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皮肤病 >> 酒渣鼻 >> 正文

酒渣鼻是怎么回事?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皮肤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3 8:47:57

    酒渣鼻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痼疾,多见于中年人有皮脂溢出者。虽然本病一般对人体健康无严重危害,自觉症状也较轻微,但由于本病妨碍了面容的美观,往往给患者在心理上带来痛苦和烦恼。现代西医学尚缺乏根治方法,一般采用抗菌消炎、镇静,补充维生素B族等对症治疗,疗效不确切,且容易复发。 酒渣鼻

    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素问·热论》记载:“脾热病者,鼻先赤。”《魏书·王慧龙传》已出现酒耱鼻之名。《诸病源候论》认为:“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寒之气相搏所生。”说明了此病的病因病机与饮酒和寒温失调有关。《丹溪心法》称之为“肺风”。鉴于本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般粉刺的特征,故又称为“肺风粉刺”。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说:“肺风、粉刺、酒簸鼻,三名同种。”唐代以前,治疗以外治为主,主要药物为水银、雄黄等。至元代,逐步开始用内服方药。在明代,更提出以“清肺、消风、和血”(《外科启玄》)为原则。清代对本病论述比较突出的是《医宗金鉴》。该书指出,由肺经血热引起的称为肺风粉刺;由血瘀凝结而成称为酒皱鼻,前者用枇杷清肺饮宣肺清热,后者用凉血四物汤、栀子仁丸等凉血清热,活血化瘀。从其描述的症状来看,两者当属同一病症的不同阶段,前者较轻,而后者较重。《医林改错》则采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因而活血化瘀也成为本病的治法之一。外用药以《医宗金鉴》创制的有效方剂颠倒散为代表,且一直被广泛沿用至今。 酒渣鼻

    现代对本病的研究自1958年哈尔滨医学院皮肤科教研室报道用中药治疗本病40例以后,各地陆续有临床观察资料出现。至1989年,报道文章有50多篇,累计病例己超过5500例,疗效大多数在80%以上。总的来看,50~60年代,以继承明清时期的有效方剂为主,有些民间验方和秘方也见于报端,但为数不多。70~80年代,临床文章及病例数大为增加,多以外用专方治疗为主,较少辨证分型。有按中医辨证分型内服中药治疗本病,也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为数不多。近年来,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西医学对本病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本病的治疗又有新的进展。有医者经临床研究认为,本病由蠕形螨虫引起。对此论的认识虽尚未统一,但无疑是一种新的思路。酒渣鼻
 
    通过古今医家的实践,特别是近40年的探索,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为饮食不节和风寒外束。其病理变化可归纳为脾胃积热、肺经积热和寒凝血瘀三个方面。

    脾胃积热 脾胃素有积热,或素嗜饮酒,过食辛辣之品,故生热化火,胃火循经熏蒸,则络脉充盈,鼻部出现潮红。

    肺经积热 肺开窍于鼻,感受外邪,郁而化热,热与血相搏,毒热外发肌肤,蒸于肺窍而发为本病。

    寒凝血瘀 湿热积于胃,蒸于肺,复遇风寒之邪客于皮肤,或以冷水洗面,寒主收引,以致瘀血凝结,鼻部先红后紫,久则变为黯红。     

    关于酒渣鼻的病因,近年来有人提出是蠕形螨虫的感染引起,因此建议把本病改为“毛囊虫皮炎”。从报道的文献看,对于毛囊虫感染导致本病的发生,似已被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但认识还没有完全一致。如有报道说检查部分初诊的本病患者,结果并非所有患者毛囊虫检查都呈阳性。因此,毛囊虫感染似乎不是酒渣鼻发病的唯一因素。也有报道用中药灭螨方法治疗本病30例,结果全部有效。同时发现在相当一部分皮损消退的病人和正常人中,仍可检查到毛囊虫,因此认为,蠕形螨虫可能是一种条件致病螨类,若无适宜的条件,可使螨处于静止状态而不引起疾病。这些分歧至今尚未明确定论。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