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疗效 发展基层中医药第 2 页
笔者并不反对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中诊疗中也会结合西医的各项检查,但那只是参考,最终还是要依靠中医的辨证论治来处方。比如,现在有很多医务工作者看见高血压患者,上来就提笔处方“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也不去辨证了,这样效果会怎样呢?
有一老年高血压患者来我处就诊,主诉其高血压多年,服用中药和西药无数,就是控制不太平稳,看其原来的处方,都是一些平肝潜阳的药物,如磁石、龙牡、代赭石之类。诊脉象沉滑无力尺弱,舌质淡白,平时畏寒怕冷,腰痛,下肢有轻度的浮肿。于是就给患者开了一个金匮肾气丸加减的方子。患者久病成医,提出异议:我本身就是高血压,别的中医告诉我不能服用带有附子的方剂,你为什么还要给我开啊?笔者耐心地给他解释,他的高血压属于中医的“眩晕”,是阳虚型的,需要通过补阳来调理血压。患者将信将疑,取走3剂。过了3天,他高兴地来复诊了,因为自从服了上药后,血压下降了10毫米汞柱,眩晕未大发作。笔者再次用上方增损,患者服用了20余剂,血压就一直很平稳了。由此看来,辨证才是临床诊治的关键。
争取政策支持,加大自身宣传
基层中医的发展,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倾斜,比如,有的地方提高了中医药在新农合和医保中的报销品种和比例,诸如此类的优惠政策应该越来越多,这就为基层中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有了良好的土壤,优良的种子就是我们自身。内要提高业务素质,做到中医治病的“廉价、效优”,外要宣传中医治病的优势,大力开展“治未病”的工作。比如,冬季多发的哮喘,中医在夏季开展的“三伏贴”,就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体质,达到治未病的效果,从而使患者不再害怕过冬季,这样既能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又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扩大了中医药的阵地。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