斑果見, 凡兩日而沒, 予始知瘡之有奇, 一至如此。 新按
立齋曰: 下疳屬肝經濕熱下注, 或陰虛火燥。 治法: 腫痛發熱者, 血虛而有熱也, 四物湯加柴胡, 山梔。 腫痛寒熱者, 肝經濕熱也, 小柴胡湯加龍膽草, 黃連。 腫痛便澀者, 濕熱壅滯也, 龍膽瀉肝湯。 腫痛腐潰者, 氣血虛而有火也, 八物湯加山梔, 柴胡。 日晡熱甚者, 陰血虛而有火也, 小柴胡湯加參, 朮, 芎, 歸。 日晡倦怠者, 陽氣虛而下陷也, 補中益氣湯。 有經久不愈而發寒熱者, 腎水不能生肝木也, 宜六味丸。 若筋縮或縱, 或為癢痛, 或出白津, 此筋疝也, 用龍膽瀉肝湯。 氣虛者, 補中益氣湯加炒山梔, 炒龍膽。 陰虛火燥者, 用六味丸。 莖中癢, 出白津, 用補中益氣湯與清心蓮子飲間服。 蓋此證肝經陰虛為本, 腫痛寒熱等證為標, 須用六味丸以生肝血。 凡脾土虛不能生金水, 而見一切肝證者, 當佐以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以滋化源。

一男子腫痛不消; 一男子潰而腫痛發熱, 小便秘澀, 日晡或熱; 一小兒腫痛, 諸藥不應, 俱以小柴胡湯吞蘆薈丸, 數服而愈。 一小兒十五歲患前證, 雜用消毒之藥, 虛證悉具, 二年餘矣。 詢之, 乃稟所致。 用萆薢湯月餘, 諸證漸愈, 又用補陰八珍湯, 補中益氣二湯而痊。 庶吉士劉華甫, 或莖中作痛, 或竅出白津, 或小便秘澀。 先用小柴胡湯加山梔, 澤瀉, 黃連, 木通, 膽草, 茯苓二劑, 以清肝火, 導濕熱, 諸證漸愈。 後因勞倦, 忽然寒熱, 此元氣復傷也, 用補中益氣而安, 又用六味丸以生肝血, 滋腎水而全愈。 一男子玉莖腫痛, 小便如淋, 自汗甚苦, 時或尿血少許, 尺脈洪收, 按之則澀。 先用清心蓮子飲加牛膝, 山梔, 黃檗, 知母, 柴胡, 數劑少愈。

更似滋腎丸一劑而痊。 <玉機微義>曰: 如自汗小便少, 不可以藥利之。 既已自汗, 則津液外亡, 小便自少, 若再利之, 則營衛枯竭, 無以制火而煩熱愈甚, 當俟熱退汗止, 小便自行也。 兼此證, 乃陽明經病, 大忌利小便。 俱薛按

海藏治下疳久不愈方: 橡斗子二個, 合盛黃丹令滿, 以亂髮厚纏定, 燒煙盡為度, 同研為細末。 先以?白熱漿水洗瘡膿盡, 次上藥。 甚者不過三次, 如神。

又下疳方: 下疳瘡內毒盛者, 必須治內方愈。 外治者, 須螵蛸散, 或此方亦佳。 人中白生用, 官粉煆黃, 紅丹飛炒。 右等分為末。 先用藥湯或濃茶洗淨, 然後敷藥, 每日二三次, 或用豬油, 或用蜜水調敷之。

便毒六十一
便毒論治如薛氏之法, 固已詳矣, 然又惟交感不潔, 遭淫毒而患者為最多。 每每先起下疳, 下疳未已, 便毒繼之, 此濕熱穢毒之為患也。 凡初起腫痛, 尚未成膿, 而元氣尚強者, 速宜先去其毒, 惟會膿散或牡蠣散為最善。 若已成膿, 則或鍼或蝕, 惟速去其膿, 隨因證調補, 使速收口為善。 若初起一核, 其痛微, 其腫漫者, 此有二證, 一以邪輕, 一以元氣虛弱, 毒深而然。 若邪輕者, 只用會通膏加麝香貼之, 無有不散, 或降癰散亦可。 若元氣虛弱而毒深者, 既不肯散, 又不早潰, 愈久必愈甚, 最為可畏。 及其潰後, 多不能收, 輕則為?, 重則殞命。 此惟大補元氣, 方不致害。 若焮腫痛甚, 膿已將成, 勢不能消, 宜用降癰散留頭圍之, 則勢可斂, 痛可解, 膿可速成而潰也。
立齋曰: 便癰屬足厥陰肝經, 內熱外寒, 或勞役過度, 或房慾不節, 或慾火不遂, 或強固其精, 或肝經濕熱而致。 大抵多患於勞役不足, 精氣俱虛之人。 俗云一石米瘡, 此言百日方可愈。 若大補血氣, 不旬日可愈, 何用百日。 蓋瘡之收斂, 在乎血氣之盛也。 亦有內蘊熱毒而生者, 須辨虛實, 及成膿與否, 不可概投攻藥。 凡婦人患此者, 多在兩坳腫痛, 或腹中結塊, 小便澀滯。 苟治者得法, 患者又能調攝, 無足慮也。 常見治此證者, 概用大黃之類下之, 以求內消, 或其膿成, 令膿從大便而出, 鮮有見其痊也。 人多欲內消者, 蓋恐收口之難也。 若知補養血氣, 不旬日而收矣, 何難之有? 若膿既成, 豈有可消之理? 如再用剋伐之劑, 必致難治。

又曰: 便癰者, 血疝也, 俗呼為便毒, 言於不便處為癰也。 乃足厥陰之經絡, 及衝任督脈亦屬肝之傍絡, 此氣血流通之道路, 今壅而腫痛, 是則熱毒所致, 宜先疏導其滯, 更以托裏之劑, 此臨證制宜之法也。

又, 治法曰: 內熱外寒者, 牛黃雙解散。 濕熱壅滯者, 宜用龍膽瀉肝湯疏肝導滯。 慾心不遂, 致逆精氣者, 先用五苓散加大黃疏其逆滯, 後用地黃丸以補肝腎, 強固其精。 房慾不節者, 宜六味丸料。 勞倦過度者, 補中益氣湯。

一男子患便毒, 焮腫作痛, 大小便秘, 脈有力, 以玉燭散, 二劑頓退, 更以龍膽瀉肝湯四劑消。 一男子膿未成大痛, 服消毒托裏等藥不應, 診之脈洪大, 毒尚在, 以仙方活命飲, 一劑痛止, 又劑而消。 一儒者腫痛便澀, 用八正散二劑, 以清肝火, 導濕熱而腫痛愈, 再以小柴胡加芎, 歸, 濁瀉, 山梔二劑, 以清火補血而小便利。 一男子已潰而痛不止, 小便秘澀。 此肝火未解也, 與小柴胡加黃檗, 知母, 芎, 歸, 痛止便利, 更以托裏當歸湯而瘡斂。 若毒未解而痛不止者, 須用活命飲。 府庠沈尼文, 年二十, 左坳患之。 余以肝腎陰虛, 先用托裏藥, 潰而將愈, 因入房發熱作渴, 右邊亦作痛, 膿水清稀, 虛證悉至, 脈洪大而無力, 勢甚可畏。 用十全大補加附子一錢, 脈證頓退, 再劑全退, 後用大補湯三十劑而愈。 一男子腫而不潰, 此因陽氣虛弱, 用參, 耆, 歸, 朮以補托元氣, 用白芷, 皂刺, 柴胡, 甘草以排膿清肝, 數劑而潰; 以八珍加柴胡補其氣血, 數劑而愈。 春元凌待之虛而服剋伐藥, 幾至危殆, 余用托裏健脾藥而愈。 秀才王文遠因勞苦患之, 服小柴胡湯而表證散, 後用托裏藥膿成, 鍼之而旬日愈。 又胡判官膿清脈弱, 以大補之藥而已愈, 因新婚復發, 自用連翹消毒散, 致瀉痢不止, 竟致不救。 可見此證屬不足者多矣, 非補不可。 大抵便毒屬肝經, 初起堅硬, 肝主筋故也。 五七日後當赤軟, 膿成故也。 若尚堅硬, 乃元氣不能腐化。 往往人見堅硬, 只欲內消, 反服攻散藥, 多致虛虛之禍, 前此治者, 即其驗也。 一婦人兩坳腫痛, 小腹痞滿, 小便數, 白帶時下, 寒熱往來, 小水淋瀝。 余謂脾氣滯而血病, 用龍膽瀉肝湯漸愈, 又用加味逍遙散, 六味丸而全愈。 一婦人小腹內如有所梗, 兩坳並人門俱腫, 小便淋澀, 經候不調, 內熱作渴, 飲食少思, 腹內初如雞卵而漸大, 脈洪數而虛, 左關尤甚, 屬肝膽鬱結之證也。 用加味歸脾湯, 肝火退而脾土健, 間以逍遙散下蘆薈丸而愈。 俱薛按

楊梅瘡六十二
楊梅瘡一證, 以其腫突紅爛, 狀如楊梅, 故爾名之。 其在西北人則名為天泡瘡, 東南人又謂之廣東瘡。 凡毒輕而小者, 狀類茱萸, 故名茱萸瘡。 毒甚而大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