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第 2 页
虛證見於報痘之時, 即當速為培補, 失此不治, 必不能灌漿結痂, 十日後必致不救。 蓋痘瘡實熱者毒盛可畏, 虛寒者內敗可畏, 但實熱證顯, 虛寒證隱, 人多誤認, 故為害反甚。 且痘瘡之所賴者, 惟飲食血氣。 飲食之本在脾胃, 血氣之本在肝腎, 但使脾胃氣強, 則滋灌有力, 而無內虛陷伏之憂, 氣血充暢則毒皆生化, 而無表虛癢?之患。 此其在氣在血, 或微或甚, 所當早辨而治也。 凡痘出灰白不紅綻, 或灰黑頂陷, 或身無大熱, 皮嫩色光, 溶溶如淫濕之狀, 或口不渴, 飲食少, 腹膨溏泄, 二便清涼, 皆表裏虛寒證也。 若氣虛者, 宜調元湯, 四君子湯。 氣虛微滯者, 五味異功散。
氣虛宜溫者, 保元湯, 六氣煎。 脾氣虛寒者, 養中煎, 溫胃飲, 或理中湯。 血虛者, 四物湯, 血虛宜溫者, 五物煎。 氣血俱虛者, 六物煎, 五福飲, 或八珍湯。 氣血俱虛而寒者, 十全大補湯。 脾腎血氣大虛大寒者, 九味異功煎, 六味回陽飲。 脾胃虛寒氣滯者, 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凡痘瘡色灰白不起發者, 氣虛也, 候出齊, 以保元湯和木通, 川芎最穩。
火證熱毒在見點之後, 宜速為清解, 若不早治, 則日甚一日, 必致不救。 凡見點太赤, 根下皮色通紅, 此血熱氣有不能管束也, 後必起發太驟, 皮嫩易破, 或癢?不可救, 宜急清血分之熱, 用涼血養營煎, 或鼠粘子湯, 或用六味消毒飲加芍藥治之; 或四味消毒飲, 益元散俱佳。 凡痘瘡已現, 毒泄則熱當自解, 若瘡已出而壯熱不減, 此毒蘊於內, 其勢方張, 其瘡必密, 宜解其毒, 用柴葛煎, 或鼠粘子湯。 凡見點之後, 壯熱不退, 或三四點相連, 色紅帶紫, 或根窠焦色, 紅紫成片, 或口唇熱燥, 煩渴喜冷, 舌上有胎, 或二便燥澀, 此表裏皆熱, 毒盛之重候, 急須清熱解毒。 如表熱甚者, 宜柴葛煎, 裏熱甚者, 宜搜毒煎加柴胡, 或用六味消毒飲加酒芩, 木通, 梔子, 黃連, 山楂, 蟬退, 歸, 芍, 紅花之類, 或調退火丹加減用之。 如熱毒內甚而發驚狂譫語者, 宜用紫草煎湯磨犀角汁, 調硃砂益元散, 或退火丹解之。 以上凡解毒之後, 紅紫退, 二便調, 能食不渴, 此表裏皆清也, 切勿再為解毒, 須急以保元湯, 四物湯, 六物煎之類, 高調補氣血以助灌漿收靨, 否則恐變癢?而不能善其後矣。 如痘瘡內熱之甚, 大便?結不通, 大渴煩躁, 腹脹滿, 脈見洪數而痘出不快者, 此熱毒壅伏於內, 須通利之以祛其熱毒, 宜柴胡飲子, 或三黃丸; 甚則承氣湯, 或用豬膽導之。 然此惟熱毒在裏, 痘形未見, 不得已而微下之可也。 若斑點隱隱見於皮膚中者, 此已發越在表, 乃痘瘡正發之時, 切不可妄用下藥。 凡痘瘡初出, 但見紅點稠密, 急用纏豆藤燒存性, 加製過硃砂, 連進二三服, 或用薄荷, 牛蒡子煎湯, 調退火丹服之, 另用吳茱萸為末, 以水調攤足心, 引下熱毒, 亦可解散其勢。
痘出變黑, 乃危證也。 蓋痘瘡乃血氣滋灌, 血足氣充, 則痘自紅活; 若熱毒薰爍, 則成焦黑; 若陽氣不充, 則成灰黑。 且黑為水色, 其虧在腎, 以陰犯陽; 最為惡候, 當辨而治之。 若熱毒凝聚, 大便秘結, 或煩躁熱渴而為焦紫黑陷者, 須通其便, 先以解裏之急, 宜柴胡飲子, 或當歸丸。 得利後, 宜即以紫草飲, 或加味四聖散以化表之毒, 仍用胭脂汁以塗之。 若大便不結, 別無大熱等證, 而痘色黯黑者, 總由脾虛不能制水, 故見黑色, 宜速用五物煎, 或保元湯加紫草, 紅花服之, 外點以四聖丹, 胭脂汁。 若漸見紅活則吉, 若更乾黑則凶。 <心鑑>云: 凡治黑痘, 常用保元湯加芎, 桂補提其氣, 氣旺則諸毒自散, 黑者轉黃, 屢試屢驗。
夾疹夾斑證, 本非痘中吉兆, 然亦有輕重之辨, 宜酌而治之, 外有本條, 仍宜參閱。 凡發熱二三日之間, 痘形未見, 忽然偏身出紅點一層, 密如蚊蚤所咬者, 決非痘也, 此乃斑疹之屬, 多為風寒所遏, 不能發越而斑先見也, 宜疏邪飲, 柴葛煎, 或敗毒散之屬, 微散而解之。 但得身涼, 斑必自退, 再越一日, 痘出必輕矣。 凡痘夾斑疹齊出者, 亦宜辨其寒熱, 若表裏俱熱而邪不解者, 宜柴葛煎加減主之。 若熱邪不甚而表邪甚者, 宜疏邪飲, 或柴歸飲加羌活, 防風, 乾葛之類主之, 或敗毒散亦可用。 若痘夾紅斑如錦紋者, 宜涼血化毒湯加柴胡, 黃芩, 玄參, 犀角之屬主之。 若痘出夾斑夾疹而眼紅唇裂者, 表熱也; 煩躁大渴, 妄言妄見者, 裏熱也。 表裏俱熱, 最為凶證, 若不表裏兼治, 何由得解? 宜雙解散主之。 若加悶亂氣喘者必不治。
賊痘者, 於出齊之後, 其中有獨紅獨赤獨大, 摸之皮軟而不礙手者, 此賊痘也。 過三日之外, 必變成水泡, 甚至紫黑泡, 皆危證也, 急用保元湯, 或六氣煎加紫草, 紅花, 蟬退解之, 或用燈草, 木通煎湯, 調下益元散, 利去心經之熱, 而紅自退。 如已成水泡, 宜用保元湯, 倍加四苓散利之, 此秘法也, 不然則遍身擦破, 臭爛而死。
病於未出之先, 倘有濕瘡膿水流注者, 用滑石末敷之, 以防其漏氣, 或真正綠豆粉亦可。
起發三朝治款二十六
痘瘡放標之後, 漸漸起脹, 但肥胖一分, 是胎毒發出一分, 胖盡而毒出盡也。 有不起者, 或因元氣之弱, 不能送毒, 或有雜證阻滯, 不能升發, 皆痘前之失調理也。 此時當速治之, 否則後難為矣。
痘宜漸發者吉, 若一齊湧出, 皮肉虛腫者, 此表虛不能收攝, 故奔潰而出, 後必癢?或成潰爛, 急宜人參固肌湯, 或芎歸湯。 若血熱者, 宜涼血養營煎。 虛甚者, 宜六物煎。 毒盛者, 宜六味消毒飲, 或四味消毒飲出入用之。
痘不起發, 或起而不透者, 多由元氣內虛, 不能托送, 故毒氣留伏不出也。 毒不盡出, 則變證莫測。 凡見此者, 速當救裏以托其毒, 然當察其氣分血分, 辨而治之。 蓋痘之壯突由乎氣, 肥澤由乎血, 氣主呴之, 血主濡之也。 若形雖壯而色見枯者, 此氣至而血不榮也, 宜四物湯加人參, 麥門冬之類主之。 若痘色紅潤而形平陷者, 此血至而氣不充也, 宜保元湯, 或六氣煎加川芎主之。 若形色俱弱而不起發者, 此氣血俱不足也, 宜六物煎加減主之, 或保元湯, 十全大補湯, 調無價散或獨聖散與之。 若冬春之間, 為寒氣所抑不能起發者, 宜麻黃甘草湯加歸, 耆, 或十宣散主之。 若夏秋火盛不起而煩渴秘結內熱者, 宜人參白虎湯。 若痘瘡起脹遲延不紅活者, 宜保元湯, 或六物煎加丁香, 山查, 糯米, 人乳, 好酒主之, 或用無價散, 量兒大小以好酒調服。 凡痘瘡起發, 通身皆欲其透, 惟四肢稍遠難齊。 若脾胃素強能食者勿慮, 惟脾胃素弱食少者, 四肢多有不透, 以脾主四肢, 津液不能灌溉故也, 宜以補脾為主, 用快斑越婢湯加當歸, 或黃耆建中湯加人參, 防風。 若因誤服涼藥而致白?不起者, 宜理中湯, 或胃愛散。
痘雖起發, 若灰白色或頂陷者, 氣虛也, 切不可用寒涼之藥, 須六氣煎加丁香, 川芎, 人乳, 好酒主之, 或保元湯倍加酒炒黃耆, 當歸亦佳。
痘雖起發紅活, 若頂平色嫩, 皮薄不能堅厚者, 此氣虛也, 必恐變為癢?, 宜六氣煎, 或六物煎加減主之, 或十全大補湯, 十宣散俱可擇用。
地紅血散不附者, 保元湯加芍藥, 當歸稍以收斂, 歸附氣位。
根窠淡紅, 線暈枯燥者, 血虛也, 宜保元湯加當歸, 川芎, 酒洗紅花, 再加山查以行參, 耆之滯, 少加木香以行氣而血自活也。
痘雖起發而乾枯無水, 或青紫黯色, 不久必變黑陷, 乃血虛之甚也, 宜四物湯加人參, 麥門冬, 紫草, 紅花或調服無價散, 外用水楊湯浴之, 兼用胭脂塗法。
痘瘡紅甚而引飲渴不止者, 名曰燥痘, 宜犀角地黃湯之屬。 一, 痘色紅紫滿頂或焮腫者, 血熱毒盛也, 宜涼血養營煎加丹皮, 木通, 牛蒡子之屬主之。 然痘出六日以后, 有此證者多死。
痘已出齊而熱尚不退, 或煩躁發渴引飲, 或二火司氣之令, 可少與冷水數口無妨。 蓋水性下流, 不滯上膈, 亦能使毒從小便而出。 但不可用生果之類, 恐傷脾氣也。 痘瘡貴顆粒分明, 如彼此相串, 皮腫肉浮, 或於本痘四旁旋出小痘攢聚, 胖長漸成一塊, 此候最險, 宜用快斑湯合六味消毒飲以解其毒。
出齊後, 痘有小孔, 自頂直下至腳, 不白不黑, 與痘色相同者, 名為蛀痘。 此因表虛腠理不密而為此證, 失之不治, 則大泄元氣, 不起不發, 速人之禍也, 宜保元湯, 或六氣煎, 大加糯米, 川芎, 丁香, 提氣灌膿, 內補其孔, 甚為捷徑。 連進二, 三服, 必孔滿而痘自起, 若至黑色, 則為疔矣。
口唇為脾之外候, 人以脾胃為本, 不宜受傷, 如初發熱即見口唇焦裂, 此毒氣攻脾, 乃惡候也, 宜用瀉黃散之類以速解之。 若不早治, 則毒聚於唇, 及眾痘起發, 而唇瘡必已先熟, 內帶黃漿, 及諸痘成漿, 而此瘡已靨, 唇皮揭脫, 漸變嘔惡嗆水昏沉, 不可為矣。
灌膿三朝治款二十七
膿者, 血之變也。 痘瘡初出, 一點血耳, 漸起漸長, 則由血成漿, 由漿成膿, 始成實矣。 故有血則有膿, 無血則無膿也。 痘至灌膿, 大勢已成, 此時必以有膿為主, 有膿則生, 無膿則死, 乃必然之理也。 故六日以前, 有熱則宜解毒, 無熱則宜調養血氣, 至此自然灌膿。 若痘至七日以後, 頂陷不能灌膿者, 必由先失調治故也, 所以治不可緩, 必俟漿足, 斯可回生。 若頂陷灰白, 漿膿不至, 此氣血俱離, 無生意矣。
痘瘡灌膿, 專以脾胃為主, 脾胃強則氣血充實, 膿漿成而飽滿堅厚, 不須服藥; 脾胃弱則血氣衰少, 所以不能周灌, 故雖見漿而漿亦不滿, 或清淡灰白不能作膿, 即所蓄微漿, 仍是初時之血水。 而漿薄無以化膿者, 總屬血氣大虛之候, 若不速治, 必成內攻外剝之證, 宜急用六物煎, 或六氣煎加減治之, 或保元湯, 或十全大補湯加人乳, 好酒與服亦妙。 欲辨脾胃強弱, 當於飲食二便察之。 飲食雖少而大便堅者, 脾胃之氣猶可也, 但微加調補, 以能食為貴。 若大便不實, 或見溏瀉, 則最為可畏。 蓋一瀉則漿停, 瀉止則灌滿矣。 速宜用溫胃飲, 甚者用陳氏十二味異功散主之。 如痘當作膿之時, 猶是空殼, 此血不附氣也。 血既不至, 則毒何由化? 宜五物煎, 或四物湯, 或紫草散加蟬退主之。 如頂陷膿少, 或服內托藥而暫起復陷者, 血氣大虛故也, 宜十全大補湯倍加參, 耆, 當歸, 糯米, 煎成和人乳, 好酒服之, 此助灌之妙法也。
灌膿三朝之內, 若身涼而痘色灰白, 或不進飲食, 或寒氣逆上而為嘔吐, 或腹脹, 或泄瀉而手足逆冷, 此皆純陰無陽之證也, 急宜用保元湯加二仙散, 連進數服; 甚者必須九味異功煎, 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皆可擇用。 若寒戰咬牙泄瀉等證, 俱同此治。
手足灌膿飽滿者, 方見脾胃之強, 氣血之足也。 若色見灰白, 漿水清薄, 或癟?不起者, 此必脾胃之弱也。 或灌漿已完, 而四肢猶有不灌者, 恐終變癢?之證, 宜快斑越婢湯, 或六氣煎加防風, 白芷以達之, 庶無陷伏之患。 若毒有未透, 亦恐關節之處, 靨後致生癰毒。
癢?不止者, 雖曰氣血俱虛, 然亦由火力不足, 故不作痛而作癢也, 宜六氣煎, 或五物煎加防風, 白芷, 木香, 蟬退主之。 <心鑑>曰: 氣愈虛則愈癢, 當用保元湯倍黃耆以助表, 少加芍藥以制血, 其癢自止。 若將靨發癢, 此毒退血活, 新肉和暢, 自然之理也, 不必治之。
灌膿痛楚不止者, 氣滯也, 少下保元湯加山查, 木香以行滯氣。 如膿色盛滿, 大下四苓散利之而痛自止。
痘瘡起發之後, 不作膿有四證: 有內虛而不灌者, 專宜托補氣血, 治法如前。 有感風寒, 邪居膚腠而不灌者, 宜溫散之, 以柴葛桂枝湯加黃耆, 白芷。 有熱毒熾盛身壯熱, 津液乾涸, 小便赤熱而不灌者, 宜托裏解毒利小便, 以紫草飲子, 或用辰砂六一散解之, 俟熱退後, 方可用保元湯。 熱甚者, 大連翹飲。 若大便堅熱, 數日不通而不灌者, 宜豬膽導之, 使氣得疏通, 則營衛和暢, 不然恐成黑陷也。 有觸穢氣而不灌者, 外宜薰解, 用胡荽酒, 或辟邪丹, 內服紫草木香湯, 或紫草快斑湯。
程氏曰: 凡頂陷無膿者為逆, 但得根窠紅潤, 血猶不散, 急用保元湯和芎, 歸, 白芍, 丁香, 糯米煎熟, 加人乳, 好酒溫服。 若色白如水晶, 內無膿者, 治亦同。 但得膿痘相間者猶可治, 若純是水晶色者決死。 若地紅血散有熱者, 去丁香, 加白芍, 地骨皮以斂血退熱。 若寒戰咬牙, 宜以木香散, 異功散選用。
程氏曰: 凡正壯之時, 有痘雖起壯而皮膚無力, 按之水漿就出, 雖肉色不暗, 此乃名為假壯, 至十一, 二日決不能回漿結靨, 內攻而死, 可急用保元湯加丁香, 川芎, 糯米, 提氣灌膿自愈。 此即名內托也。 凡內托之法, 即保元湯加川芎, 丁香便是, 不必<千金>內托也, 但按本方佐使用之。
痘將灌膿之時, 忽面上有乾靨者, 即倒陷證也, 宜速用八珍湯或六物煎加金銀花, 牛蒡子, 連翹, 麻黃之屬, 水煎熟, 調獨聖散服之。 服藥後, 若乾者復起作膿, 未乾者即壯而飽滿, 或空地處再出補空小痘者上也。 若痘不作膿, 空處或發癰毒者次也。 若連進三服而乾者不腫, 未乾者不飽滿, 補痘不多, 則最險證也, 宜以十全大補湯加金銀花調治之。
灌膿時發白泡如彈子者, 用棗鍼刺去其水, 外以滑石末敷之, 內服保元湯加石榴皮, 茯苓以利皮膚之水。 如發紫泡, 乃毒溢皮膚之上也, 此證必危。
瘡爛成片, 膿水不乾者, 用滑石末敷之, 或敗草散敷之, 加珍珠尤妙。
痘瘡有重出者, 凡痘瘡破損潰爛處, 但得復腫復灌, 不致乾枯, 或於原無痘處復出一層, 如初出之狀, 亦以漸起發灌膿者, 此皆餘毒未盡, 賴裏氣充實, 毒不得入, 故猶出於表而不成倒陷, 是皆逆中之順證也。 但痘瘡重出一番, 必其人能食而大便堅, 乃足以勝其再作之毒, 自無足慮也。 如食少而大便潤者, 宜用十全大補湯之類, 補而調之。 若自利者, 宜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肉豆蔻丸主之。 蓋病久氣虛, 惟利溫補, 不可再解毒也。
結靨三朝治款二十八
痘瘡灌膿之後, 肥澤堅實, 以手摸之, 瘡頭硬而微焦, 此欲靨也。 靨時干淨, 無突陷淫濕破綻, 色蒼蠟, 皮堅厚, 外明內暗, 尖利礙指者, 此為正靨。 若痘雖似乾而痂薄如紙, 或有內證未除, 此痘之極險時也, 急宜調補, 庶不致害。
痘瘡自出起至十日, 十一, 二日, 當從口唇頭面以漸收靨。 但自上而下者為順, 自下而上者為逆, 察有他證, 速宜治之。
將收靨時, 而一向身溫忽然發熱者, 名為乾漿, 是亦常候。 此時不可輕用汗下, 若有風寒外感, 及飲食所傷, 乃當隨證治之。
痘瘡收靨太遲, 或當靨不靨者, 證有數種, 當詳辨治之。 大都當靨不靨之證, 惟脾胃弱, 中氣虛者居多。 蓋中氣虛則不能營養肌肉, 使之成實, 亦或致潰爛也。 但察其別無他證而形色氣血俱虛者, 宜內用十全大補湯, 外用敗草散襯之。 若當靨不靨, 微熱脈大而別無他證者, 此陰分之不足也, 宜四物湯倍加芍藥, 何首烏。 若血虛熱毒未清者, 宜四物湯加牛蒡子, 木通, 山查。 若因食少脾胃氣虛而不收者, 宜六氣煎, 或六物煎加減主之。 若頻見泄瀉, 脾胃弱, 肌肉虛, 或腹脹煩渴而不收者, 宜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或木香散, 外用敗草散敷之。 若當靨不靨之際, 忽見頭面溫, 足指冷, 身不熱, 或泄瀉腹脹, 氣促煩渴, 急與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或九味異功煎, 遲則不救。 凡痘瘡將靨之時, 而見泄瀉煩渴, 腹脹咬牙等證, 多有難救。 若與蜜水生冷等物, 必煩躁轉加而死。 有因飲水過多, 或觸於濕氣, 以致脾胃肌肉濕淫, 不收難靨者, 宜五苓散, 或四苓散加山查利之。 有因飲水過多, 或觸於濕氣, 以致脾胃肌肉濕淫, 不收難靨者, 宜五苓散, 或四苓散加山查利之。 有因熱毒未退, 膚腠鬱蒸, 陰不能斂而當靨不靨者, 若不速解, 則毒必內攻, 為害不淺, 宜犀角散加芍藥, 牛蒡子。 有內外俱熱, 陽毒散漫, 以致大便秘結, 陰氣不行而當靨不靨者, 宜內用四順清涼飲, 或三黃丸以通其便, 外用敗草散, 豬膽導法。 有天寒失於蓋覆, 瘡受寒凝而不收者, 宜服五積散, 外用乳香, 或芸香於被內薰之。 有天熱過煖, 痘被熱蒸不收者, 宜內服人參白虎湯, 或五苓散, 四苓散以利濕熱, 外用天水散撲之。 有為邪穢陰寒所觸, 致傷元氣而不靨者, 宜保元湯, 或十二味異功散, 外以辟邪丹薰之, 豬髓膏塗之即愈。
痘瘡內熱, 毒邪未盡化而乾靨太疾者, 後必為目疾, 或為癰毒, 及諸怪證, 宜涼血養營煎少清其火; 若大便過於乾結者, 宜微利之以解其毒, 當歸丸主之。
痘瘡有膿結靨則為善, 無膿結靨則為凶, 此治之不可緩也。 若痘已膿成, 不能結靨, 而反致潰爛, 或和皮脫去者, 此名倒靨, 乃毒氣入內也, 急須大補中氣以托其裏, 宜六氣煎倍加芍藥, 及紫草, 防風, 白芷主之; 若兼濕熱者, 宜六氣煎加芍藥合四苓散主之。 如頭面瘡破, 服補藥後, 但得復腫復灌, 或遍身無瘡處, 又出一層, 謂之補空, 雖過期延日日而飲食不減, 不為大害。 若服藥後不起不補, 此毒已入深, 最凶候也。
痘瘡無論已潰未潰, 於十二日之後, 但得結靨, 便為佳兆。 若痂皮不結, 則必成倒靨。 其有回之未盡, 或遍身俱靨而但有數顆不靨者, 終致作癢抓破, 亦難必其生也, 速宜治之。
靨時色白如梅花片者, 此為假回, 十二日後當死, 此不治之證也。 如不泄瀉, 可速用六氣煎, 或六物煎, 合二仙散大進救之。
痘瘡成膿不靨, 以致潰爛, 膿汁淋漓, 粘著疼痛, 不可著蓆者, 用敗草散, 或蕎麥散, 以絹袋盛撲之, 更多布蓆上襯臥尤佳, 或用秘傳茶葉方亦佳。 若欲面上不成瘢者, 用救苦減瘢散, 以密水調敷之。
痘瘡潰爛先傷於面者, 凶兆也。 如飲食無阻, 二便如常, 更無他證者, 宜內用十全大補湯。 如毒盛內熱者, 宜以解毒防風湯加當歸, 蟬退, 相間服之, 外以救苦減瘢散敷之。
痘瘡于未灌之先, 或會傷犯破爛成瘡, 及諸痘收靨, 此獨不靨, 膿汁不乾, 更多痛楚, 若不急治, 漸成疳蝕, 損傷筋骨, 以致橫夭, 宜服十全大補湯, 外敷救苦減瘢散, 或白龍散。
痘瘡抓破去皮而猶有血水者, 急用六氣煎, 或六物煎主之, 外以白龍散敷之。
痘有臭氣。 凡當收靨之時, 臭而帶腥者, 此痘瘡成熟之氣, 邪氣自內而出也, 為吉。 若臭如爛肉濁惡不可近者, 此雖似結痂, 未可為真, 急須清熱滋血, 宜涼血養營煎, 或解毒防風湯。 若於養漿之時便見臭者, 此毒火薰蒸之氣, 積於中而見於外也, 大凶, 速宜清熱以解其毒。 若痘瘡潰爛不靨而臭不可聞者, 名為爛痘, 間亦有收靨無事者。 只要胃氣不衰, 飲食如故, 不作煩躁, 則為可治, 宜用八珍湯, 或四味消毒飲, 外用敗草散敷之。
痘瘡靨後而有生瘡潰爛成坑者, 須用托裏消毒散, 或解毒內托散主之。 如氣血俱虛而不斂者, 必用十全大補湯。 如遍身瘡多潰爛, 深而無氣血者必死。
靨後落痂治款二十九
痘瘡結痂自當依期脫落, 其有應落不落, 及延綿日久者, 此亦不可不察而治之, 以防他變也。
結痂至半月, 一月, 粘肉不落或發癢者, 此必表散太過, 傷其津液, 以致腠理虛澀, 無力脫卸故也, 宜用人參固肌湯, 或以真酥油, 麻油潤之。 如久而不脫, 宜六物煎加黃耆, 肉桂, 蟬退主之。 切不可勉強剝去, 恐傷皮膚, 一時難愈。
遍身結痂雖完, 若餘熱未退, 蘊蓄肌表, 或身熱, 或煩渴而痂不落者, 宜涼血養營煎, 或解毒防風湯, 酌宜用之。 如熱甚者, 宜大連翹飲加地骨皮主之。 外宜用滑石為末, 以蜂蜜調勻, 雞翎掃潤痂上即落。
痘瘢發癢, 剝去痂皮, 或血出, 或後成膿如瘡疥者, 此血熱氣虛也, 宜四君子湯, 或四物湯加紅花, 紫草, 牛蒡子治之。
收靨遲而痂不落, 昏昏欲睡, 此邪氣已退, 正氣未復, 脾胃虛弱也, 宜五福飲, 或調元湯, 緩緩調治之。 若餘火未清者, 宜酸棗仁湯。
痘痂既落, 中氣暴虛, 多有不能食者, 宜五味異功散, 或養中煎以調之。
收靨落痂之後, 若餘熱不退, 譫語昏沉者, 用辰砂六一散, 以小柴胡湯調服之。 若大便秘脹者, 宜當歸丸利之。 熱甚者, 用大連翹飲最妙。
原痘不灌膿, 乾如豆殼, 雖痂落而疤白, 或有餘熱不退者, 雖過一日亦要死, 宜速用八珍, 十全之類調補之。 或毒盛者, 仍須先用消毒飲。
痘痂既落之後, 血氣未復, 極當調護, 切不宜澡浴及食飲生冷, 傷饑過飽, 損傷臟氣, 致生他病, 為終生之患也。 慎之, 慎之!
痘後餘毒發熱三十
瘡痘無論疏密, 只要毒出得盡而無留伏, 其發以漸而透, 其收以期而淨, 豈尚有餘毒哉! 若出不能盡, 發不能透, 收不能齊, 其人自有餘熱, 或渴而腹痛吐瀉, 或小便赤澀, 大便秘結, 精神昏憒, 四體倦怠, 飲食減少, 坐臥不安, 是皆餘毒未淨之證。 凡出之淨者, 作三四次出, 大小不一, 至成漿收靨之時, 於瘡空中猶有補出者, 此皆出之盡也。 若只始出一層, 後無補空之痘, 此必尚有伏也。 又發之透者, 必於手足候之, 蓋手足部遠, 氣不易達, 若能充拓飽滿, 漿氣頗足, 可謂發之透也。 若只平?不能成膿, 此毒雖出而未能旁達四肢, 必有留而伏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