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第 4 页
今人每遭此患, 或畏人知, 或畏毒甚, 而大用攻擊峻利等藥, 多致邪毒未除, 而元氣先敗, 或成勞瘵, 或即殞命, 或愈久愈甚, 以致敗壞不能收斂, 皆元氣先敗之故也, 余見之多矣。 故凡被此病者, 切不可驚慌, 亦不可專肆攻擊, 但按法漸解其毒, 務使元氣毫無損傷, 則正能勝邪, 雖毒無害; 若正不勝邪, 則微毒亦能殺人, 此其要也, 不可不察。
廣瘡治法: 凡其初起而元陽未傷, 毒亦未甚, 宜速用清利, 使從小便利去其毒, 惟換肌消毒散為第一, 其次則五加皮飲亦妙。 或兼火邪者, 宜秘方仙遺糧湯。 或稟氣多弱者, 宜茯苓膏。 凡此諸藥, 或十日, 或半月, 甚者一月, 無不見效。 一, 凡生瘡毒者, 宜服槐花蕊至二三升, 則毒從小便泄去, 可免終身之患, 真神方也。 有按在下疳瘡條中。 一, 此瘡初起時, 多有先下疳, 次便毒, 而後瘡出, 是為一套。 若便毒勢甚, 腫痛熱秘, 而元氣素強者, 即宜用會膿散或牡蠣散, 先去其毒之大勢, 而後用前方諸藥, 亦要著也。 一, 此瘡或久而不愈, 或元氣素弱, 或因剋伐致虛, 但見有正不勝邪之勢, 則當酌其輕重, 或以純補元氣為主。 凡脾腎陰陽氣血, 皆宜隨證用方, 但使氣血得復, 則雖毒無害。 最忌見不真而執兩端, 則終歸無益, 亦是要著。 一, 飲食宜否, 有謂宜忌口者, 有謂不宜忌口者, 而任其發透, 總之亦有其要。 蓋瘡毒初染, 毒本未甚, 此時只宜清利, 使毒漸消為善, 若食發物, 則愈發愈多, 而毒愈甚矣, 此則宜忌之時也。 若瘡毒已久, 元氣已弱, 膿汁既多, 血氣既耗, 斯時也, 非以藥食滋補, 則日見消敗, 何以收效? 此則不宜忌者也。 宜忌不宜忌, 是亦宜補不宜補之法耳, 使不知辨, 安能無誤? 一, 瘡生頭面, 或遍身不便處, 欲其速愈, 但用點藥, 則二三日可以脫落, 亦神妙者也, 但此惟治標之法耳。 方在新因四十二。 一, 瘡毒久蓄, 發為瘋毒, 亦名楊梅癰漏, 或蝕筋, 或腐骨, 潰爛不收, 最為惡候。 近來治法, 惟五寶丹為最效, 及徐東皋楊梅癰漏方, 或秘傳水銀膏, 宜擇用之。
立齋曰: 天泡瘡屬元氣不足, 邪氣所乘, 亦有傳染而患, 受證在肝腎二經, 故多在下體發起。 有先筋骨痛而後患者, 有先患而後痛者。 有瘡凸赤作痛, 熱毒熾甚也。 瘡微作痛, 毒將殺也。 瘡色白而不結痂, 陽氣虛也。 色赤而不結痂, 陰血虛也。 搔癢脈虛浮, 氣不相榮也。 搔癢脈浮數, 血不相榮也。 臀背間或頸間作癢, 膀胱陰虛也。 陰器股內作癢, 肝經血虛也。 陰囊作癢重墜, 肝經陰虛濕熱也。 小便頻數, 短少色赤, 肝經陰虛也。 小便頻數, 短少色白, 脾肺氣虛也。 面目搔癢或變赤, 外邪相搏也。 眉間癢或毛落, 肝膽血燥也。 飲食少思, 口乾飲湯, 胃氣虛也。 飲食不化, 大便不實, 脾氣虛也。 侵晨或夜間泄瀉, 脾腎虛也。
又, 治法曰: 若表實者, 先用荊防敗毒散解散之。 裏實者, 先用內疏黃連湯通導之。 表裏俱實者, 防風通聖散雙解之。 邪熱在肝經者, 龍膽瀉肝湯清解之。 後用換肌消毒散為主, 愈後再無筋骨疼痛之患。 氣虛者, 四君子湯; 血虛者, 四物湯; 氣血俱虛者, 八珍湯, 俱加兼證之藥治之, 自無不愈。 若治失其法, 有蝕傷眼目, 腐爛玉莖, 拳攣肢體者, 但用九味蘆薈丸以清火, 六味丸以生腎水, 蠲痺消毒散以養血祛邪, 亦有可生者。 若服輕粉等藥, 反收毒於內, 以致迭發, 或概服防風通聖散, 氣血愈虛, 因而不治者多矣。 凡有腫硬, 或作痛, 外用蒜灸及敷沖和膏, 內服補藥並效。
一男子遍身皆患, 脈浮而數, 以荊防敗毒散治之, 表證乃退; 以仙方活命飲六劑, 瘡漸愈, 兼飲萆薢湯, 月餘而愈。 一男子下部生疳, 諸藥不應, 延及遍身突腫, 狀似番花, 筋攣骨痛, 至夜尤甚。 此肝腎二經濕熱所致, 先以導水丸五服, 次以龍膽瀉肝湯數劑, 再與除濕健脾之藥, 外貼神異膏吸其膿, 隔蒜灸拔其毒而愈。 一童子玉莖患之, 延及小腹數枚, 作痛發熱, 以小柴胡湯吞蘆薈丸, 更貼神異膏, 月餘而安。 一儒者患前證, 先玉莖作癢出水, 後陰囊, 股內, 小腹, ?臂發小瘟, 或乾或膿窠, 誤服祛風等藥, 肢體倦怠, 惡寒發熱, 飲食漸減, 大便不實, 脈見浮弦, 兩尺浮數。 此腎水虛熱, 肝木乘脾土也。 用六味地黃丸, 補中益氣湯為主, 佐以換肌消毒散而愈。 一人患此, 服攻毒等藥, 患處凸而色赤作痛, 肢體倦怠, 惡寒發熱, 脈浮而虛, 此元氣復傷而邪氣實也。 用補中益氣湯二劑而愈。 進士劉華甫患之數月, 用輕粉, 硃砂等藥, 頭面背臀各結一塊, 二寸許, 潰而形氣消弱, 寒熱口乾, 舌燥唇裂, 小便淋漓, 痰涎上壅, 飲食少思, 此脾胃傷, 諸臟弱而虛火動也。 先用六君子二十餘劑, 又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 山茱萸, 麥門, 五味服之, 胃氣復而諸證愈。 惟小便未清, 痰涎未止, 用加減八味丸而痊。 一男子患楊梅瘡後, 兩腿一臂各潰二寸許, 一穴膿水淋漓, 少食無睡, 久而不愈。 以八珍湯加茯神, 棗仁炒服, 每日以蒜搗爛塗患處, 灸良久, 隨貼膏藥, 數日少可, 卻用豆豉餅灸之, 更服十全大補湯而愈。 一婦人患之, 皆愈, 惟兩腿兩?各爛一塊如掌, 兼筋攣骨痛, 三載不愈, 諸藥不應, 日晡熱甚, 飲食少思。 以萆薢湯兼逍遙散, 倍用茯苓, 白朮, 數劑熱止食進, 貼神異膏, 更服八珍湯加牛膝, 杜仲, 木瓜, 三十餘劑而痊。 一婦人患此, 燃輕粉藥於被中熏之, 致遍身皮塌, 膿水淋漓, 不能起居。 以滑石, 黃檗, 綠豆粉末等藥, 鋪蓆上, 令可臥, 更服神功托裏散, 月餘而痊。 俱薛按
囊癰六十三
立齋曰: 囊癰屬肝腎二經, 陰虛濕熱下注也。 腫痛未作膿者, 疏肝導濕。 腫硬發熱者, 清肝降火。 已潰者, 滋陰托裏。 大抵此證屬陰道虧, 濕熱不利所致, 故滋陰除濕藥不可缺。 常治腫痛小便秘澀者, 用除濕為主, 滋陰佐之。 腫痛已退, 便利已和者, 除濕滋陰藥相兼用之。 欲其成膿, 用托裏為主, 滋陰佐之。 候膿成, 即鍼之, 仍用托裏滋陰。 濕毒已盡者, 專用托裏。 如膿清或多, 或斂遲者, 用大補之劑, 及豆豉餅灸之。 若潰後虛而不補, 少壯者成漏, 老弱者不治。 膿清作渴脈大者, 亦不治。
又法曰: 若小便澀滯者, 先用分利以泄其毒, 繼補陰以令其自消。 若濕熱退而仍腫痛, 宜補陰托裏, 以速其膿。 膿腫而便秘者, 熱毒壅閉也, 先用托裏消毒散, 後用鍼以泄之, 膿去即解。 若膿去而腫痛不減者, 熱毒未解也, 用清肝益營湯。 口乾而小便數者, 腎經虛熱也, 六味丸。 內熱晡熱者, 肝經血虛也, 四物加參, 朮。 體倦食少者, 脾氣虛熱也, 補中益氣湯。 膿水清稀者, 氣血俱虛也, 十全大補湯。 此證雖大潰而睪丸懸露, 治得其法, 旬日間肉可漸生而愈。 若專攻其瘡, 陰道益虛, 則腫者不能潰, 潰者不能斂, 少壯者多成痼疾, 老弱者多致不起。 亦有患痔久漏而串及於囊者, 當兼治其痔, 切忌寒藥剋伐, 虧損胃氣。
馬益卿曰: 囊癰者, 濕熱下注也。 有作膿者, 此濁氣下流, 入滲道, 因陰道或虧, 水道不利而然, 膿盡自安, 不藥可也, 惟在善於調攝耳。 又有因腹腫漸流入囊, 腫甚而囊自裂開, 睪丸懸掛水出。 以麩炭末敷之, 外以紫蘇包裹, 仰臥而養之。 癰疽入囊者, 予嘗治數人, 悉以濕熱入肝經施治, 而用補陰佐之, 雖膿潰皮脫, 睪丸懸掛, 皆不死。
一男子患此, 未作膿而腫痛, 以加味龍膽瀉肝湯, 二劑少愈, 更以四物湯加木通,知母, 黃檗而愈。 一男子焮腫痛甚, 小便澀, 發熱脈數, 以龍膽瀉肝湯倍用車前子, 木通, 茯苓, 四劑勢去其半; 仍以前湯止加黃檗, 金銀花, 四劑又減二三,便利如常, 惟一處不消, 此欲成膿也。 再用前湯加金銀花, 白芷, 皂角刺, 六劑微腫痛, 脈滑數, 乃膿已成, 令鍼之, 腫痛悉退; 投滋陰托裏藥, 及紫蘇末敷之而愈。 一膏梁之客陰囊腫脹, 小便不利, 此中焦積熱, 乘虛下注。 先用龍膽瀉肝湯加黃檗, 牛膝, 四劑漸愈; 後用補陰八珍湯加柴胡, 山梔而愈。 後不守禁忌,前證復作, 仍用補陰八珍湯, 補中益氣湯, 六味丸而痊。 又因勞倦發熱, 自用四物, 黃檗, 知母之類, 虛證悉具, 瘡口大開。
余謂五臟氣血俱虛也, 朝用補中益氣, 夕用六君加當歸, 各五十餘劑, 瘡口始斂, 又用六味丸調補全愈。 儒者陳時用考試不利, 一夕飲燒酒入房, 其妻不納, 翌日陰囊腫脹焮痛, 遣人求治。 與以清肝火, 除濕熱之劑, 城門夜閉, 不及歸服。 翌日報云: 夜來陰囊悉腐, 玉莖下面貼囊者亦腐, 此肝火挾酒毒而濕熱熾盛也。 仍以前清火除濕之劑, 加參, 耆,歸, 朮, 四劑腐肉盡脫, 睪丸懸掛, 用大補氣血, 並塗當歸膏, 囊莖全復而愈。一男子醉而入房, 陰囊腫脹大如斗, 小腹脹悶, 小水淋赤, 發熱口乾, 痰涎壅盛,此膀胱陰虛, 酒毒所乘也。 用六味丸料加車前, 牛膝作飲, 下滋腎丸, 諸證頓退;再加五味, 麥冬, 二劑而愈; 卻以補中益氣加麥冬, 五味調理而瘳。 若全用淡滲,復損真陰, 決致不起。 俱薛按
懸癰六十四
立齋曰: 懸癰謂瘡生於玉莖之後, 穀道之前, 屬足三陰虧損之證, 輕則為漏, 瀝盡氣血而亡, 重則內潰而即殞。 大抵此證原屬肝腎陰虛, 故不足之人多患之, 雖一於補, 猶恐不治, 況膿成而又剋伐, 不死何俟? 即寒涼之劑亦不可過用, 恐傷胃氣。 惟製甘草一藥, 不損血氣, 不動臟腑, 其功甚捷, 最宜用之, 不可忽也。 焮腫或發熱者, 清肝解毒。 腫痛者, 解毒為主。 腫痛而小便赤澀者, 肝經濕熱也, 宜分利清肝。 不作膿或不潰者, 氣血虛也, 宜補之。
又, 治法曰: 凡初起濕熱腫痛, 或小便赤, 宜先以製甘草一二劑, 及隔蒜灸, 更飲龍膽瀉肝湯。 焮腫痛甚, 宜仙方活命飲, 以製甘草佐之。 若發熱腫痛者, 以小柴胡湯加車前, 黃檗, 芎, 歸。 若不成膿, 或膿成不潰者, 八珍湯補之。 若膿已成者, 急鍼之。 已潰者, 用八珍湯加製甘草, 柴胡梢, 酒炒黃檗, 知母。 小便澀而脈有力者, 仍用龍膽瀉肝湯加製甘草。 小便澀而脈無力者, 清心蓮子飲加製甘草。 膿清不斂者, 用大補之劑, 間以豆豉餅灸之。 久而不斂者, 用附子餅灸之, 並效。 欲其生肌收斂, 腎虛者, 六味地黃丸; 血虛者, 四物加參, 朮; 氣虛者, 四君加芎, 歸; 脾虛者, 補中益氣湯; 氣血俱虛者, 八珍湯並十全大補湯。 若用寒涼消毒則誤矣。
陳良甫曰: 治穀道前後生癰, 謂之懸癰, 用粉草一兩, 截斷, 以澗水浸潤, 炙令透內, 細剉, 用無灰酒煎服。 有人患此已破, 服兩劑, 瘡即合。
一弱人莖根結核如大豆許, 勞則腫痛, 先以十全大補湯去桂加車前, 麥冬, 酒製黃檗, 知母, 少愈; 更服製甘草, 漸愈; 仍以四物, 車前之類而消。 一男子患此, 焮痛發熱, 以龍膽瀉肝湯二劑, 及製甘草四劑而潰, 再用滋陰之劑而愈。 若或膿未成, 以?炒熱敷上, 冷即易之, 隔蒜灸之亦可。 數日不消, 或不潰, 或潰而不斂, 以十全大補湯加柴胡稍為主, 間服製甘草, 並效。 若不保守, 必成漏矣。 一儒者患懸癰, 服坎離丸及四物, 黃檗, 知母之類不應, 脈浮洪, 按之微細。 余以為足三陰之虛, 用托裏散及補陰八珍湯, 漸愈; 又用六味丸, 補中益氣湯調補化源, 半載而痊。 大凡瘡瘍等證, 若腎經火氣亢盛, 致陰水不能生化, 而患陰虛發熱者, 宜用坎離丸, 取其苦寒能化水中之火, 令火氣衰而水自生。 若陽氣衰弱, 致陰水不能生化, 而患陰虛發熱者, 宜用六味丸, 取其酸溫能生火中之水, 使陽氣旺而自生。 況此證屬腎經精氣虧損者, 十有八九; 屬腎經陽氣亢盛者, 十無一二。 然江南之人患此者, 多屬脾經陰血虧損, 元氣下陷, 須用補中益氣湯升補陽氣, 使陽生而陰長。 若嗜慾過多, 虧損真陰者, 宜用六味丸, 補腎經元氣以生精血, 仍用補中益氣湯, 以培脾肺之生氣而滋腎水。 經云: 陰虛者, 脾虛也。 但多誤認為腎經火證, 用黃檗, 知母之類, 復傷脾肺, 絕其化源, 反致不起, 惜哉。 通府張敬之患前證, 久不愈, 日晡熱甚作渴, 煩而喘, 或用四物湯, 黃檗, 知母之類, 病益甚, 肢體倦, 少食, 大便不實, 小便頻數。 謂余曰: 何也? 余曰: 此脾虛之證, 前藥復傷而然。 遂用補中益氣加茯苓, 半夏, 數劑飲食漸進, 前證漸愈, 更加麥冬, 五味, 調理乃痊。 經曰: 脾屬太陰, 為陰土而主生血。 故東垣云: 脾虛元氣下陷, 發熱煩渴, 肢體倦怠等證, 用補中益氣湯, 以升補陽氣而生陰血。 若誤認為腎虛火盛, 而用四物, 黃檗, 知母之類, 反傷脾胃生氣, 是虛其虛矣。 況黃檗, 知母乃瀉陽損陰之劑, 若非膀胱陽火盛而不能生陰水, 以致發熱者, 不可用也。 俱薛按
脫疽六十五
立齋曰: 脫疽以疔患於足或足趾, 重者潰脫, 故名之。 亦有患於手指者, 名曰蛀節疔, 重者腐去本節, 輕者筋攣。 此證因膏梁厚味, 酒?炙?, 積毒所致; 或不慎房勞, 腎水枯竭; 或服丹石補藥, 致有先渴而後患者, 有先患而後渴者, 皆腎水虧涸, 不能制火也。 此證形勢雖小, 其惡甚大, 不問腫潰, 皆須隔蒜灸之, 不痛者宜明灸之, 庶得少殺其毒。 凡初發而色黑不潰者不治, 毒延入腹者不治, 色黑不痛者亦不治, 色赤作痛自潰者可治。 若失解其毒, 以致肉死色黑者, 急斬去之。 亦有因修手足口咬等傷而致者。 若元氣虛弱, 或犯房事, 或外塗寒涼, 內服剋伐, 損傷脾胃, 以致患處不潰, 或黑延上足, 亦多致死。 重者須當用腳刀轉解周骨, 輕拽去之, 使筋隨骨出, 而毒得泄, 亦不痛。 否則毒筋內斷, 雖去而仍潰。 且偏僻之處, 氣血罕到, 藥難導達。 況攻毒之劑, 必先傷脾胃, 反損元氣, 不若灸法為良, 重者須解去為善。 故孫真人云: 在肉則割, 在指則截, 使不如此, 則必致夭歿而害尤甚矣。 況患處已壞, 雖解不痛, 又何憚而不為乎? 患者當知之。 若女人患此, 又多因札縳, 血脈不通, 遂成死肉。 惟當壯其脾胃, 行甚經絡, 生其血氣則愈。 又, 治法曰: 色赤作痛者, 元氣虛而濕毒壅盛也, 先用隔蒜灸, 更用解毒藥, 如活命飲, 托裏散之屬, 仍速用補劑, 如十全大補湯, 加減八味丸, 則毒氣不致上侵, 元氣不致虧損, 庶可保生。 作渴者, 宜滋陰降火。 色黑者不治。
崔氏方: 治手足甲疽, 或因修甲傷肉, 或因損足成瘡, 潰爛上腳。 用綠礬置鐵板上煆沸, 色赤如溶金色者為真, 沸定取出研末, 以鹽湯洗而搽之。
一男子足趾患之, 焮痛色赤發熱, 隔蒜灸之, 更以人參敗毒散去桔梗加金銀花, 白芷, 大黃, 二劑痛止, 又用十宣散去桔梗, 官桂加天花粉, 金銀花, 數劑而痊。 一男子足指患之, 色紫不痛, 隔蒜灸五十餘壯, 尚不知痛, 又明灸百壯始痛, 更投仙方活命飲四劑, 乃以托裏藥潰脫而愈。 一膏梁之人先作渴足熱, 後足大指赤痛, 六脈洪數而無力, 左尺為甚。 予謂此足三陰虛證, 當滋化源為主。 彼因服除濕敗毒等劑, 元氣益虛, 色黯延足。 余乃朝用補中益氣湯, 夕用補陰八珍湯各三十餘劑, 及桑枝灸, 潰而膿清, 作渴不止; 遂朝以前湯送加減八味丸, 夕用十全大補湯, 三十餘劑而痊。 是時同患此證, 服敗毒之藥者, 俱不救。 一膏梁人年逾五十亦患此, 色紫黑, 腳焮痛, 喜其飲食如故, 動息自寧, 為瘡瘍之善證, 尚可治。 遂以連翹消毒散六劑, 更以金銀花, 甘草節, 瓜蔞二十餘劑, 患趾潰脫; 再以當歸, 川芎, 連翹, 生地, 金銀花, 白芷二十餘劑而愈。 一芻蕘左足趾患一泡, 麻木色赤, 次日趾黑, 五日其足黑冷, 不知疼痛, 脈沉細, 此脾胃受毒所致。 以飛龍奪命丹一服, 翌日令割去足上死肉, 割後骨始痛而可救, 遂以十全大補湯治之而愈。 蓋死肉乃毒氣盛而拒絕營氣所致, 況至陰之下, 氣血難達。 經曰: 風淫末疾, 即此是也。 向若攻伐之, 則元氣愈虛, 邪氣愈盛, 乘虛上侵, 必致不救。 俱薛按
腳發六十六
齊齋曰: 腳發之證, 屬足三陰精血虧損, 或足三陽濕熱下注。 若色赤腫痛而潰膿者, 屬濕熱下注, 為可治。 若色微赤微腫而膿清者, 屬精血虧損, 為難治。 若黑黯不腫痛, 不潰膿, 煩熱作渴, 小便淋漓者, 陰敗末傳, 惡證也, 為不治。 治法: 濕熱下注者, 先用隔蒜灸, 活命飲以解壅毒, 次服益氣湯, 六味丸以補精氣。 若色黯不痛者, 著肉灸, 桑枝灸以行壅滯, 助陽氣, 更用十全大補湯, 八味丸以壯脾土, 滋化源, 多有復生者。 若專治其瘡, 復傷生氣, 吾未見其生者。
閣老靳介菴腳趾縫作癢, 出水腫焮, 腳面敷止癢之藥不應, 服除濕之藥益甚。 余以為陰虛濕熱下注, 用六味地黃丸, 補中益氣湯而愈。 大參李北溪左足赤腫作痛, 此足三陽經濕熱下注, 先用隔蒜灸與活命飲一劑, 其痛頓止, 灸患處出水, 赤腫頓消; 次用托裏消毒散四劑, 灸患處出膿而愈。 一儒者患此, 腫硬色白, 兩月餘矣。 此足三陰虧損, 為外寒所侵也, 用大防風湯及十全大補湯兼服而消。 後場屋不利, 飲食勞倦, 前證復作, 盜汗內熱, 飲食不化, 便滑肌瘦, 此脾土虛寒, 而命門火不能相生, 用八味丸, 益氣湯百餘劑, 喜其年壯得愈。 一男子腳心發熱, 作渴引飲, 或用四物, 芩, 連, 知, 檗之類, 腹痛作嘔, 煩熱大渴, 此足三陰虧損, 前藥復傷脾胃也。 先用六君加炮薑, 數劑而脾胃醒, 再用補中益氣加茯苓, 半夏而脾胃健, 乃以加減八味丸兼服, 半載而愈。 一儒者腳心發熱作癢, 以滾湯浸漬而出水, 肌體骨立, 作渴吐痰, 此脾腎虛而水泛為痰也。 服益氣湯, 六味丸, 年餘元氣復而諸證愈。 俱薛按
足跟瘡六十七
立齋曰: 足跟乃督脈發源之所, 腎經所過之地。 若飲食失節, 起居失宜, 虧損足三陽經則成瘡矣。 若漫腫寒熱, 或體倦少食, 屬脾虛下陷也, 用補中益氣湯。 若晡熱作痛, 頭目不清, 屬脾虛陰火也, 前湯並六味丸。 若痰涎上升, 或口舌生瘡, 屬腎水乾涸也, 前湯並加減八味丸。 凡此皆當滋其化源, 若治其外則誤矣。 俗云兔嚙瘡者, 蓋獵人被兔咬腳跟, 或瘡久而不斂, 必氣血瀝盡而死。 若人腳跟患此, 亦終難愈, 因名兔嚙也。
一男子素不慎起居, 內熱引飲, 作渴體倦, 兩足發熱, 後足跟作痛。 或用清熱除濕之劑, 更加發腫, 又服敗毒之藥, 焮赤痛甚, 復用清熱祛毒, 潰裂番張, 狀如赤榴, 熱痛如錐, 內熱晡熱。 此以足三陰虧損, 朝用十全大補湯, 夕用加減八味丸, 外敷當歸膏, 兩月餘而愈。 其服消毒等藥而歿者, 不能枚舉。 太尹陳汝鄰兩腿酸軟, 或赤或白, 足跟患腫, 或痛, 或癢後痛, 而或如無皮, 或如皴裂, 日晡至夜, 脹痛焮熱。 用補中益氣湯加八味丸料, 補其肝腎而愈。 一男子患足跟瘡腫痛, 服消毒散, 搽追蝕藥, 虛證疊出, 形體骨立, 自分必死。 余用十全大補湯兼山藥, 山茱萸, 兩月餘而愈。 一婦人兩足發熱, 兩跟作痛, 日晡熱甚。 余以為肝腎血虛, 用加味逍遙散, 六味地黃丸, 五十餘劑而愈。 楊錦衣腳跟生瘡如豆許, 痛甚, 狀似傷寒, 以還少丹, 內塞散治之。 稍可。 次因納寵作痛, 反服攻毒藥, 致血氣愈弱, 腿膝痿弱而死。 蓋足跟乃二蹻發源之處, 腎經所由之地, 若瘡口不合, 則蹻氣不能發生, 腎氣由此而泄, 故為終身之疾。 況彼瘡先得於虛, 復不知戒, 雖大補氣血, 猶恐不及, 安可服暴悍攻毒之藥以戕賊之乎? 俱薛按
腎藏風瘡六十八
立齋曰: 腎藏風屬腎虛, 風邪乘於?脛, 以致皮膚如癬, 或漸延上腿, 久則延及遍身。 外證則搔癢成瘡, 膿水淋漓, 眼目昏花; 內證則口燥舌乾, 腰腿倦怠, 吐痰發熱, 盜汗體疲。 治法用六味丸為主, 佐以四生散。 若脾胃虛弱者, 用補中益氣湯為主, 佐以六味丸, 四生散為善。
欽天薛循齋年六十有一, 兩?患之, 膿水淋漓, 發熱吐痰四年矣。 此腎臟風證也, 與六味丸, 四生散而瘥。 年餘復作, 延及遍身, 日晡益甚, 痰渴盜汗, 唇舌生瘡, 兩目昏赤, 皆腎經虛火而水泛為痰也, 用加減八味丸而愈。 三年後, 小便淋瀝, 莖中澀痛, 此思色精不出而內敗也, 用前丸及補中益氣湯麥門, 五味而愈。 薛按
凡腎囊濕癢, 抓破成瘡, 俗名腎上風也。 外治之法, 但以黃丹, 枯礬, 生牡蠣共為末, 搽擦即愈, 或以蛇床子同白礬煎湯洗之亦可。 ?
瘡六十九
立齋曰: ?瘡生於兩?, 初起赤腫, 久而腐潰, 或津淫搔癢, 破而膿水淋漓。 蓋因飲食起居, 虧損肝腎, 或因陰火下流, 外邪相搏而致。 外?屬足三陽濕熱可治, 內?屬足三陰虛熱難治。 若初起惡寒壯熱, 焮腫作痛者, 屬濕熱, 用檳蘇散。 若漫腫作痛, 或不腫不痛者, 屬陰虛, 用補陰八珍湯。 若膿水淋漓, 體倦食少, 內熱口乾者, 屬脾虛, 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 酒炒白芍藥。 若午後熱, 或作痛, 頭目不清者, 屬陰火, 前湯加酒炒黑黃檗及六味地黃丸。 若午後發熱, 至子時方止, 是血虛, 前湯加芎, 歸, 熟地。 若鬱結傷脾而甚者, 用歸脾湯加柴胡, 山梔。 若怒動肝火而甚者, 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 山梔, 黃芩。 若內熱口乾, 肢體倦怠, 或痰涎上升, 或口舌生瘡, 屬脾腎虛熱, 用六味地黃丸, 補中益氣湯。 若患處黑黯, 肢體畏寒, 飲食少思, 屬脾腎虛敗, 用八味地黃丸。 若誤用攻伐, 復損胃氣, 絕其化源, 治亦難矣。
鴻臚翟少溪兩?生瘡, 漸至遍身發熱, 吐痰, 口燥咽乾, 盜汗心煩, 溺赤足熱, 日晡益甚, 形體日瘦。 此腎經虛火也, 用六味丸, 不一月諸證悉退, 三月元氣平復。 陳湖陸懋誠素因陰虛, 過飲入房, 發熱腿痛似?瘡, 用發表之劑, 兩腿腫黯, 熱氣如霧, 欲發痙, 脈皆洪數, 兩尺尤大。 余曰: 屬足三陰虛, 酒濕所乘, 元氣損而邪益甚耳。 用十全大補加山藥, 山茱萸, 附子一劑, 脈證頓退, 卻去附子, 又二劑全愈。 薛按
天泡瘡七十
天泡瘡形如水泡, 皮薄而澤, 或生頭面, 或生遍身, 乃太陰陽明風熱所致, 故見於皮毛肌肉之間, 宜清血涼血, 熱解則愈。 如兼表邪而發熱脈數者, 宜荊防敗毒散。 如火盛者, 或加芩, 連, 連翹, 金銀花, 玄參之屬。 如焮腫疼痛, 脈數便結者, 此表裏俱實也, 宜防風通聖散雙解之。 如外多毒水, 以金黃散敷之, 無有不愈。
赤白游風七十一
立齋曰: 赤白游風屬脾肺氣虛, 腠理不密, 風熱相搏; 或寒閉腠理, 內熱怫鬱; 或因虛火內動, 外邪所乘; 或肝火血熱, 風熱所致。 治法: 若風熱, 用小柴胡湯加防風, 連翹。 血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