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便血第 2 页
某十八 便后下血,此远血也。脾不统血
焦术一钱半 炒白芍一钱半 炮姜一钱 炙草五分 木瓜一钱 炒荷叶边二钱
方 脉小左数,便实下血,乃肝络热腾,血不自宁,医投参芪归桂甘辛温暖,昧于相火寄藏肝胆,火焰风翔,上蒙清空,鼻塞头晕,呛咳不已,一误再误,遗患中厥,夫下虚则上实,阴伤阳浮冒,乃一定至理。血去阴伤虚阳上冒
连翘心 竹叶心 鲜生地 玄参 丹皮 川斛
又 下血阴伤走泄,虚阳上升,头目清窍,参芪术桂辛甘助上,致鼻塞耳聋,用清上五六日,右脉已小,左仍细数,乃阴亏本象,下愈虚则上愈实,议以滋水制火之方。
生地 玄参 天冬 川斛 茯神 炒牛膝
又 脉左数,耳聋胁痛,木失水涵养,以致上泛用补阴丸。
补阴丸五钱,又虎潜丸羊肉胶丸。
某 肠红粘滞,四年不痊,阴气致伤,肛坠刺痛,大便不爽,药难骤功,当以润剂通腑。阴虚血涩
生地 豆皮 楂肉 麻仁 冬葵子 归须
姚 劳伤下血,络脉空乏为痛,营卫不主循序流行,而为偏寒偏热,诊脉右空大,左小促,通补阳明,使开合有序。劳伤营卫
归芪建中汤。
唐四七 内经以阴络伤,则血内溢,盖烧酒气雄,扰动脏络聚血之所,虽得小愈,而神采爪甲不荣,犹是血脱之色,肛坠便甚,治在脾肾,以脾为摄血之司,肾主摄纳之柄故也。脾肾虚
晚归脾去木香,早六味去丹、泽,加五味、芡实、莲肉、阿胶丸。
沈五五 酒湿污血,皆脾肾柔腻主病,当与刚药,黑地黄丸,凡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不可不知,谦甫治此症,立法以平胃散作主,加桂附干姜归芍,重加炒地榆以收下湿,用之神效,即此意也。
吴四二 腹痛下血,食荸荠豆浆而愈,乃泄肺导湿之药,既愈以来,复有筋骨痿软,寒热,夜卧口干,乃湿去气泄,阳明脉乏,不主用事,营卫失度,津液不升之象,天真丸主之,去人参。
支五六 痔血久下,肌肉痿黄,乃血脱气馁,渐加喘促浮肿,再延腹胀,便不可为,此症脏阴有寒,腑阳有热,详于金匮谷疸篇中,极难调治。
人参 焦术 茯苓 炒菟丝子 广皮 生益智 木瓜
杨四八 中年形劳气馁,阴中之阳不足,且便血已多,以温养固下,男子有年,下先虚也。肾阳虚
人参 茯苓 归身 淡苁蓉 补骨脂 巴戟 炒远志
生精羊肉熬膏丸,服五钱。
田三八 久矣晨泄腹痛,近日有红积,此属肾虚。
补骨脂 大茴香 五味 茯苓 生菟丝
陈三七 脉左虚涩,右缓大,尾闾痛连脊骨,便后有血,自觉惶惶欲晕,兼之纳谷最少,明是中下交损,八脉全亏,早进青囊斑龙丸,峻补玉堂关元,暮服归脾膏,涵养营阴,守之经年,形体自固。
鹿茸生切薄另研 鹿角霜另研 鹿角胶盐汤化 柏子仁去油烘干 熟地九蒸 韭子 盐水浸炒 菟丝子另磨 赤白茯苓蒸 补骨脂胡桃肉捣烂蒸一日揩净炒香
上溶膏炼蜜为丸,每服五钱,淡盐汤送。
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胶补肾脉之血,骨脂独入命门,以收散越阳气,柏子凉心以益肾,熟地味厚以填肾,韭子菟丝就少阴以升气固精,重用茯苓淡渗,本草以阳明本药,能引诸药,入于至阴之界耳,不用萸味之酸,以酸能柔阴,且不能入脉耳。
胡十八 上下失血,先泻血,后便泻,逾月,阴伤液耗,胃纳颇安,且无操家之劳,安养闲坐百日,所谓静则阴充。肾阴虚
熟地 萸肉 茯神 山药 五味 龙骨
汪 肾虚,当春阳升动咳嗽,嗽止声音未震,粪有血,阴难充复,不肯上承,用阴药固摄。
熟地 白芍 茯神 黑稆豆皮 炒焦乌梅肉
陈三十 肾阴虚络中热,肝风动,肠红三载不已,左胁及腹不爽,少阳亦逆,多以补中调摄,故未见奏功,姑用疏补,为益脏通腑。
熟地炭 炒当归 炒楂肉 炒地榆 炒丹皮 冬桑叶
又 益阴泄阳,四剂血止,但腰酸脘中痹,咽燥喜凉饮,肛热若火烙,阳不和平,仍是阴精失涵,用虎潜法。
熟地炭 白芍 当归 地榆炭 龟胶 知母 黄柏
猪脊髓丸。
某 沫血鲜红凝块紫黑,阴络伤损,治在下焦,况少腹疝瘕,肝肾见症,前此精浊日久,亦令阴伤于下。
人参 茯神 熟地炭 炒黑杞子 五味 炒地榆 生杜仲
又 左脉小数坚,肛坠胀。
人参 茯神 湖莲肉 芡实 熟地炭 五味
陈氏 脉小,泻血有二十年,经云,阴络伤,血内溢,自病起十六载,不得孕育,述心中痛坠,血下不论粪前粪后,问脊椎腰尻酸楚,而经水仍至,跗膝常冷,而骨髓热灼,由阴液损伤,伤及阳不固密,阅频年服药,归芪杂入凉肝,焉是遵古治病,议从奇经升固一法。奇脉伤
鹿茸 鹿角霜 枸杞子 归身 紫石英 沙苑 生杜仲 炒大茴 补骨脂 禹余粮石
蒸饼浆丸。
张三九 劳力见血,胸背胁肋诸脉络牵掣不和,治在营络。劳力伤络
人参 归身 白芍 茯苓 炙草 肉桂
计五三 瘀血必结在络,络反肠胃而后乃下,此一定之理,平昔劳形奔弛,寒暄饥饱致伤,苟能安逸身心,瘀不复聚,不然年余再瘀,不治。血瘀在络
旋覆花 新绛 青葱 桃仁 当归须 柏子仁
宋氏 当年肠红,继衄血喉痛,已见阳气乘络,络为气乘,渐若怀孕者,然气攻则动如梭,与胎动迥异,倘加劳怒,必有污浊暴下,推理当如是观。
柏子仁 泽兰 卷柏 黑大豆皮 茯苓 大腹皮
徐评 以上诸案,肠红痔血,俱不能分别,人参姜桂一概乱投,此老与此症竟茫然无知,误人不少,案中不但痔血一症,混入肠红,即知其为痔血矣,而痔血之方又不中病,盖另有治法,不得与肠红方等也,便血肠中必有受之处,褚氏所谓肠有窍便血杀人是也,当知填窍之法,今惟知用人参姜附及五味等燥热收敛之药,助其肠中之火,而于脱血之后,更劫其阴,苟非纯虚,是益其疾矣。本文来自:中医五绝网http://www.wujue.com
文章录入:中医五绝网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