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的补法和泻法有什么不同第 2 页
4、药物的不同
根据不同疾病的性质,在治疗时选择相应性味、功能、主治功效的药物加入艾条中(药艾);或是隔于艾柱下(隔物灸);或施灸材料(如桃枝、桑枝、硫磺、黄蜡等)施术,也会产生不同的补泻效应。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补的作用。如附子饼隔物灸则多用于补虚助阳,治厥逆、阳痿、遗精;隔姜灸温经散寒;丁香敷灸温中降逆、温肾助阳而治虚寒腹泻、阳痿、阴冷;五倍子敷灸固精敛汗而治遗精、遗尿、自汗、盗汗;隔胡椒温中散寒而治心腹冷痛等。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泻的作用。如甘遂敷灸则多用于逐水泻水;还有隔蒜灸解毒消肿杀虫而治痈疽疖肿癣疮;斑蝥敷灸攻毒蚀疮、破血散结而治痈疽、咽喉肿痛、瘰疬;毛茛敷灸利湿消肿止痛而治鹤膝风、恶疮痈疽、胃痛;石龙芮敷灸解毒消肿而治痈肿疮毒、蛇虫咬伤;威灵仙敷灸祛风除湿、通经止痛而治风湿痹痛;板兰根敷灸清热解毒而治腮腺炎;簿荷敷灸疏散风热而治流感等。如隔蒜灸解毒杀虫,隔附子灸可回阳固脱,隔姜灸可祛寒温中,此三种隔物灸就寓有补泻之意。另如桃枝灸可温经散寒,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而桑枝灸对疮伤已溃者可“补接阳气,去腐生肌”,其补泻作用显然与前者有别。总的来讲灸疗的补泻作用与穴位功能、临床证候、灸疗刺激量的大小(包括:灸治方法、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灸疗时间的长短)、病变的部位及患者的体质等密切相关。临床上无论运用何种补泻,都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运用,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艾灸分补泻,且灸法补泻效应是通过调控施灸刺激量而实现的,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副作用的重要途径。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医药粥]治疗闭经的中医药粥 08-08 [中医外治]心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肠病治未病特色疗法 07-18 [中医外治]中药外用防痱子 07-17 [中医外治]小儿脾气虚泄泻外治法 07-14 [中医外治]脾阳虚泄泻中医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图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贴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内涵与优势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与中药穴位贴敷 07-03 [中医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疖痈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