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之“散膏”考义及其临床价值
【摘要】 《难经》在中医经典中首次提出“散膏”概念,历代注家多数未释其意,亦有注释含糊不清或望文生义者。因此,本文对《难经》及历代注释版本进行考述,厘清“散膏”概念,认为“散膏”、脾长与胰腺乃异名同属,“散膏”作为脾之副脏,具有协同脾主运化、统摄营血、升清降浊、输布精微、温养五脏的功能。提出调理脾胃法蕴含调理“散膏”的丰富内容,从脏腑解剖、组织形态和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上,印证了消渴病从脾论治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难经 黄庭经 散膏 脾长 消渴病
作者:王亚平【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分院;
【分类号】:R2-52
【DOI】:CNKI:SUN:WXZZ.0.2009-02-014
《难经》在中国古典医籍中,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向与《黄帝内经》并称“内难二经”,在确立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代名医张山雷曾誉之为“百世不祧之大经大法。”《难经》继《内经》之后,对脏腑功能、解剖度量,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有所发展创新。《难经》提出脾“主裹血”理论,即是后世“脾统血”的理论依据。《难经》在中医经典中首次提出“散膏”概念,并认为“散膏”作为脾之副脏,具有协同脾主运化、统摄营血、温养五脏的功能。虽然言简意赅,内容扼要,但基本符合现代脏腑解剖、生理功能和临床实际,这对中医学发展也是一项重要贡献。
“散膏”考义
《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其中 “散膏”,历代注家多数未释其意,一带而过;亦有注释含糊不清,望文生义者。如清·徐大椿在《难经经释·第四十二难》中说:“散膏,津液之不凝者。”[1]《中国医学大辞典》亦从其说,谓:“膏脂之流散而不凝者。”[2]然,考《难经》此段之义,主要论述脏腑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散膏”应是一个解剖概念,而非指人体膏脂、津液的流存形态,而膏脂流散不凝者,如何能度量出半斤?津液若凝固,则非病莫属。故此类解释不能明理,属牵强附会。
《中医大辞典》由于主编者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解释其义则客观明晰。《中医大辞典》谓:“散膏,脾脏周围的一种组织”,又说:“有人认为散膏可能是胰腺。”清·叶霖在《难经正义·四十二难》中说“散膏”,“胰,附脾之物,形长方,重约三、四两,横贴胃后,……与胆汁入小肠同路,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质味甜,或名之甜肉云。”[3]叶氏明确提出“散膏”即“胰腺”。张山雷先生亦认可叶氏之说,其在《难经汇注笺正·卷中·四十二难》说:“谓有散膏半斤,则脾不中虚,膏何可贮,今西国学者,谓胃后有甜肉一条,长约五寸,……所生之汁,如口中津水,则古所谓散膏半斤,盖即指此。”[4]《易经·难经新释·第五章·第四十二难》谓:散膏“是胰腺组织,又说指脾脏附近的一种组织”。[5]《难经校释·第四十二难》亦认同散膏为胰腺。[6]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任继学先生明确指出:“消渴病的病位之本在人体之‘散膏’,即今之胰腺。”[7]说明多数医家对散膏为胰腺均有共识。
“散膏”功能
《难经汇注笺正·卷中·四十二难》认为散膏功能与脾相合,曰:“此甜肉之汁,运入小肠,亦所以助消化者,正与古人脾司运化之义符合。”[4]任继学先生认为:“散膏乃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其体有多种肌核组成,内通经络血脉,为津、精之通道,外通玄府,以行气液,故人体内外之水精,其升降出入皆由‘散膏’行之。”[7]此为近代医家对散膏功能较为详备的论述。
《黄庭经》为流传较广的道家著作,中医理论的许多学术思想源于“道经”,而“道经”的许多哲学思想与“医经”相符合,故有“医道同源”之说。《黄庭经·内景经》曰:“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治明堂,厥字灵元名混康,治人百病消谷粮。”[8]古人历来将脾胃同称为“太仓”。胰体狭长,覆于脾胃之上,故《黄庭经》曰“脾长一尺掩太仓”。其“脾长”是象征着胰腺的形状与脾胃的关系而言,《黄庭经·医疏·脾长章第十五》说:“厥字者,即脾长之神,其名为混康,其字则曰灵源也。混,混元之意。康,丰盛安乐之意。意为人身灵性之泉源与丰盛之元气,是由脾长与脾胃消磨水谷而来。”[9]又明确指出:“脾长者,胰也,非脾也。以脾部与脾长并列,足以证明为二物而非一体也。”[9]认为脾胃与胰腺有同主运化、消磨水谷的功能,为人的灵气与元气之源泉。以上观点说明散膏、脾长与胰腺乃异名同属,为脾之副脏,与脾共主运化、化生气血、升清降浊、输布精微、供养周身。若先天禀赋不足,过食肥甘,酗酒蓄毒,则变生痰热瘀毒,损伤脾胃与散膏,继而,浸蚀三焦,气化受阻,故气不化精,精不化液,精微不能正常输布,造成异常积聚,痰热邪毒,瘀滞血脉,呈现“凝、聚、浓、黏”状态,形成痰瘀互结。这与现代医学“高血糖、高血脂、高血黏、微循环障碍”相互影响的病理特点相似。现代医学亦认为胰腺是参与人体蛋白、脂肪、淀粉、糖代谢及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器官,而这与中医脾主运化功能是一致的。
临床价值
难经有关“散膏”的论述,既说明了脾与胰的解剖部位、结构形态,又说明了脾与胰的络属关系,功能作用。从临床实际来看,“散膏”功能失调与消渴病发病密切相关。消渴病,中医历来认为主要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病位主要在肺、脾、肾,故有上、中、下三消之称;但由于现代胰岛素等降糖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中真正具有典型三消症状的患者并不多见,而脾虚湿盛、痰热内壅、血脉瘀滞者不少;任继学先生认为,始载于《外台秘要》等“文献中记载之消肺、消中、消肾,不应是消渴病证之分类及辨证体系,而是消渴病发展进程中的合并证。”(《任继学经验集》)此言乃真知灼见,非久验之临床者无此体会。这里提出消渴病的治疗时间概念,若已出现“三消”为主证者,则病已进入消渴病中、后期,多出现合并症,治疗较为困难。著名学者仝小林先生亦认为,消渴病“三消辨证不合今宜,而其病机特点以痰湿、热毒、瘀滞为主。”由此系统提出消渴病郁、热、虚、损病机的四个重要发展阶段。按此病机变化规律,在痰湿、热毒、瘀滞阶段,对消渴病进行积极治疗,较为有效。此阶段多为脾胃、散膏受损初期,若“由损致伤,由伤致逆,由逆致变”(《任继学经验集》),治之较难。全国名老中医专家金洪元老师,从医五十年,一生溯求医源、精勤不倦,崇尚脾胃学说,尤擅调脾胃治消渴病,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过食肥甘厚味、脾胃功能失调,是消渴病重要病机。”在金洪元先生临床思路指导下,我们多年探索从脾、散膏论治消渴病,亦取得了较好疗效。说明中医调理脾胃法蕴含调理“散膏”的丰富内容,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清·徐大椿.难经经释· 第四十二难[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58.
2 谢 观.中国医学大辞典[K].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381.
3 清·叶 霖.难经正义·四十二难[M].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1.73.
4 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卷中·四十二难[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61.207.
5 刘寿永.易经·难经新释·第五章·第四十二难[M].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579.
6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难经校释·第四十二难[M].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00.
7 任继学.任继学经验集·消渴病之管见[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197.
8 杜 洁.黄庭经·黄庭内景经·脾长章第十五[M].中国友谊出版社,1997.71~75.
9 周楣声.黄庭经医疏·脾长章第十五[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1.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