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卷三汗血
汗者, 氣分之水, 其源出於膀胱, 內經云, 膀胱者, 洲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之氣, 從三焦, 行腠理, 充肌肉, 達於皮毛, 以衛外為固, 陽氣衛外, 百邪不入, 故其經稱為太陽也, 其有盛暑天氣, 亢陽蒸動膀胱水氣, 騰布於外, 則發為汗, 此猶天之有兩, 陽布陰和, 自然無病, 有時外感風寒, 皮毛?泄, 發熱汗出者, 乃太陽之氣, 為邪所病, 不能衛外, 故汗得泄出, 其有心胃肝脾熱濕之病, 亦令汗出者, 此猶土潤溽暑, 亦能蒸作雲雨也, 又有亡陽自汗者, 則由膀胱腎中之元陽脫泄, 故其水陰之氣, 隨而奔溢, 散渙不收, 氣為水之所化, 水即氣也, 汗即水也, 氣脫外泄, 故汗出也, 知此, 則知汗出氣分, 不出血分矣, 然汗雖出於氣分, 而未嘗不與血分相關, 故血分有熱, 亦能蒸動氣分之水, 而為盜汗, 蓋血氣陰陽, 原互根互宅, 陰分之血盛, 則陽分之水陰, 自然充達, 陽分之水陰, 足以布護灌濡。
則陰分之血, 愈為和澤, 而無陽乘陰之病矣, 若陽分之水陰不足, 則益傷血之陰, 故傷寒汗出過多, 則虛煩不寐, 以其兼傷血分之陰, 心主血分, 血分之陰傷, 則心氣為之不甯矣, 又有傷寒, 即當從汗而解, 今不得汗, 乃從鼻?而愈, 其?名為紅汗, 蓋陽分之邪, 宜挾陽分之水, 發而外出, 今既不能外出, 乃乘陰分之血, 從鼻?出, 名為紅汗, 是為陽邪干陰之一驗, 故古謂陽乘陰, 則吐?, 佑陽乘陰而內逆者, 發為吐?, 則佑陽乘而陰外泄者, 發為皮膚血汗矣, 血者, 心之液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 治法, 宜清心火, 火清則陽不乘陰, 兼治肺金, 肺調則皮毛不泄, 涼血地黃湯, 加桑皮地骨皮蟬蛻百合蒲黃治之, 血虛火甚者, 當歸六黃湯治之, 氣虛血少者, 當歸補血湯。 加桑皮、地骨、丹皮、蟬蛻、棕櫚炭、 黃芩、秦皮治之, 外用石灰散扑之。 仿仲景汗出不止, 用溫粉扑法之意也, 或用桃花扑之亦可。
皮毛者, 肺之合也, 汗出皮毛, 故汗血宜治肺金, 以斂皮毛, 人參清肺湯。
加蒲黃最宜, 血者, 肝之所司也, 肝火亢烈, 逼血妄行, 宜當歸蘆薈丸, 從內以攻治之, 喻嘉言治女子經血閉, 而周身汗出者, 謂是陰分之熱, 泄出陽分, 用此方破經血, 即以苦堅止汗, 汗血同源, 若肝火亢甚, 而汗血者, 借用此方, 尤為合法。
胃火亢甚, 亦能汗血, 以胃主肌肉, 熱蒸肌肉, 故令汗血, 宜竹葉石膏湯。
加蒲黃蟬蛻丹皮治之, 犀角地黃湯, 亦治之。
總論曰, 汗者, 陽分之水, 血者, 陰分之液, 陰與陽原無間隔, 血與水本不相離, 故汗出過多則傷血, 下後亡津液則傷血, 熱結膀胱則下血, 是水病而不離乎血者也, 吐血咳血, 必兼痰飲, 血虛則口渴而津液不生, 失血家往往水腫, 瘀血化水, 亦發為腫, 是血病而不離乎水者也, 故?血家不可再發汗, 以血病則陰液既虛, 不可發汗, 再傷氣分之水, 以致陽分之液亦虛也, 又先水腫再吐血者, 不治, 以水病, 不可重傷其血也, 觀小柴胡調津液, 而即治熱入血室, 觀桃仁承氣破血結, 而即治小便不利, 皆是治水, 即以治血。 治血即以治水, 蓋在下焦, 則血海膀胱, 同居一地, 在上焦, 則肺主水道。
心主血?, 在軀殼外, 則汗出皮毛, 血循經?, 一陰一陽, 皆相聯屬, 吾於水火血氣論己詳言之, 人必深知此理, 而後知治血理氣, 調陰和陽之法, 可以左右逢源。
血箭
從毛孔中流出一條血來, 有似箭之射出, 故名血箭, 由心肺火盛, 逼血從毛孔中出, 治宜清心火, 以除血出之源, 涼血地黃湯, 加蒲黃, 又宜瀉肺火, 以斂皮毛之氣, 使毛孔不滲瀉, 則血自止, 瀉白散, 加生地蟬蛻百合五倍子黃芩蒲杏仁白芨, 心肺兼治, 宜用生地黃散。
血出過多, 昏憒不省人事者, 與吐?血脫氣散無異, 宜獨參湯, 加附片蒲黃當歸, 補血湯, 十全大補湯, 皆可擇用。
外治法, 水調桃花散, 敷血孔, 則血止, 或用京墨磨醋搽, 或用石灰散乾糝, 花蕊石散糝, 均效。
血痣
血痣初起, 其形如痣, 漸大如豆, 觸破時長流血水, 此由肝經怒火, 鬱血凝聚而成, 內服丹梔逍遙散, 及涼血地黃湯。
觸破流血者, 用花蕊石糝之, 血止後, 用田螺散枯其本痣, 另用生肌藥收口, 未觸破, 未流血者, 古無治法, 吾擬用?蟲為末, 薑醋調搽, 鬱金三稜磨醋搽, 真琥珀擦熱, 每日數次, 內服之藥如上。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