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景岳全书 >> 正文

景岳全書-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第 2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7:34:40
散, 用烏賊丸收斂之; 若瘀血不散, 用失笑散行散之; 若心血虛弱, 用芎歸湯補養之; 若鬱結傷血, 用歸脾湯調補之。

附按: 一婦人血崩兼心痛三年矣, 諸藥不應, 每痛甚, 虛證悉具, 面色痿黃。 余曰: 心主血, 蓋由去血過多, 心無所養, 以致作痛, 宜用十全大補湯, 參朮倍之。 三十餘劑稍愈, 百餘劑全愈。

愚謂殺血心痛, 既由血去過多而心痛甚, 明屬心無所養, 但當專用甘溫以養營氣, 如十全大補湯, 大營煎, 小營煎, 五福飲之類為宜。 若失笑散者, 惟氣滯血逆而用以行之, 散之則可, 必不可以治血虛也。 再如烏賊丸,乃[內經?腹中論]用治血枯者, 亦恐於血虛心痛未必即效, 用者審之。

熱入血室十四
婦人傷寒, 或勞役, 或怒氣, 發熱適遇經行, 以致熱入血室, 或血不止, 或血不行, 令人晝則明了安靜, 夜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是也。 若熱因外邪, 由表而入者, 宜一柴胡飲, 或三柴胡飲, 或四柴胡飲, 或[良方]黃龍湯加生地, 酌而用之。 若或怒或勞, 火由內生, 其人多汗而無表證者, 宜保陰煎, 清化飲, 當歸六黃湯之類加減主之。 若病雖漸愈, 但元氣素弱, 而熱有未退, 血未止者, 宜補陰益氣煎, 或補中益氣湯。 若脾氣素弱, 宜歸脾湯; 血氣俱弱者, 宜十全大補湯, 庶無誤矣。 若血熱多滯者, 宜小柴胡湯加丹皮, 紅花, 當歸。

辨血色十五
凡血色有辨, 固可以察虛實, 亦可以察寒熱。 若血濃而多者, 血之盛也; 色淡而少者, 血之衰也, 此固大概之易知者也。 至於紫黑之辨, 其證有如冰炭, 而人多不解, 誤亦甚矣。 蓋紫與黑相近, 今人但見紫色之血, 不分虛實, 便謂內熱之甚, 不知紫赤鮮紅, 濃而成片成條者, 是皆新血妄行, 多由內熱; 紫而兼黑, 或散或薄, 沉黑色敗者, 多以真氣內損, 必屬虛寒。 由此而甚, 則或如屋漏水, 或如腐敗之宿血, 是皆紫黑之變象也。 此肝脾大損, 陽氣大陷之證, 當速用甘溫, 如理陰煎, 理中湯, 歸脾湯, 四味回陽飲, 補中益氣湯之類, 單救脾土, 則陷者舉, 脫者固, 元氣漸復, 病無不愈。 若盡以紫色作熱證, 則無不隨藥而斃矣。 凡陽澼, 便血之屬, 無不皆然, 學者於此, 最有不可忽者。

血枯經閉十六
評熱病論曰: 月事不來者, 胞脈閉也。 胞脈者, 屬心而絡於胞中, 今氣上迫肺, 心氣不得下通, 故月事不來也。

陰陽別論曰: 二陽之病發心脾, 有不得隱曲, 女子不月。 其傳為風消, 其傳為息賁者, 死不治。

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腎脈微澀為不月。

血枯之與血隔, 本自不同, 蓋隔者, 阻隔也; 枯者, 枯竭也。 阻隔者, 因邪氣之隔滯, 血有所逆也; 枯竭者, 因衝任之虧敗, 源斷其流也。 凡婦女病損, 至旬月半載之後, 則未有不閉經者。 正因陰竭, 所以血枯, 枯之為義, 無血而然。 故或以羸弱, 或以困倦, 或以欬嗽, 或以夜熱, 或以食飲減少, 或以亡血失血, 及一切無脹無痛, 無阻無隔, 而經有久不至者, 即無非血枯經閉之候。 欲其不枯, 無如養營, 欲以通之, 無如充之, 但使雪消則春水自來, 血盈則經脈自至, 源泉混混, 又孰有能阻之者? 奈何今之為治者, 不論有滯無滯, 多兼開導之藥, 其有甚者, 則專以桃仁, 紅花之類, 通利為事, 豈知血滯者可通, 血枯者不可通也。 血既枯矣, 而復通之, 則枯者愈枯, 其與榨乾汁者何異? 為不知枯字之義耳, 為害不小, 無或蹈此弊也。 此之治法, 當與前血虛腎虛二條, 參而用之。

寇宗奭曰: 夫人之生, 以血氣為本, 人之病, 未有不先傷其血氣者。 若室女童男, 積想在心, 思慮過度, 多致勞損, 男子則神色消散, 女子則月水先閉。 蓋憂愁思慮則傷心, 而血逆氣竭, 神色先散, 月水先閉。 且心病則不能養脾, 故不嗜食, 脾虛則金虧, 故發嗽, 腎水絕則木氣不榮, 而四肢乾痿, 故多怒, 鬢髮焦, 筋骨痿。 若五臟傳遍, 則必至於死。 此一種, 於勞中最難治, 蓋病起於五臟之中, 無有已期, 藥力不可及也。 若或自能改易心志, 然後用藥扶接, 如此則可得九死一生。 舉此為例, 其餘諸方, 可按脈與證而治之。

張氏云: 室女月水久不行, 切不可用青蒿等涼藥。 醫家多以為室女血熱, 故以涼藥解之, 殊不知血得熱則行, 冷則凝, [養生必用方]言之甚詳, 此說大有理, 不可不知。 若經候微少, 漸漸不通, 手足骨肉煩疼, 日漸羸瘦, 漸生潮熱, 其脈微數, 此由陰虛血弱, 陽往乘之, 少水不能減盛火, 火逼水涸, 耗亡津液。 治當養血益陰, 慎毋以毒藥通之, 宜用柏子仁丸, 澤蘭湯。

立齋曰: 夫經水, 陰血也, 屬衝任二脈, 主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 其為患, 有因脾胃虛, 不能生血而不行者, 調而補之。 有因脾鬱傷血, 耗損而不行者, 解而補之。 有因胃火, 血消爍而不行者, 清而補之。 有因勞傷心, 血少而不行者, 靜而補之。 有因怒傷肝, 血少而不行者, 和而補之。 有因腎水虧, 不能生肝血而閉者, 補脾肺。 有因肺氣虛, 不能行血而閉者, 補脾胃。 經曰: 損其肺者益其氣, 損其心者調其榮衛, 損其脾者調其飲食, 適其寒溫, 損其肝者緩其中, 損其腎者益其精。 審而治之, 庶無誤矣。 五穀入胃, 化以為血, 以榮四末, 內養五臟六腑。 若服苦寒之劑, 復傷胃氣, 必致不起。 經閉論外方通經散攻四五

經脈類論列總方十七
四君子湯補一。 六君子湯補五。 八珍湯補十九。 歸脾湯補三二。 加味四物湯補九。 大營煎新補十四。 理陰煎新熱三。 附子理中湯熱二。 五福飲新補六。 五物煎新因三。 人參養營湯補二一。 五陰等煎新補八至三十止。 舉元煎新補十七。 四味回陽飲新熱一。 逍遙散補九二。 五君子煎新熱六。 四物湯補八。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小營煎新補十五。 壽脾煎新熱十六。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理中湯熱一。 保陰煎新寒一。 補陰益氣煎新補十六。 七福飲新補七。 六物煎新因二十。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秘元煎新固一。 固陰煎新固二。 加味逍遙散補九三。 左歸飲新補二。 當歸補血湯補四四。 右歸丸新補五。 六味丸補百二十。 滋陰八味丸新寒十七。 十補丸熱一七三。 溫胃飲新熱五。 [良方]黃龍湯婦八五。 三柴胡飲新散三。 四柴胡飲新散四。 生地黃湯固五七。 化肝煎新寒十。 決津煎新因二。 丹參散婦九七。 如聖散婦百十七。 四維散新熱十二。 排氣飲新和六。 徙薪飲新寒四。 黃芩散婦一二二。 龍骨散婦百十六。 右歸飲新補三。 左歸丸新補四。 當歸六黃湯寒六五。 八味丸補一二一。 獨參湯補三五。 奇效四物湯婦百十一。 和胃飲新和五。 一柴胡飲新散一。 加味小柴胡湯散二十。 小柴胡湯散十九。 補肝散婦九二。 調經飲新因四。 通瘀煎新因五。 芎歸湯婦四一。 失笑散婦百四。 四神散婦七五。 抽薪飲新寒三。 清化飲新因十三。 槐榆散婦百十八。 七灰散婦百十九附綿花子方。 烏賊丸婦百九。 澤蘭湯婦百五。 柏子仁丸婦百八。

胎孕類
胎脈十八
平人氣象論曰: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 任子也。 陰陽別論曰: 陰搏陽別, 謂之有子。 腹中論曰: 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 曰: 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脈經]曰: 尺中之脈, 按之不絕, 法妊娠也。 滑伯仁曰: 三部脈浮沉正等, 無他病而不月者, 妊也。

凡婦人懷孕者, 其血留氣聚, 胞宮內實, 故脈必滑數倍常, 此當然也。 然有中年受胎, 及血氣羸弱之婦, 則脈見細小不數者亦有之, 但於微弱之中, 亦必有隱隱滑動象, 此正陰搏陽別之謂, 是即妊娠之脈, 有可辨也。 又胎孕之脈數, 勞損之脈亦數, 大有相似。 然損脈之數, 多兼弦澀, 胎孕之數, 必兼和滑, 此當於幾微中, 辨其邪氣胃氣之異, 而再審以證, 自有顯然可見者。

凡辨男女之法, 自古及今, 無不以陰陽二字為綱領, 然言多矛盾, 悉屬疑似, 茲余以坎離之象定之, 庶得其要。 蓋坎為天一之卦, 坎中滿, 陽在內也; 離為地二之卦, 離中虛, 陰在內也。 得坎象者為男, 得離象者為女。 所以男脈多沉實, 沉實者, 中滿之象; 女脈多浮虛, 浮虛者中虛之象。 無論人之老少強弱, 脈之部位大小, 但因象察象, 無不如響之應, 然尤於兩尺為最也, 足稱捷法。

[脈訣]云: 欲產之婦脈離經, 沉細而滑也同名, 夜半覺痛應分誕, 來日日午定知生。 [質疑]謂離經之脈, 即歇至者是也。 在須臾卻非病。

啟蒙曰: 欲產之婦脈離經, 離經之脈認分明, 其來小大不調勻, 或如雀啄屋漏應, 腰疼腹痛眼生花, 產在須臾卻非病。

胎候十九
巫方氏[顱?經]云: 一月為胞胎, 精血凝也。 二月為胎, 形始成胚也。 三月陽神為三魂。 四月陰靈為七魄。 五月五形分五臟也。 六月六律定六腑也。 七月晴開竅, 通光明也。 八月元神具, 降真靈也。 九月宮室羅布, 以定生人也。 十月受氣足, 萬象成也。

[五臟論]有耆婆論曰: 一月如珠露, 二月如桃花, 三月男女分, 四月形象具, 五月筋骨成, 六月毛髮生, 七月遊其魂, 男能動左手, 八月遊其魄, 兒能動右手, 九月三轉身, 十月受氣足。

孫真人曰: 凡兒在胎, 一月胚, 二月胎, 三月有血脈, 四月形體成, 五月能動, 六月諸骨具, 七月毛髮生, 八月臟腑具, 九月穀入胃, 十月百神備則生矣。 生後六十日, 瞳子成, 能欬笑應和人, 百五十日, 任脈成, 能自反覆; 百八十日, 髖骨成, 能獨坐; 二百一十日, 掌骨成, 能扶伏; 三百日, 髕骨成, 能行也。 若不能依期者, 必有不平之處。

[巢氏病源論]曰: 妊娠一月名胎胚, 足厥陰脈養之; 二月名始膏, 足少陽脈養之; 三月名始胎, 手心主脈養之。 當此之時, 血不流行, 形象始化, 未有定儀, 因感而變。 欲子端正莊嚴, 常口談正言, 身行正事; 欲子美好, 宜佩白玉; 欲子賢能, 宜看詩書, 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 四月始成其血脈, 手少陽脈養之; 五月始成其氣, 足太陰脈養之; 六月始成其筋, 足陽明脈養之; 七月始成其骨, 手太陰脈養之; 八月始成膚革, 手陽明脈養之; 九月始成毛髮, 足少陰脈養之; 十月五臟, 六腑, 關節, 人神皆備, 此其大略也。

陳臨川曰: 嘗試推巢氏所論云妊娠脈養之理, 若足厥陰, 肝脈也, 足少陽, 膽脈也, 為一臟一腑, 表裏之經, 餘皆如此。 且四時之令, 必始於春木, 故十二經之養, 始於肝膽, 所以養胎在一月二月。 手心主, 心胞絡脈也, 手少陽, 三焦脈也, 屬火而夏旺, 所以養胎在三月四月。 手少陰手太陽, 乃心脈也, 以君主之官, 無為而尊也。 足太陰, 脾脈也, 足陽明, 胃脈也, 屬土而旺長夏, 所以養胎五月六月。 手太陰, 肺脈也, 手陽明, 大腸脈也, 屬金而旺秋, 所以養胎在七月八月。 足少陰, 腎脈也, 屬水而旺冬, 所以養胎在九月。 又況母之腎臟繫於胎, 是母之真氣, 子之所賴也。 至十月, 兒於母腹之中, 受足諸臟氣脈所養, 然後待時而生。 此論誠有至理, 世更有明之者, 亦未有過於巢氏之論矣, 余因述其說。

胎有男女之辨。 [易]曰: 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顱?經]曰: 三陽所會則生男, 三陰所會則生女。 葛仙翁曰: 男從父氣, 女從母氣。 [聖濟經]曰: 天之德, 地之氣, 陰陽之至和, 流薄於一體, 因氣而左動則屬陽, 陽資之則成男; 因氣而右動則屬陰, 陰資之則成女。 是以胎有男女, 則成有遲速, 體有陰陽, 則懷有向背, 故男動在三月, 陽性早也; 女動在五月, 陰性遲也。 女胎肖母而懷, 故母子腹軟; 男胎面母而懷, 故母之腹硬。 此皆得理之談, 所當察也。 至若褚氏以精血之先後言男女, [道藏經]以一日, 三日, 五日得者為男等說, 總屬億度渺茫, 非有確見也。 余不敢遵信, 故別有微論, 列子嗣類。

安胎二十
凡妊娠胎氣不安者, 證本非一, 治亦不同。 蓋胎氣不安, 必有所因, 或虛或實, 或寒或熱, 皆能為胎氣之病, 去其所病, 便是安胎之法。 故安胎之方不可執, 亦不可泥其月數, 但當隨證隨經, 因其病而藥之, 乃為至善。 若謂白朮, 黃芩乃安胎之聖藥, 執而用之, 鮮不誤矣。

胎氣有寒而不安者, 其證或吞酸吐酸, 或嘔惡脹滿, 或喜熱畏涼, 或下寒泄瀉, 或脈多沉細, 或絕無火證, 而胎有不安者, 皆屬陽虛寒證, 但溫其中而胎自安矣, 宜用溫胃飲, 理陰煎之類加減主之。 亦當以平素之臟氣, 察其何如, 酌而用之。

胎氣有熱而不安者, 其證必多煩熱, 或渴或躁, 或上下不清, 或漏血, 溺赤, 或六脈滑數等證, 宜涼胎飲, 保陰煎之類主之。 若但熱無虛者, 如枳殼湯, 一母丸, 黃芩散之類, 皆可擇用, 清其火而胎自安矣。

胎氣有虛而不安者, 最費調停。 然有先天虛者, 有後天虛者, 胎元攸係, 盡在於此。 先天虛者, 由於稟賦, 當隨其陰陽之偏, 漸加培補, 萬毋欲速, 以期保全。 後天虛者, 由於人事, 凡色慾勞倦, 飲食七情之類, 皆能傷及胎氣, 治此者, 當察其所致之由, 因病而調, 仍加戒慎可也。 然總之不離於血氣之虛, 皆當以胎元飲為主。 若心脾氣虛於上者, 宜逍遙飲, 歸脾湯, 壽脾煎之類主之。 若肝腎不足於下者, 宜左歸飲, 右歸飲, 固陰煎主之。 若氣血俱虛者, 宜五福飲, 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若脾腎氣虛而兼帶濁者, 宜秘元煎, 菟絲煎之類主之。 若多嘔惡者, 當隨前證前方, 各加二陳湯之類以和之。 凡治虛證, 貴在隨機應變, 誠有不可以鑿執言者。

胎氣有實滯氣滯, 凡為惡阻, 為脹滿而不安者, 惟其素本不虛, 而或多鬱滯者乃有之, 但察其所由而開之導之, 諸治實者固無難也。 嘔吐不止者, 二陳湯加枳殼, 砂仁主之, 或用人參橘皮湯亦妙。 食滯脹滿不安者, 小和中飲加減主之。 肝氣滯逆, 脹滿不安者, 解肝煎主之。 怒動肝氣兼火者, 化肝煎主之。 脾肺氣滯, 上攻作痛者, 紫蘇飲主之。 氣滯兼痰者, 四七湯, 二陳湯加當歸主之。 氣滯兼火, 為脹為煩者, 枳殼湯, 束胎丸之類主之。

王節齋曰: 調理妊婦, 在於清熱養血, 白朮補脾為安胎君藥, 條實黃芩為安胎聖藥, 清熱故也, 暑月宜加用之。 此一說者, 雖若有理, 而實有大病, 不可不辨也。 夫孕之胎氣, 必隨母之臟氣, 大都陰虛者多熱氣, 陽虛者多寒氣, 寒之則寒, 熱之則熱者, 是為平氣。 今以十人言之, 則寒者居其三, 熱者居其三, 平者居其四, 此大較也。 若謂受胎之後, 必增內熱, 自與常人不同, 則何以治惡阻者, 必用二陳, 六君, 生薑, 半夏之屬而後效, 其果增熱否乎? 故治熱宜黃芩, 寒則不宜也, 非惟寒者不宜, 即平氣者亦不宜。 蓋凡今之胎婦, 氣實者少, 氣虛者多。 氣虛則陽虛, 而再用黃芩, 有即受其損而病者, 有用時雖或未覺, 而陰損胎元, 暗殘母氣, 以致產婦羸困, 或兒多脾病者, 多由乎此。 奈今人不能察理, 但以聖藥二字, 認為胎家必用之藥, 無論人之陰陽強弱, 凡屬安胎, 無不用之, 其害蓋不少矣。 至若白朮, 雖善安胎, 然或用不得善, 則其性燥而氣閉, 故凡陰虛者非可獨用, 氣滯者亦當權宜。 是以用藥之難, 當如盤珠, 有不可膠柱而鼓瑟也。

立齋曰: 妊娠若元氣不實, 發熱倦怠, 或胎氣不安, 用當歸散。 因氣惱, 加枳殼; 胸膈痞悶, 再加蘇梗; 或作痛, 加柴胡。 若飲食不甘, 或欲嘔吐, 用六君加紫蘇, 枳殼。 若惡阻嘔逆, 頭眩體倦, 用參橘散, 未應, 用六君子湯。 若惡阻嘔吐, 不食煩悶, 亦用參橘散之類。 若頓仆胎動, 腹痛下血, 用膠艾湯, 未應, 用八珍加膠, 艾。 若頓仆, 毒藥, 腰痛短氣, 用阿膠散, 未應, 煎送知母丸。 若頓仆胎傷, 下血腹痛, 用佛手散, 未應, 用八珍送知母丸。 若心驚膽怯, 煩悶不安, 名子煩, 用竹葉湯。 未應, 血虛佐以四物, 氣虛佐以四君。 若下血不止, 名胎漏, 血虛用二黃散, 血去多用八珍湯。 未應, 用補中益氣湯。 若因事而動, 下血, 用枳殼湯加生, 熟地黃。 未應, 或作痛, 更加當歸。 血不止, 八珍加膠艾。 若不時作痛, 或小腹重墜, 名胎痛, 用地黃當歸湯, 未應, 加參, 朮, 陳皮。 或因脾氣虛, 用四君加歸, 地; 中氣虛, 用補中益氣湯。 若面目虛浮, 肢體如水氣, 名子腫, 用[全生]白朮散。 未應, 用六君子湯。 下部腫甚, 用補中益氣倍加茯苓。 或因飲食失宜, 嘔吐泄瀉, 此是脾胃虧損, 用六君子湯。 若足指發腫, 漸至腿膝, 喘悶不安, 或足指縫出水, 名水氣, 用天仙藤散, 脾胃虛弱, 兼以四君子。 未應, 用補中益氣, 兼以逍遙散。 若胎氣上攻, 心腹脹滿作痛, 名子懸, 用紫蘇飲。 飲食不甘, 兼四君子; 內熱晡熱, 兼逍遙散。 若小便澀少, 或成淋瀝, 名子淋, 用安營散。 不應, 兼八珍湯。 腿足轉筋, 而小便不利, 急用八味丸, 緩則不救。 若項強筋攣, 語澀痰盛, 名子癇, 用羚羊角散。 或飲食停滯, 腹脹嘔吐, 此是脾胃虛弱, 而不能消化, 用六君子湯。 不應, 用平胃散加參, 芩。 或胎作脹, 或脹作痛, 此是脾胃氣虛, 不能承載, 用安胎飲加升麻, 白朮。 不應, 用補中益氣湯。 或臍腹作脹, 或小便淋閉, 此是脾胃氣虛, 胎壓尿胞, 用四物加二陳, 參, 朮, 空心服後探吐, 藥出氣定, 又服又吐, 數次必安。 或因勞役所傷, 或食煎妙, 小便帶血, 此是血得熱而流於胞中, 宜清膀胱, 用逍遙散。 或遺尿不禁, 或為頻數, 此是肝火血熱, 用加味逍遙散。 若胸滿腹脹, 小便不通, 遍身浮腫, 名胎水不利, 用鯉魚湯, 脾胃虛, 佐以四君子。 病名同而形證異, 形證異而病名同, 聊見本方。 凡用見證之藥不應, 當分月經治之。

徐東皋曰: 胎有不安而腰疼腹痛, 甚則至於下墜者, 未必不由氣血虛, 無所營養而使之然也。 夫胎之在腹, 如果之在枝, 枝枯則果落, 固理之自然。 婦人性偏恣慾, 火動於中, 亦能致胎不安而有墮者, 大抵不外乎屬虛屬火二者之間, 清熱養血之治盡之矣。 此外有二因動胎者, 又不可不知也, 有因母病動胎者, 但療母病則胎自穩; 有因觸傷動胎者, 當以安胎藥二三劑而胎自安。

安胎論外方
茯苓丸婦三九溫胃安胎。 七味阿膠散婦八胎動腹痛。 [千金]保孕丸婦三六。 三味白朮湯婦十二胎熱心痛。 鉤藤散婦十胎動腹痛。 獨聖散婦十八順氣安胎。 腎著湯熱一二九妊娠腳腫。 滑胎枳殼散婦二四瘦胎。 黃耆湯婦九氣虛胎動。 太山磐石散婦三。 [良方]白朮散婦十一胎熱。 益母地黃湯婦十七跌墜腹痛。 醋附丸婦百七胎滯不安。 探胎飲婦十五。 當歸黃耆湯婦九八妊娠不利。

惡阻二一
妊娠之婦, 每多惡心嘔吐, 脹滿不食, [巢氏病源]謂之惡阻。 此證惟胃氣弱而兼滯者多有之, 或嗜酸擇食, 或肢體困倦, 或煩悶脹滿, 皆其候也。 然亦有虛實不同, 所當辨而治之。 凡惡阻多由胃虛氣滯, 然亦有素本不虛, 而忽受胎妊, 則衝任上壅, 氣不下行, 故為嘔逆等證, 及三月餘而嘔吐漸止者, 何也? 蓋胎元漸大, 則臟氣僅供胎氣, 故無暇上逆矣。 凡治此者, 宜以半夏茯苓湯, 人參橘皮湯之類, 隨宜調理, 使之漸安, 必俟及期, 方得帖然也。 若中脘多痰者, 用二陳湯加枳殼, 或用半夏茯苓湯。 若飲食停滯作脹者, 宜小和中飲加減主之。 若氣逆作脹者, 宜半夏茯苓湯加枳殼, 蘇梗, 香附。 若脾胃氣虛者, 宜五味異功散, 六君子湯, 人參橘皮湯之類主之。 若胃虛兼寒多嘔者, 宜六味異功煎, 溫胃飲之類主之。 若肝腎陽虛作嘔者, 宜理陰煎主之。

立齋曰: 半夏乃健脾氣, 化痰滯之主藥也, 脾胃虛弱而嘔吐, 或痰涎壅滯, 飲食少思, 胎不安, 必用茯苓半夏湯, 倍加白朮, 以半夏, 白朮, 茯苓, 陳皮, 砂仁善能安胎氣, 健脾胃, 予常用, 驗矣。

惡阻論外方
四味白朮散婦十三胃虛吐水。 竹茹湯婦三三清痰止嘔。 茯苓丸婦三九養胃溫胃, 痞悶, 惡食。 烏附湯婦三五和氣養胃。

胎氣上逼二二
妊娠將理失宜, 或七情鬱怒, 以致氣逆, 多有上逼之證。 若氣逆氣實而脹逼者, 宜解肝煎。 若胃寒氣實而逼者, 宜和胃飲。 若胃火兼滯者, 宜枳殼湯。 若脾虛兼滯者, 宜紫蘇飲。 如脾虛而氣不行者, 宜四君子湯, 甚者八珍湯。 若脾氣虛而兼寒者, 宜五君子煎。 若脾腎虛寒不行者, 宜理陰煎。 若脾腎氣虛兼火者, 宜逍遙散, 或加黃芩, 枳殼, 砂仁。 若胎死腹中, 冷氣上逼, 嘔惡面青者, 治如後胎動欲墮條。

一方治胎氣上逼, 熱痛下血, 或煩悶困篤, 用?二十莖, 水濃煮飲之, 胎未死即安, 胎已死即下。 未效再服。 若胎動煩躁, 唇口青黑, 手足厥冷, 須用當歸湯。

胎漏二三
妊婦經血不固者, 謂之胎漏。 而胎漏之由, 有因胎氣者, 有因病氣者。 而胎氣之由, 亦有二焉。 余嘗診一婦人, 脈見滑數, 而別無風熱等病, 問其經脈則如常不斷, 而但較前略少耳。 余曰: 此必受妊者也, 因胎小血盛有餘而然。 後於三月之外, 經脈方止, 果產一男。 故胎妊之婦多有此類。 今常見懷胎七八個月而生子者, 人但以血止為度, 謂之不足月, 然其受胎於未止之前, 至此而足而實, 人所不知也。 第此等胎氣, 亦有陰陽盛衰之辨, 如母氣壯盛, 蔭胎有餘而血之溢者, 其血雖漏而生子仍不弱, 此陰之強也, 不必治之; 若父氣薄弱, 胎有不能全受而血之漏者, 乃以精血俱虧, 而生子必萎小, 此陽之衰也, 而亦人所不知也。 凡此皆先天之由, 若無可以為力者, 然栽培根本, 豈果無斡旋之道乎? 第見有於無之目及轉強於弱之手, 為不易得, 是烏可以尋常語也。 至若因病而漏者, 亦不過因病治之而已耳。

妊娠血熱而漏者, 保陰煎, 清化飲擇而用之。 怒動肝火漏血者, 保陰煎, 甚者化肝煎主之。 脾虛不能攝血者, 壽脾煎, 四君子之類主之。 脾虛血熱氣滯者, 四聖散主之。 脾腎兼虛者, 五陰煎主之。 三焦氣血俱虛者, 五福飲, 七福飲之類主之。 勞倦傷而動血者, 壽脾煎, 歸脾湯主之。 偶因傷觸動血者, 五福飲, 安胎散主之。 衝任氣虛, 不能約制, 血滑易動者, 固陰煎, 秘元煎主之。

立齋曰: 前證若因氣熱, 用防風黃芩丸。 若因血熱, 用加味逍遙散。 若因血虛, 用二黃散。 若因血去太多, 用八珍湯, 未應, 補中益氣湯。 若因肝火, 用柴胡清肝散。 若因脾火, 用加味歸脾湯。 若因事下血作痛, 用八珍湯加阿膠, 熟艾。 若因脾胃虛弱, 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 若因脾胃虛陷, 用前湯, 倍用升麻, 柴胡。 若晡熱內熱, 宜用逍遙散。

胎漏論外方
安胎寄生湯婦十九下血腰痛。 當歸芍藥湯婦十六急痛去血。

妊娠卒然下血二四
妊娠忽然下血, 其證有四: 或因火熱迫血則妄行; 或因鬱怒氣逆則動血; 或因損觸胎氣, 胞宮受傷而下血; 或因脾腎氣陷, 命門不固而脫血。 凡此皆動血之最者也, 不速為調理, 則必致墮胎矣。 然治此者, 必先察其血去之多少, 及於血去之後, 尤當察其邪之微甚, 如火猶未清仍當清火, 氣猶未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