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景岳全书 >> 正文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第 5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8:13:46
, 不能運化鬱滯所致, 故用溫補之劑, 使中氣溫和, 自無此證矣。 張生患漆瘡作嘔, 由中氣虛弱, 漆毒侵之。 予以六君子湯加砂仁, 藿香, 酒炒芍藥治之, 彼不信, 另服連翹消毒散, 嘔果甚, 復邀治, 仍以前藥, 外用麻油調鐵銹末塗之而愈。 薛按

戴氏曰: 如惡心者, 無聲無物, 欲吐不吐, 欲嘔不嘔, 雖曰惡心, 實非心經之病, 皆在胃口上, 宜用生薑, 蓋能開胃豁痰也。 名元禮, 南院使

作渴三十三
李氏曰: 人病疽多有愈後發渴而不救者, 十有八九, 或先渴而後患疽者, 尤為難治, 急用加減八味丸可免前患。 若疽安而渴者, 服此丸則渴止; 疽安而未渴者, 預服此丸則永不生渴; 或未發疽而先發渴者, 服此不惟渴止, 且疽亦不作, 氣血加壯, 真神劑也。 又曰: 癰疽已安之後, 或未安之際, 口舌燥黃如雞內金者, 乃腎水枯竭, 心火上炎, 此證最惡。 古人云: 玉華池竭七廟亡。 若誤投以丹藥, 則禍在反掌, 急用加減八味丸, 桑枝煎, 五味子湯以滋補之。 又云: 一貴人病疽, 未安而渴作, 一日飲水數升, 予以加減八味丸治之。 諸醫大笑云: 此能止渴, 我輩當不復業醫。 皆用木瓜, 紫蘇, 烏梅, 人參, 茯苓, 百藥煎等劑, 服多而渴愈甚。 不得已用此藥, 三日渴止, 久服遂不復渴, 飲食加倍, 健於少壯。 蓋此藥非出鄙見, 自為兒時聞先君言, 有人病渴用渴藥, 累年不愈, 一名醫使服此藥, 降心火, 生腎水為最。 家藏此方, 親用嘗驗, 患者當知所鑒。 詳<外科精要>。

馬益卿曰: 癰疽作渴, 乃氣血兩虛, 宜用參, 耆以補氣, 當歸, 地黃以養血。 或用黃耆六一湯, 或用忍冬丸。 其方以忍冬藤入瓶內, 加無灰酒, 微火煨一宿, 取出晒乾, 少加甘草, 俱為末, 仍用餘酒調糊為丸, 桐子大, 每服百餘丸, 溫酒下。 兼治五痔諸癭氣。

立齋曰: 尺脈大或無力而渴者, 宜滋陰降火。 上部脈沉實而渴者, 宜瀉火。 上部脈洪數而渴者, 宜降火。 胃脈數而渴者, 宜清胃火。 氣虛不能生津液而渴者, 宜補中氣。 脈大無力或微弱而渴者, 宜補氣血。 膿血大泄, 或瘡口出血而渴者, 宜大補氣血; 如不應, 急用獨參湯。

薛氏<樞要>曰: 瘡瘍作渴, 若焮腫發熱, 便利調和者, 上焦熱也, 用竹葉石膏湯。 腫痛發熱, 大便秘澀者, 內臟熱也, 用四順清涼飲。 焮腫痛甚者, 熱毒蘊結也, 用仙方活命飲。 漫腫微痛者, 氣血虛壅也, 用補中益氣湯。 若胃火消爍而津液短少者, 用竹葉黃耆湯。 若胃氣虛弱不生津液者, 用補中益氣湯。

若胃氣受傷, 內無津液者, 用七味白朮散。 若腎水乾涸作渴, 或口舌乾燥者, 用加減八味丸。 或先口乾作渴, 小便頻數, 而後患疽, 或疽愈後作渴飲水, 或舌黃乾硬, 小便數而疽生者, 尤其惡也。 苟能逆知其因, 預服加減八味丸, 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 可免是患。 <心法>曰: 予治瘡瘍作渴, 不問腫潰, 但脈數發熱而渴, 以竹葉黃耆湯治之。 脈不數, 不發熱, 或脈數無力而渴, 或口乾, 以補中益氣湯。 若脈數而便秘, 以清涼飲。 若尺脈洪大, 按之無力而渴, 以加減八味丸。 若治口燥舌黃, 飲水不歇, 此丸尤效。

瀉痢三十四
立齋曰: 瘡瘍大便泄瀉, 或因寒涼剋伐, 脾氣虧損, 或因脾氣虛弱, 食不剋化, 或因脾虛下陷, 不能升舉, 或因命門火衰, 不能生土, 或因腎經虛弱, 不能禁止, 或因脾腎虛寒, 不能司職。 所主之法: 若寒涼傷脾, 六君加木香, 砂仁, 送二神丸。 脾虛下陷, 用補中益氣送二神丸。 命門火衰, 用八味丸料送四神丸。 腎虛不禁, 用薑附湯加吳茱萸, 五味。 脾腎虛寒, 用參附湯送四神丸。 <病機>云: 脈沉而細, 身不動作, 睛不瞭瞭, 飲食不下, 鼻準氣息者, 薑附湯主之。 身重四肢不舉者, 參附湯主之。 仲景云: 下痢腸鳴, 當溫之。 脈遲緊痛未止, 當溫之。 大孔痛, 當溫之。 心痛, 當救裏, 可與理中, 附子, 四逆輩。 <精要>云: 癰疽嘔瀉, 腎脈虛者不治。 凡此難治之證, 如按前法治之, 多有可生者。

御醫王彭峰之內, 年逾四十, 背疽不起發, 泄瀉作嘔, 食少厥逆, 脈息如無, 屬陽氣虛寒, 用大補劑加附子, 薑, 桂不應; 再加附子二劑, 瀉愈甚; 更以大附子, 薑, 桂各三錢, 參, 耆, 歸, 朮各五錢, 作一劑, 腹內始熱, 嘔瀉乃止, 手足漸溫, 脈息遂復; 更用大補而潰, 再用托裏而斂。 十年後, 仍患脾胃虛寒而歿。 薛按

大便秘結三十五
立齋曰: 瘡瘍大便秘結, 若作渴飲冷, 其脈洪數而有力者, 屬實火, 宜用內疏黃連湯。 若口乾飲湯, 其脈浮大而無力者, 屬氣虛, 宜用八珍湯。 若腸胃氣虛血燥而不通者, 宜用十全大補湯培養之。 若瘡證屬陽, 或因入房傷腎而不通者, 宜用前湯加薑, 附回陽, 多有得生者。 若飲食雖多, 大便不通, 而肚腹不脹者, 此內火消爍, 切不可通之。 若肚腹痞脹而直腸乾涸不通者, 宜用豬膽汁導之。 若誤行疏利, 復傷元氣, 則不能潰斂。 經曰: 腎開竅于二陰。 藏精於腎, 津液潤則大便如常。 若潰瘍有此, 因氣血虧損, 腸胃乾涸, 當大補為善。 設若不審虛實, 而一於疏利者, 鮮有不誤。 若老弱或產後而便難者, 皆氣血虛也, 豬膽汁最效, 甚者多用之。 更以養血氣藥助之, 萬不可妄行攻伐。

居賓鷗仲夏患發背, 黯腫尺餘, 皆有小頭如鋪粟狀, 四日矣, 此真氣虛而邪氣實也。 遂隔蒜灸之, 服活命飲二劑, 其邪頓退。 乃純補其真陰, 又將生脈散以代茶飲, 瘡邪大退。 余因他往, 三日復視之, 飲食不入, 中央肉死, 大便秘結, 小便赤濁。 余曰: 中央肉死, 毒氣盛而脾氣虛也; 大便不通, 腸虛而不能傳送也; 小便赤濁, 脾虛而火下陷也, 治亦難矣。 彼始云: 莫非間斷補藥之過也? 余曰: 然。 乃急用六君子加當歸, 柴胡, 升麻, 飲食漸進, 大便自通。 外用烏金膏塗中央三寸許, 四圍紅腫漸消, 中央黑腐漸去。 乃敷當歸膏, 用地黃丸與前藥間服, 將百劑而愈。 薛按

小便淋澀不利三十六
立齋曰: 瘡瘍小便淋漓頻數, 或莖中澀者, 腎經虧損之惡證也, 宜用加減八味丸以補陰。 足脛逆冷者, 宜用八味丸以補陽, 若小便頻而黃者, 宜用四物湯加參, 朮, 麥門, 五味以滋肺腎。 若小便短而少者, 宜用補中益氣君山藥, 麥門, 五味以補脾肺。 若熱結膀胱而不利者, 宜用五淋散以清熱。 若脾氣燥熱而不能化者, 宜用黃芩清肺飲以滋陰。 若膀胱陰虛, 陽無以生者, 宜用滋腎丸。 若膀胱陽虛, 陰無以化者, 宜用六味地黃丸。 腎虛之患, 多傳此證, 非滋化源則不救, 若用黃檗, 知母反瀉其陽, 是速其危也。 若老人陰痿思色, 精氣內敗, 莖中痛而不利者, 用加減八味丸加車前子, 牛膝; 不應, 更加附子, 多有復生者。 若精已竭而復耗之, 大小便中牽痛, 愈痛則愈便, 愈便則愈痛, 以前藥加附子, 亦有復生者。 王太僕云: 無陰則陽無以化, 無陽則陰無以生, 當滋其化源。 若專用淡滲, 復損真陰, 乃速其危也。

發痙三十七
立齋曰: 瘡瘍發痙, 因氣血虧損, 或為外邪所搏, 或內虛鬱火所致。 其形則牙關緊急, 四肢勁強, 或腰背反張, 肢體抽搐。 其有汗而不惡寒者曰柔痙, 風能散氣, 故有汗也。 其無汗而惡寒者曰剛痙, 寒能澀血, 故無汗也。 皆由亡血過多, 筋無所養, 故傷寒汗下過多, 與潰瘍產後多患之。 乃敗證也。 若大補氣血, 多有可治者, 若作風治, 速其危矣。 痙論法俱詳見雜證謨十二卷痙證門, 所當參閱。

無寐三十八
立齋曰: 瘡瘍潰後無寐, 發熱煩躁, 血虛也, 聖愈湯。 自汗不止, 無寐, 氣虛也, 四君加黃耆, 五味子。 發熱煩躁, 肉?筋惕, 氣血虛也, 八珍湯。 大渴面赤, 脈洪大而浮, 陰虛發熱也, 當歸補血湯。 肢體微熱, 煩躁面赤, 脈沉微, 陰盛發躁也, 四君加薑, 附。

瘡瘍出血三十九
立齋曰: 瘡瘍出血, 因五臟之氣虧損, 虛火動而錯經妄行也, 當求其經, 審其因而治之。 若肝熱而血妄行者, 宜四物加炒山梔, 芩, 朮, 丹皮。 肝虛而不能藏血者, 六味地黃丸。 心虛而不能主血者, 四物加炒黃連, 丹皮, 苓, 朮。 脾虛熱而不能統血者, 四君子加炒梔子, 丹皮。 若脾經鬱結, 用歸脾湯加五味子。 脾肺氣虛, 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 氣血俱虛, 用十全大補湯。 陰火動者, 用六味丸加五味子。 大凡失血過多, 見煩熱發渴等證, 勿論其脈急, 用獨參湯以補氣。 經云: 血生於氣。 苟非參, 耆, 歸, 朮, 甘溫等劑, 以生心肝之血, 決不能愈。 若發熱脈大者不治。 凡患血證, 皆當以犀角地黃湯為主。

戒忌調護四十
李氏云: 病疽之人, 當戒酒?, 炙?, 醃臘, 生冷, 油膩, 雞鵝, 魚腥之類。 若起居七情, 尤當深戒, 務令臥室潔淨馨香, 使氣血流暢。 仍忌僧道孝子, 產婦經婦, 及雞犬貓畜之類。 若背疽難於隱几, 宜用綠豆十斗作一袋, 隱伏其上, 以解毒涼心也。 又曰: 大凡臟腑已利, 瘡毒已潰, 氣血既虛, 最當調護。 若發熱而服涼藥, 無不致禍。
立齋曰: 綠豆性寒, 主丹毒煩熱, 風疹或金石所發, 實熱煩渴, 飲食如常, 證屬純陽者, 極宜用之, 否則不可輕用也。 又曰: 瘡瘍食肉, 乃自棄也。 瘡瘍之毒, 發於營氣, 今反助之, 與自棄何異? 雖用藥施治, 亦不能愈。

東垣云: 胃為五臟之根本, 胃氣一傷, 諸證皆虛, 七惡蜂起, 可不慎哉。

愚按: 瘡瘍當忌葷腥, 然以愚見言之, 則惟熱火證及疔毒陽癰, 則毫不可犯, 宜切慎也。 至若營衛大虛而毒不能化, 肉不能長, 凡宜溫宜補等證, 豈亦不宜滋補乎? 故古人號黃耆為羊肉, 則既宜黃耆, 未有不宜羊肉者, 惟豬肉, 牛肉, 醇酒, 及傷脾助濕等物, 則不可不忌。

陰陽證變四十一
太監劉關患發背, 腫痛色紫, 診其脈息沉數。 陳良甫云: 脈數發熱而痛者, 發於陽也, 且瘡瘍赤甚則紫, 即火極似水也。 詢之, 嘗服丹石藥半載, 乃積溫成熱所致。 遂以內疏黃連湯, 再服稍平; 更用排膿消毒藥, 及豬蹄湯, 太乙膏而愈。 經曰: 色與脈當相參應, 治之者在明亢害承制之理, 陰陽變化之機焉耳。 舉人潘光甫, 年四十, 患腦疽焮腫, 診其脈沉靜。 予謂此陽證陰脈斷不起, 已而果然。 蓋瘡瘍之證雖屬心火, 尤當分表裏虛實, 果元氣充實, 內有實火者, 寒劑或可責效。 若寒涼過度, 使胃寒脾弱, 陽證變陰, 或結而不潰, 潰而不斂, 陰陽乖戾, 水火交爭, 死無日矣。 薛按

論列方外科上
參附湯補三七。 八珍湯補十九。 聖愈湯補九一。 回陽湯外三七。 敗毒散敗三六。
四神丸熱一五一。 五淋散寒百十七。 薑附湯熱三二。 獨參湯補三五。 理中湯熱一。
滋腎丸寒一六三。 二神丸熱百五十。 麻黃湯散一。 清胃散寒五四。 托裏散外四三。
六君子湯補五。 歸脾湯補三二。 八味丸補一二一。 沖和湯外二四。 流氣飲外五五。
五香湯未入, 即外五一方。 四君子湯補一。 四物湯補八。 六味丸補百二十。
護心散外七二。 清涼飲外九十。 涼膈散痘八三。 十宣散痘十四。 濟陰湯外八五。
萬金散外六七。 奪命丹外七七。 忍冬酒外百二。 遠志酒外百六。 桑枝煎外百九。
五味子湯補五七。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人參黃耆湯外二六。 托裏消毒散外二。
托裏健中湯外十一。 托裏益黃湯外十五。 托裏抑青湯外十七。 托裏溫經湯外十四。
丁香柿蒂散熱六四。 當歸補血湯補四四。 人參養營湯補二一。 人參理中湯熱一。
附子理中湯外三四。 白虎湯寒二。 漏蘆湯外九五。 蠟礬丸外七四。 槐花酒外百四。
國老膏外六八。 製甘草湯外六八。 神仙截法外百十。 仙方活命飲外一。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托裏溫中湯外十二。 托裏清中湯外十六。 托裏益中湯外十三。
托裏越鞠湯外十九。 七味白朮散小七。 黃耆六一湯補四九。 加減八味丸外三八。
人參平肺散寒三七。 人參敗毒散散三六。 竹葉黃耆湯寒七。 黃連消毒散外六十。
竹葉石膏湯寒五。 內疏黃連湯外九三。 四順清涼飲攻二五。 內固金粉散外七三。
乳香定痛丸外五七。 香砂六君湯補七。 附子餅外百十六。 桑枝灸外百二十。
隔蒜灸外百十五。 鍼頭散外一四四。 麥飯石膏外一三九。 陰陽散外一三三。
抑陽散外一三二。 浴毒湯即百草煎之類新因三七。 當歸膏外三一四。
黃連解毒湯寒一。 連翹消毒散外六一。 五香連翹湯外五一。 黃芩清肺飲寒三八。
犀角地黃湯外四六。 犀角升麻湯外四七。 神仙熏照方外一二二。 豆豉餅外百十七。
熨法外一二一。 騎竹馬法外百十四。 降癰散新因三六。 烏金膏外一四二。
抑陰散外一三一。 豬蹄湯外一二五。 太乙膏外三百八。 神異膏外三百十。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六終

上一页  [1] [2] [3] [4] [5]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