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的历史演变
中医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它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传承方式,大概有家传,师带徒,学堂,学校以及大学五种模式。
古老中医教育模式——家传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和生产中发现了医药知识,并相应地产生了最原始的医学教育形式:口传心授。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医药知识经验的增多,口传心授被家族和师徒相传的中医教育形式取代。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钱塘人(今杭州)徐之才,从他的五世祖徐熙以下传至他的兄弟,六代之中就有十一个名医,是我国中医教育史有案可稽的最早的家族相传式中医教育的实例。中医的家传包括父子、叔侄和兄弟等,一般由长者担负教育责任以继承家学。由于世代相传的医疗经验的积累,知识就比较专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很多中医专科和中医世家,同时也造就了很多名医。如浙江的归安(今湖州一带)凌氏针灸流传十五代,宁波陆氏伤科与宋氏妇科、绍兴钱氏女科、桐乡陈木扇女科等等也相传多代。浙江明代针灸学大家杨继洲(巨洲人)和外科名医陈司成(海宁人)、清代本草学大家赵学敏(杭州人)和伤寒学大家俞根初(绍兴人)等都是名医世家。他们所创制的行之有效的家传医疗经验与方药,为中医宝库增添了光彩,家传式的中医教育形式后世一直沿用下来。
传统中医教育模式——师带徒
伴随家传式中医教育出现的是名医带徒的师承教育。这种中医教育形式越过了“医术秘不外传”的雷池,扩大了医学流传的范围,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医家,适应了民众防治疾病的需求。许多医家在传授时结合自己的经验,以自己的见解发挥前人的学术,相继各树一帜,各成一说,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中医流派,促进了医学的争论、交流与发展。比如浙江南宋时期仁和(今杭州)人稽清,擅长正骨术,因而名声很大,时间一长人们反而忘记了他的名字,只知有位“稽接骨”。他先是在江浙一带行医,后来年纪大了,就在山阴(今绍兴)定居。由于骨伤病人较多,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家人又不在身边,于是就招收了几个学徒作帮手。这几个学徒出师后又分别收门传授稽清的骨伤科技术,就这样师徒相授数十代,经历了八百余年,至今在浙东一带仍很有影响。因为骨伤病人不易行动,稽氏传人大都经常主动去各地“巡医”,方便患者就治。只是每逢农历三、六、九、十三、十六、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日才在绍兴的诊所接治病人,后来当地的老百姓就把稽氏伤科称作“三六九伤科”。古代名医在接收徒弟时都要经过十分精心的挑选,要求徒弟聪慧、勤奋、诚信,并且有良好的品德,而弟子为了寻求名师,更是不辞辛劳,遍地求访。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