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中医中药 >> 中医文化 >> 正文

药店悬葫为幌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5-26 22:58:37

中医文化:药店悬葫为幌

  标志幌,即以含蓄抽象、形式隐晦的形象暗喻某一经营项目或业种,往往可以与实物毫不相干的某一形象作为本业种的特殊标志。当然,这种行业一般也更为人们所熟悉,标志形式也更约定俗成化。

  将葫芦悬挂在药铺上空作为售药的标志,可能是卖药者最早的标志幌,这种促销方式在史书中得以记载。《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云:“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这在当时也是新出现的事物,以至于作为市场管理者的费长房站在旗亭楼上,望见这种将葫芦高高地悬挂在市场街头(肆头)的新式广告也感到颇为奇异。汉代以后,药店悬葫为幌渐成风俗,留存于中国古代社会数千年,并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之初。

  其后,“悬壶”还逐渐成为古代行医的标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汝水》云:“昔费长房为市吏,见王壶公悬壶于市,长房从之,因而自远,同入此壶,隐沦仙路。”《壶公符》记述壶公的医道云:“其卖药口不二价,治百病皆愈。语卖药者曰:服此药必吐出某物,某日当愈。皆如其言。得钱日收数万,而随施与市道贫乏饥冻者,所留者甚少。”此记载说明壶公乃得道之人,悬一壶于市乃为普渡众生。于是,古代的中医开业时,会在门外悬挂一幅招幔——悬壶济世,说明自己医术高明,可以普济众生,而且收费合理。正是因为壶公的典故流传很广,所以又产生了一个俚语:“你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同时,后代还常用“悬壶济世”来形容医生治病救人的医德。《清明上河图》中的“赵太丞家”医药铺就在门前“悬壶”作为幌子。后来,中医医家虽然不以“悬壶”作为行医的招幌标志,但“悬壶”依然作为挂牌行医的象征代称。

  与卖药者“悬壶”为幌相对应,行医者则是以“杏林”为行业标识。其来历与三国时期的董奉有关。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人,与东汉的张仲景、华佗号称“建安三神医”。《太平广记·卷十二》载有董奉的逸事:“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不知其道。罢官去,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得经侯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问言:君得道耶?吾昔见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转少,何也?奉曰:偶然耳。”这个记载似乎说明董奉不是凡人,而是一个得道成仙之人,所以才能青春永驻。《太平广记·卷十二里》还记载了董奉的医案:“杜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纳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坐起,后四日乃能语。”至于董奉为人治病的费用,《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四》云:“奉居山不种田,为人治病亦不取钱。愈使栽五株杏,数年计得十万余株。”这就是“杏林”一词的来源。于是,药店门前常挂有“杏林春色”的招幌,以示此处有着能妙手回春的草药和医者,而对于医术高明者,病人也常常会奉送上“杏林高手”的锦旗以示敬意。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