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内治八法及施护要点第 4 页

清法
清法,亦称清热法。即通过寒凉泄热的方药和措施,使邪热外泄,清除里热证的一种方法。
1、应用要点
(1)清气分热:适用于邪入气分,里热渐盛,出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烦躁、苔黄,脉洪大或数。代表方为白虎汤。
(2)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诸证,如温疫、火毒内痈等。代表方为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和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等。
(3)清热凉血,适用于邪热入营分,神昏谵语,或热入血分,见舌红绛,脉数及吐血、衄血、发斑等情况。代表方为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4)清热养阴:适用于热病后期,伤津阴虚,夜热早凉,或肺痨阴虚,午后潮热,盗汗咳血等证。代表方为青蒿鳖甲汤、秦艽鳖甲汤。
(5)清脏腑热:适用于邪入于某一脏腑。如心火炽盛,烦躁失眠,口舌糜烂,大便秘结。代表方为大黄泻心汤。心火下移小肠,兼见尿赤涩痛者,用导赤散泻心火。肝胆火旺可用龙胆泻肝汤等。
(6)清热除湿;湿邪为患,根据其病性病位不同选用不同方药。如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湿热黄疸用茵陈蒿汤;湿热下痢用香连丸或白头翁汤等。
2.施护要点
(1)注意寒热真假:清法必须针对实热证,对于真寒假热证,尤须仔细观察和辨明,切勿被假象所迷惑而误用清法,造成严重后果。
(2)清法用于实热证,根据“热者寒之”的护法,护理上必须采用清、寒的护理措施。如饮食、室温、衣被、服药等均宜偏凉,并注意环境安静,以利病人养息。
(3)煎服药护理:清热之剂,药物不同,煎药方法亦应有别,如白虎汤中的生石膏应先煎;黄连解毒汤中的“三黄”和栀子,先将药物加少量冷水浸泡后,再加水煎煮;普济消毒饮中辛凉之品,煎药时间宜短等。凡清热解毒之剂,均以取汁凉服或微温服。
(4)服药后要观察病情变化。如服白虎汤后,体温渐降,汗止渴减,神清脉静,为病情好转。若高热不退,大汗不止,烦渴加剧,甚至出现神昏谵语,斑疹等,应立即通知医生。
(5)对疮疡肿毒之证,在服药过程中,应观察肿毒消、长之势,若肿消热退,为病退之象。若已成脓,则应切开排脓。
(6)对势入营血者,要观察神志,出血及热极动风之兆,一旦发现,立即处理。
(7)热证病人一般脾胃运化失司,纳食不佳。饮食上应给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鼓励病人多饮水,还可给西瓜汁、梨汁、柑桔等生津止渴之品。
补法
补法,亦称补益法。是指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的方法。
1、应用要点
(1)补气:适用于气虚病证,如倦怠乏力、呼吸短促、动则气喘、面色仓白、食欲不振,便溏、脉弱或虚大等。代表方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2)补血:适用于血虚病证,如头眩目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面色无华,脉细数或细涩等。代表方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
(3)补阴:适用于阴虚病证,如口干,咽燥,虚烦不眠,便秘,甚则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代表方为六味地黄汤、左归丸、大补阴丸等。
(4)补阳:适用于阳虚病证,如畏寒肢冷,冷汗虚喘,腰膝酸软,泄泻水肿,舌胖而淡,脉沉而迟等。
2、施护要点
(1)补益法适用于虚赢不足之证,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护理上重在扶正。由于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别,在用补法时适当辨明,然后进行调护。
(2)由于阳虚多寒,阴虚多热,护理上应根据阴、阳之虚不同,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护理。
(3)煎服药护理:补益剂多质重味厚,煎药时要放水久煎才能出汁,采用饭前服下。对阿胶、龟板、红参、白参等贵重药品应品应另煎或冲服。
(4)中医历来重视食补的重要性。在药补的同进应做好饮食调护。对阳虚、气虚证者可选用牛、羊肉和桂圆、大枣等温补之品,忌生冷瓜果和凉性食品;阴虚、血燥者应选用银耳、淡菜、甲鱼等清补等物,忌辛辣,炙煿之品。
(5)情志护理:虚证病人大多处在大病初愈或久病不愈等情况,由于病程长,加上疗效不甚理想,常易产生急躁、悲观、忧虑等情绪,应做好开导和劝慰等工作。
(6)虚证者,卫外功能低下,很易受外邪所侵,要做好气象护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蜂疗]蜂疗发展史 09-29 [针刺疗法]中国古代针法特色历史演变 09-05 [拔罐疗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09-01 [足疗]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吗? 08-31 [刮痧疗法][组图]分部分区刮痧疗法 06-17 [脐疗][图文]痛经脐疗方 03-02 [推拿疗法]小儿推拿的操作顺序及补泻原则 02-26 [推拿疗法][图文]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疗法][图文]什么是小儿推拿? 02-26 [足疗][图文]中医足疗视频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