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景岳全书 >> 正文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第 3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7:59:35
者。 又收之齊者, 自面而下, 痂皮潔淨, 中無潰爛可謂之齊。 若收之太早, 或不成痂, 此必有內陷之毒也。 凡若此者, 皆有餘毒, 須察部位經絡, 寒熱虛實, 或補或利, 或解或散, 以平為期。 若治之不應不已者, 此壞證也, 不必妄行攻擊。

痘後發熱不減者, 此有虛實二證, 如能食而煩渴, 小便赤, 大便秘者, 實也。 宜四順清涼飲, 三黃丸之類主之。 若痘後餘毒未淨, 有諸熱證者, 惟大連翹飲為最佳。 如大便不秘, 小便不赤, 坐臥振搖, 飲食少進者虛也, 宜調元湯, 或五福飲加芍藥之類主之。

<心鑑>云: 痘後餘熱者, 虛熱也。 虛熱多發於午後, 臉赤唇紅, 或妄言譫語, 切不可作實熱治, 當用調元湯, 或保元湯加黃連, 熱甚者, 宜大連翹飲。 若妄用攻下, 使胃氣一虛, 則變生他患, 致成壞證, 不可治矣。

徐氏曰: 痘後餘熱不除者, 當量其輕重而治之, 大熱則利小便, 小熱則宜解毒。 蓋利其小水, 使心火有所導引, 雖不用涼藥, 而餘熱自無容留矣。 小熱宜解毒者, 蓋小熱不解, 恐大熱漸至矣。 利水者, 宜導赤散; 解毒者, 宜犀角地黃湯。 若但身表發熱而別無他證者, 止宜柴胡麥門冬散。

禁忌三十一
痘瘡起發之初, 全要避風寒, 遠人物, 節飲食, 守禁忌。 若到養漿之時, 尤宜謹慎, 如天氣大熱則去衣被, 當令清涼但謹門窗惟悵, 勿使邪氣透入; 如天寒則宜厚添蓋護, 房中勿絕燈火; 如或作癢, 須為撫摩, 勿使搔破, 以致難灌, 最當慎也。

痘瘡房中, 凡諸臭臟腥香之氣, 及僧道師巫之人, 或罵詈呼怒, 震驚歌樂, 掃地, 對面梳頭之類, 皆不可不避。

房中欲辟臭穢, 惟燒避邪丹, 或紅乾棗, 或黃熟香皆佳。 若蒼朮之氣則太峻也。

飲食最宜調和, 無使太過不及。 或好食何物有不宜者, 但少與之。 以順其意, 若禁固太嚴, 使之忿怒, 恐反助火邪, 但不可縱耳。 至若助火生風, 及?蒜泄氣等物, 皆所當慎。

痘瘡前後, 大忌豬肉, 魚酒之類, 恐惹終身痰欬。

痘瘡平復之後, 勿與雞鴨蛋, 食之則傷神。

痘疹退後, 須避風寒, 戒水濕, 如犯其邪, 則終身欬嗽, 患瘡無有休日。

東垣曰: 痘瘡宜避一切穢惡氣及外人入房。 遠行勞汗氣, 腋下狐臭氣, 房中淫液氣, 麝香臊羶氣, 婦人經候諸血腥臭氣, 硫黃蚊煙氣, 廁缸便桶氣, 誤燒頭髮氣, 吹滅燈燭氣, 雞手魚骨氣, ?蒜韭薤氣, 已上皆不可犯。 須要時常燒乳香之類甘香之氣, 使之漸聞, 則營衛氣暢, 可無倒靨陷伏等患。

陳氏曰: 凡痘疹熱渴, 切不可與瓜柿蜜水等冷物, 及清涼飲, 消毒散等藥, 恐損脾胃, 則腹脹喘悶, 寒戰咬牙而難治。 輕變重者, 犯房室, 不忌口, 先曾瀉, 飲冷水, 餌涼藥也。 重變輕者, 避風寒, 常和煖, 大便調也。

薛氏曰: 前證若兼吐瀉, 手足指冷, 屬內虛寒而外假熱也, 最忌寒涼。 若大便不通, 渴欲飲水, 則蜜水之類又當用也。 但當審其熱之虛實可也。 今北方出痘, 多有用水, 無不愈者, 蓋北方多睡熱炕故也。

出不快三十二
陳氏曰: 凡痘瘡出不快者, 多屬於虛, 若誤謂寒熱壅盛, 妄用宣利之藥, 致臟腑受冷, 營衛澀滯, 不能運達肌膚, 則不能起發充滿, 亦不能結實成痂, 後必癢?, 煩躁喘渴而死。

薛氏曰: 前證亦有各經熱盛, 壅遏而出不快者, 亦有毒盛痘疔而不能起發者, 亦有餘毒而潰癢者, 當細審其因而藥之。

景岳曰: 按此二子之說, 皆為有理, 但此出遲不起之證, 總是氣血內虛不能速達者為最多, 若風寒外閉, 及痘疔留毒而不出不起者, 雖亦有之, 但不多耳。 再若各經熱盛而壅遏不出者, 則尤為最少, 何也? 蓋熱盛者毒必盛, 毒盛者勢必疾速, 而或密或早, 無能緩也。 故凡治此者, 必當察其熱之微甚, 以辨虛實, 再察外邪之有無以辨表裏。 如無外邪, 亦無痘疔而火邪不甚者, 則盡屬虛證, 宜從溫補, 不得雜亂以遺後患也。 諸治法詳報痘三朝治款中。

陷伏三十三
凡看痘之法, 其出欲盡, 出不盡者伏也; 其發欲透, 發不透者倒陷也; 其收欲淨, 收不淨者倒靨也。 伏惟一證, 陷有數種。 凡毒之伏者, 患在未壯之先, 其人瘡雖出而熱不少減, 或煩渴, 或躁悶, 此必有伏毒未得全出也。 陷則患於既壯之後, 其血漸乾而變黑者, 謂之黑陷; 漿膿未成而為癢?, 或破損者, 謂之倒陷; 漿膿既成而復濕爛, 皮破不肯結靨, 收不乾淨者, 謂之倒靨, 亦陷類也, 是皆惡候。 凡治此者, 使非猛峻之劑, 安能望其回生。 時醫欲以尋常之藥救此危病, 其猶放雀搏鸇, 驅羊敵虎耳。 故其輕者宜奪命丹, 重者宜神應奪命丹, 則其庶幾耳。 倘服藥後而反增黑色者, 為必不治之證。

痘之留伏毒不盡出者, 證有不同, 當辨治之。 有元氣不足而托送無力者, 此必稟賦素弱, 飲食素少, 身無大熱而出有不透, 即不足之證也, 宜十宣散, 蟬退膏之類, 加獨聖散主之。 若虛而有熱者, 宜人參透肌散。 有毒盛氣滯, 留伏經絡而出不透者, 必其人氣體厚濁, 身有大熱而汗不易出, 即皆有餘之證, 宜荊防敗毒散主之。 若表裏俱實, 外有大熱, 內有秘結煩滿, 而留伏不透者, 宜雙解散。

乾黑不起而倒陷者, 當分五證: 一則內虛而陽氣不能外達, 故致出而復沒, 或斑點白色, 或見灰黑倒陷者, 必其人不能乳食, 或腹脹內寒, 或手足冷, 或吐瀉, 或寒戰咬牙, 皆內虛也, 速宜溫中, 輕則十宣散, 六氣煎; 其則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或九味異功煎; 外用胡荽酒噴之, 或更用十全大補湯。 但得冷者煖, 陷者起, 黑者紅活, 便是佳兆。 若服藥後而反加煩躁昏亂者死。 二則毒氣太盛, 內外薰灼, 不能盡達於表, 因而復陷於裏, 乃致熱煩躁擾, 氣喘妄言, 或大小便不利, 渴而腹脹, 是皆毒氣之倒陷也, 輕者利小便, 宜大連翹飲, 通關散, 或四順清涼飲; 甚者通大便, 宜承氣湯, 並外用水楊湯浴之。 得利後瘡出則佳, 更用加味四聖散調治之。 凡治此者, 但得陽氣不敗, 脾胃溫煖, 身溫欲飲水者生。 若加寒戰身冷, 汗出耳尻反熱者死。 三則外感風寒, 肌竅閉塞, 血脈不行, 必身痛, 或四肢微厥, 斑點不長, 或變紫黑如癮疹者, 此倒伏也, 宜溫肌散表, 用桂枝葛根湯加麻黃, 蟬退, 或紫草飲, 外用胡荽酒噴之, 但令溫散寒邪, 使熱氣得行, 則痘自長矣。 四則或因誤下, 毒氣入裏而黑陷者, 先宜六氣煎, 或溫胃飲以培養胃氣。 如表有未解者, 後宜柴葛桂枝湯以疏散於外, 甚者再加麻黃。 五則以房室不潔, 或為穢惡所觸而黑陷者, 宜內服紫草飲子, 外用胡荽酒噴之, 或用茵薰法, 并用辟邪丹。

將起發時, 雖有漿水, 但色見黑黯者, 最為可畏, 急宜六氣煎君川芎以養血氣, 血氣旺則毒自散而色自活矣。 或以十全大補湯合無價散主之。

凡倒靨之證, 亦須看大便何如, 若大便秘結而內熱者宜利之, 以四順清涼飲, 或三黃丸主之。 若大便不實而內不熱者宜補之, 以六氣煎, 或十全大補湯加防風, 白芷, 甚而泄瀉者, 宜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有雖不泄瀉而虛寒甚者, 宜九味異功煎, 并外用敗草散。

治陷伏證有三驗法, 凡服藥之後, 但得陷者復腫, 漸以成膿, 乃一驗也; 若原瘡已乾而別於空處另出一層, 起發成膿, 漸以收靨者, 二驗也; 亦有不腫不出, 只變自利, 下去膿血而飲食精神如故者, 三驗者, 有三驗者吉, 無則凶。

癢?抓破三十四
訣云: 虛則癢, 實則痛。 又曰: 諸癢為虛。 此固其辨矣。 然實即兼熱也, 虛即兼寒也。 蓋如瘡瘍之痛, 必由乎熱, 今不作痛而作癢, 此其無熱可知, 無熱由乎陽虛, 陽虛便是寒證, 諸有以初起作癢為火者, 皆謬也。 且凡痘瘡發癢, 則多為不起不灌而?陷繼之, 最可慮也。 故凡治癢之法, 雖云當補, 然尤不可不溫, 惟溫補則營衛和, 氣血行而痘自起矣。 痘毒既起而透, 則多有作痛, 尚何癢哉? 故痘於起發之時, 則宜痛不宜癢也。 然癢有數證, 亦當辨治如左:

痘瘡初見點便作癢者, 此邪在半表半裏之間, 而進退遲疑總由元氣無力, 欲達不能也, 速當溫補陽氣, 兼以疏散, 但使腠理通暢, 則痘自起而癢自止矣。 宜六氣煎加川芎, 白芷, 防風, 荊芥之屬。 若虛在血分而色白者, 宜六物煎, 或五物煎加減主之。

痘瘡出齊之後, 但是作癢, 俱宜保元湯, 或六氣煎加川芎, 當歸, 防風, 荊芥治之, 或用十全大補湯, 或用蟬退膏。

血滲肌膚, 鹹蜇皮肉而作癢者, 亦以氣虛而然, 宜保元湯加芍藥, 當歸以制血, 或加丁香以治裏, 官桂以治表, 表裏俱實, 自不作癢。

程氏曰: 凡前後癢?, 宜保元湯加何首烏, 牛蒡子, 白芍藥。 何首烏須赤白兼用。

痘瘡乾而作癢者, 宜養血潤燥, 以五物煎加防風, 荊芥, 外用茵陳薰法。

痘瘡濕而作癢者, 宜補氣去濕, 以四君子湯加防風, 荊芥, 桂枝以解之, 外用茵陳薰法。

頭面為諸陽之會, 若癢而抓破, 則泄氣最甚, 速宜六氣煎, 或十全大補湯加防風, 荊芥, 何首烏之屬以培補之。 但得復腫復灌而飲食如常則無害, 若癢不止而滿面抓破者必死。

遍身發癢抓破, 膿血淋漓者, 宜參耆內托散, 倍加當歸及白芷, 荊芥, 木香, 使氣和血行, 其癢自止, 外以敗草散敷之。

瘡癢潰爛, 粘衣連蓆難任者, 內服十全大補湯加防風, 荊芥, 外用敗草散。

痘瘡見形而皮肉紅艷, 起發而皮嫩多水者, 其後多致癢?也, 急須先期調補之。

痘瘡將收而癢者, 其膿已成, 其瘡已回, 邪散而正復, 營衛和暢故癢也。 不須服藥, 但謹護之, 勿令抓破, 以致損傷成瘡。

漿膿初化, 膿未成而混身瘙癢不寧者, 此惡候也, 速當溫補氣血, 用六氣煎, 六物煎之類, 加以防風, 白芷, 荊芥之屬, 必令癢去方保無慮。 若癢甚不休, 瘡壞皮脫, 其毒復陷, 謂之癢?, 必不能活矣。

<活幼心書>云: 凡作癢不止, 用荊芥穗以紙束之, 用刺癢處, 以散鬱邪, 其癢自止, 此屢驗之法。 內服消風化毒湯加參, 歸以解之。

作痛三十五
痘瘡作痛, 有實有虛, 雖曰諸痛為實, 然此言亦不可執。 若身有大熱而大便秘結, 煩躁不寧, 喘脹作渴而為痛者, 此實痛也。 若無大熱而二便清利, 脾氣不健, 衛氣不充, 營失所養而作痛者, 此虛痛也。 實者宜解毒清火, 當用解毒湯, 或四味消毒飲之類主之。 虛者宜補養血氣, 當用保元湯, 或六物煎之類主之。

頭面腫三十六
經曰: 熱甚則腫。 大抵毒盛者必腫, 毒微者不腫, 故亦可以腫與不腫, 察毒之莖與不甚也。 然痘瘡應期起發, 毒必以漸盡出, 故頭面亦必以漸浮腫, 此毒火聚於三陽之分, 欲化膿漿, 其宜然也。 然止宜微腫, 而甚腫者, 大非所宜。 若當起發之時, 頭面全然不腫, 必其痘稀磊落, 毒氣輕淺者然, 此最吉兆也。

痘以漸起, 面以漸腫, 及灌膿收靨而腫以漸消, 此常候也。 如應腫不腫者, 必其元氣不足; 應消不消者, 必其毒氣有餘, 須急治之。

有痘未起發而頭面預腫, 皮光色嫩, 如瓠瓜之狀, 此惡毒上衝之候也。 又有痘點已見, 但隱隱於皮膚之中, 肉目腫而痘不起者決死。 汪氏<理辨>曰: 痘起五六日之際, 有面目先腫而光亮者, 是陽乘陰分, 毒不能發也。 何也? 血乃氣之本, 氣乃血之標, 血有不足, 則根本之力已虧, 故致虛陽動作, 其氣妄行肉分, 區區不足之血, 何能載毒而出? 七日之後, 傳經已足, 則氣退毒陷, 陰陽各失其正, 尚何可治之有? 凡值此者, 不可不預調氣血, 若待臨期, 無能為矣。

痘正起發頭面腫脹時, 正面之瘡切防瘙癢, 不可使之抓破, 少有損傷, 以致真氣外泄, 邪氣內蝕, 則腫消毒陷, 多致死矣。 但得破者復灌, 消者復腫, 飲食二便如常, 則變凶為吉矣, 宜十全大補湯, 或合苦參丸治之。

頭面腫脹而眼目咽喉痛閉者, 急宜解毒, 眼與咽喉相兼治之, 宜消毒化斑湯去升麻, 或大連翹飲主之。

兼疫毒之氣而頭項腮頜預腫者, 此必大頭風及蝦蟆瘟之屬, 宜以疫氣治之, 如大連翹飲, 及兼濟消毒飲之類主之。 但兼此者亦多凶少吉也。

痘疔黑陷三十七
痘有紫黑枯硬而獨大, 鍼撥不動, 手捻有核者, 是為痘疔, 若不去之, 則一身之痘皆不能起發, 或皆變黑色, 必致死矣。 其有黑大而軟者, 此名黑痘, 慎不可作痘疔治也。

痘疔者, 以熱毒蓄積, 氣血凝敗而成也。 然其類亦有數種, 最為惡候, 宜謹察之。 有初出紅點, 漸變黑色, 其硬如石者, 此肌肉已敗, 氣血中虛, 不能化毒, 反致陷伏也。 有肌肉微腫, 狀如堆粟, 不分顆粒者, 此氣滯血凝, 毒氣結聚不散也。 有中心黑陷, 四畔突起戴漿者, 此血隨毒走, 氣不能充也。 有中心戴漿自破潰爛者, 此氣血俱虛, 皮膚敗壞也。 有為水泡溶溶易破者, 此脾虛不能制濕, 氣虛不能約束也。 有為血泡色紫易破者, 此血熱妄行, 而氣虛不能完固也。 有瘡頭鍼孔漿水自出者, 此衛氣已敗, 其液外脫也。 以上數證, 雖與痘疔不同, 而危險無異, 但於五六日間候之, 若見一證, 多不可治。

凡痘疔及黑陷者, 宜內服六氣煎加川芎, 紫草, 紅花, 木通之類, 以補血涼血而疔自退。 疔退後, 宜大進六氣煎, 或六物煎, 外用四聖丹, 以胭脂汁調點之。 疔若大者, 用銀鍼挑破瘡口, 吸出惡血, 入後藥末, 即轉紅活。 大抵黑陷而疔多, 或餘毒不起者多死。 若痘疔挑去黑血, 搽藥不變, 仍是黑色者必死。

<心鑑>曰: 痘疔見於四肢, 不近臟腑者易治, 若穿筋骨者亦難治。 但有見於頭面腹背, 逼近於內者, 其勢必攻穿臟腑矣。 如未穿者, 急須治之, 用飛過雄黃, 以真蟾酥拌勻為丸, 如麻子大, 挑疔點入, 立效。 又或用巴豆一粒, 去皮膜, 合硃砂一分, 研爛點入, 一時突出即愈。 內服無價散, 汲井水加豬尾血三五點調下。

痘瘡黑陷者, 必氣不足, 血不活也, 急宜托裏散, 或六物煎加川芎, 肉桂, 紅花, 蟬退, 調無價散, 或獨聖散, 甚者宜九味異功煎, 或十全大補湯, 調無價散, 仍外用四聖丹點之。 若見焦紫而黑, 混身皆是, 及身有大熱, 或大便秘結, 內熱煩渴者, 此亦有火毒之證, 宜四順清涼飲, 或承氣湯, 合萬氏奪命丹以解其毒。 俟火邪略退, 即宜用六氣煎, 調無價散以托其內, 亦可望其生也。

痘瘡起發之時, 但乾燥, 其根焦黑, 即當速治之。 如火邪不甚, 證無大熱者, 惟五物煎, 或六物煎為最宜也。 如有火證火脈, 血熱毒盛而焦黑者, 輕則涼血養營煎, 或鼠粘子湯, 甚則以萬氏奪命丹合而服之。

原有瘡疥未愈, 至痘出之時, 其破處痘有攢聚, 而形色黑潰者, 急以銀鍼挑破, 吮去毒血, 吐於水中, 其血紅者可治, 黑者難治, 須內服加味四聖散, 或萬氏奪命丹, 外用萬氏四聖散塗之。

靨後痘疔潰爛成坑, 內見筋骨者, 宜托裏消毒散, 或荊防敗毒散加川山甲, 蟬退, 僵蚕, 外用神效當歸膏, 或太乙膏貼之, 或以白龍散敷之。

飲食三十八
痘瘡終紿皆以脾胃為主, 但能飲食, 則氣血充實, 而凡起發灌漿收靨, 無不賴之。 故能食者, 雖痘瘡稠密, 亦自無害; 不能食者, 雖痘瘡稀少, 亦為可虞, 此脾胃之調, 所當先也。 然證有不同, 最須詳審施治。

痘有毒氣正盛而不食者, 當痘瘡正出之時, 雖不欲食, 但得痘色真正, 不為害也。 蓋熱毒未解, 於將出未出之際, 多有不欲食者, 待毒氣盡出自能食矣。 其有痘已盡出而仍不欲食者, 當徐用四物湯加神曲, 砂仁, 陳皮, 一, 二劑必能食矣。

痘見灰白, 別無大熱停滯等證, 而食少或不食者, 必脾胃虛也, 宜五味異功散, 或四君子湯。 若胃中陽氣不足, 不能運化而食少者, 此虛而且寒也, 宜溫胃飲, 養中煎, 或六氣煎主之。

凡命門元陽不足, 則中焦胃氣不煖, 故多痞滿不食, 下焦腎氣不化, 故多二陰不調, 此必用理陰煎加減治之, 自見神效, 勿謂小兒無陰虛證也。

凡泄瀉, 或見惡心, 或嘔吐而不食者, 尤屬胃氣虛寒也, 輕則理中湯, 六氣煎; 甚則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或用六氣煎合二仙散主之。

凡脾氣不虛, 但胃口寒滯, 或痛或嘔而不食者, 宜益黃散。

凡停食多食而不食者, 宜大小和中飲以清宿滯, 或五味異功散加山查, 麥芽, 神曲, 砂仁, 或合勻氣散治之。

凡口瘡不能進食, 或咽喉疼痛而不能食者, 但清其咽, 痛止自食矣, 宜甘桔湯, 或加味甘桔湯。

凡外感風寒, 邪入胃口則不能食, 須表散寒邪, 邪散自能食矣, 宜加減參蘇飲, 或柴陳煎, 或五味異功散加柴胡。

痘後別無他證而飲食不進者, 此惟脾氣不足, 宜五味異功散, 或溫胃飲, 養中煎之類主之。

程氏曰: 凡水穀不能運化而飲食不進者, 只用保元湯加陳皮, 麥芽, 神曲, 砂仁, 扁豆, 生薑, 嘔者加真藿香。

徐氏曰: 痘瘡不乳食者, 有虛實二證: 或吐或利, 面目青白或青色者為虛寒, 宜溫之補之; 若大小二便乾澀, 面赤而氣壅, 或渴或熱, 或目睛黃赤, 氣粗中滿者為實熱, 宜清之利之。

咽喉口齒三十九
咽喉司呼吸之升降, 乃一身之橐籥也。 毒氣不能舒散, 則壅聚於此, 腫痛閉塞, 水漿難入, 則死生係之, 深可畏也。 首尾俱宜甘桔湯加麥門冬, 牛蒡子, 玄參, 杏仁, 或加味甘桔湯, 及<拔萃>甘桔湯俱可用。 熱甚痛甚者, 宜東垣涼膈散加牛蒡子, 或以甘桔湯合黃連解毒湯加石膏, 木通, 牛蒡子, 山豆根, 射干, 并外用玉鑰匙點之。 咽痛便秘者, 宜四順清涼飲下之。 以上證治, 必其能食肉熱者, 方可用此寒涼之劑。 若上焦雖熱而下焦不熱, 或不喜飲食者, 只用加味甘桔湯, 徐徐嚥服, 不必用牛蒡子, 恐其性涼傷脾也。

咽喉腫痛, 凡痘瘡多有是證, 但七日前見者為逆, 七日後見者無慮。 蓋起發灌膿之時, 內外之痘俱大, 以致氣道壅腫而然, 此痘也, 非喉痺之毒也。 待外痘既靨, 則內證自除矣, 不必治之。

徐氏曰: 凡咽喉腫痛不能飲食者, 內服加味甘桔湯。 外看身上有痘之最大者, 此其毒氣相連, 宜用香油燈草燃而焠之, 一焠即愈。 或用手捻破, 以痘疔散塗之。

陳氏曰: 凡身壯熱, 大便堅實, 或口舌生瘡, 咽喉腫痛, 皆瘡毒未盡, 宜用四味射干鼠粘子湯。 如不應, 宜七味白朮散。

痘瘡弄舌吐舌者, 脾之熱也, 輕者導赤散, 甚者瀉黃散。

唇口與五內相通, 故熱毒內熱, 口舌必先受傷, 毒甚則口舌或紫或白或黑, 舌或腫大, 此皆實熱之證, 宜內服黃連解湯加石膏, 牛蒡子, 木通, 生地, 或東垣涼膈散。 若大便軟結者, 宜<局方>涼膈散, 外用玉鑰匙點之。 若口舌生疳者, 以吹口丹, 或陰陽散敷之。

牙齦腫爛成疳者, 此陽明熱毒內攻也, 殺人甚速, 宜甘露飲主之, 外用老茶葉, 韭菜根煎濃湯洗之, 仍用翎毛刷去腐肉, 洗見鮮血, 乃以神授丹, 或搽牙散敷之, 日三次, 或綿繭散亦可。 若爛至喉中者, 用小竹管將綿繭散吹入, 雖遍口牙齒爛落, 口唇穿破者, 皆可敷藥而愈。 然必有黃白膿水者方可治, 若色如乾醬, 其肉臭爛, 日爛一分者俱不治。

牙疳臭爛, 氣粗熱甚, 舌白至唇, 口臭如爛肉, 大便瀉膿血, 肚腹脹痛, 此胃虛毒氣內攻, 胃爛之證。 若山根發紅點者, 此疳毒內攻, 故見於山根, 亦胃爛之證, 俱不治。

痘疹退後, 若有牙齦腐爛, 鼻血橫流者, 並為失血之證, 宜<局方>犀角地黃湯加山梔, 木通, 玄參, 黃芩之類以利小便, 使熱毒下行, 外用神授丹治之, 不可緩也。 若疳瘡色白者, 為胃爛, 此不治之證。

痘瘡中論列方四十
保元湯痘一。 五味異功散補四。 五福飲新補六。 四物湯補八。 十二味異功散痘二二。
六物煎新因二十。 二仙散痘二十。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八珍湯補十九。 調元湯痘二。
四君子湯補一。 九味異煎新因二二。 五物煎新因二。 二陰煎新補十。
十一味木香散痘二一。 六氣煎痘二五八。 十宣散痘十四。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溫胃飲新熱五。 七味白朮散小七。 理陰煎新熱三。 益黃散和十九。
黃耆建中湯補二七。 托裏散痘四。 惺惺散小二三。 人參固肌湯痘十二。
柴葛煎新因十八。 柴歸飲新因十五。 升麻葛根湯痘二六。 小柴胡湯散十九。
參蘇飲散三四。 五柴胡飲新散五。 雙解散痘四一。 麻黃甘草湯痘三五。
搜毒煎新因十九。 天水散寒百十二。 荊防敗毒散痘三一。 理中湯熱一。
養中煎新熱四。 七味安神丸小七三。 胃愛散散痘十九。 芎歸湯痘十五。
參耆內托散痘七。 酸棗仁湯補八四。 柴陳煎新散九。 人參透肌散痘十三。
蘇葛湯痘二七。 疏邪飲新因十六。 柴葛桂枝湯痘三六。 柴胡飲子痘四二。
五積散散三九。 桂枝葛根湯痘三七。 羌活散痘三八。 益元散寒百一二。
柴胡麥門冬散痘二四。 敗毒散痘三一又三二。 六一散寒百十二。 解毒散痘五一。
甘露飲寒十。 托裏消毒散痘六。 瀉黃散寒五七。 四苓散和一八七。
實表解毒湯痘五四。 苦參丸痘九九。 當歸丸痘九五。 六味消毒飲痘四九。
小和中飲新和八。 承氣湯攻一。 消風化毒湯痘五八。 橘皮湯痘九二。 獨聖散痘七八。
普濟消毒飲寒十三。 化痰丸小九九。 無價散痘七九。 養血化斑湯痘十八。
抱龍丸小八五。 黃連解毒湯寒一。 消毒散痘四七。 五苓散和一八二。
解毒內托散痘五。 退火丹痘八四。 導赤散寒一二二。 四味消毒飲痘四八。
大和中飲新和七。 三黃丸攻六八。 解毒防風湯痘五六。 肉豆蔻丸小五六。
通關散痘八五。 涼血化毒湯痘五九。 勻氣散痘九三。 蟬退膏痘四六。
消毒化斑湯痘五十。 三酥餅痘八十。 敗草散痘一二六。 涼血養營煎新因十七。
胡荽酒痘百十八。 玄參地黃湯痘八六。 大連翹飲寒七八。 胭脂汁痘一二五。
犀角地黃湯寒七九。 快斑湯痘七三。 蕎麥散痘一二四。 射干鼠粘子湯痘七七。
紫草飲子痘六七。 白龍粉痘一二七。 紫草木香湯痘六九。 紫草散痘六五。
綿繭散痘一三四。 加味甘桔湯痘九十。 甘桔湯因一七五。 陰陽散外一三三。
參耆四聖散痘八。 玉鑰匙因一九三。 搽牙散痘一三五。 萬氏四聖散痘百十六。
保嬰丹痘百五。 水楊湯痘百二十。 連翹升麻湯痘二八。 犀角散痘六三。
豬髓膏痘一二二。 快斑越婢湯痘七四。 鼠粘子湯痘七六。 茶葉方痘一二一。
紫草木通湯痘七十。 紫草飲痘六六。 神授丸因一五六。 紫草快斑湯痘六八。
如聖湯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