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为核心培养中医临床人才
□ 袁长津 湖南省中医管理局
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已是当前制约中医药学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对名中医的培养,并强调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坚持以临床实践为核心”。
临床实践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创新的源头活水
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也主要是靠临床信息的反馈、积累、提炼形成的。远古即有神农氏身体力行、亲尝百草而创兴医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完成,既离不开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学习,更离不开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亲身验证、潜心探索和总结。综观历代杰出医家,无不效法神农、仲圣,坚持在临床医疗保健实践中去体验、探索和研究,不断积累经验,修正错误,融会新知,创新发展。可以说,临床实践是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头活水。因此,重实践、轻玄理一直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主流倾向。
通观近现代我国中医名医大家,多是学验具优的中医临床大师,无不熟谙经典,又勤修新知;既提倡继承传统中医之精华,又不排斥西医诊疗技术的应用;临床经验丰富,疗效卓著;著述严谨简明,厚积薄发。作为一个有志于中医药学术的传承者,处于当下的社会环境,更须加倍地重视中医临床实践,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提高临床疗效和中医药学术素养。只有深入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领会中医药学的真谛,并通过其疗效深悟中医药学术的魅力而对其产生不移的自信;只有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才会历练出谦虚、勤勉、包容的风范,激发出勤求古训、融会新知的动力和创新的灵感。面对快速发展的西医药学的严峻挑战,也只有通过卓越的临床疗效才能验证中医药学的真正价值,才会为人们所信奉,为社会所公认,为时代所需求。
从解决中医药院校学生和教师的基本素质入手
中医院校教育首先得解决学生和教师的基本素质问题:一是学生问题。近年来,中医药院校招收学生的基础知识与中医药学所需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不相符。一般大学的学生所攻读的各类专业都在中学就打下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思维模式。学习起来由浅入深,容易接受。但学习中医就大不一样。现在中小学阶段12年的学习内容,可说与中医专业没有多少关联,许多学生进了中医院校后,一接触到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六淫七情等,就如坠云雾一般,不知所措。作为主体专业的中医药知识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反而西医、外语、计算机等辅设学科,因与中小学所学知识一脉相承,学起来易于接受而感兴趣。这就是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多“弃主学次”的主要原因。二是教师问题。目前中医药院校的青中年教师,多是从本院校本科、研究生毕业以后直接留校任教的。这又容易产生两个弊端:一是“近亲繁殖”,有“同而不和”之嫌,不利于形成健康而开放的学风;二是缺乏临床历练,很难领悟中医学术的真谛,树立信心。所以,对中医药专业学生的招收和培养,不采取一些特殊的办法或有效的补救措施,不从师资队伍及教学模式等问题上切实改进,就不可能解决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
形成有利于中医临床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目前,对中医药临床人才的在岗培养已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中医药临床人才在岗继续教育及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要造就一大批能运用中医药治病的临床中医师,特别是能出一些各个地域层次的名中医。有权威人士曾指出,要培养名中医,就得“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这是很正确的。但真正的名医往往并不是靠强行被动培养出来的,更不是靠所谓权威钦定或利用媒体炒作出来的;而是靠长期自觉地在临床中勤奋实践、潜心学习,靠其临床疗效和德行,靠患者和群众的口碑而形成的。这除了本人的基本素质外,还要有一种外在的动力,即一种能激励真正的中医临床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说实在的,目前有关中医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奖励、待遇等实施办法和机制,都对真正潜心中医临床的人才倾斜不够,甚至还很不公正,制约乃至伤害了临床中医人才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中医药临床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条件,切实改革中医药人才评审、评价的标准和机制,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医药临床人才脱颖而出的相关政策。
调整相关政策及管理体制,改善中医药发展的环境
中医药界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在目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因素,如果不从政策法规的层面上予以解决,而大讲所谓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扬中医药优势,都是空谈。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非常符合社会的要求和人们的需要。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所医院、一个医师,如果仅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或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医院和个人的经济效益就上不去。如一个肢体骨折病人,根据具体情况,应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或外敷内服中草药即可以解决问题。这样做虽从根本上有利于病人,但这种技术所定的价位却只有一百元左右;而西医采取手术切开复位,上钉子、打石膏固定,其手术及材料费则是单纯中医治疗的十几倍,甚至数十倍。作为一所医院和一个中西医两法都能上的医师,你该如何选择?这也是中医医院“西化”和中医人员不安心本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价值决定市场导向,也往往左右人们的行为取向。此外,目前有关中医机构中药制剂室、院内中医药特色制剂及中药饮片加工炮制的管理制度,也不完全符合国情和实际,更制约了中医药特色的发挥和中医专科的发展。
因此,为了真正促进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必须完善对中医药的保障措施。要制定鼓励医疗机构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的补助办法;要适当调整传统中医诊疗服务项目的价格,以充分体现中医药服务技术的价值;对中医诊疗服务项目和用于治疗疾病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和院内特色中医药制剂,不仅要纳入各种社会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还要适当降低其“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以资鼓励;要适当修订和放宽有关医疗机构院内中药制剂和炮制的管理办法,支持医疗机构自制供院内临床使用的膏、丹、丸、散等中医药传统制剂等。
这些政策措施,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环境和中医院姓“中”等问题,实际上,更有利于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尤其有利于政府推行的社会各类医疗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巩固发展。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