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医教育史的尘封档案
□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王振国教授担纲主编的《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一书(齐鲁书社出版),我断断续续读了半年之久。这部35万言的文献学著作,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众多学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读之令人振奋不已。它所 选择的对医学教育史的研究,是自古以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命题。
医学教育作为整体国民教育的构成,在具有国之本、民之要一般属性的同时,更具有贵人、尚德的特殊个性。这是因为“医为人命所关……岂可听涉猎杜撰,全无根柢之人,以人命为儿戏乎?”(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正如本书作者所考证的那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置医学教育与进行医学考试的国家,三代之前属于不自觉的粗放型,西周之后就逐渐形成并完善为自觉的制度型了。唐宋时期,医学教育和考试达到了规范化的完备程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医学科特色的特殊学科,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领域都占据了非同寻常的一席。把镜头对准如此偌大的空间,去探求如此偌大的问题,前期的资料搜罗、汇集、筛选、甄别的工程之大已令人叹为观止,后期的梳理、加工和重新认知工作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本书的设计者、研究者、操笔者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他们的进程并最终到达胜利终点的。试想,如果没有对中医文献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没有精深的学术水平和知识底蕴,要完成这项在国内外尚属第一次的尝试,是万不敢为也万不能为的。
我以为,本书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我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形成的全程回顾,比较系统地归纳、分析、总结出这一领域不断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为今人对它的理智认识、能动把握、有效发挥提供可靠的资源,为现代中医学的人才培养、学术传承和发展创新提供有益的帮助。作者研究的成果告诉人们,我国古代的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是值得现代中医教育与考试借鉴的,如浮动学制,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理念;因人施教,师承带徒的途径;广开才路,从民间选拔医学人才的做法,以及规范命题、交叉命题、随机命题的考试方法等,至今看来都是成熟的和可参照的模式。综观中医教育与考试的历史,有两点经验始终是在万变之中保持不变的:其一是一贯重视对中医典籍的学习,《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脉经》、《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经典名著始终左右着中医教育和考试的主流;其二是一贯重视对临床实践的考察,古往今来的名家巨匠,无不是在躬身实践的拼搏中登上中医药学术高峰的。以上所说的是本书立意新颖性的表现。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表述上的系统性。它以断代的方法,把自春秋以降至辛亥革命以前数千年间有关中医教育与考试制度的研究作为本质的定位,比较全面地描绘出中医教育与考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规律、意义及其继承、发展、演变的脉络。对于不同时代背景下史料中反映出的不同内容,作者采取的不是平分秋色的方法,而是根据史料记载中的主要事件、人物、典章、制度进行有侧重的表述,文章之外体现出了作者灵活驾驭史料的能力和游刃有余的文字功底。这些资料中,有的侧重于政府管理机构、管理法令的记录,有的侧重于教育规模、教育方法的表现,有的侧重于人才选拔任用、考核升迁情况的描写,有的侧重于考试过程、考试内容的叙述,有的侧重于教师素质、教学质量的说明,有的侧重于医者学识水平、行医道德的分析等。其包含着的中医教育与考试制度在不同时期的个性特点、变化趋势、相互影响的内容,勾勒出了它们在历史进程中阶梯式渐进的基本轨迹。
很明显,以上两个特点是建立在占有资料的广泛性这一基础上的,这是本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从作者罗列出的目录看,这部书直接引用的参考书目多达62种之多,所引资料涉猎史学、哲学、文学、医学等广阔的范畴,是一部以反映医学教育与考试史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缩影。仔细阅读中发现,以上资料中还不包括大量的夹杂于经史子集中的内容,犹如考古工作者在泥土中搜寻瓦片、在山石中苦觅化石一样,文献研究工作中表现出的这种探赜索隐、精琢细磨的精神,是颇让常人无法接受的,难怪有人称他们是“屁股上磨出茧子的苦行僧”。或许,这正是造就王振国和他率领的精英团队为中医文献研究表现出的百折不挠精神和博大胸怀的支柱和基石。
有人说,食果在味,品茶得鲜。作为初始的尝试,《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一书还多少显出些意犹未尽之感,如在资料的占有上还显得不足,有横拓纵展的前景;在一些表述上还显得苍白,有广扩深掘的空间;在部分结构上还显得松散,有紧固密施的潜力等。十年磨一剑,这柄运用三年时间即亮出的利剑已光华四放,只要坚持磨下去,相信一定会光彩照人!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