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景岳全书 >> 正文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一謨集小兒則下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7:40:32

吐瀉二十六
1.小兒吐瀉證, 虛寒者居其八九, 實熱者十中一二。 但察其脈證無火, 面色清白, 氣息平緩, 肢體清涼, 或神氣疲倦, 則悉是虛寒之證, 不得妄用涼藥, 古人云: 脾虛則嘔, 胃虛則吐者是也。 蓋飲食入胃, 不能運化而吐者, 此脾氣虛弱, 所以不能運也。 寒涼入胃, 惡心而吐者, 此中焦陽氣受傷, 所以不能化也。 若邪在中焦, 則止於嘔吐, 若連及下焦, 則并為瀉矣。 故在中上二焦者, 宜治脾胃, 連及下焦者, 宜調脾腎。 若非實熱火邪, 而妄用寒涼消伐者, 無有不死。
2.小兒虛寒嘔吐, 凡無故吐瀉, 察其無火者, 必生冷寒氣傷胃所致, 今小兒所病, 大約皆是此證, 宜養中煎, 或溫胃飲為主治, 其次則五君子煎, 理中湯, 冬尤煎。 若兼血虛燥渴者, 宜五君子加當歸。 若兼脾腎虛寒, 或多痰涎, 或兼喘促, 宜理陰煎; 甚者, 人參, 附子, 理陰煎為最妙, 勿謂嘔吐不宜熟地也。 若脾氣無寒, 或偶有所觸, 雖吐而不甚者, 宜五味異功散。 若脾中寒滯, 氣有不順而嘔吐者, 宜藿香安胃散。 若上焦不清, 多痰兼滯者, 宜六君子湯, 或更加砂仁, 炮薑, 木香。
3.小兒傷食嘔吐, 若誤食不宜之物, 或停積滯濁以致吐者, 必胸膈脹滿, 或肚腹作痛, 此其中必有餘邪, 宜和胃飲, 益黃散。 若但有食滯而胃不寒者, 宜大和中飲, 小和中飲。 若食滯兼痰而吐者, 宜二陳湯, 六安煎, 苓朮二陳煎。 若飲食雖滯, 而因脾虛不能運化者, 此其所重在脾氣, 不在飲食, 止宜養中煎, 溫胃飲, 或理陰煎, 聖朮煎之類, 以培其本, 不可因飲食之故, 而直行消伐也。
4.小兒胃熱嘔吐者, 其證最少, 蓋內熱者多不致吐, 即亦有之, 其必多食炙?甘甜之物, 以致滯積胃口, 或夏間冒暑, 及臟氣素熱者乃有之。 凡治熱證, 必須詳辨的確, 勿得以假熱作真熱也。 凡胃火內熱嘔吐者, 察其證必煩熱, 作渴喜冷, 察其脈息必洪大滑數。 火之甚者, 宜瀉黃散, 玉泉散, 或竹葉石膏湯。 若有痰食之滯兼火作吐者, 宜二陳湯加石膏, 黃連, 山梔, 或加山楂, 麥芽之類。 若脾胃虛弱而兼火者, 宜人參安胃散, 或橘皮竹茹湯。 若胃火嘔吐作渴者, 宜竹茹湯。 若夏月胃熱, 陽暑傷胃者, 必煩熱大渴, 吐瀉並作, 宜五味香薷飲, 或十味香薷飲, 或竹茹湯, 或橘皮竹茹湯。 若內熱之甚者, 宜益元散, 玉泉散主之。 然暑有陰陽之辨若因天氣暑熱, 過用生冷, 以致傷胃而為吐瀉者, 此屬陰暑, 則宜暖胃溫中, 如前虛寒治法, 或用五苓散亦妙, 凡本條之藥絕不可用。
5.薛氏曰: 凡暑令吐瀉, 手足發熱, 作渴飲冷者, 屬陽證, 宜清涼之劑。 若手足並冷, 作渴飲湯者, 屬陰證, 宜溫補之劑。 故病有屬陰者, 誤用寒涼之藥, 死後手足青黯, 甚則遍身皆然, 於此可驗。
6.小兒吐瀉并作者, 本屬內傷, 然有因寒氣自外而入, 內犯臟氣而然者; 有因生冷不慎, 致傷胃氣而然者; 有因中氣本弱, 飲食失宜而然者。 邪傷陽分則為吐, 邪傷陰分則為瀉, 若吐瀉並作, 則陰陽俱傷之證也。 此當察其有滯無滯, 詳辨其虛實而治之。 若吐瀉初起, 邪滯未清者, 必有胸腹脹悶實滯等證, 此宜先用和胃飲, 苓朮二陳煎之類, 以清上焦之氣。 若吐瀉初起, 腹脹腹痛而拒按者, 宜先用胃苓湯, 或五苓散加乾薑, 木香之類, 以分下焦之清。 若上無脹滯, 或所吐既多而嘔惡不已, 此其上焦豈尚有物? 但察其形氣困倦, 總惟胃虛而然。 若虛寒不甚者, 宜五味異功散。 然無寒不作吐, 故惟五君子煎, 六味異功煎, 及養中煎, 溫胃飲之類, 皆最宜也。 若下腹雖痛而可按可揉, 或腹寒喜熨, 或所瀉既多而泄仍不止, 此其下焦必空虛已極, 惟脾腎虛寒不能固攝而然, 非胃關煎不可; 其稍輕者, 或用四君子加肉豆蔻, 補骨脂, 丁香之屬; 若虛中兼滯者, 或助胃膏亦可酌用。 其或果由胃火, 則火逆於上, 熱蓄於下, 亦能為吐為瀉, 然必有火證火脈者, 方是其證, 乃宜大小分清飲, 或用香連丸, 或如前胃熱嘔吐條參而治之。 然此證最少, 不得輕易混用。
吐瀉新按
余季子於丁巳正月生於燕邸, 及白露時甫及半週, 余見新涼日至, 虞裀褥之薄, 恐為寒氣所侵, 每切囑眷屬保護之, 而眷屬不以為意, 及數日後, 果至吐瀉大作, 余即用溫胃和脾之藥, 不效。 隨用理中等劑, 亦不效。 三日後, 加人參三錢, 及薑, 桂, 吳茱, 肉豆蔻之類, 亦不效。 至四五日, 則隨乳隨吐, 吐其半而瀉其半, 腹中毫無所留矣。 余不得已, 乃用人參五, 六錢, 製附子, 薑, 桂等各一, 二錢, 下咽即吐, 一滴不存, 而所下之乳則白潔無氣, 仍猶乳也。 斯時也, 其形氣之危, 已萬無生理矣。 余含淚靜坐書室默測其故, 且度其寒氣犯胃而吐瀉不止, 若舍參, 薑, 桂, 附, 之屬, 尚何術焉? 伎已止此, 窘莫甚矣。 思之思之, 忽於夜半而生意起, 謂其胃虛已極, 但藥之氣味略有不投, 則胃不能受, 隨拒而出, 矧附子味鹹, 亦能致嘔, 必其故也。 因自度氣味, 酌其所宜, 似必得甘辣可口之藥, 庶乎胃氣可安, 尚有生意。 乃用胡椒三錢, 搗碎, 加煨薑一兩, 用水二鍾, 煎至八分, 另盛聽用。 又用人參二兩, 亦用水二鍾, 煎至一鍾, 另盛聽用。 用此二者, 取其氣味之甘辛純正也。 乃用茶匙挑合二者, 以配其味, 凡用參湯之十, 加椒薑湯之一, 其味微甘而辣, 正得可口之宜。 遂溫置熱湯中, 徐徐挑而與之, 陸續漸進, 經一時許, 皆咽而不吐, 竟得獲效, 自後乳藥皆安, 但瀉仍未止也。 此自四鼓服起, 至午未間, 已盡二兩之參矣。 參盡後, 忽爾躁援呻吟, 煩劇之甚, 家人皆怨, 謂以嬰兒嬌嫩, 臟腑何堪此等熱藥。 是必燒斷肚腸也, 相與抱泣。 余雖疑之而不為亂, 仍寧神熟思之, 意此藥自四鼓至此, 若果藥有難堪, 何於午前相安, 而此時遽變若此? 其必數日不食, 胃氣新復, 而倉廩空虛, 饑甚則然也。 傍有預備之粥, 取以示之, 則張皇欲得, 其狀甚急, 乃與一小盞, 輒鯨吞虎嗜, 又望其餘, 遂復與半碗, 猶然不足, 又與半碗, 遂寂然安臥矣。 至次日, 復加製附, 始得瀉止全愈。 鳴呼! 此兒之重生, 固有天命, 然原其所致之因, 則人之臟氣皆繫於背, 褥薄夜寒, 則寒從背俞而入, 內干於臟, 中必深矣。 原其所治之法, 則用藥雖當, 而氣味不投無以相入, 求效難矣。 及其內饑發躁, 使非神悟其機, 倘妄用清涼, 一解則全功盡棄, 害可言哉。 故余筆此, 以見病原之輕重, 氣味之相關, 及診治之活變有如此關係者。 雖然, 此特以己之兒, 故可信心救療如是, 設以他人之子, 有同是病者, 於用參數錢之時, 見其未效, 不知藥未及病, 必且煩言吠起, 謗其誤治, 改用苦寒, 無不即死, 而仍歸罪於用參者, 此時黑白將焉辨之? 故再贅其詳, 用以廣人之聞見云。

都閫錢旭陽長郎, 年及兩週, 季夏間以生果傷脾, 因致先瀉後痢。 旭陽善醫, 知其不過傷於生冷, 乃與參, 朮, 薑, 桂, 溫脾等藥, 瀉痢不愈, 而漸至唇口生瘡。 乃謀之余, 曰: 此兒明為生冷所傷, 今不利溫藥, 將奈之何? 余曰: 此因瀉傷陰, 兼之辛辣遽入, 而虛火上炎耳, 非易以附子, 不能使火歸原也。 因用二劑, 而唇口瘡痛, 咽腫倍甚, 外見於頭面之間, 而病更劇矣。 又謀之余曰: 用藥不投如此, 豈真因濕生熱耶? 余診之曰: 上之脈息, 下之所出, 皆非真熱, 本屬陽虛。 今熱之不效, 雖屬可疑, 然究其所歸, 寒之則死, 必無疑也。 意者, 藥猶未及耳。 旭陽曰: 尚有一證似屬真寒, 今其所用湯飲, 必欲極滾極熱者, 余等不能入口, 而彼則安然吞之, 即其喉口腫痛如此, 所不顧也, 豈其證乎? 余曰: 是矣, 是矣。 遂復增附子一錢五分, 及薑, 桂, 肉果, 人參, 熟地之屬, 其瀉漸止, 瀉止而喉口等證, 不一日而全收矣。 疑似之間, 難辨如此, 使非有確持之見, 萬無一生矣。 余自經此以來, 漸至不惑, 後有數兒, 證治大同者, 俱得保全。 億, 此不惑之道, 其要何居? 在知本之所在耳, 臨證者可無慎哉! 附按薛氏治一小兒, 每飲食失節, 或外驚所忤, 即吐瀉發搐, 服鎮驚化痰等藥而愈。 後發搐益甚, 飲食不進, 雖參朮之劑, 到口即嘔。 余用白朮和土炒黃, 用米泔煎數沸, 不時灌半匙, 仍嘔。 次日灌之, 微嘔。 再日灌之, 欲嘔。 此後每服二三匙, 漸加至半杯, 不嘔, 乃濃煎服而愈。

1.小兒瀉而大便熱赤, 小便澀少, 此熱蘊於內也。 先以四苓散加炒黃連一劑, 其熱頓退。 又七味白朮散去木香二劑, 熱渴頓止。 後以四君, 升麻調理而痊。
2.小兒九歲, 食炙?之物, 作瀉飲冷, 諸藥不應, 肌體消瘦, 飲食少思。 余用黃連一兩, 酒拌炒焦為末, 入人參末四兩, 粥丸小豆大, 每服四五十丸, 不拘時, 白湯下, 服訖漸愈。 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 服月餘而瘥。 後不戒厚味, 患疳積, 消瘦少食, 發熱作渴, 用大蘆薈丸為主, 以四味肥兒丸為佐, 疳證漸退。 卻以四味肥兒丸為主, 以五味異功散為佐而痊。 後又不禁厚味, 作瀉飲冷, 仍服肥兒丸, 異功散而瘥。
霍亂吐瀉二十七
小兒霍亂吐瀉者, 必以寒涼傷胃, 或時氣陰濕, 或飲食失宜, 皆能致之。
然此與前吐瀉並行者, 稍有不同。 蓋霍亂者, 暴而甚; 吐瀉者, 徐而緩。 霍亂者, 傷在一時, 吐瀉者, 其傷以漸, 此其所以有異也。 若暴疾霍亂而胃口未清, 胸腹仍滿者, 宜先用和胃飲, 苓朮二陳煎, 或大, 小和中飲, 或小分清飲, 或神香散之類主之。 俟胃口稍平, 即宜五味異功散, 或溫胃飲, 五苓散之類調補之。 若霍亂初起便覺神疲氣倦, 而胃口別無脹滯者, 此其胃氣已傷, 即宜溫補, 如養中煎, 溫胃飲之類, 不得概行清利也。

論瀉痢糞尿色二十八
古人有以小兒瀉痢糞黃酸臭者, 皆作胃熱論治, 此大誤也。 蓋飲食入胃, 化而為糞, 則無有不黃, 無有不臭者, 豈得以黃色而酸臭者為熱乎? 今以大人之糞驗之, 則凡胃強糞實者, 其色必深黃而老蒼, 方是全陽正色。 若純黃不蒼而糞有嫩色, 則胃中火力便有不到之處, 再若淡黃則近白矣。 近白之色則半黃之色也, 糞色半黃則穀食半化之色也, 糞氣酸腥則穀食半化之氣也, 穀食半化, 則胃中火力盛衰可知也。 若必待糞青糞白, 氣味不臭, 然後為寒, 則覺之遲矣。 故但以糞色之淺深, 糞氣之微甚, 便可別胃氣陽和之成色, 智者見於未然, 而況於顯然乎。 余故曰: 古人以糞黃酸臭為火者, 大誤也。 再若小水之色, 凡大便瀉痢者, 清濁既不分, 小水必不利, 小水不利, 其色必變, 即清者亦常有之, 然黃者十居八九。 此因瀉亡陰, 陰亡則氣不化, 氣不化則水涸, 水涸則色黃不清, 此自然之理也。 使非有淋熱痛澀之證, 而但以黃色便作火治者, 亦大誤也。

吐乳二十九
小兒吐乳, 雖有寒熱之不同, 然寒者多而熱者少, 虛者多而實者少, 總由胃弱而然。 但察其形色脈證之陰陽, 則虛實寒熱自有可辨, 熱者宜加微清, 寒者必須溫補。 乳子之藥, 不必多用, 但擇其要者二, 三, 四味, 可盡其妙, 如參薑飲, 五味異功散之類, 則其要也。 若兒小乳多, 滿而溢者, 亦是常事, 乳行則止不必治也。 若乳母有疾, 因及其子, 或有別證者, 又當兼治其母, 宜從薛氏之法如左。

薛氏曰: 前證若小兒自受驚, 或乳母恚怒, 致兒吐瀉青色者, 宜用異功散。 若母食厚味而乳熱者, 用東垣清胃散。 母飲酒而乳熱者, 用葛花解醒湯, 子服一, 二匙。 若飲燒酒而乳熱, 或子母身赤, 或昏憒, 服冷米醋三, 五杯, 多亦無妨, 兒服一, 二匙。 若母停滯生冷而乳冷者, 母服人參養胃湯, 子服調中丸。 若母停滯而變熱乳者, 母服大安丸, 子服五味異功散。 若母鬱怒傷肝脾而乳熱者, 用歸脾湯, 逍遙散。 若母脾虛血弱而乳熱者, 用六君子加芎, 歸。 若母氣血虛而乳熱者, 子母俱服八珍湯。 若母勞後發熱而乳熱者, 子母俱服補中益氣湯。 若因怒動肝火而乳熱者, 用五味異散加柴胡, 山梔。 若吐痰涎及白綠水者, 木乘脾土, 虛寒證也, 用六君子加柴胡, 木香。 大凡吐乳瀉青色者屬驚, 法當平肝補脾。 吐瀉青白色者屬寒, 法當溫補脾土, 前諸證, 若手足指熱者屬實, 手足指冷者屬虛, 此亦驗法也。

五疳證三十
錢仲陽曰: 小兒諸疳, 皆因病後脾胃虧損, 或用藥過傷, 不能傳化乳食, 內亡津液, 虛火妄動, 或乳母六淫七情, 飲食起居失宜, 致兒為患。 凡疳在內者, 目腫腹脹, 瀉痢青白, 體漸瘦弱; 疳在外者, 鼻下赤爛, 頻揉鼻耳, 或肢體生瘡。 大抵其證雖多, 要不出於五臟, 而五臟之疳不同, 當各分辨治之。 肝疳者, 一名筋疳, 亦名風疳。 其證白膜遮睛, 或瀉血而瘦, 宜用地黃丸以生腎。 心疳者, 面黃頰赤, 身體壯熱, 宜用硃砂安神丸以治心, 異功散以補脾。 脾疳者, 一名肥疳, 體黃瘦削, 皮膚乾澀而有瘡疥, 腹大嗜土, 宜用四味肥兒丸以治疳, 五味異功散以生土, 或用益黃散。 肺疳者, 一名氣疳, 喘嗽氣促, 口鼻生瘡, 宜用人參清肺湯以治肺, 益氣湯以生金。 腎疳者, 一名骨疳, 肢體瘦削, 遍生瘡疥, 喜臥濕地, 用地黃丸。 鼻瘡用蘭香散。 諸瘡用白粉散。 若患潮熱, 當先補肝, 後瀉心, 若妄以硝黃等藥利之, 則成疳。 若患癖, 當消磨, 若誤以巴豆, 硼砂下之, 或傷寒誤下, 皆能成疳。 其初病者為熱疳, 用黃連丸。 久病者為冷疳, 用木香丸。 冷熱相兼者, 用如聖丸。 津液短少者, 用七味白朮散。 凡此皆因大病, 脾胃虧損, 內亡津液所致, 當固脾胃為主, 而早為施治, 則不變敗證也。

楊氏曰: 無辜疳者, 腦後項邊有核如彈丸, 按之轉動, 軟而不疼, 其內有蟲, 不速鍼出, 則內食臟腑, 肢體癰疽, 便利膿血, 壯熱羸瘦, 頭露骨高, 宜用大蕪荑湯, 蟾蜍丸。 丁奚者, 手足極細, 項小骨高, 尻削體痿, 腹大臍突, 號哭胸陷, 宜用肥兒丸, 大蘆薈丸。 哺露者, 虛熱往來, 頭骨分開, 翻食吐蟲, 煩渴嘔噦, 宜用肥兒丸, 大蘆薈丸。 若作渴瀉痢腫脹, 勞瘵等證, 當詳參方論而治之。 蓋疳者, 乾也, 因脾胃津液乾涸, 而患在小兒為五疳, 在大人為五勞, 總宜以調補胃氣為主。

又, 楊氏曰: 又有疳傷者, 五臟蟲疳也, 其名甚多, 姑舉其要。 蟲疳者, 其蟲如絲, 出於頭項腹背之間。 黃白赤者可治, 青黑者難治。 蚘疳者, 皺眉多啼, 嘔吐青沫, 腹中作痛, 肚脹青筋, 唇口紫黑, 頭搖齒痒。 脊疳者, 身熱羸黃, 煩渴下利, 拍背有聲, 脊骨如鋸齒, 十指皆瘡, 頻嚙指甲。 腦疳者, 頭皮光急, 滿頭并瘡, 腦熱如火, 髮結如穗, 遍身多汗, 腮腫?高。 疳渴者, 日則煩渴, 飲水不食, 夜則渴止。 疳瀉者, 毛焦唇白, 額上青紋, 肚脹腸鳴, 瀉下糟粕。 疳利者, 停積宿滯, 水穀不聚, 瀉下惡物。 疳腫者, 虛中有積, 肚腹緊脹, 脾復受濕, 則頭面手足虛浮。 疳勞者, 潮熱往來, 五心煩熱, 盜汗骨蒸, 嗽喘枯悴, 渴瀉飲水, 肚硬如石, 面色如銀。 大抵其證雖多, 要不出於五臟, 總宜以五臟之法治之。

景岳曰: 按楊氏云: 疳者, 乾也, 在小兒為五疳, 在大人為五勞。 然既云為乾, 又云為勞, 豈非精血敗竭之證乎? 察前諸法, 俱從熱治, 多用清涼, 雖此證真熱者固多, 而元氣既敗, 則假熱者尤多也。 即前所用, 亦有地黃丸, 異功散, 益黃散, 益氣湯之類, 恐此數方有不足以盡之。 其或血氣俱損, 有非大補不可者; 陰虛假熱, 脾敗腎虧, 又有非溫補不可者。 貴在臨證酌宜, 仍當以虛治勞之法參用, 庶得盡善。

薛氏曰: 按疳證或以哺食太早, 或嗜食甘肥, 或服峻厲之藥, 重亡津液, 虛火熾盛, 或因稟賦, 或乳母厚味七情致之, 各當調治其內。 若口舌蝕爛, 身體壯熱, 腮唇赤色, 或作腫痛, 腹膈煩悶, 或掌熱咽乾, 作渴飲水, 便赤盜汗, 囓齒虛驚, 此心經內外疳也, 宜安神丸之類主之。 若鼻外生瘡, 眼目赤爛, 肢體似癬, 兩耳前後, 項側, 缺盆, 兩腋結核, 或小腹, 內股, 玉莖, 陰囊, 睪丸腫潰, 小便不調, 或出白津, 或咬指甲, 搖頭側目, 白膜遮睛, 羞明畏日, 肚大青筋, 口乾下血, 此肝經內外疳也, 用地黃, 蘆薈二丸主之。 若頭不生髮, 或生瘡痂, 或髮成穗, 或人中口吻赤爛, 腹痛吐逆, 乳食不化, 口乾嗜土, 瀉下酸臭, 小便白濁, 或合目昏睡, 惡聞木音, 此脾經內外疳也, 用肥兒丸主之。 若鼻外生瘡, 咽喉不利, 頸腫齒痛, 欬嗽寒熱, 皮膚皺錯, 欠伸少氣, 鼻痒出涕, ?血目黃, 小便頻數, 此肺經內外疳也, 用黃清肺飲主之。 若腦熱吐痰, 手足逆冷, 寒熱往來, 滑泄肚痛, 口臭作渴, 齒齦潰爛, 爪黑面黧, 身耳生瘡, 或耳出水, 或食自髮, 此腎經內外疳也, 用地黃丸主之。 凡疳熱上攻, 或痘毒上升, 為患甚速, 名為走馬疳, 急敷雄黃散, 搽牙散, 馬鳴散, 擇而用之, 服蟾蜍丸。 輕則牙齦腐爛, 唇吻腫痛, 可治; 甚則牙齦蝕落, 腮頰透爛, 不治。

盜汗三十一
1.小兒元氣未充, 腠理不密, 所以極易汗出, 故凡飲食過熱, 或衣被過暖, 皆能致汗。 東垣諸公云: 此是小兒常事, 不必治之。 然汗之根本, 由於營氣; 汗之啟閉, 由於衛氣。 若小兒多汗者, 終是衛虛, 所以不固。 汗出既多, 未免營衛血氣愈有所損, 而衰羸之漸, 未必不由乎此, 此所以不可不治也。 大都治汗之法, 當以益氣為主, 但使陽氣外固, 則陰液內藏, 而汗自止矣。

2.治法: 凡小兒無故常多盜汗, 或自汗者, 宜團參散為主, 或參苓散, 四君子湯, 五味異功散, 或白朮散之類, 俱可擇用。 若其甚者, 宜三陰煎, 人參養營湯, 或十全大補湯。 若心經有火而見煩渴者, 宜生脈散, 一陰煎。 若肝脾火盛, 內熱薰蒸, 血熱而汗出者, 脈必洪滑, 證多煩熱, 宜當歸六黃湯, 或加減一陰煎。 若陽明實熱, 汗出大渴者, 宜仲景竹葉石膏湯。 若因病後, 或大吐大瀉之後, 或誤用剋伐之藥, 以致氣虛氣脫而大汗亡陽者, 速宜用參附湯, 六味回陽飲, 或耆附湯之類, 庶可挽回也。 大都汗多亡陽者, 多致角弓反張, 項強戴眼等證, 此太陽, 少陰二經精血耗散, 陰虛血燥而然, 速宜用大營煎, 人參養營湯, 或十全大補湯之類, 方可解救。 若作風治, 萬無一生矣。 前汗證門有詳論詳法, 所當參閱。 余之兒輩, 有於襁褓中多盜汗者, 但以人參一錢, 泡湯與服, 當夜即止。 久不服參, 必又汗出, 再服再止, 其效如神。 凡養兒者, 亦可以此為常法。
腹脹腹痛三十二
1.小兒腹脹腹痛, 多因食積, 或寒涼傷脾而然。 <內經>曰: 病痛者陰也。 又曰: 痛者, 寒氣多也, 有寒故痛也。 東垣曰: 寒脹多, 熱脹少, 皆主於脾胃。 故凡小兒肚腹或脹或痛, 雖曰多由積滯, 然脾胃不虛, 則運化以時, 何致作脹? 是脹必由於虛也。 若胃氣無傷而腹中和暖, 則必無留滯作痛, 是痛多由乎寒也。 故治痛治脹者, 必當以健脾暖胃為主。 若無火證, 不得妄用涼藥。 若無拒按堅實等證, 不得妄用攻藥。
2.治法: 凡小兒肚腹膨脹, 或時常作痛, 黃瘦, 常用調理之法, 惟芍藥枳實丸加減用之為宜, 且善止腹痛。 或大健脾丸, 楊氏啟脾丸, 和中丸之類, 皆可酌用。 若偶爾傷脾, 氣促困倦, 外見腹脹而內不脹者, 此脾氣虛也, 宜五味異功散, 或六味異功煎。 若脾胃陽氣不足, 虛寒作脹, 或畏寒, 或手足冷, 或兼嘔瀉者, 宜五君子煎, 養中煎, 溫胃飲, 六君子湯, 或調中丸。 若兼脾腎陽虛, 或水泛為痰, 或喘促, 痛脹, 泄瀉, 宜理陰煎加減主之。 若脾胃氣虛而痛滯吐瀉者, 宜六味異功煎, 或六君子湯加木香, 或調中湯。 若胃口偶有留滯, 大痛而脹者, 宜排氣飲, 或益黃散。 若宿食偶有不消而暫為脹滿者, 宜大, 小和中飲, 或保和丸, 消食丸。 若有堅積停滯, 脹痛拒按, 形氣俱實者, 宜赤金豆, 白餅子, 紫霜丸之類攻下之。 凡諸未盡, 當於腹痛腫脹二門, 參酌為治。
余初年在京, 治一五歲鄰女, 適經藥舖, 見有晒晾巴豆, 其父誤以為松仁, 以一粒與食之, 嚼而味辣, 即忙吐出, 而已半粒下咽矣。 少頃, 大瀉十餘次, 瀉後次日, 即致肚腹通身悉皆腫脹, 絕口不食, 因求治於余。 或謂宜黃連, 綠豆以解毒; 或謂宜四苓, 五皮以利水。 余曰: 大攻之後, 豈非大虛之證乎? 能再堪苦寒以敗脾否? 大瀉之後, 又尚有何水之可利? 遂單用獨參湯及溫胃飲以培脾氣, 不數劑而復元如初。 夫既以大瀉, 而何以反脹若是? 因此一證, 乃知大虛大寒而致成腫脹者, 類多如此。

痞塊三十三
1.小兒多有痞塊者, 總由口腹無節, 見食必啖, 食上加食, 脾胃化之不及, 則胃絡所出之道, 未免漸有留滯, 留滯不已, 則日以益大, 因成痞矣。 或以感寒發熱之後, 胃氣未清, 此時最宜擇食節食, 若不知慎, 則食以邪留, 最易成痞, 此實人所不知也。 第痞塊既成, 必在腸胃之外, 膜膈之間, 故非可以消伐之劑推逐而去者。 若但知攻痞, 則胃氣益弱, 運化失權, 不惟不能消痞, 且致脾土虧損, 則痞邪益橫而變百出矣。 故治此者, 當酌其緩急, 專以調補胃氣為主, 外則用膏用灸, 以拔其結絡之根, 庶為萬全之策。
2.凡調理脾胃之法, 若痞邪未甚, 宜芍藥枳實丸加減用之為善, 或大健脾丸及楊氏啟脾丸, 皆可擇用。 若脾胃氣虛, 食少體瘦, 宜五味異功散。 若脾胃虛寒者, 宜調中丸, 溫胃飲, 五君子煎。 若兼胃脘停積, 食滯作脹者, 宜保和丸, 或大, 小和中飲。 若脹急堅實, 形氣尚強, 不得不瀉者, 宜赤金豆, 白餅子。 若痞久成熱, 致動陽明之火, 而牙口潰爛成疳者, 宜蘆薈丸, 胡黃連丸或蟾蜍丸。 此外, 如貼痞膏及炙治之法, 俱詳載積聚門。
癲癇三十四
錢仲陽曰: 小兒發癇, 因血氣未充, 神氣未實, 或為風邪所傷, 或為驚怪所觸, 亦有因妊娠時七情驚怖所致。 若眼直目牽, 口噤涎流, 肚膨發搐, 項背反張, 腰脊強勁, 形如死狀, 終日不醒, 則為?矣。 凡治五癇, 皆隨臟治之, 每臟各有一獸之形, 通用五色丸為主, 仍參以各經之藥。 發而重者死, 病甚者亦死。 如面赤目瞪, 吐舌嚙唇, 心煩氣短, 其聲如羊者曰心癇。 血虛者用養心湯; 發熱飲冷為實熱, 用虎睛丸; 發熱飲湯為虛熱, 用辰砂妙香丸。 面青唇青, 兩眼上竄, 手足攣掣反折, 其聲如犬者曰肝癇。 肝之虛者, 用地黃丸; 抽搐有有為實邪, 用柴胡清肝散; 大便不通, 用瀉青丸。 面黑目振, 吐涎沫, 形體如尸, 其聲如豬者曰腎癇, 用地黃丸, 紫河車丸之類。 腎無瀉法, 故徑從虛治之。 面如枯骨, 目白反視, 驚跳反折, 搖頭吐沫, 其聲如雞者曰肺癇。 肺氣虛者, 用補肺散; 面色萎黃者, 土不能生也, 用五味異功散; 面色赤者, 陰火上衝於肺也, 用地黃丸。 面色萎黃, 目直腹滿, 自利, 四肢不收, 其聲如牛者曰脾癇, 用五味異功散; 若面青瀉利, 飲食少思, 用六君子加木香, 柴胡。 若發熱抽掣臥, 面色光澤, 脈浮者, 病在腑, 為陽證, 易治; 身冷不搐覆臥, 面色黯黑, 脈沉者, 病在臟, 為陰證, 難治。 凡有此證, 先宜看耳後高骨間, 若有青脈紋, 先抓破出血, 可免其患。 此皆元氣不足之證也, 須以紫河車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